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调查分析老年高血压并抑郁、焦虑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及证型分布规律。【方法】收集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期间在广州地区的3所大型三甲中医院门诊或住院部就诊的300例老年高血压并抑郁、焦虑患者,进行病例采集及问卷调查,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中医证候要素和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结果】(1)一般资料方面,300例老年高血压并抑郁、焦虑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为60~84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的最多,患者焦虑、抑郁评分为11~12分的占比最高。(2)中医证候要素方面,300例老年高血压并抑郁、焦虑患者出现中医证候要素共312次,其中气滞、阴虚、湿浊、血瘀4个要素占比高于其他证候要素(P<0.05)。(3)中医证型分布方面,300例老年高血压并抑郁、焦虑患者中共出现肾阴亏虚、气滞血瘀、肝火上炎、痰瘀互结、阴虚阳亢、气血两虚6种证型,其中肾阴亏虚(40.00%)、气滞血瘀(29.67%)、肝火上炎与痰瘀互结(11.67%)型占比高于阴虚阳亢、气血两虚型(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并抑郁、焦虑患者气滞、阴虚、湿浊、血瘀证素出现频数较多,肾阴亏虚、气滞血瘀证型...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人群一般分为以下五种常见辨证分型:阴虚阳亢证、气血两虚证、痰瘀互结证、肾精不足证、肾阳亏虚证。笔者针对高血压病人群,结合多年的中医慢病健康管理和中医治未病临床实践观察得出,东北地区高血压人群与中医辨证分型中的阴虚阳亢证、痰瘀互结证关系非常密切,有必要针对其进行中医调养。  相似文献   

3.
卢峰  王世聪  吴松鹰 《西部医学》2017,48(4):48-50,52
目的探讨文献中高血压病常见中医证型分布及用药特点。方法采用描述频率的方法统计2005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录入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涉及中医或中西医治疗高血压的相关文献,分析归纳出高血压病的常见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和用药特点。结果获得符合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的合格文献为73篇,符合中医证型用药规律研究的合格文献为326篇。常见中医证型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阴虚阳亢、肝阳上亢、痰浊内阻、肝肾阴虚、肝火上炎、阴阳两虚、气虚血瘀、气血亏虚,同时获得了各中医证型用药频次前10位的中药。结论高血压病的主要证型为阴虚阳亢、肝阳上亢、痰浊内阻、肝肾阴虚、肝火上炎、阴阳两虚、气虚血瘀、气血亏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文献中高血压病常见中医证型分布及用药特点。方法采用描述频率的方法统计2005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录入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涉及中医或中西医治疗高血压的相关文献,分析归纳出高血压病的常见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和用药特点。结果获得符合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的合格文献为73篇,符合中医证型用药规律研究的合格文献为326篇。常见中医证型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阴虚阳亢、肝阳上亢、痰浊内阻、肝肾阴虚、肝火上炎、阴阳两虚、气虚血瘀、气血亏虚,同时获得了各中医证型用药频次前10位的中药。结论高血压病的主要证型为阴虚阳亢、肝阳上亢、痰浊内阻、肝肾阴虚、肝火上炎、阴阳两虚、气虚血瘀、气血亏虚。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老年H型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与患者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在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160例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展开研究,并根据中医辨证分型为肾虚血瘀证44例、阴虚阳亢证36例及肝火上炎证34例、气血亏虚证46例,对所选患者进行凝血功能指标及血小板参数监测并分析。结果与肾虚血瘀证患者比较,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与气血亏虚证患者的PT、TT、aPTT均明显降低,Fbg明显升高(P 0.05);与肾虚血瘀证患者比较,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与气血亏虚证患者的BPC明显降低,MPV、PDW明显升高(P 0.05),但阴虚阳亢证的高血压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临床上通过监测患者凝血状态和血小板变化情况,可对H型高血压病情进行准确分型,有利于更好地评估和治疗老年H型高血压疾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特征与证候的关系. 方法 254例患者,检测动态血压,采用心脏彩超、血管彩超、心电图、颅脑MRI、血肌酐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靶器官损害.结果 痰浊壅盛证占51%,男性患者肝火亢盛证较女性多,女性阴虚阳亢证患者较男性多;偏实证(肝火亢盛和痰浊壅盛证)年龄明显低于偏虚证(阴虚阳亢和阴阳两虚证)患者;证型间脉压差别不显著;肝火亢盛证患者收缩压水平最高,男性患者更为显著,女性患者各个证型收缩压对比无显著差异;各个证型间夜间血压下降率对比无显著差异;阴阳两虚患者血压晨峰比例较其余证候患者低,且靶器官损害数目相对较多,肝火亢盛证患者相对较少. 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证侯特征有明显的年龄区别,痰浊壅盛证为主要证候,早期以肝火亢盛证为主,后期则以阴虚阳亢和阴阳两虚证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不同中医证型与经颅多普勒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将98例高血压患者行经颅多普勒检查,对比分析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 肝火亢盛证和阴虚阳亢证证型的脉动指数明显高于阴阳两虚证,而仅有少部分血流速度明显低于痰湿壅盛证组(P<0.05).肝火亢盛证和阴虚阳亢证仅有少部分脉动指数指标明显低于痰湿壅盛证组(P<0.05).结论 经颅多普勒可以作为高血压病中医辨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甘肃庆阳地区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方法:选取我市有代表性的三家医院门诊和住院高血压病患者220例,根据西医诊断标准诊断高血压病,按中医辨证分型标准,把入选患者分为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痰湿壅盛型、阴阳两虚型4组。分别给患者测量静息血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阴阳两虚证患者约68例(占30.9%),痰湿壅盛证患者60例(占27.3%),阴虚阳亢证患者47例(占21.4%),肝火亢盛证45例(占20.5%)。从年龄分布可见阴阳两虚痰湿壅盛阴虚阳亢肝火亢盛,各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火亢盛组、痰湿壅盛组男性分布多于女性,男女组构成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阴虚阳亢型多见于女性,阴阳两虚型男女性别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甘肃庆阳地区高血压患者中医分型以阴阳两虚、痰湿壅盛较多见。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探讨上海某远郊社区老年人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进一步了解不同证型之间危险因素的差异性,以提高高血压的现代中医药防治疗效。 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某远郊社区65岁及以上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调查。观察、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舌象及脉象,填写高血压病中医证候分布及其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表,并参照2002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诊断标准将中医证型分为:肝火亢盛证组、阴虚阳亢证组、痰湿壅盛证组和阴阳两虚证组4型。统计患者中医证型、性别、年龄等相关资料,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741名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从高向低依次为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痰湿壅盛型>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痰湿壅盛组男女构成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火亢盛组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递减分布,而阴阳两虚组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独居、肥胖、体育锻炼、心血管疾病史、饮酒、吸烟等因素与高血压病中医证型的分布存在相关性。 结论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以阴虚阳亢、阴阳两虚证最为多见,中医辨证可以为高血压防治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中医证型的影响因素,探索高血压病临床辨证规律。方法:根据临床症候将63例高血压病患者辨证分为肝火亢盛型、痰湿壅盛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比较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和血压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阴虚阳亢型和阴阳两虚型女性多于男性(P〈0.05),痰湿壅盛型和肝火亢盛型男性多于女性(P〈0.05)。平均年龄肝火亢盛型低于其他3型(P〈0.01),痰湿壅盛型低于阴虚阳亢型和阴阳两虚型(P〈0.05)。肝火亢盛型和痰湿壅盛型体重指数高于其他两型(P〈0.01)。收缩压升高以肝火亢盛型和阴阳两虚型为主(P〈0.05),舒张压升高以肝火亢盛型和痰湿壅盛型为主(P〈0.05)。结论: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和血压均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中医证型证素以及中医舌象特征。方法 选取天长市中医院的154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伴股骨粗隆间骨折住院患者,采集中医证型证素以及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等。通过Excel统计分析患者舌象以及证型证素分布情况,采用SPSS 20.0和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性分析。结果 纳入的154例患者中,男性57例(37.01%),女性97例(62.99%),中医证型分布频次从高至低依次为肾阳亏虚证(33.12%)、肝肾不足证(27.92%)、脾阳亏虚证(19.48%)、脾肾阳虚证(14.29%)、气滞痰阻证(2.60%)和痰瘀互结证(2.60%);中医证素总计出现373频次,病位证素主要包括肾(116/31.10%)、脾(52/13.94%)、肝(43/11.53%);病性证素包括阳虚(103/27.61%)、阴虚(43/11.53%)、气滞(4/1.07%)、痰(8/2.14%)、瘀(4/1.07%)。频数≥50次的舌象因素10个,软萎舌、白苔、舌下络脉淡紫、舌苔润、舌质淡红、嫩舌、舌苔干燥、舌下络脉紫黑、剥落苔、少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H型高血压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并从中医角度对H型高血压进行探究,分析H型高血压不同证型的动态血压特点,提出H型高血压进行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方法 选取2012年8月-2013年9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住院及门诊H型高血压患者200例,将研究对象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肾虚血瘀证65例、痰湿壅盛证44例、阴虚阳亢证34例、肝火上炎证25例、气血亏虚证20例以及肝肾阴虚证12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记录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血压昼夜节律、24 h平均脉压、血压变异性、血压负荷(收缩压负荷)。并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FPIA法)测定血浆Hcy水平。结果 不同证型的H型高血压血浆Hcy、24 h平均收缩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534、34.225,P<0.001);其中肾虚血瘀证和痰湿壅盛证血浆Hcy和24 h平均收缩压高于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气血亏虚证、肝肾阴虚证(P<0.05)。不同证型的H型高血压24 h平均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287,P<0.001);其中肝火上炎证24 h平均舒张压高于肾虚血瘀证、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气血亏虚证、肝肾阴虚证(P<0.05)。不同证型的H型高血压24 h平均脉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7.615,P<0.001);其中肾虚血瘀证24 h平均脉压高于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气血亏虚证、肝肾阴虚证(P<0.05)。不同证型的H型高血压日间收缩压变异性、夜间收缩压变异性、日间舒张压变异性、夜间舒张压变异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的H型高血压收缩压负荷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057,P<0.001);其中肾虚血瘀证收缩压负荷均高于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气血亏虚证、肝肾阴虚证(P<0.05)。结论 H型高血压在证型分布上以肾虚血瘀最多,肾虚血瘀证以及痰湿壅盛证Hcy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证型。且肾虚血瘀证在24 h平均脉压、24 h平均收缩压、收缩压负荷以及日间收缩压变异性方面明显高于其他证型。肾虚血瘀证对人体危害最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在"微型积证"理论基础上,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证候的分布特点,提高动脉粥样硬化辨证论治水平。方法:19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通过四诊辨证为气滞痰瘀互结证、气虚痰瘀互结证、血虚痰瘀互结证、阴虚痰瘀互结证、阳虚痰瘀互结证证型,同时采集患者年龄、血脂水平、内膜-中膜厚度(IMT)以及斑块积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各证型分布有差异,其中气虚痰瘀互结证比例最高,血虚痰瘀互结证比例最低。平均年龄存在差异,其中气虚痰瘀互结证平均年龄最大,阴虚痰瘀互结证次之,气滞痰瘀互结证平均年龄最小。各证型之间的血脂水平具有差距,其中气虚痰瘀互结型总胆固醇(CHO)水平最高,与气滞痰瘀互结、血虚痰瘀互结及阳虚痰瘀互结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痰瘀互结证以及阴虚痰瘀互结证IMT均高于其他三种证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痰瘀互结证斑块积分较其他四个证型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瘀互结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病理基础,各证型在平均年龄、血脂水平、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积分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的相关性,以求为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化依据,从而指导临床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对121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血清β2-MG检测,并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标准对每位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病痰湿壅盛型、阴虚阳亢型和阴阳两虚型血清β2-MG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肝火亢盛型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高血压病阴阳两虚型血清β2-MG与阴虚阳亢型的进一步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肝火亢盛型、痰湿壅盛型的进一步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均值比较为:阴阳两虚型&gt;阴虚阳亢型&gt;痰湿壅盛型&gt;肝火亢盛型。结论:①高血压病痰湿壅盛型、阴虚阳亢型和阴阳两虚型的血清β2-MG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具有一定相关性;肝火亢盛型的血清β2-MG则不具相关性。②阴阳两虚型的血清β2-MG在各中医证型中升高的程度最大,可以将血清β2-MG作为高血压病阴阳两虚证分型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比较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的不同生物标志物群,探索高血压病中医“证”的分子物质基础.方法 运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TOF-MS)技术进行血清代谢组学分析.结果 ①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甘油三酯显著高于肝火亢盛证组(P<0.05).②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组与阴虚阳亢证组在主成分得分三维图上有一定的差异,能鉴定出的差异化合物有:柠檬酸盐、草酸盐、二氧化庚酸、甘油酸盐、软酸盐、乙醇胺、肌醇、油酸、硬脂酸、门冬氨酸、苏丁糖酸、软脂酸.结论 代谢组学方法能够区分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组与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组,两证型间确实存在生物标志物的差异,有望为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的代谢组学内涵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病人体内小分子类物质基础的特征,探索中医辨证分型的科学内涵.方法 选取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的阴虚阳亢证、肝火亢盛证和痰湿壅盛证,应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TOF/MS)法测定阴虚阳亢证与健康人、阴虚阳亢证与其他证型患者的血清内小分子,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法研究中医证型的组间差异并鉴定差异化合物.结果 代谢组学分析不但可以区分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与健康组人群,还显示出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不同于其他证型的显著特点,即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病人体内绝大部分小分子水平显著低于健康组及其它证型(P<0.05).结论 阴虚阳亢证病人体内小分子类物质基础明显不同于其它证型,提示基于GC-TOF/MS测定技术和模式识别的代谢组学方法 有望揭示传统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证型的分布相关规律,较好的帮助中医辨证的治疗。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患者,使用问卷调查以及对患者实施临床诊断等方式对所有患者的中医证型进行统计以及记录,分析出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结果高血压病患者往往被分为无症状患者、肝火亢盛型患者、阴虚阳亢型患者、阴阳两虚型患者、证型不明确患者以及痰湿壅盛型患者,通过对于所有患者的分布规律进行相应的分析,我们发现,肝火亢盛型患者明显高于其他证型患者,同时其他证型从高到低分别为肝火亢盛型患者、痰湿壅盛型患者、阴虚阳亢型患者、阴阳两虚型患者。结论随着高血压患者的病程延长以及中医辨证的不断进展,患者的血压往往会不断增加,这种情况为治疗高血压患者提供了相关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不同中医证型之间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峰速(E)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峰速(e)的比值变化规律.方法 将120例高血压病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为肝火亢盛证组、阴虚阳亢证组、痰湿壅盛证组、阴阳两虚证组,每组各30例,并设30例健康人做为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于心尖标准四腔心切面,使用脉冲频谱多普勒(PWD)与组织多普勒显像(TDI)同步分别检测E值、e值,计算E/e比值,并对各组E/e比值进行比较.结果 高血压病各中医证型组与对照组比较E/e比值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义(P<0.01);阴虚阳亢证组、痰湿壅盛证组、阴阳两虚证组与肝火亢盛证组比较E/e比值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阳两虚证组与痰湿壅盛证组比较E/e比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e比值可做为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客观量化评价指标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型脂肪肝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为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200例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进行中医临床症状采集,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进行总结及频次分析,最后总结出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型脂肪肝患者的中医证型及各证型所占比例。结果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证型分为肾阴亏虚、湿热内蕴、痰瘀互结和肝郁气滞四型,其所占比例分别为:肾阴亏虚型为34%,湿热内蕴型为33%,痰瘀互结型22%,肝郁气滞型11%。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证候可分为肾阴亏虚、湿热内蕴、痰瘀互结和肝郁气滞型,其中以前两证型为主,对日后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脑动脉硬化症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确定其证候诊断标准。方法:通过收集脑动脉硬化症患者四诊信息。采用系统聚类分析,筛选、归纳出脑动脉硬化症的中医证候群,从而确定脑动脉硬化症的证候诊断标准。结果:脑动脉硬化症的中医证型分布主要为4型:气虚血瘀、痰瘀互结、肝肾亏虚、阴虚阳亢。证候分布研究结果提示,在重度脑动脉硬化(弥漫性脑动脉硬化)患者中以肝肾亏虚证型为主,而在轻度脑动脉硬化中以气虚血瘀型为主。结论:对所筛选证型标准与临床专家所作出的诊断结果进行一致性比较,Kappa值大于0.75,说明本标准与专家诊断结果基本一致.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