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在冠心病(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及慢性冠状动脉病)患者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48例冠心病择期PCI术患者分为替罗非班组85例和非替罗非班组63例,治疗组在PCI术中即刻经冠状动脉推注替罗非班。慢性冠状动脉病患者术前、术后均服氯吡格雷片、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片;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加用低分子肝素钙。非替罗非班组除不用替罗非班外,治疗均与治疗组相同。观察PCI治疗前后手术血管心肌梗死溶栓实验(TIMI)血流、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主要包括急性血栓形成、冠状动脉夹层、慢血流/无复流、术后出血并发症及术后4周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替罗非班组虽有1例穿刺处血肿、假性动脉瘤形成,但出血并发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组中出现急性血栓、冠状动脉夹层、慢血流/无复流、缺血性胸痛、术后MACE事件与替罗非班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较高危亚组使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仍可能是有益的。结论冠心病患者择期PCI中预防性使用替罗非班是安全的,但择期PCI术中常规使用替罗非班并不能减少急性血栓、冠状动脉夹层、慢血流/无复流、缺血性胸痛及术后4周MACE事件的发生,但对较高危患者使用仍可能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与静脉注射替罗非班这两种给药方式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疾病转归影响的差异,探讨更好的给药方式。方法收集2015年11月至2017年7月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时发病时间6~12 h行急诊PCI患者63例,随机分为冠脉内注射组和静脉注射组,给予替罗非班治疗。观察两组术中TIMI血流及心肌灌注TMP分级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心功能变化;比较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血液黏度、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及纤维蛋白原的浓度变化;检测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表达水平。结果冠脉内注射组的心肌血流恢复及心肌灌注优于静脉注射组,同时两组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液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纤维蛋白原的浓度均降低(P0.05);冠脉内注射组血液流变学各指标降低的绝对值大于静脉注射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内注射组患者治疗后的CK-MB、cTnI峰值分别为234.24±119.32(pg/ml)、78.95±26.69(U/L),明显低于静脉注射组患者,两者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急诊PCI患者而言,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在改善急诊PCI患者预后发挥的作用优于静脉注射替罗非班。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2012年诊断为STEMI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240例患者,随机分为直接PCI组、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组(替罗非班组)、血栓抽吸组和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组(联合治疗组)。观察4组术后冠状动脉TIMI血流分级、心肌染色分级、术后24 h ST段回落>70%比率,术后6个月的主要复合终点事件。结果 与直接PCI组相比,血栓抽吸组、联合治疗组TIMI血流分级增加(P<0.05,P<0.01);替罗非班组、联合治疗组心肌染色增加(均P<0.05);血栓抽吸组、联合治疗组ST段回落>70%比率增加(P<0.05,P<0.01);替罗非班组不降低患者6个月主要复合终点事件,血栓抽吸组降低患者6个月主要复合终点事件。但是,与替罗非班组或血栓抽吸组相比,联合治疗组在TIMI血流分级、心肌染色分级、术后24 h ST段回落>70%比率、6个月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均未改善;4组间出血事件无显著差异。结论 血栓抽吸能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灌注及降低6个月主要复合终点事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出现无复流时,冠状动脉内推注替罗非班和硝普钠的疗效比较。方法选择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的STEMI患者68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替罗非班组和硝普钠组,每组各34例。针对PCI术中出现的无复流现象,两组经微导管向冠状动脉分别迅速注入替罗非班或硝普钠,10 min后行冠状动脉造影进行靶血管TIMI血流分级;术前及术后24 h监测血浆B型利钠肽水平(BNP)、术后30 d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结果替罗非班组达到TIMI 3级血流比例明显高于硝普钠组[76.5%(26/34)比52.9%(18/34),P=0.03]。术前两组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术后24 h替罗非班组BNP明显低于硝普钠组[(439.00±4.90)μmol/L比(632.00±3.63)μmol/L,P=0.02],术后30 d替罗非班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均优于硝普钠组(均为P<0.05)。结论对于急诊PCI术中发生的无复流现象,替罗非班疗效优于硝普钠,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以增加STEMI患者PCI术中无复流现象后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组织灌注,改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老年人急诊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术后无复流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患者163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83例)和对照组(80例)。替罗非班组在导丝通过病变后经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10μg/kg,之后予替罗非班0.15μg/(kg·min)持续静脉滴注24 h。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2组患者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入院后30 d 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心血管事件及出血并发症。结果替罗非班组TIMI血流3级和TMPG 2~3级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IMI血流0~2级和TMPG 0~1级比例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组LVEF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主要心血管事件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减少无复流,改善心肌灌注和心功能,且不增加心血管事件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应用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血流和微循环的影响。方法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行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58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n=30)和对照组(n=28)。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础情况、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梗死相关血管开通率、手术前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血流情况、心电图ST段回落、术后内皮细胞凋亡数及凝血状态、住院期间出血事件、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出院前左心室射血分数等。结果替罗非班组使术前TIMI血流分级达到1级血流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级及3级血流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时在对照组血流完全闭塞率高于替罗非班组(P<0.01),术中无复流现象、再灌注心律失常、内皮细胞凋亡数及凝血因子在替罗非班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再通后90min心电图相关导联ST段回落值替罗非班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出院前左心室射血分数、两组患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和住院期间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急诊行介入治疗可改善术前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情况,使介入手术顺利更好进行,争取更多时间避免较多的心肌细胞永久性坏死,改善心肌微循环障碍,减少无复流现象。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国产替罗非班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已确诊的ACS患者PCI术前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替罗非班组PCI术前静脉应用替罗非班。观察2组30d发生的复合终点事件、术后出血事件及血小板情况。结果:给药后30d内心肌梗死、急性冠状动脉血运再重建等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死率替罗非班组有下降趋势(3.85%∶11.54%)。血小板减少、出血事件发生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严重出血。结论:国产替罗非班可安全用于ACS的介入治疗中,且可能降低30d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PCI术后心肌灌注情况及短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113例,随机分为:早期替罗非班组(60例),诊断明确后立即经静脉给予替罗非班负荷剂量10μg/kg继以0.15μg.kg-1.min-1维持泵入48h;常规治疗组(53例),于冠脉造影开始时给予替罗非班,用药方法及剂量同早期替罗非班组。比较PCI术前、术后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情况,PCI术后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ST段回落情况,术后心功能情况,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早期替罗非班组术前TIMI血流2级比例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13.3%比1.9%,P=0.037),术后即刻两组TIMI血流分级无显著性差异(P=0.188);术后早期替罗非班组TMPG 3级比例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88.3%比73.6%,P=0.034),术后2h心电图ST段回落>50%比例早期替罗非班组亦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78.3%比60.4%,P=0.038),术后7d两组LVEF水平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可以改善TIMI血流和术后心肌灌注,并不增加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经冠状动脉注射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无再流的疗效。方法:STEMI急诊经皮经腔冠状动脉成形术/支架置入术梗死相关动脉再通后存在无再流现象50例。2005-01-2007-10,20例冠状动脉内注射硫氮唑酮(0.5~2.0mg),2007-11-2010-03,30例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0.5~1.0mg);注射完后10min行冠状动脉造影,评定冠状动脉血流TIMI分级。结果:硫氮唑酮组应用后20~40min内TIMI血流3级10例,TIMI血流0~2级10例;替罗非班组应用后20~40min内TIMI血流3级24例,TIMI血流0~2级6例。达TIMI3级患者替罗非班组多于硫氮唑酮组(P<0.05)。结论:经冠状动脉给予替罗非班(0.5~1.0mg)后能有效改善急诊PCI术中无再流现象。  相似文献   

10.
张妍 《山东医药》2012,52(26):87-89
目的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辅助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ACS行PCI治疗的患者119例,根据术中是否应用替罗非班和给药方式分为静脉组(42例,术中替罗非班静脉推注)、联合组(42例,术中替罗非班静脉和冠状动脉内推注)和常规组(35例,术中予常规用药,不给予替罗非班)。观察记录三组患者PCI术后冠脉血流TIMI分级、校正的TIMI帧数(CTFC)、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用药前后血清血小板活化标志物膜糖蛋白CD63,CD62p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用药后,静脉组和联合组冠状动脉血流TIMI分级明显高于、CTFC及CK-MB和血小板活化标志物明显低于用药前和常规组用药后(P均<0.05),联合组较静脉组改善更明显(P<0.05)。与常规组用药后比较,联合组LVEF增加明显(P<0.05),静脉组与常规组近似(P>0.05)。结论对于行PCI治疗的ACS患者术中宜采用替罗非班静脉联合冠状动脉推注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对糖尿病(DM)合并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 79例首发STEMI且有DM并接受急诊PCI治疗的病人,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常规治疗组,替罗非班组于确诊后即刻给予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10 μg/kg于3min内推注完毕,术后替罗非班0.15 μg·kg-1·min-1滴注24 ~36 h,其余治疗同常规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心肌灌注分级(TMPG)、测定两组术后肌酸激酶(CK)及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水平和出血并发症.结果 两组基础临床情况和造影特征无明显差异.替罗非班组心肌灌注良好获得率明显增高,术后CK及CK-MB峰值水平明显减低,轻度出血发生率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但无严重出血或血小板减少症.结论 替罗非班能改善DM合并STEMI患者心肌灌注指标,减少心肌损伤,不增加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应用替罗非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STEMI接受急诊PCI联合应用替罗非班的患者14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急诊替罗非班组(76例,在急诊PCI前开始应用替罗非班)和常规替罗非班组(71例,常规术后使用替罗非班)。比较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血流情况、临床出血并发症及术后30d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与常规替罗非班组比较,急诊替罗非班组术前TIMI3级(10.0%比22.4%)与TIMI2级+TIMI3级(23.9%比39.5%)血流比例明显升高(P均0.05);两组术后TIMI3级血流比例、Blush3级和TIMI计帧数获得率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临床出血并发症及术后30d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提前应用替罗非班可提高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PCI前梗死相关血管前向血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时冠状动脉内负荷剂量注射盐酸替罗非班对心肌灌注、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07年7月至2008年12月确诊急性STEMI并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70例,随机分为冠状动脉内补充负荷注射盐酸替罗非班组和常规应用替罗非斑组,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术后即刻造影结果、术后7d、30d及180d左心室射血分数(EF)、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及180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同时观察住院期间的出血并发症。结果:2组患者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内补充负荷注射盐酸替罗非班组TIMI血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和硝普钠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过程中发生慢血流或无复流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行PCI术的患者108例。根据术中冠脉TIMI血流情况,患者被分为正常血流组(40例)和无复流或慢血流组(68例,简称慢血流组)。通过比较两组基本临床资料,分析慢血流发生的影响因素。慢血流组被进一步随机均分为替罗非班组(34例,接受冠脉内替罗非班治疗)及联合治疗组(34例,在替罗非班组基础上冠脉内加用硝普钠),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后TIMI血流分级情况,以及术后1月的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与正常血流组比较,慢血流组糖尿病(37.5%比61.8%)和急性心肌梗塞(20.0%比30.9%)比例显著升高(P均0.05)。与替罗非班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治疗后TIMI 3级患者比例(47.1%比79.4%)显著升高,P=0.029。与正常血流组比较,术后1月替罗非班组和联合治疗组的LVEDd[(52.40±5.65)mm比(56.97±7.61)mm,(58.13±8.80)mm]显著升高,LVEF[(51.72±8.51)%比(47.68±7.82)%,(47.12±7.58)%]显著降低,P0.05或0.01,而替罗非班组和联合治疗组间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对于PCI术中发生无复流或慢血流者给予硝普钠联合替罗非班能明显改善TIMI前向血流,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3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进行冠脉介入治疗前根据是否应用替罗非班分为标准治疗组(220例)和替罗非班组(216例),对比两组介入术中罪犯血管TIMI血流和发生无复流现象情况,观察应用硝酸甘油和替罗非班冠脉注射改善无复流现象的效果,观察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出血情况。结果替罗非班组术前、术后罪犯血管TIMI血流明显高于标准治疗组(P<0.05),术中无复流现象发生明显低于标准治疗组(P<0.05)。介入术中发生无复流现象后,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比硝酸甘油更为有效地改善无复流现象(P<0.05),而不增加出血并发症。结论术前应用替罗非班可以有效改善罪犯血管TIMI血流并预防无复流现象发生,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以有效改善无复流现象,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PCI术中冠状动脉血流恢复的影响。方法入选2013年1月~2014年10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就诊的STEMI患者452例,其中男性277例,女性175例,年龄范围50~76岁。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151例)、替罗非班组(151例)及联合治疗组(150例)。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术前嚼服阿托伐他汀钙20 mg。替罗非班组术前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静脉推注10 ml(0.5 mg),随后以0.4μg/(kg·min)泵入,30 min后改为0.1μg/(kg·min),持续24 h。联合治疗组在替罗非班组基础上阿托伐他汀钙改用80 mg顿服。成功置入支架后1 min、5 min以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分级标准及TIMI帧数判断冠状动脉血流情况。术后即刻及术后2 h所有患者均行心电图检查,记录ST段抬高幅度。结果联合治疗组支架置入后1 min、5 min TIMI分级较常规治疗组和替罗非班组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支架置入后1 min和5 min,与常规治疗组和替罗非班组比较,联合治疗组TIMI帧数减少,数值为[(89.2±13.4)桢vs.(66.5±8.9)桢],[(77.8±10.9)桢vs.(66.5±8.9)桢],[(62.9±10.1)桢vs.(49.8±7.5)桢],[(55.3±9.1)桢vs.(49.8±7.5)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急诊PCI术后即刻和2 h,联合治疗组ST段抬高幅度较常规治疗组和替罗非班组回落,[(0.25±0.12)m V vs.(0.32±0.13)m V],[(0.25±0.12)m V vs.(0.27±0.11)m V],[(0.16±0.08)m V vs.(0.20±0.12)m V],[(0.16±0.08)m V vs.(0.18±0.09)m 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替罗非班联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较单独替罗非班及常规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STEMI患者急诊PCI术中冠状动脉血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血小板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AMI患者经急诊冠脉造影示TIMI 0~1级,预计行PCI者90例按就诊顺序分为替罗非班组(n=45)和对照组(n=45)。替罗非班组PCI术前开始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持续泵入至术后36~48 h。对照组同常规PCI。观察两组冠脉复流3、0 d再梗死及死亡情况,并监测术前、术后血小板活化度。结果替罗非班组急诊PCI术后无慢复流、无复流现象发生,TIMI 3级血流发生率100%;对照组急诊PCI术后TIMI 0~2级,即无复流及慢复流发生率11.10%(5/45),TIMI 3级血流发生率88.90%(40/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30 d盐酸替罗非班组无再梗死及死亡;对照组再梗死及死亡发生率6.66%(3/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盐酸替罗非班可明显降低血小板活化度,不增加出血并发症。结论在AMI急诊PCI围术期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既可开通冠脉,又可改善冠脉血流,减少术后再梗死,达到真正意义上挽救心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冠脉内注射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收集因AMI行PCI治疗患者165例,其中术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推注替罗非班组86例,单纯行PCI组79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TIMI血流改善率、ST段回落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PCI术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推注替罗非班组术后TIMI血流改善率、ST段回落率、LVE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均无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PCI术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推注替罗非班治疗能有效改AMI患者冠脉血流,降低无复流现象,改善急诊PCI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盐酸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塞(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D中血流的影响。方法:一选择急诊入院STEMI患者43名,随机分为盐酸替罗非班组23例和对照组20例。替罗非班组PCI术前开始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持续泵人至术后36-48h。对照组应用常规PCI。收集所有病例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观察PCI术前、术后血流情况。结果:替罗非班组急诊PCI术后TIMI血流3级的发生率(94%)较对照组(89%)显著增加(P〈0.05)。结论:替罗非班可改善STEMI患好梗塞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06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替罗非班+直接PCI,55例)和对照组(直接PCI,51例)。比较2组患者梗死相关动脉PCI后即刻TIMI血流,术后90 min心电图ST段回落百分比(sumSTR),术后6 h、12 h肌酸激酶同工酶变化,术后1周左室射血分数,术后30 d内不良心脏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死亡)及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结果:2组基础临床情况和冠状动脉造影特征无明显差异。替罗非班组梗死相关动脉PCI术后即刻TIMI血流、术后90 min sumST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30 d内不良心脏事件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6 h、12 h肌酸激酶同工酶变化、术后1周左室射血分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替罗非班组轻度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未发生严重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症。结论:替罗非班能明显降低AMI患者PCI后缺血事件的发生,在急诊PCI中是有效而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