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胃溃疡摧镜分期与胃脘痛辨证分型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胃溃疡内镜下分期与胃脘痛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应用内镜、病理检查各医辨证分型,对160例胃溃疡患者进行分析。结果:活动期色大属肝胃郁热刑 脘痛,而愈合期溃疡绝大部分属于脾胃虚寒型胃脘痛。胃溃疡的内镜分期与中医辨证分型呈相对的统一;内下分期能反映不同脘痛的病变和蔼和机制。结论:在胃脘痛的辨证施治中,溃疡初期应重清热疏肝,中期应注意化瘀,后期应注重温中健脾。了解胃溃疡内镜下分期地脘痛分型的关 相似文献
2.
胃溃疡的内镜分期与胃脘痛辨证分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溃疡内镜下分期与胃脘痛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应用内镜、病理检查和中医辨证分型,对160例胃溃疡患者进行分析。结果:活动期溃疡绝大部分属肝胃郁热型胃脘痛,而愈合期溃疡绝大部分属于脾胃虚寒型胃脘痛。胃溃疡的内镜分期与中医辨证分型呈相对的统一;内镜下分期能反映不同类型胃脘痛的病变程度和机制。结论:在胃脘痛的辨证施治中,溃疡初期应注重清热疏肝,中期应注重化瘀,后期应注重温中健脾。了解胃溃疡内镜下分期与胃脘痛分型的关系,对于准确辨证施治和正确的临床用药均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脘痛中医辨证分型与胃窦粘膜内生长抑素含量的关系。方法放射免疫测定法对血浆及胃窦部粘膜组织提取物作生长抑素含量测定。结果以实证为主的胃脘痛患者血清、胃窦粘膜生长抑素的分泌量显著高于虚证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胃阴不足和脾胃虚寒型的生长抑素含量明显下降。结论血清、胃窦粘膜生长抑素分泌量的测定对胃脘痛中医辨证分型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104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45例;年龄14~82岁;病程3d~26年。均通过胃镜或胃B超明确诊断。其中急性胃炎17例,慢性胃炎60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中医护理特色技术在胃脘痛疾病中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10例胃脘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中医组和对照组各5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护理依从性和满意度评分及各项临床指标。结果中医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4.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82%(P0.05);中医组的护理依从性评分和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5.57±2.03)分和(97.25±1.14)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中医组的各项临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护理特色技术应用于胃脘痛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通过对患者的辨证分型、辨证施护,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护理依从性和满意度,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9.
[目的]通过对126例胃脘痛病人进行辨证施护,从而提高治疗护理效果,解除病人的痛苦。[方法]将252例胃脘痛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6例,观察组病人辩证为7种证型,针对不同的证型给予相应的饮食、起居、情志、用药护理及选择相应的外治疗法。对照组病人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结果]观察组病人胃痛消失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病人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对胃脘痛病人运用辨证施护方法护理,能提高临床疗效,缩短住院时间,增加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126例胃脘痛病人进行辨证施护,从而提高治疗护理效果,解除病人的痛苦.[方法]将252例胃脘痛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6例,观察组病人辩证为7种证型,针对不同的证型给予相应的饮食、起居、情志、用药护理及选择相应的外治疗法.对照组病人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结果]观察组病人胃痛消失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病人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对胃脘痛病人运用辨证施护方法护理,能提高临床疗效,缩短住院时间,增加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应激性溃疡及其中医辨证分型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应激性溃疡的发病特点及其中医辨证分型。方法;对35例并发SU的ACVD患者进行辨证分型,观察脑出血,脑梗死患者出血部位,出血量,血肿是否破入脑室等与SU发生的关系。结果:ACH并发SU的发生率显著高于ACI并发SU的发生率;中医辨证分型中,肝火上扰清窍型和普热内闭心窍型并发SU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其他证型;脑叶出血者多数并发SU;脑出血血肿破入脑室并发SU的发生率显著高于 相似文献
12.
王有元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8,14(1):94-94
胃脘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它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胆石症、胃神经官能症等,是以上腹部痛疼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其痛疼的特点有胀痛、隐痛、剧痛、常伴有脘腹部胀满、暧腐吞酸、恶心、呕吐、不思饮食、神倦乏力、面黄消瘦、消化不良等全身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胃宁合剂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40 0例均经胃镜确诊为消化性溃疡或急、慢性胃炎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 2 0 0例 ,中、西药对照组各 10 0例。治疗组予胃宁合剂 ;中药对照组予胃苏冲剂 ;西药对照组予雷尼替丁 ,疗程均为 4周。结果 :与 2个对照组比较 ,胃宁合剂组的总疗效及胃痛止痛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有显著差异 (P均 <0 .0 5 )。胃宁合剂疗效与证型的关系显示 :虚寒证、气滞证、湿热证和血瘀证 4个证型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胃镜复查结果显示 :胃宁合剂治疗组消化性溃疡和各类胃炎总有效率 :治疗组与两个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5 )。幽门螺杆菌清除率 :胃宁合剂组为 83.18% ,中药对照组为 5 3.33% ,西药对照组为 2 5 .11% ,3组间比较 P均 <0 .0 5。治疗组未发现不良反应 ;中、西药对照组不良反应分别为 8.0 0 %和2 2 .0 0 %。结论 :胃宁合剂对各型胃脘痛临床疗效显著 ,可清除幽门螺杆菌且无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胃空肠吻合术的上段空肠以及胰、胆病变出血,是临床上常见急症之一,相当于中医"血证"中的"呕血(吐血)、便血"范畴.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应激性溃疡及其中医辨证分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疾病(ACVD)并发应激性溃疡(SU)的发病特点及其中医辨证分型。方法:对35例并发SU的ACVD患者进行辨证分型,观察脑出血(ACH)、脑梗死(ACI)患者出血部位、出血量、血肿是否破入脑室等与SU发生的关系。结果:ACH并发SU的发生率(32.6%)显著高于ACI并发SU的发生率(6.5%,P<0.05);中医辨证分型中,肝火上扰清窍型和痰热内闭心窍型并发SU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其他证型(P均<0.05);脑叶出血者多数未并发SU;脑出血血肿破入脑室并发SU的发生率(76.0%)显著高于血肿未破入脑室者(16.4%,P<0.005);脑出血量≥50ml者并发SU的发生率(52.9%)显著高于出血量<50ml者(28.0%,P<0.05);ACVD患者并发SU的近期(1个月内)病死率(51.4%)显著高于未并发SU者(8.2%,P<0.005)。结论:ACVD并发SU是预示病情严重的标志;中风急性期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早期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施治,可预防SU的发生,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中医辨证施护的理论和方法,将慢性胃炎区分为饮食停滞、肝气犯胃、肝胃郁热、寒邪客胃、脾胃虚寒、胃阴亏虚、瘀血停滞等7种症型。对每症型的症见作了概述,运用中医辨证施护的理论,从用药、饮食、心理、起居的护理等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和一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19.
血压水平,还要根据其危险分层,目前国内已开展了对原发性高血压辨证分型与高血压分级、危险分层关系的探讨。目的:将传统中医辨证方法同现代医学进展相结合,探讨原发性高血压辨证分型与高血压分级、危险分层的关系。设计:叙述性观察。单位: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中医科及上海大华医院。对象: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中医科收治的不同性别、年龄的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64例。方法:原发性高血压辨证分为风阳上扰、痰浊上蒙、气血亏虚、肝肾阴虚证4型。基于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探讨原发性高血压辨证分型与高血压分级、危险分层的关系。主要观察指标:原发性高血压辨证分型与患者年龄、病程、血压、血压分级、危险分层的关系。结果:64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辨证分型与年龄,病程、血压高低的关系:风阳上扰组患者年龄较痰浊上蒙及肝肾阴虚组轻[(59.0&;#177;10.9),(72.7&;#177;9.1),(71.6&;#177;10.1)年,P〈0.01];肝肾阴虚组患者病程较风阳上扰组及痰浊上蒙组长[(160.5&;#177;143.5),(64.8&;#177;70.8),(80.6&;#177;108.7)个月,P〈0.05];不同证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差异不显著,而舒张压风阳上扰组较其他3组高[(99&;#177;8),(92&;#177;9),(89&;#177;11),(89&;#177;12)mmHg,P〈0.05]。②辨证分型与血压分级、危险分层的关系:不同证型患者血压分级差异不显著;风阳上扰组患者危险分层低于痰浊上蒙和肝肾阴虚组(极高危、高危、中危及低危分别有3,7,5,3;15,1,1,1;16,1,2,1例,P〈0.05)。结论:中医证型的不同可能反映出高血压分级和分层的高低差异,可为确定治疗方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糖尿病足(diabetic food,DF)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已经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残率高、费用高、致死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1]。1999年WHO将糖尿病足定义为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有神经病变及各种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的下肢感染、溃破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2]。全球每年大约有6.3%的糖尿病患者产生DF,DF患者截肢率高达20%,平均每分钟有3例因DF而截肢,同时截肢后5年内的死亡率超过70%[3-4]。中医药治疗DF源远流长,有着较好的疗效反馈,总改善率高,并能够降低疾病周期,明显改善了DF高截肢率的现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