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肾主耳”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中的重要内容,文章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运用中医理论辨证分析老年性聋与肾的关系。提出老年性聋多因肾虚至髓海不足,耳失濡养;扰乱气机,气血运行不畅,耳窍闭塞。故而治疗应注重补肾通窍法,在-临床中防治老年性聋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益精活血通窍法治疗老年性痴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现堂 《中原医刊》2001,28(9):60-61
目前现代医学对此疾尚无理想治疗方法和药物。根据其发病机理,笔者以“补肾益精,活血通窍”之法治之,取得较好疗效。 1 病理以精虚血瘀为根本 “脑为髓之海”祖国医学认为,脑位于颅内,由精髓汇聚而成,脑之精明全赖精髓滋养,而精髓之盈亏,与肾密切相关。肾主骨生髓,肾之精气盛衰直接影响脑髓的充盈和发育。肾气盛,髓海充,脑的发育则健全,就能充分发挥其“精明之府”的生理功能,即“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反之,若肾之精气不足,髓海失养,则发生髓海空虚的病变化。正如《灵枢·海论》所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  相似文献   

3.
黄剑浩  冯军  谢宇锋  魏林林  谢天 《中医学报》2019,34(9):1833-1835
精可沿经脉、三焦等通道流行、布散于周身,最后汇于髓海以充养元神。"少阳-耳目-颈项-脑"生物轴可以解释精从胸腹腔至颅腔的运行轨迹,即脏腑之精由少阳之气推动,上注于耳、目而为之巢,其中弥散而变化者后出项中,上贯于脑汇入髓海以养元神。"少阳-耳目-颈项-脑"生物轴的功能失调是耳、目、脑和五脏六腑疾病的重要发病机理。颈项属少阳,乃调枢治枢之法门,故颈项是五脏六腑、耳目和脑部疾病的重要治疗靶点,枢机畅达则精的运行井然有序,升降出入之机调则百病自消。  相似文献   

4.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属于中医“善忘”“痴呆”“呆病”等范畴,以神志异常为主要症状表现。《灵枢·本神》篇中对“神”及相关概念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将其分属五脏,因“心、脾、肾”三脏的功能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故构成主宰神志活动的“心-脾-肾”轴。基于“心-脾-肾”轴理论,AD的发生发展可责之于三脏各自功能的失调及其相互影响。因此以“心-脾-肾”轴理论为基础,通过古方分析探究AD治疗思路,以期通过调节“心-脾-肾”轴功能恢复神机。  相似文献   

5.
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是一组以长期慢性或反复发作的极度疲劳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属于中医学的"虚劳"范畴。慢性疲劳综合征与脾肾两脏亏虚关系密切。脾虚运化功能失常,气血生化无源,四肢肌肉失养,五脏六腑不充,而产生疲劳乏力,肾虚髓海失充,脑窍空虚,清窍失养可见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睡眠障碍等,故治慢性疲劳综合征,脾肾同调,健脾益肾,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6.
基于“脑-心-肾-精室”轴理论辨证论治男性不育症,是对《黄帝内经》肾主生殖理论的补充。在男性不育症的治疗中,将脑、心、肾、精室作为一个整体,将“肾”作为男性不育症辨证治疗过程的核心,将“脑心失调”作为男性不育症发病的重要原因,认为“精室失用”为男性不育症发病的最终环节,是对当代男性不育症中医诊治体系的补充。在“脑-心-肾-精室”轴理论的指导思想下,男性不育症的治疗应以精血为基础,以督脉为纽带,脑、心、肾三者贯通上下,彼此衔接,相互影响。正常情况下,脑、心、肾三者协调有度,发挥肾主生殖、脑心共主神明,从而维持精室的正常开阖疏泄。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则最终作用于精室,影响男性的生殖系统。应用“脑-心-肾-精室”轴治疗男性不育症,应注重肾主生殖的核心地位,侧重脑心同治,以调和精室,从而达到“心身同治,整体与局部同调”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在原有的“心-肾-子宫轴”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心-肾-肝-脾-子宫轴”。认为“心-肾-肝-脾-子宫轴”失衡是复发性流产的主要病因,其中心肾不交是中心环节,肝脾气血升降失调是重要影响因素,肝脾对心肾相交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因此复发性流产的治疗应以调节“心-肾-肝-脾-子宫轴”为主要方法,心肾合治,肝脾同调,同时顺应女性生理周期进行调周治疗,注重防治结合,如此方可收获良效。   相似文献   

8.
上池之水论     
人体之中,首脑为“上”。脑为髓海,内寄元神,为诸阳脉之所汇,统揽全身之总司,故亦谓“上”。首脑之域,口腔乃“池”。口中经穴网布,管窍通津。口中穴位内连经络,窍道贯通脏腑,使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口。故“上池”者,浑然兮一太极时空,形似中空存大有,其经络相连间,精津如泉涌,此乃“上池水”。得此水而复咽,擅注各脏腑经脉,充养精气神,沥润滋养肢体百骸。  “池”中之舌由心脉所系.以映气血之荣枯;旁系脏腑之经络,以观脏腑之盛衰;“池”中龈交穴,乃任督阴阳二脉之交会.阴槽阳气过度转化,维持着任督经脉的槽气…  相似文献   

9.
一、耳疔证治耳疔为生于耳内的疗疮。《金鉴外科》说:“生于耳窍暗藏之处”。耳为肾窍,肾属水而其色黑,故耳中生疔,又名“黑疔”。又少阳之脉循耳外,入耳中,出走耳  相似文献   

10.
渗出性中耳炎主要以听觉减退和耳内胀闭为特征,属祖国医学“耳胀闭”,“风聋”,“邪闭”等范畴。本病常与肺的功能失调有关。祖国医学认为,手太阴肺之络会于耳中,鼻为肺之窍,耳与鼻比邻相居,捏鼻鼓气,其气贯耳。故肺气通于耳。若六淫外感伤肺,鼻窍不利,邪气沿络入耳或由鼻及耳,阻塞清窍,导致耳聋或胀闭等征。同时,肺为水之上源,主宣发肃降;若外邪侵肺,邪实壅肺,或肺脏虚损,均可导致肺气不利;宣发肃降失司以致水道不利,湿浊停聚。若湿浊之邪聚于耳窍,则清窍受蒙,产生耳聋或耳胀、邪闭之证。因此,对此类病机所致之渗出性中耳炎,宜从肺论治,即所谓“耳聋治肺”是也。临床上,根据病机不同,治各有法,然以个人多年来的体验,主要有四法,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脾为涎,肾为唾”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宣明五气论》在论五脏化液时提到“脾为涎,肾为唾”。由于涎出于口,口为脾窍,故脾主涎,涎为脾液。张景岳曰:“唾出于舌下,足少阴肾脉循喉咙挟舌本也”,故肾主唾,唾为肾液,可见人们习称的唾液包括涎和唾,属脾、肾所主。然而“脾气通于口”,“口为脾之官”,高士宗论五脏化液时说:“化液者,水谷入口,津液各走其道,五液受水谷之精,淖注于外窍而化为五液也”。可见脾对唾液的作用是主要的,较为直接的。近代认为,中医学有关  相似文献   

12.
对“脾藏意”和“肾藏志”理论进行探讨,构建脾、精微物质、营、意与肾、肾精、髓、志之间转化、互生的关系网。提出老年性痴呆的治疗重在“健脾强意”“益肾增志”,气血不足当健脾和胃、充养气血,痰湿阻窍应健脾理气、祛痰通窍,精亏髓虚当益肾填精、补充髓海,阳虚血瘀应益肾温阳、行血通络。“脾藏意”“肾藏志”理论对老年性痴呆的临证辨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脾目相关  脾居中焦 ,五行属土 ,为阴中之太阴。因脾属土而能转化水谷精微 ,化生后天之精以滋养五脏六腑 ,故有“脾为后天之本”之说。故临床上遇消化不良或水湿胀满、谷食停滞等症时多责诸脾 ;脾又能统血 ,裹摄血液 ,令其循常经运行。脾主肌肉、主升提 ,故凡有肌萎不用或下垂下陷趋势之症状者亦多责之于脾。脾之与眼关系极密 ,《兰室秘藏》说 :“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 ,上贯于目。脾者 ,诸阴之首也 ;目者 ,血脉之宗也。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 ,不能归明于目矣。”故一旦脾之机能失调 ,可以导致多种眼病。1 脾虚食滞 盖脾主…  相似文献   

14.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任何局部的病变都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脏腑疾病与体表也有一定联系。关于耳,中医认为耳并不只是单纯的听觉器官,它与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联系。《内经》记载:“耳者肾之官”、“肾气通于耳”。又有:“在脏为肾、在窍为耳”。“肾”藏有先天和后天之精。历代中医用耳针治疗疾病以及近代耳针麻醉的大量实践,表明耳与内脏之间的密切联系。根据上述的中医理论,本组曾经制作两个动物模型。向家兔腹腔内注射松节油引起腹膜炎或向胃粘膜下层  相似文献   

15.
“肾主耳”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对耳鸣、耳聋的中医药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以往的研究认为,甲状腺素、醛固酮、钙和铁等物质可能是中医肾与耳相关的物质基础。但长期以来受方法及技术手段的限制,肾主耳的研究仍然停留在这几个孤立的物质上,没有取得新的进展,不能很好地阐释中医肾主耳理论的现代生物学机制及科学内涵。近年来,’肾本质的研究进展以及现代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中医肾主耳理论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本文在对前期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对肾主耳理论的现代生物学研究思路进行新的探讨。基于衰老是生理性肾虚的观点,本文认为,老年性聋是由于听觉系统衰老而产生的一种退行性疾病,也是机体衰老表现的一部分,老年性聋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肾虚耳聋的模型。因此,结合肾本质的研究进展和思路,充分利用系统生物学技术,探讨老年性聋与中医肾虚的相关性及其物质基础,将为中医肾主耳理论的现代生物学研究提供崭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肾脏病是一组呈进行性发展的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其患病率逐年上升。研究表明,肠道与肾脏之间关系密切并且互相影响,这种相互作用关系构成“肠-肾轴”。中医学认为,脾肾相关,脾病及肾,肾病及脾,终致脾肾两虚。“肠-肾轴”理论可为慢性肾脏病的中西医治疗提供新的途径,临床上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运动、提高肠道免疫力等以肠道为切入点的治疗措施,以及中医学从脾治肾法和中药灌肠疗法,均能有效延缓慢性肾脏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心肾两脏通过脾脏的中介作用建立起了两极一枢的“心-脾-肾轴”,是心肾相交功能的结构概括。其功能主要体现在水火既济、精神互用等方面。“心-脾-肾轴”通过在心肾相交等生理活动中的各种作用,维持了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8.
心肾两脏通过脾脏的中介作用建立起了两极一枢的“心-脾-肾轴”,是心肾相交功能的结构概括。其功能主要体现在水火既济、精神互用等方面。“心-脾-肾轴”通过在心肾相交等生理活动中的各种作用,维持了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9.
“神明”一词,一指人的精神意识活动,又泛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众所周知,神明统属于心,但笔者认为其与肾的关系亦不容忽视,故本文试从神明与心肾相关论方面略作初步探讨。祈望同道予以指正。1 神明与肾《明堂》谓:“肾者,引也,为言引水谷和利精神。”“引”者,不独“引水谷”,更能“和利精神”。大抵肾之气化功能正常则五脏六腑之精下藏之,精足持守则气化常行而不已。又肾藏先天之精,而脾化后天之精,两精相搏,神即随之始生。故《灵枢·本神》云:“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集注·卷一》曰:“《平人绝谷篇》曰: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盖…  相似文献   

20.
耳聋一症,昔贤医家习责之于肝胆火热、肝肾亏损所致,故有“肝气逆则耳聋不聪”,“精脱者耳聋”之说,其治疗亦不外虚则益精补肾;实则清肝泻胆为法,多起沉疴,确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然仅知治肝、胆、肾而愈耳聋,未完以编概全,亦不能尽愈诸恙。《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谓:“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故亦有“耳者宗脉之所聚”,“金肺受邪……咽燥、耳聋”之说。验之临床,由于肺气不宣、气道不清、壅闭耳窍而致耳聋失聪者,屡见不鲜。推求其因,盖肺主一身之气化,天气降斯云雾清,空窍为之通利;肺气宣通、代降宣肃得宜,贝耳窍自然轻灵。尚若肺经不清、宣发肃降失司,涕浊蕴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