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风湿病最易侵犯心脏,从而形成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在多次反复发作后,即遗留严重的慢性心瓣膜病,最终导致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故风湿性心脏病是引起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之一.笔者在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温阳利水祛瘀法治疗风心病所致的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72例,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王锋 《河北中医》2001,23(11):862-863
风湿性心瓣膜病又称风湿性心脏病 ,是风湿性心瓣膜炎遗留的慢性瓣膜病 ,表现为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致心脏负荷加重 ,导致血液动力学改变 ,使心功能不全 ,最后心功能失代偿 ,形成充血性心力衰竭。风湿性心瓣膜病在我国常见 ,多见于 2 0~ 4 0岁 ,多发于女性 ,约 1/ 3无风湿热史 ,二尖瓣病最常见 ,出现率达 95 %~ 98% ,次为主动脉瓣病 ,出现率为 2 0 %~ 35 % ,三尖瓣病为 5 % ,肺动脉瓣病仅为1% ,2个以上瓣膜同时累及者称联合性瓣膜病 ,约占 2 0 %~ 30 %。现将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性瓣膜病经验介绍如下。1 西医治疗1.1 单纯二尖瓣狭窄 …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的临床特点和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老年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防治要点进行探讨。结果老年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病程长,常伴发多种疾病并出现并发症,极易出现多脏器功能损害(MOD)和心脏恶液质综合征(SOCC),预后相对较差。结论老年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的防治要点为治疗基础心脏疾病、伴发疾病及并发症,合理氧疗,防止MOD和SOCC形成和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风心病 风心病为风湿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急性风湿病后遗留的以心瓣膜病变为主的一种心脏病。患者可见呼吸困难、咯血、心悸、咳嗽、心绞痛等。常见的瓣膜病变如典型二尖瓣狭窄者可见颧面暗红、唇紫,即二尖瓣面容。病情重者可见心脏扩大,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本病属中医学“惊悸”、“怔忡”、“喘证”、“水肿”等范畴,多由风湿病邪侵犯血脉后伤及心脏所致。本病多发生于20~40岁青壮年,以女性较多。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支气管哮喘夜间发作的病例报告陈庆渝(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重庆630011)风湿性心脏病是指急性风湿性心脏炎所遗留的慢性心脏瓣膜损害,形成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反复发生的发作性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6.
心血管疾病与肺栓塞有密切的关系,国内尸检报告中40%的肺栓塞有心脏病史.与肺栓塞有关的心脏疾病有慢性心力衰竭、风湿性心瓣膜病、心肌梗死、心肌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血管介入术和右房黏液瘤等….现将我院近年收治的1例房颤合并肺栓塞患者抢救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风湿热(rhevmatic fever)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的急性或慢性全身性结缔组织炎症.主要累及心脏、关节.......急性发作后常遗留轻重不等的心脏损害,尤以瓣膜病变最为显著.形成慢性风湿性心脏病(rhevmatic heartdisease)或风湿性瓣膜病(rhevmatic valvulardise-ase).心力衰竭(心衰)是风湿性心脏病的(风心病)主要并发症,是风心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为探讨风心病心衰的诱因、治疗及预后特点,对本单位近三年来24例风心病心衰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寻求更有效的治疗对策.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米力农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功能不全中的疗效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4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功能不全患者入院后应用米力农,首次剂量以50μg/kg为负荷剂量10 min内静脉推注完毕。继之以(0.375~0.75)μg/(kg.min)的速度维持,根据病情应用7 d~10 d,治疗前后利用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诊断仪评估患者的心功能,以及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应用米力农后显效47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8%;治疗前后每搏量(SV)、每分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射血分数(LVEF)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米力农对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功能不全患者是一种相对安全,而且有效的药物,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类型、发生率及与心脏形态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3年内200例住院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心动图等资料,对患者的心律失常进行分析,明确其类型及发病率与原发病、心脏形态功能的关系。结果各种心律失常中房颤发病率最高,其次为室早及房早,原发病中以风湿性心脏病和扩张型心肌病最为多见,而心腔内径越大越容易发生心律失常。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以房颤为主,风湿性心脏病及扩张性心肌病患者较其他患者更易发生心律失常,心腔内径大小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特征。方法将84例合并心力衰竭的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观察组)与同期收治的8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无瓣膜钙化的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对照组)进行临床对比研究。结果观察组心律失常、心脏扩大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近期病死率和心功能不全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存在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加重了心功能损害,成为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风湿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为西医病名,中医称“痹证”、“心痹”、“心悸”、“水肿”等。可由咽炎、扁桃体炎引起,临床表现以心脏炎和关节炎为主,可伴发热,毒血症,环形红斑,皮下结节,舞蹈病等。急性发作时通常以关节炎较为明显,急性绿作后常遗留较重不等的心脏损害。  相似文献   

12.
<正> 对于慢性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功能Ⅱ级以上的患者,除少数病人能得到心脏外科手术治疗的机会外,大多数存在着如何维护或改善心脏功能,治疗或杜绝心房颤动、脑栓塞、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问题。基于目前洋地黄类药物的普遍应用,而发生洋地黄中毒现象亦随之增多,尤其过量洋地黄中毒反而招致心力衰竭或使心力衰竭加重,有些呈顽固性心衰(都本洁:《中华内科杂志》(1):45,1963)。因而正确运用辨证施治的方法,合理选用中医方药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措施对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6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康复护理措施,对两组患者术后30d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术后30d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各项目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护理措施能够显著改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运用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3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8例行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18例行大株红景天注射液与常规西医联合治疗,两组均治疗7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LVEF有显著提升,NT-BNP有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NYHA分级显著低于对照组,住院天数较对照组更短(P0.05)。结论:大株红景天注射液与常规西医联合用药可有效改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的LVEF、NT-BNP水平,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临证精华     
清肝健脾法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益元强心汤治疗风湿性心瓣膜病心力衰竭;电针加中药治疗过敏性鼻炎;中药辨证治疗脂肪肝  相似文献   

16.
祖父罗德扬系原张仲景国医大学教授 ,《周易》专家。其善治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虽全用中医中药的方法 ,而受启发引导实得力于日本·汤本求真先生。在他著的《皇汉医学》5 0 7页木防己加茯苓汤的条文内 ,引用东洞翁本方定义曰 :“治水病 ,喘满 ,心下痞坚 ,烦渴而上冲者。”汤本求真对本条所加的按语云 :“用本方治疗浮肿性脚气 ,乃心脏瓣膜病代偿机能障碍性水肿 ,得捷效。”从此祖父对研究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十分注意 ,经常向西医同仁请教该病的症状、病机、病情。祖父在淅川县时 ,经常向杨宗朋、李天纪等地方名医请教。据他们介绍说 :风湿性心…  相似文献   

17.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ture,CHF)亦称慢性心功能不全,是指任何原因造成的心肌损伤,使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不能满足全身供血需要所出现的心血管疾病综合征,如现代医学的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肺原性心脏病等;慢性心力衰竭在中医学中尚无相应的病名,根据不同临床表现,可分属于心悸、怔仲、水肿、肺胀、喘证等病证范畴.目前中医药对于CHF的研究,已基本公认其发病机理是以心气虚为基础,疾病演变过程中可出现心阳虚和心阴虚,病情加重其兼夹证逐渐增多的临床综合表现.通过对中医经典医藉的潜心挖掘,结合多年的临床观察,笔者认为,CHF与中医肾脏疾病有其至关重要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8.
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简称风心病 ,是指风湿热后所遗留的以心脏瓣膜病为主的一种心脏病 ,其病因与风湿热甲族乙型溶血型链球菌感染有关。充血性心力衰竭又称慢性心功能不全 ,是由于各种慢性心肌病变和长期心室负荷过重使心肌收缩力减弱 ,心排血量减少 ,静脉回心血量不能充分排出 ,致使肺循环和 /或体循环淤血及组织血液灌注不足 ,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1 护理措施1 1 减轻心脏负担 ,增加活动耐力 有风湿活动征象者 ,需绝对卧床休息。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应按心功能程度适当安排活动和休息。休息可减少组织耗…  相似文献   

19.
祝君 《浙江中医杂志》2012,47(7):519-519
我院2006年6月至2009年8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33例,并与西药治疗组32例对照观察,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1一般资料 65例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按NYHA分级均为Ⅲ-Ⅳ级,且合并不同程度肾功能不全、呼吸衰竭、慢性贫血等.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3例中,男性20例,女性13例;年龄48~82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17例,扩张型心肌病3例,慢阻肺合并肺源性心脏4例,高血压性心脏病3例.对照组32例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52~79岁;风湿性心脏瓣膜病7例(含体外循环术后低心排2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6例,缺血性心肌病2例,法洛氏四联症术后1例,肺源性心脏病6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种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0.
张蕾  李霞  张华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3):140-141
目的:了解我院近10年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一般情况、病因等指标变化情况。方法:对我院1999年9月1日至2009年8月31日出院诊断为心衰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结果:(1)共630例心衰患者入选,平均年龄为(64.27±11.88)岁~(69.95±10.81)岁,P<0.01;男性占51.90%;1999年9月1日~2004年8月31日年段组(A组)和2004年9月1日~2009年8月31日年段组(B组)住院时间分别为(16.77±7.60)天~(12.07±6.40)天,P<0.05,呈逐年缩短;两个年段入院时心功能都以Ⅲ级最多(45.93%~50.53%),Ⅱ级心功能患者有逐年递增趋势(分别为14.89%、24.66%),相反Ⅳ级心功能患者有逐年递减趋势(分别为34.58%、29.41%)。(2)心衰病种主要是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高血压病;其中以冠心病比例居多,占总体43.96%,10年内高血压病从12.77%升至36.20%,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由25%减至6.56%(均为P<0.0001)。结论:10年来,心衰住院患者年龄推迟,住院周期缩短;心衰主要病因为冠心病,高血压病呈现上升趋势,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