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抑郁症以持久而显著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也是脑功能障碍性疾病之一。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己受到国内外的充分肯定,但其中枢机制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普遍认为是通过调节边缘系统皮质纹状体丘脑神经通路来实现。近年来有学者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对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中枢机制进行了研究,笔者拟从抑郁症的相关脑功能网络异常和针灸治疗抑郁症脑功能网络两方面的f MRI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显示目前针灸治疗抑郁症脑功能网络仅局限于单个或多个独立的脑功能网络,尚未形成科学、规范、完整的脑功能网络机制。笔者建议应着重研究脑功能网络之间的整合作用机制,同时要深入探讨针灸治疗抑郁症脑功能网络的f MRI机制,以期能进一步证实其稳定性及可重复性,为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研究做指导。  相似文献   

2.
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性研究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部不适和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用于评估IBS患者内脏高敏感性的研究方法包括:内脏感知、反射反应和中枢反应,作为评估胃-肠通路上的内脏感觉传导异常的依据。目前证明内脏敏感性增高是其特征性的病理生理基础。IBS内脏高敏感性确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楚,可能包括肠道局部机械性受体和神经末稍的超敏感,神经通路及中枢神经短暂或长期的功能异常。其中异常的中枢兴奋性和神经-肥大细胞联系是IBS患者内脏高敏感的重要解发点。总之,脑-肠轴上有多种机制单独或共同作用形成内脏感觉的异常。上述部分发病机制已在动物高敏感模型中得到证实,而近年来神经生物学的研究进展提示在脑-肠轴的各个层面有不同的神经介质发挥作用,为IBS内脏高敏感性形成的机制提供了新思路。相信今后多角度、多层面的深入研究,最终有助于我们认识IBS内脏高敏感性确切的发生机制,用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3.
2 0世纪90年代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出现,使其在认知科学研究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把神经活动和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结合,已成为针刺作用机理、针灸在神经系统机制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手段。就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针刺研究领域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其特点是慢性反复发作的腹痛、腹部不适及排便习惯的改变。IBS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阐明,研究结果显示IBS的发病可能与肠道动力、内脏感觉过敏、脑—肠轴的改变和肠道感染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核磁共振脑功能成像观察女性肠易激综合征患者(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及正常人在直肠刺激时脑内活动区表现的差异,探究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方法根据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对2013年6月~2014年9月间20例女性IBS患者进行精神心理评估并分组,同时将入选的20例女性IBS患者和9例健康对照组分别应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给予直肠气囊扩张刺激试验,记录脑内激活情况。结果在直肠刺激为40 m L时,正常组激活的脑数点为4个,IBS焦虑组为2个,IBS非焦虑组为10个;在直肠刺激为80 m L时,正常组激活的脑数点为3个,IBS焦虑组为22个,IBS非焦虑组无有效激活;在直肠刺激为120 m L时,正常组无有效激活,IBS焦虑组为2个,IBS非焦虑组为2个。故IBS组及正常组脑内激活情况与给予的刺激强度并不成正比,但焦虑IBS组在给予80 m L、120 m L刺激时脑内激活情况明显强于对照组及非焦虑组。结论核磁共振脑功能成像可以客观记录IBS患者在接受刺激时脑内的激活变化情况,其结果与心理测试基本同步,焦虑/抑郁的IBS患者可能在接受心理治疗后可获得更大的收益。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静息态脑功能成像技术,初步探讨平衡针疗法的中枢作用机制。方法:对10例腰椎间盘突出腰腿痛患者,进行平衡针针刺前后功能磁共振扫描,通过AFNI软件对与左侧杏仁核表现为显著联系的脑区进行功能连接分析。结果:10例平衡针治疗好转的患者,脑功能连接分析显示丘脑、脑干、腹前核、腹外侧核、额内侧回、额上回、额叶眶上回、额下回、颞上回、颞中回、海马回、扣带回、岛叶等脑区功能连接增强。结论:杏仁核是内源性痛觉调制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静息脑功能成像技术对杏仁核的研究,将有助于更深入理解平衡针灸治疗腰腿痛的中枢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静息态脑功能成像技术,初步探讨平衡针疗法的中枢作用机制。方法:对10例腰椎间盘突出腰腿痛患者,进行平衡针针刺前后功能磁共振扫描,通过AFNI软件对与左侧杏仁核表现为显著联系的脑区进行功能连接分析。结果:10例平衡针治疗好转的患者,脑功能连接分析显示丘脑、脑干、腹前核、腹外侧核、额内侧回、额上回、额叶眶上回、额下回、颞上回、颞中回、海马回、扣带回、岛叶等脑区功能连接增强。结论:杏仁核是内源性痛觉调制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静息脑功能成像技术对杏仁核的研究,将有助于更深入理解平衡针灸治疗腰腿痛的中枢机制。  相似文献   

8.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学术界认为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敏感性增高、中枢神经系统感知异常、肠道感染与炎症反应、精神心理异常及遗传等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可通过影响脑肠轴中央和周边关系进而影响IBS 的发病。IBS 基因多态性包括5-羟色胺(5-HT)能、肾上腺素能、阿片系统以及编码具有免疫调节和神经调节特性蛋白等基因。本文对影响脑肠轴的相关基因多态性与IBS 发病机制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慢性疼痛与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及疼痛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疼痛时中枢的传导及中枢敏感化可引起脑功能区的生理、病理、脑化学物质、脑的结构、脑的疼痛认知、记忆功能区的变化。此将导致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改变,这种成像改变为我们疼痛诊疗提供了依据。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引导下,对于急性疼痛治疗强调局部周围神经镇痛治疗时,需辅助疼痛神经组织的脑中枢保护;对于慢性疼痛治疗需进行强化疼痛神经组织的脑中枢保护和疼痛认知、记忆的治疗,直致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治愈”。  相似文献   

10.
冉海燕 《西部医学》2014,45(1):62-64
<正>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损伤性的脑功能检测技术,在数据扫描时参与者不需要执行任何复杂的认知任务,只需保持全身放松、头脑清醒的状态,已被广泛应用到人脑器官水平的针刺效应及机制研究中。在临床上针灸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疗效显著,但是针灸治疗脑梗死起效的机制尚不明确,因此利用静息态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脑梗病人静息态下脑活动的异常模式,以及针灸治疗对患者静  相似文献   

11.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组与脑、胃肠道密切相关的临床综合征,脑-肠轴被认为参与其发病.本研究立足中医基础理论,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阐述中医对脑-肠轴的认识、脑-肠轴在IBS发病中的作用,进而基于脑-肠轴探讨IBS的中医病机变化.研究分析认为IBS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及外感六淫密切相关,而以上诸因又影响着脑的生理功...  相似文献   

12.
肖琦凡 《医学综述》2014,20(17):3189-3191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肠道菌群失调、肠黏膜通透性异常、肠道免疫功能紊乱、内脏高敏感性、肠道动力异常、遗传及心理-社会因素等。近年来,益生菌治疗IBS的研究日益深入。该文将从调节肠道菌群、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调节肠道免疫功能及降低内脏高敏感性等方面对益生菌治疗IBS的机制及安全性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须经检查排除可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病症。IBS也是一种最常见的功能性疾病,其发病率相当高,患者生存质量下降,治疗困难,因而被逐渐引起重视,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IB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胃肠动力学异常和内脏感觉异常,但造成这些变化的机制复杂,尚未完全阐明。主流观点认为是由于遗传(基因)和环境(如社会压力)等因素造成中枢神经和肠神经丛的调节失衡,从而导致肠运动力和感觉异常,引起症状。IBS还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疾病,目前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也从多方面开展,提出不同观点,如肠道动力和肠道平滑肌功能障碍、内脏感觉异常、脑-肠轴学说、精神心理因素、消化道激素及全肠道感染等。本文对上述几种观点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14.
综述脑-肠轴与脑-肠互动、orexin、脑-肠互动与肠易激综合征(IBS)三者的密切关系,艾灸调节胃肠动力和镇痛作用机制。认为orexin及脑-肠互动对IBS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脑-肠轴是艾灸治疗IBS机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药调肝运脾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脑内兴奋区域MR信号强度变化幅度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方法,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分别观察18例腹泻型IBS患者治疗前后及对照用药后在不同容量直肠气囊刺激时脑内扣带回前皮层(ACC)、脑岛皮层(IC)、前额叶皮层(PFC)和丘脑(THAL)兴奋区域MR信号强度变化幅度。[结果]注气为量90ml时,IC兴奋区域MR信号强度变化幅度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注气量为120ml时,IC、PFC和THAI。兴奋区域MR信号强度变化幅度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IC兴奋区域MR信号强度变化幅度较对照后也呈显著降低,P〈0.05。[结论]调肝运脾方对IBS患者脑肠轴及其调节机制功能紊乱的干预,与其抑制IBS患者脑内IC、PFC和THAL兴奋区域激活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和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组多种因素如:胃肠激素因素、胃肠道动力障碍、内脏敏感性异常因素、脑一肠轴的作用等引起的异质性疾病,同时FD和IBS重叠发病有着>50%的概率,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还不完全清楚,而且几乎无单一的发病机制能够完全解释所有FD和IBS的临床症状,随着近年来对FD和IBS两病研究的深入,了解其重叠的发病机制将会对FD和IBS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功能性肠道疾病,其临床特点为慢性反复发作的腹痛、腹部不适及排便习惯改变。尽管有各种假说试图阐明IBS的发病机制,但目前尚无单一的发病机制能够解释其所表现的所有症状。近年来,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增多,认为基因、精神心理因素、饮食、感染、免疫、脑-肠轴等多重因素可复合影响并最终导致内脏高敏、胃肠动力异常而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本文中作者就目前在该领域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穴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穴位主治作用还未得到比较完整的科学的解释,近年影像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的应用,使在活体非创伤性地研究针刺不同穴位对大脑活动的影响成为可能。本文对2004年以来利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针刺不同穴位脑活动效应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定位脑功能区,并探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对脑运动皮层区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例正常志愿者及30例脑运动皮层区或附近肿瘤患者进行常规及脑功能成像,功能成像方法采用复杂对指运动,并经过计算机后处理获得脑功能区的影像表现,分析肿瘤对功能区的影响.结果: 20例健康志愿者均准确显示了运动皮层中枢形态和位置.30 例脑肿瘤患者病变侧的运动功能区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弱、分散, 甚至消失.术后脑肿瘤患者运动功能皮层的位置基本恢复正常. 结论: BOLD-fMRI 是一种有效而无创的脑功能皮层定位方法,对脑功能皮层区肿瘤术前制定手术计划、降低手术风险、选择手术进路等非常有益.  相似文献   

20.
正笔者整理1996年以来国内发表的基于脑功能性磁共振的针刺效应文献,分析并探讨针刺效应在脑功能研究领域的进展。1针刺脑功能效应研究的现状国内最早的针刺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文献是李定忠等[1]2000年发表于《中国针灸》杂志的经穴皮部挑治与深刺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