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侧支循环对于冠脉狭窄段远端心肌的保护作用已被充分认识,但不同动物种类形成侧支循环的能力是有很大差异的。既往的有关研究多以犬为实验对象,而事实上人体冠脉形成侧支循环远不如犬丰富,而猪心脏侧支循环对于慢性冠脉狭窄的反应则与人  相似文献   

2.
冠脉侧支循环(coronary collateral circulation,CCC)是指同一或不同冠脉血管之间相互吻合的微小血管。这些微小血管在冠状动脉狭窄的情况下有重塑和扩张的潜能,为受损心肌提供了另一种血液供应来源。侧支循环对冠心病患者有保护作用,即减小心肌坏死面积,保护心脏功能,减少心室扩张,减少室壁瘤的发生等。临床上发现,冠心病人群中侧支生成开放与否存在很大差异。目前对于引起不同个体之间侧支生成差异的影响因素存在争议。本文就冠状动脉侧支生成的机制,各因素与侧支生成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促进缺血心肌区域侧支循环的建立健全和动脉血管的新生 ,即治疗性血管生成 ,是目前国际心血管病学界的研究热点。从近几年的文献来看 ,主要通过冠脉造影方法 ,证实了冠脉侧支循环对冠心病病人的心脏保护作用。同时 ,发现血管生成生长因子可诱导血管生成 ,促进侧支循环建立。中医学在“生脉”方面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 ,关于中药的血管生成活性及其对心肌缺血保护作用的研究 ,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为冠心病的中医药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1 治疗性血管生成、血管生成与冠脉侧支循环治疗性血管生成包括血管生成和动脉新生。血管生成是指心肌内侧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分析26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选择性冠脉造影及临床资料,利用Binary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血脂水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他丁浓度及冠脉狭窄程度对冠脉侧支形成的影响;同时比较有、无侧支循环间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脑钠肽(BNP)、肌钙蛋白I(cTnI)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结果:高血压、糖尿病及冠脉狭窄程度与冠脉侧支形成独立相关(均P<0·01);无侧支循环者cTnI较有侧支循环者显著升高[(0·91±1·13)∶(0·29±0·23)μg/L],LVEF较有侧支循环者显著降低[(43±11)%∶(48±11)%],均P<0·01;两者间VEGF、内皮他丁、hs-CRP及BNP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内皮他丁及冠脉病变狭窄程度是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侧支循环形成有助于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心肌损伤,保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在冠状动脉完全闭塞与次全闭塞血管病变中的形成情况,观察心肌梗死病史、心肌肥厚及糖尿病对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以及侧支循环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一年内40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状动脉完全或次全闭塞患者,先按有无心肌梗死病史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分析侧支循环形成的良好率,及心功能相关因素方面的差异。再按有无心肌肥厚、有无糖尿病病史分别分为两组,观察其对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结果冠状动脉完全与次全闭塞对比侧支循环形成的良好率有显著差异。有心肌梗死与无心肌梗死病史两组侧支循环形成的良好率比较无显著差异。两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室壁运动异常发生率及室壁瘤形成均有显著差异。而有心肌梗死病史者侧支循环良好组与不良组比较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无差异。有无心肌肥厚对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率无差异。有糖尿病史者侧支循环血流良好率明显高于无糖尿病史者,且有显著差异。结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开放依赖于冠状动脉血管的完全或次全闭塞。冠状动脉缓慢闭塞下形成的侧支循环对心肌、心功能有保护作用。糖尿病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核素心肌显像在定位及判断冠状动脉(冠脉)异常部位及程度中的作用,对34例心肌梗塞患者在1个月内分别进行了99m锝-MIBI(MB)静息定量心肌显像及冠脉造影检查。结果表明:当心肌区段的MB摄取值小于左室峰计数区段的50%时,88%的可能性为狭窄大于90%的冠脉所支配,而局部MB摄取在正常范围时,82%为狭窄小于50%的冠脉所支配;在阻塞冠脉支配区,有侧支循环存在的心肌区段MB摄取值明显高于无侧支供血的心肌;MB静息定量心肌显像对明确异常的冠脉(狭窄>50%)检测灵敏性为87%,特异性为90%。提示:MB定量心肌显像能较好地鉴别严重狭窄或阻塞冠脉支配区心肌,并有效判断局部侧支循环及存活心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影响冠脉侧支循环(CCC)形成的因素。方法 共入选142例就诊我院的首次AMI患者,均在AMI发作1 d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依照Rentrop侧支循环分级,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良好组:侧支循环Ⅱ、Ⅲ级)和侧支循环不良组(不良组:侧支循环0、Ⅰ级),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冠脉造影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冠脉侧支循环形成与糖尿病呈负相关,与梗死前心绞痛病程(>3个月)及冠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而与年龄、性别、吸烟史、血脂水平、高血压病等无关。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病程(>3个月)、冠脉病变支数是AMI患者形成侧支循环的有利因素,糖尿病不利于侧支循环形成。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和功能改变(如痉挛)导致心肌血液供应减少或中断而产生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冠状动脉的反复或慢性缺血会引发侧支循环的产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冠脉血流储备,缩小受损心肌的面积,降低急性冠脉事件后的死亡率,这为冠心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而如何评估冠脉侧支循环的作用,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也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主要就近年来冠脉侧支循环的评估方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响慢性冠状动脉闭塞病变(CTO)多支病变侧支循环形成的因素。方法选择2003—2008年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40例既往无心肌梗死的CTO患者,分为侧支良好组(A组)和侧支不良组(B组)。对两组患者的冠脉造影特点、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组中左优势冠脉即回旋支粗大占67.8%,B组中左优势冠脉仅占25.0%(P0.05),A组近端病变患者明显多于B组(P0.01),心绞痛病程(3个月)在A组中占96.4%,在B组中占66.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揭示冠脉近端病变和糖尿病是良好侧支循环形成与否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冠脉近端部位闭塞及左优势冠脉类型易于在CTO多支病变中建立侧支循环,心绞痛病程(3个月)时侧支循环明显增多,冠脉近端病变和糖尿病是侧支循环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正在冠状动脉(冠脉)闭塞后侧支血流可能足以满足部分患者休息时的心肌需求,但普遍认为侧支循环通常不足以满足运动时的心肌需求,并且可能无法预防冠脉闭塞时的心肌缺血。为了预防急性血管闭塞期间的心肌缺血,通常认为20%~25%的流量足以提供静息所需的血液供应~([1]),约1/4的无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及1/3的冠心病患者有冠脉侧支循环形成~([2]),尚不清楚,但遗传因素可能起到相应作用~([3])。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冠脉侧支循环的出现是冠脉病变的重要征象。良好的侧支循环是在正常冠脉途径阻塞后改善血流阻断的一种代偿机制。急性心肌梗死(AMI)背景下侧支循环的意义一直在研究探讨中,本研究旨在分析侧支循环对AMI患左心功能及短期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心绞痛(AP)对AMI者临床症状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66例AMI者以AMI前有无AP分为两组,且比较两组对肌酸激酶(CK)峰值浓度、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浓度、冠脉侧支循环和左室功能的影响。结果有AP组(A组)的188例与无AP组(B组)的78例的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病死率等A组明显低于B组(P〈0.01),侧支循环发生率、梗死范围、左室功能A组明显优于B组。结论既往及AMI前心绞痛可使心肌循环作出适应性调节,促进冠脉侧支循环的建立,梗死前反复的AP所致的缺血刺激,具有缺血预适应的保护作用,从而减少梗死面积和心肌的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13.
综述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侧支循环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脑侧支循环是维持缺血区域脑灌注,维持神经功能,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既往对于侧支循环的影响因素做了诸多研究,但尚未找到一个具有高度敏感性与特异性的因素来反映侧支循环的形成与发展,临床上也尚无特定的干预手段增强侧支循环,4D-CT血管成像可以为侧支循环影响因素及临床干预疗效的验证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开放的条件、影响因素及其对心肌缺血、心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6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管腔直径狭窄≥75%的214支血管的侧支循环开放情况。结果79支见侧支循环开放,63例72支完全闭塞血管中,31例38支侧支循环发展良好(A组),32例34支侧支循环发展不良(B组)。心肌缺血病程长、无高血压病或糖尿病史及右冠状动脉闭塞者,侧支循环发展良好率高。心功能指标A组明显优于B组,运动负荷试验阴性率两组间无差异。结论侧支循环开放依赖冠状血管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良好的侧支循环对缺血心肌和心功能有保护作用,但多数不能消除负荷所致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已被大量研究证实,准确地评估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代偿能力有助于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和制定临床治疗策略。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临床评估侧支循环最主要的方法,但所提供的信息十分有限。近年来,研究者已提出多种方法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代偿能力进行更全面的评估。  相似文献   

16.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具有舒张血管、促进心肌细胞增生肥大、增强心肌收缩力和保护缺血心肌等效应,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PTCA术后再狭窄的发生发展有关,对冠脉侧支循环的形成亦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作为替代血管为缺血心肌提供血液供应,减少心肌梗死面积、保护心功能,减少心绞痛症状发作,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为无法行再血管化治疗的严重冠心病患者带来临床获益。现综述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调控因素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糖化白蛋白水平与冠脉侧支循环的关系,并与非糖尿病患者作比较。方法:入选连续434例稳定型心绞痛伴1支或以上冠脉完全阻塞的患者,其中糖尿病组317例,非糖尿病组117例。检测空腹血清糖化白蛋白(GA)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并用Rentrop计分法评估阻塞远端来自对侧冠脉提供的侧支循环情况(Rentrop 0或1分为侧支循环不佳,2或3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结果:在总的437例患者中,侧支循环不佳患者的GA[(20.9±6.3)%对(18.6±5.5)%,P〈0.001]和HbA1c[(6.9±1.0)%对(6.7±1.1)%,P〈0.05]显著高于侧支循环良好患者。糖尿病组中,侧支循环不佳患者(118例)较侧支循环良好者(199例)血清GA水平明显增高,为(21.2±6.5)%对(18.7±5.6)%,P〈0.001;但HbA1c水平相似,为(7.0±1.1)%对(6.8±1.3)%,P=0.27。GA与Rentrop计分呈显著负相关(r=-0.28,P〈0.001),但HbA1c与其无关(r=-0.10,P=0.09)。在预测冠脉侧支循环不佳方面,GA的曲线下面积较HbA1c明显增大(0.64对0.58)。在非糖尿病组,GA和HbA1c水平与冠脉侧支循环状态无关。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65岁、女性、非高血压、高脂血症和肾功能减退是预测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冠脉侧支循环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经校正混杂因素后,GA〉18.3%仍然较HbA1c〉7%更为敏感地预测糖尿病患者冠脉侧支循环不佳。结论:血清GA水平增高是2型糖尿病患者冠脉侧支循环形成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CHD)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冠脉侧支循环建立和开放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近年,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以其独特的血管生物力学效应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本文就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促进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分子机制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脉病变特点,影响冠脉侧支循环(CCC)形成的因素。方法:连续收录2013年9月至2014年7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治疗择期行冠脉造影术,任一支冠脉主要分支狭窄程度≥50%的患者268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CCC组(70例)和无CCC组(198例)。对冠脉病变特点、冠心病危险因素与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与无CCC组比较,CCC组的吸烟率明显降低(54.5%比35.7%),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率(23.7%比52.9%)及重度(≥95%)狭窄率(32.3%比100%)明显升高(P0.05或0.01);(2)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和右冠状动脉(RCA)作为供血支的比例基本相等,作为受血支RCA所占比例明显高于LAD和LCX(48.7%比32.1%比23.1%,P=0.004)。结论:1吸烟抑制侧支循环的形成;2冠脉狭窄程度及病变支数与侧支循环形成有密切关系,冠脉重度狭窄,病变支数多易形成侧支循环;3右冠闭塞几率较高也易形成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