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对血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2012年收治的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经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后,根据有无焦虑抑郁情绪分为焦虑抑郁组(64例)和非焦虑抑郁组(5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动态血压。结果焦虑抑郁组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动态脉压(APP)、清晨收缩压(清晨SBP)、夜间最低收缩压(夜最低SBP)、血压晨峰(MBPS)、血压昼夜节律(CR)以及非勺型血压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焦虑抑郁组患者(P<0.05)。结论焦虑抑郁情绪会导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水平和非勺型血压的发生率增高,因此针对已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的患者应及时给予抗焦虑抑郁治疗,有效控制血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年龄≥80岁的95例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24小时动态血压(ABPM)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杓型血压组(23例)和非杓型血压组(7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ABPM及血压变异性、靶器官损害情况;对影响高龄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95例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中,非杓型血压患者72例占75.8%,杓型血压患者23例占24.2%。非杓型血压组患者的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显著高于杓型血压组患者,24小时收缩压变异系数(24h-SBP BPV)、24小时舒张压变异系数(24h-SBP BPV)小于杓型血压组患者,吸烟比例高于杓型血压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杓型血压组患者合并脑血管病、高血压性肾病、糖尿病的比例显著高于杓型血压组患者,服用ACEI、ARB类药物的比例显著低于杓型血压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糖尿病是影响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使其表现为非杓型血压的危险因素,而服用ARB类药物则是维持杓型血压的保护因素。结论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以非杓型血压为主,夜间血压水平较高,变异系数下降,靶器官损害比较明显;吸烟和糖尿病是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非杓型血压形成的危险因素,服用ARB类药物则是维持杓型血压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ABPM)技术对老年体位性低血压的评价价值。方法对152例门诊老年人进行卧位及立位3min血压测量,根据血压变化将患者分为体位性低血压组及非体位性血压组。对所有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计算并比较两组全天、白天以及夜间的平均血压、平均脉压、血压负荷、血压变异系数、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以及24h血压昼夜节律。结果体位性低血压组的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收缩压负荷、夜间舒张压负荷、全天收缩压变异系数均高于非体位性低血压组,血压昼夜节律以反杓型为主。结论动态血压监测在老年体位性低血压的用药指导中有着重要的临床作用;老年体位性低血压存在夜间高血压、卧位高血压、收缩压波动范围大、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特点,上述特征均可造成重要靶器官的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方法 7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均行24h动态血压检测、颈动脉超声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24 h动态血压检测结果分为2组:勺形组40例及非勺形组30例,并对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左室肥厚(LVH)及动态血压各参数进行比较. 结果 CAS及LVH检出率非勺形组均高于勺形组(P<0.01);2组间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及舒张压(24hDBP)、24 h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值(24hSBPL、24hDBP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勺形组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及舒张压(dDBP)、白天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值(dSBPL、dDBPL)高于非勺形组(P<0.05).勺形组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及舒张压(nDBP)、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值(nSBPL、nDBPL)明显低于非勺形组(P<0.01). 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变化的消失与靶器官损害关系密切,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同时还需纠正紊乱的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时间治疗学指导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患者146例,根据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勺型、非勺型、反勺型三组。对勺型组晨起给予厄贝沙坦0.15 g,非勺型组早晚分别给予厄贝沙坦75 mg,反勺型者晚间给予厄贝沙坦0.15 g。2周后,若患者血压未达标,勺型组22:00(或睡前)加用氨氯地平5 mg,非勺型组10:00及22:00分别加用氨氯地平2.5 mg,反勺型组10:00加用氨氯地平5 mg。4周后,若患者血压仍未达标,晨起加用氢氯噻嗪12.5 mg,8周后复查24 h动态血压。结果 146例中,勺型组97例,非勺型组34例,反勺型组1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3.2%(136/146),勺型组、非勺型、反勺型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95.9%(93/97)、88.2%(30/34)、86.7%(13/15)。治疗后三组24 h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白昼及夜间血压负荷均下降(P均<0.05)。结论根据时间治疗学理论应用动态血压监测指导降压药物应用能获得良好的血压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血压变异性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入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组(n=22)、非杓型组(n=36)和反杓型组(n=62)。分析比较3组的血压变异性、冠心病发生率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结果:反杓型组的24 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hDSD)、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SSD)、白昼舒张压标准差(dDSD)、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hSBP-CV)、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nSBP-CV)均低于杓型组;反杓型组的24hDSD、dDSD、24hDBP-CV低于非勺型组;反杓型组冠心病发生率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较杓型组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可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肥胖高血压患者血清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aspase-1)和含NLR家族Pyrin域蛋白3(NLRP3)表达水平与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肥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0例,监测所有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根据血压昼夜节律不同分为勺型血压组(n=48)、非勺型血压组(n=59)、反勺型血压组(n=43)。另外选取同时期体检的肥胖非高血压者105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Caspase-1、NLRP3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因素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血清Caspase-1、NLRP3水平和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结果 反勺型血压组和非勺型血压组患者血清Caspase-1、NLRP3水平高于勺型血压组和对照组,勺型血压组患者血清Caspase-1、NLRP3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反勺型血压组和非勺型血压组患者血清Caspase-1、NLRP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肥胖高血压患者血清Caspase-1、NLRP3与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夜间舒张压下降率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龄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对186例年龄≥75岁的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计算左心室重量及左心室重量指数。观察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及左室结构的变化。结果:动态血压监测显示24h血压呈非勺型者为142例(76.34%),呈勺型者为44例(23.66%),非勺型组24h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勺型组(P<0.01)。非勺型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重量指数均较勺型组增加(P<0.05,<0.05,<0.01)。结论:高龄高血压患者70%以上血压昼夜节律失常,且左室肥厚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坎地沙坦不同给药时间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血压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56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口服坎地沙坦治疗,每天4mg。但A组患者早晨7:30服药,B组晚间7:30服药,治疗8周。治疗前后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值及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小时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小时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和夜间平均舒张压均显著下降(P0.05),且B组24h平均收缩压和夜间平均收缩压比A组下降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压昼夜节律均得到改善,B组夜间血压降低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夜服用坎地沙坦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及血压昼夜节律调节作用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皮质醇分泌节律的关系。方法入选2012年11月至2014年6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血压病区住院患者172例,其中正常血压组40例,高血压组132例(分为杓型血压组57例和非杓型血压组75例),比较各组24h动态血压、卧位肾素、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皮质醇8:00、16:00、0:00 3个时点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3组间肾素、AngⅡ、醛固酮、皮质醇8:00、16:00、0:00时点水平、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非杓型血压组的肾素、AngⅡ、醛固酮、皮质醇8:00、16:00、0:00时点水平、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较正常血压组和杓型血压组明显增高(均P0.05)。非杓型血压组皮质醇昼夜节律消失率较正常血压组和杓型血压组明显增高(36.0%比19.2%、17.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杓型血压与AngⅡ、醛固酮、16:00和0:00时点皮质醇水平密切相关[OR(95%CI)分别为1.047(1.019~1.077),1.011(1.001~1.021),1.005(1.001~1.011),1.010(1.001~1.019),均P0.05]。结论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夜间血压水平更高。非杓型高血压的形成可能与RAAS的激活和皮质醇分泌节律紊乱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根据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血压变化规律决定依那普利给药时间,观察降压疗效。方法对于临床确诊的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用安慰剂2周后,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夜间血压与白昼相比是否下降≥10%或10mmHg,分为勺型高血压及非勺型高血压,对勺型高血压者6:00及下午血压最高值前3h分别给予依那普利5mg,非勺型者6:00及18:00分别给予依那普利5mg,2周后,若患者坐位舒张压≥90mmHg,依那普利加量至10mg,每日2次。8周后复查24h动态血压。结果完成研究的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勺型58例,占72.5%,非勺型22例,占27.5%。依那普利对勺型组和非勺型组患者有效率分别为(52/58)89.7%,(19/22)86.4%,勺型组24h平均血压、白昼(6:00~22:00)血压、夜间(22:00~6:00)血压分别下降9.9/6.6mmHg,9.0/6.8mmHg,2.8/2.6mmHg,非勺型组分别下降13.9/7.6mmHg,11.9/6.6mmHg,13.8/10.4mmHg。两组白昼及夜间血压负荷均显著下降。勺型组收缩压与舒张压谷峰比值分别为66.6%,63.5%,非勺型组70.6%,66.5%。结论在时间治疗学理论指导下,依那普利每日给药两次能24h平稳降压,是一种价廉物美的降压药物,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非勺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选择经24h动态血压监测且诊断为非勺型2级高血压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电脑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治疗组30例:上午7:00和晚上7:00各服缬沙坦80mg;对照组30例:上午7:00服缬沙坦160mg,两组用药8周后复测24h动态血压。比较两组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24h、白昼、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及白昼、夜间血压负荷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压昼夜节律改变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收缩压:73.33%抵46.67%,P〈0.05;舒张压:76.67%眠43.33%,P〈0.01)。结论应用缬沙坦治疗非勺型高血压,可以很好地控制2级高血压,并改变血压昼夜节律,早晚两次服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不同时间服药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2015年5月-2020年3月我科收治的128例高血压患者被随机均分为日间服药组(7:00-9:00)和夜间服药组(19:00-21:00),两组在对应时间段内服用氨氯地平5mg, 1次/天,疗程1个月。治疗前后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及非杓型血压比例。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个月后两组白天平均收缩压(dM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M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M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MDBP)均显著降低,P0.05或0.01;与日间服药组比较,夜间服药组治疗1个月后nMSBP[(124.69±10.04)mmHg比(120.06±12.63)mmHg]和nMDBP[(80.58±11.06)mmHg比(76.95±9.03)mmHg]降低更显著,P均0.05。夜间服药组治疗1个月后非杓型血压患者比例显著低于日间服药组(7.8%比20.3%),P=0.042。结论:对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氨氯地平能显著控制血压,晚上服药能更显著地降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维持血压正常的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8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保健科住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17例,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杓型组24例和异常昼夜节律组93例,异常昼夜节律组又分为非杓型组67例,反杓型组26例。所有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左右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及管腔狭窄情况,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进行分级。测定患者空腹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记录24h收缩压、24h舒张压、昼间收缩压、昼间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和夜间舒张压。结果异常昼夜节律组左侧IMT、右侧IMT、斑块发生率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高于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反杓型组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明显高于非杓型组[(132.92±15.75)mm Hg vs (122.85±14.91)mm Hg(1mm Hg=0.133kPa),(72.38±8.75)mm Hg vs (64.34±9.98)mm Hg,P0.01]。非杓型组和反杓型组左侧IMT和左侧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异常血压昼夜节律损伤靶器官概率更大,并且对左侧颈动脉内膜损害较右侧明显。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变化与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无创性血压监测仪对84例高血压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对比血压节律正常(勺型组)和异常(非勺型组)患者心、脑、肾靶器官损害程度。结果 非勺型组24小时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收缩压及舒张压负荷值较勺型组升高(P<0.01);左心室重量和重量指数显著增加(P<0.05,0.01),24小时平均动脉压与左心室重量指数呈显著相关性r=0.55,P<0.01;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明显增高(P<0.05);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组间在偶测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较节律正常的高血压患者有更显著的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不同时间段服用依那普利叶酸片对8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的影响。方法入选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于沧州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就诊的102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晨起服药组和夜间服药组,分别于每日8:00和20:00服用依那普利叶酸片,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比较服药前后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以及对血浆Hcy水平的影响。结果与晨起服药相比,夜间服用依那普利叶酸片具有同样良好的降压效果(P0.05)。与晨起服药相比,夜间服用依那普利叶酸片能有效改善高龄老年患者血压的非杓型血压节律,杓型血压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3.6%、17.3%(P0.05)。治疗后,晨起服药组与夜间服药组的Hcy水平(16.31±1.74μmol/L vs. 17.13±2.31μmol/L)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高龄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夜间服用依那普利叶酸片同样可以有效控制血压,降低Hcy水平,纠正非杓型血压节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脑梗死患者不同血压类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该院就治的260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124例,女136例,平均年龄(65.56士12.81)岁.入选患者均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收缩压下降幅度分为勺型组、非勺型组、反勺型组;各组患者入院24h内均进行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BI)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并进行血脂检测和颈郁血管超声检测.结果 (1)260名脑梗死患者中勺型血压患者79例,非勺型血压患者88例,反勺型血压患者93例;(2)三种类型高血压患者的夜间脉压(NPP)、夜间收缩压(NSBP)及舒张压(NDBP)、晨起收缩压(ESBP)、夜间舒张压变异性(NDBPV)及24h平均动脉压(24 h MA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其他两组比较,勺型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轻且日常生活能力强(P<0.05);(4)三种类型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内冲膜厚度比较有明显差异,反勺型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大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反勺型高血压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发生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时间联合使用非洛地平和替米沙坦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及对高血压左室肥厚的逆转作用。方法:将入选的86例高血压并发左室肥厚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清晨顿服非洛地平和替米沙坦,B组清晨服用非洛地平,晚间服用替米沙坦,服药前及服药后每隔4周时分别测定患者诊室血压和24 h动态血压,测定用药前及用药36周时舒张期室间隔厚度(LVST),左室后壁厚度(LPWT)及舒张期左室内径(LVDd),并计算出心室重量(LVMT)。结果:2组用药后各时点收缩压及舒张压均低于用药前。B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晨峰血压升高程度、清晨收缩压、清晨舒张压、清晨脉压均较A组低。并且治疗36周后,B组的LVDd,LVST,LPWT均较A组减小(P<0.05)。结论:不同时间联合使用非洛地平和替米沙坦比清晨同时联合使用非洛地平和替米沙坦更能降低夜间血压、遏制清晨血压过度升高,改善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并且在逆转左室肥厚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社区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和血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45例、单纯高血压患者45例及体检健康者40名,比较3组受试者血糖及血压。结果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FPG、2 h PG、FINS、Hb Al C均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与健康者(P0.05),日间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舒张压、日间平均脉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脉压及非杓型动态血压节律占比均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结论社区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和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患者脉压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不同服药时间对非杓型伴清晨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监测各参数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5年1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就诊的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80例,随机分为清晨服药组40例(07:00~09:00口服替米沙坦80 mg,1次/d)和夜晚服药组40例(19:00~21:00口服替米沙坦80mg,1次/晚),疗程12周。比较2组治疗后动态血压监测参数、血压模式、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及高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清晨服药组比较,夜晚服药组治疗后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清晨平均收缩压、清晨平均舒张压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清晨服药组比较,夜晚服药组治疗后vWF和hs-CRP水平明显降低[(148.3±11.4)%vs(162.4±12.1)%,(2.9±0.5)mg/L vs(3.6±0.6)mg/L,P0.05]。结论夜晚服用替米沙可降低非杓型伴清晨高血压患者的夜间及清晨血压水平、优化血压模式,并降低vWF、hs-CRP水平,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