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芎,历来被誉为治疗头部疾病的圣药,广泛用于头痛、中风等疾病的治疗,具有显著疗效。川芎的活性成分有以藁本内酯、川芎内酯为主的苯酞类,以川芎嗪为代表的生物碱类,以阿魏酸为代表的有机酸类。其中苯酞类成分与川芎的镇静作用相关,川芎内酯有明显的强心、增加冠脉流量等作用,川芎嗪在临床上用于治疗脑血栓、偏头痛及脑外伤综合征,阿魏酸已作为治疗偏头痛的药物用于临床。因此,本实验在建立藁本内酯、川芎内酯定量基础上,本着中药“多靶点多部位有效部位群”理论,对川芎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1材料与仪器川芎购于四川都江堰市徐渡乡国家GA…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芎芷祛风合剂治疗儿童偏头痛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78例偏头痛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芎芷祛风合剂10mL,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mg,每晚口服1次,8周为1个疗程。观察芎芷祛风合剂的疗效,并对临床安全性初步观察。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头痛程度明显减轻,头痛持续时间明显减少,中医证候的改善及总有效率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芎芷祛风合剂可改善偏头痛症状,减少发作次数和缩短发作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探讨中医治疗头痛的常用药物用药规律,如常见的和潜在的配伍规律、用药模式、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所占比等,为中医药治疗头痛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通过检索万方、知网数据库核心期刊中近10年来有关中医治疗头痛的相关临床研究报道,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系统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药物频次统计排列在前面的依次是川芎、当归、白芷等。高频次的配伍药对是:白芷与川芎、当归、半夏、细辛、白芍等高频药物的配伍。用药模式显示:川芎与白芷是最常见的配伍。关联规则显示:当用到白芷时,一定出现川芎。基于熵聚类发现的潜在药对:代赭石与石斛、木贼、苦楝皮,钩藤与桂枝等高频潜在配伍。数据分析整合新处方13个。四气占主要比率的是温性;五味占主要比率的是辛、甘、苦味;药物主要归经是肝脾心肺。结论:川芎为治疗头痛的要药,数据显示:中医讲"头痛不离川芎"得到了临床的验证;在头痛治疗中,白芷也是用药频次较高的一味药,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常见配伍多是白芷与高频药物的配伍;治疗头痛的药物多是温性,味辛、甘、苦;归经主要为肝脾心肺,为头痛治疗主要从肝脾心肺论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川芎善疗头痛,根据有四.在中医历代医著中,大多论风邪是形成头痛的要害一也,大多记川芎能行气活血散风止痛善疗头痛二也,治疗头痛的各类代表方剂中大多含有川芎三也,现代临床研究表明川芎最能通过血脑屏障四也.  相似文献   

5.
都梁丸提取液对炎性疼痛动物模型镇痛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都梁丸首载于宋·王缪《是斋百一选方》。现都梁丸由白芷、川芎 (4 :1 )配伍而成[1] ,具祛风散寒 ,活血通络之功。临床广泛应用于风寒头痛、鼻渊头痛、胸痹、鼻窒、鼻鼽及西医之感染性发热性疾病初期、颅内肿瘤、神经性头痛、偏头痛、冠心病、胁间神经痛等 ,为临床常用镇痛药。现代研究表明[2 ] ,白芷、川芎中挥发油、香豆素类、生物碱类化合物具镇痛抗炎解热 ,解痉镇静作用 ,能改善外周血液循环 ,抑制血小板聚集 ,抗血栓形成。故本研究提取白芷、川芎有效镇痛部分 ,制成都梁丸提取液 ,并观察其对完全福氏佐剂所致之炎性疼痛动物模型的镇痛…  相似文献   

6.
治疗头痛方     
紧张性头痛多是在工作疲劳、精神压力大、睡眠不足、情绪低落或发脾气时发作。有时全头痛,有时偏头痛,发作突然,经恰当治疗消失也快,故中医称之为“头风”。下面介绍一中药方: 药物组成:川芎9克,白芷9克,桑叶12克,菊花12克,藁本12克,菖蒲根  相似文献   

7.
<正>偏头痛为头痛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反复和持续的疼痛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及心理状态,可诱发抑郁症;对于中老年患者而言,反复的偏头痛可增加其脑卒中及认知障碍类疾病的患病风险~([1])。偏头痛的西医机制复杂,临床多采用对症镇痛治疗,但收效局限。中医对于偏头痛有着深入的理解,不仅可以利用中药辨证施治,还可以应用针灸缓解症状减轻疼痛。尤其针灸治疗偏头痛具有见效快、操作便利、成本低廉等特点,逐渐成为了治疗本病的主流疗法。笔者采用针灸联合通  相似文献   

8.
尹毅  白永利 《中医学报》2020,35(7):1547-1550
目的:观察大剂量川芎联合西药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126例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小剂量川芎组(31例)、中剂量川芎组(33例)、大剂量川芎组(32例)。对照组给予谷维素和氟桂利嗪治疗,其余3组分别给予小剂量、中剂量、大剂量川芎治疗。4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4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头痛症状改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组间不良反应。结果:4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大剂量川芎组疗效最优,其次为中剂量川芎组,低剂量川芎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4组患者头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每次持续时间均明显降低,治疗后大剂量川芎组以上指标低于另外3组,中剂量川芎组低于小剂量川芎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川芎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4组患者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血管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均明显降低,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明显增高,治疗后大剂量川芎组RI和PSV均优于其余3组,中剂量川芎组优于小剂量川芎组和对照组(P0.05);低剂量川芎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川芎联合西药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疗效显著,可最大限度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并调节脑血流动力学,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9.
司凤琴  董恩荣 《中外医疗》2012,31(3):139-139
目的观察川芎茶调散[1]配合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患者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2组患者均采用针灸疗法,治疗组加用川芎茶调散加减。结果经2周治疗,治疗组头痛改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川芎茶调散配合针灸治疗偏头痛较单纯应用针灸疗法治疗偏头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5):33-36
目的本研究旨在11周龄硝酸甘油偏头痛模型大鼠头痛行为学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偏头痛的头痛症状学对偏头痛大鼠模型的表面效度进行研究。方法根据体重及基础痛阈将36只大鼠随机分成四组,即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苯甲酸利扎曲普坦)、中药组(川芎-天麻),每组9只。造模后,用高清摄像头记录大鼠行为学2 h。通过空白对照和药物反证治疗进行系统评价。结果造模后2 h内,模型组爬笼及理毛次数少于正常组,挠头次数多于正常组。西药组及中药组挠头次数少于模型组。结论挠头次数可以作为评价偏头痛大鼠模型表面效度的核心内容及判断药物疗效的指标。同时发现,11周龄偏头痛大鼠行为可能与人类偏头痛症状更相近。  相似文献   

11.
历代医家在头痛的治疗中,十分重视川芎的应用,如朱丹溪认为"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但是,川芎治疗头痛缺乏系统研究.本文收集历代治疗头痛的方剂502首,对川芎的应用情况进行归纳,希望对临床应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自拟方治疗原发性血管性头痛82例吕哲,李岩,王桂年(河南省驻马店地区中医院,河南463000)主题词血管性头痛/中医药疗法,病例报告原发性血管性头痛属中医的“偏头痛”范畴。是临床常见的急性疾病,自1987年以来我们用自拟“归芎荆芍汤”加减治疗本病82...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儿偏头痛的临床治疗。方法:选取40例小儿偏头痛患者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偏头痛消除,无不适感,伴随症状消除,1年内不复发30例;偏头痛消除或明显缓解,仅于精神紧张和劳累时偶有头痛伴随症状消失7例;无效用药后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3例,总有效率为92.5%。结论:对小儿偏头痛要避免诱发因素的偏头痛发作,头部创伤还可能引起的偏头痛发作。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但多数患儿经过恰当的治疗可使头痛得到减轻和缓解。  相似文献   

14.
偏头痛为血管神经性头痛 ,是神经—血管功能障碍所致的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偏侧或双侧头痛 ,女性多发于男性。属中医“头痛”、“头风”、“脑风”的范畴。西医治疗方法甚多 ,但疗效不稳定 ,易反复发作 ,且多有副作用。笔者自拟芎膝疏风清脑汤辨证治疗本病 ,立足于治本  相似文献   

15.
[目的]旨在阐明并非所有证型的头痛均应使用川芎。[方法]通过列举古代、现代医家关于川芎治疗头痛的说法、用法,并以临床案例加以佐证。[结果]川芎在治疗肝阳上亢、肝火上炎型头痛时可引动气血上行,导致头痛加重。[结论]临床上使用川芎当需辨清证型,慎重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接收的16例偏头痛患者,对其进行中医内科治疗,命名为中医治疗组,另外选取16例偏头痛患者,对其进行普通治疗,命名为普通治疗组,随后对比两组患者头痛症状的消失概率,并在此基础上判断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结果:中医治疗组患者头痛症状的消失概率大于常规治疗组,说明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各级医院可以在治疗偏头痛的过程中加强对中医内科治疗方式的应用力度。  相似文献   

17.
中药川芎中主要含有苯酞类、酚酸类、生物碱类及多糖类等化学成分。药理学研究表明,川芎具有镇痛、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和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抗炎、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等多种生物活性。川芎的提取方法主要包括超声波提取法、微波辅助萃取法和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本文综述川芎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提取工艺的研究进展,为川芎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等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潘嘉 《医学教育探索》2004,(11):1282-1284
川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是中医用于治疗头痛及偏头痛的常用药物,在中医鼻疗法中的应用频率极高,其有效成分川芎嗪能扩张小动脉、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对抗血栓形成等,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冰片则是开窍醒神的重要药物,且常作为佐使之剂与当归、川芎合用以增强其疗效。蛙黏膜纤毛转运能力实验常作为研究药物对黏膜清除作用的实验方法之一,本实验研究川芎嗪及冰片对蛙黏膜纤毛转运能力的影响,探讨黏膜纤毛转运能力实验方法在中药研究中的运用及药物的鼻黏膜毒性。  相似文献   

19.
川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川芎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具有活血祛瘀、祛风止痛、镇静解痉的功能。主治血郁气滞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以及产后瘀滞腹痛、跌打损伤、风热头痛、肢节与肝胁疼痛等症。近年来发现,川芎具有治疗脑缺血、冠心病、心绞痛功能。其主要成分有挥发油、川芎内酯、阿魏酸、川芎嗪、氨基酸、大黄酚、维生素A、叶酸等。目前,心脑血管疾病与恶性肿瘤已经构成威胁中老年人健康与生命的三大疾病。特别应该指出,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目前,国内对川芎的药理作用有较深入的研究,发现其对心脑血管疾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旭东 《医学文选》2004,23(3):339-340
血管神经性头痛是神经-血管功能障碍所致的疾病,属中医“头痛”、“头风”、“脑风”的范畴.西医治疗方法甚多,但疗效不稳定,易反复发作,且多有副作用.近年来,我们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天麻川芎胶囊)治疗该病,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