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中医学的角度探讨老年人消渴合并严重痿证的相关病因、病机,通过对临床1例典型病例的描述,四诊合参,简要分析指出该例老年消渴合并严重痿证的病因、病机及相应的证治类型,总结出合理的治疗方法,并根据该治疗方法进行潜方用药,并从历代医家对该病的数种治疗方法中,选取部分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方法作以简明扼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2.
《内经》论痿 ,散见于多篇 ,而以《素问 .痿论》记述尤详。病因分内外 ,构筑了痿证复杂的病因学基础。论病机突出在肺 ,但“肺热叶焦”不能完全概括痿证的一切病机 ;五脏气热和阳明虚、宗筋失养也是其重要病机 ,然又总以气血津液的消损为其基本病机特征。论治疗突出在阳明 ,但“独取阳明”非指独一之法 ,应从广义上理解“治痿独取阳明”之经旨 ,既要重视阳明 ,又须结合其他脏腑经络的具体情况辨证论治 ,才符合《内经》旨意。后世对于痿证理论的阐发 ,也是建立在《内经》论述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黄帝内经》中“病机十九条”内容来源、作者等问题,梳理后世医家对其内容的发挥,以期能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方法]分析历代医家对于“病机十九条”相关内容的认识和阐述,总结其学术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结果]“病机十九条”的内容由王冰补注,其来源和作者迄今争议未定,虽非出自《黄帝内经》,但仍有重要的价值。其对中医“证“”病机”内容的总结和概括意义重大,可作为临床诊断的参考。历代医家对其内容不断进行阐释和补充,尤其是刘完素等人对燥邪病机的发挥,极大地丰富了中医病机理论,使“病机十九条”辨证识机的核心内涵对中医学的辨证论治观影响更为深远。[结论]“病机十九条”的内容言简意赅,其归纳方法使疾病的病机特点纲举目张,同时引导后世不断的完善和发挥,对于今天的学习和临床工作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慢性假性肠梗阻是一种无任何病变阻塞肠腔的情况下出现部分或完全性梗阻的胃肠运动障碍疾病,可继发于结缔组织疾病。目前成人多发性肌炎(PM)伴反复慢性假性肠梗阻(CIPO)国内外罕有报道,中医学根据本病的病机及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痿证中的“肠萎”范畴,治疗从“治痿独取阳明”的角度出发,拟方选用小承气汤合用健脾、化湿药物以顺其胃气,恢复肠道功能,以期提示临床工作者拓宽中医临床思维,注重异病同治,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罕见病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教案形式对痿证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进行系统阐述,并结合临床对"治痿者,独取阳明"进行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6.
《素问·痿论》篇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治疗原则,历代医家对此理解不一,为明确"治痿独取阳明"的内涵和临床应用,从阳明经为何能治痿,"独取"是"只取"还是"主取","取阳明"是否等于"补阳明"这三个方面来详细论述古今医家对"治痿独取阳明"的认识。说明阳明经治疗痿证的同时,应当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病机辅以其它经穴进行治疗,并分析病情虚实后,判断该施用补法还是泻法。  相似文献   

7.
痿证是由四肢筋络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种常见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极大地影响。"治痿独取阳明"源于《论》,后在《内经》中有相关的探讨与阐述,是中医治疗痿证的主要理论依据。本文以‘阳明’为基点,从手阳明和足阳明两个方向展开,通过‘津’、‘血’纽带作用,探讨‘阳明’与其他脏腑之间的联系,来剖析"治痿独取阳明"的中医内在原理,从而为临床治疗痿证的遣方用药以及针灸治疗选穴方面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辨证论治规律、转归预后及预防、康复、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科学。包含了古代所称的“大方脉”、“杂医”等内容,它继承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在中医学尤其是中医临床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临床诸学科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痒证是指以皮肤瘙痒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临床中较为常见,对其病因病机宋以前医家相关论述颇多。研读宋以前经典医籍,按照历史的发展脉络,将宋以前人为划分为春秋战国、秦汉和隋唐三个时期,归纳总结各个时期医家对痒证病因病机认识特点,以期为中医临床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略论“阳明为成温之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略论“阳明为成温之薮”周珉(南京中医学院中内教研室210029)主题词中医名词,阳明病/中医病机“阳明为成温之薮”为清代医家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伤寒论翼·温暑指归》中首先提出.薮者,聚集之处也.柯氏根据阳明胃肠的生理病理特点及外感病的传变规律,认为...  相似文献   

11.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辨证论治规律、转归预后及预防、康复、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科学。包含了古代所称的“大方脉”、“杂医”等内容,它继承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在中医学尤其是中医临床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临床诸学科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属于中医学"子肿"、"子晕"、"子痫"的范畴。为了研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中医病机理论,以更好地指导临床,作者查阅了大量的医籍和文献,总结了历代医家对妊高症的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把本病概括为本虚标实证——肝、脾、肾三脏以虚为本,风、火、痰相因为患,是本病的基本病机。  相似文献   

13.
脾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脏器,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胃降,生化气血,滋长精气,被称为“后天之本”,历代医家颇为重视。李东垣《脾胃论》的问世,为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在中医学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众多医家在理论和临床上潜心研究,不断完善,运用脾胃学说治疗多种疾病,收效颇丰。兹参阅部分医家关于脾胃病治疗的经验及论述总结归纳,以供参阅。1升降相因,脾胃同治掌握脾胃升降理论,对脾胃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阐述有极其重要作用,且在脾胃病的治疗中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古今医家用此治疗脾胃病,阐发颇…  相似文献   

14.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分析比较中西医对亚临床甲减的不同认识,结合对中医学相关理论的运用与发挥,对该病的中医证型、病因病机、中医诊断、治则治法、常用方药等提出系统归纳与总结,以冀对临床医师能更好地运用中医学的理论、方法治疗此病起到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中医学在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等方面有了创新发展,该时期诸多医家对中医痹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深入阐述和发挥,提出了"痹有淤血"及"久病入络"新理论;对痹病的证候分类及治疗方法进行了创新与发展,整理并创制了一系列治疗痹病的有效方剂,尤其总结了诸多行之有效的痹病外治疗法,按理、法、方、药四位一体的方式重构并完善了痹病的证治体系,为中医临床诊治痹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周围性面瘫寒热之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围性面瘫,面神经受损部位有在颅腔内者,有在颅腔外者,本文仅就贝耳麻痹(以下简称面瘫)而论。面瘫属于中医学“口眼斜”范畴,又称“口僻”。古今医家均认为本病是由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所致。但在辨证上属风寒证还是风热证呢?因本病多在吹风受凉之后,故古代医家和现代中医学者中很多人认为属于风寒证。笔者观点与此不同,认为应当属于风热证。以下笔者从病因病机、临床治疗二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1 病因病机本病在《内经》中即有记载,《灵枢·经筋》中云:“足阳明之筋……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对脊髓生理功能的认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在《内经》时代,中医学对脊髓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表现、治疗方法即有所认识,但因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历代医家一直未能对脊髓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进行系统论述,致使中医学对脊髓疾病的认识未能形成完整理论体系。为此,笔者不揣冒昧拟结合历代医家对脊髓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的认识进行整理探讨,以期对建立系统的脊髓疾病中医诊疗体系有所裨益。1脊髓与督脉并行于脊柱内,是脑和肾功能联系的桥梁早在《内经》时代,中医学对脊髓的解剖结构即有所认识,但无脊髓这一名称,多以“髓”、“骨髓”称之,如《素问·刺禁论》谓:“刺脊间,中髓为伛。”…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中华医典》收集所有古籍中"痉病"相关条文,运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后,将条文来源按出处朝代分类,展现历代医家对痉病病机的认识,并探讨"燥"与痉病发病的相关性。本研究基于文本数据挖掘的方法,将历代医家所著医书中对痉病的认识理论全面呈现出来,系统分析、总结归纳各个时期医家对痉病的观点。本研究是针对历代医家对痉病病机特点的认识过程,进行全面剖析,并探讨了"燥"与痉病之间的关系,发现并且同意有关医家的观点,即"燥之属痉",并进行较为全面阐释,以供医者或学者参考。同时,基于制修定循证性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研制工作,结合目前制定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现状,本研究将重点研究痉病古代文献,以期挖掘辨治痉病的中医理论内涵,力求研制出理论性和适用性均强的指南,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9.
分析总结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原则。通过分析古代医家对慢性荨麻疹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从气血虚、风邪侵袭、血脉瘀阻、分型辨治等方面分析现代医家辨治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经验,归纳总结出"益气养血,活血祛风"的治疗法则,应用于临床实践,为中医临床治疗慢性荨麻疹提供辨治方向。  相似文献   

20.
认为传统医学理论中对痿证的认识有不足,“治痿者独取阳明”有不完善之处,通过临床实例,提出“久病及肾、阴寒致痿”病机,采用“温肾散寒,通络止痛”治痿,自拟温通汤方,重用温热之品,并注意“u阴中求阳”,补充了痿证的理法方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