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外膜是由前体心外膜细胞逐渐分化形成并覆盖于心脏表面的间皮组织。研究表明,哺乳动物心外膜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因而心外膜细胞现已成为心肌再生领域的研究热点。现就心外膜细胞功能、标志基因及其在心脏再生领域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并展望其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2.
在所有脊椎动物中,心外膜是包裹心脏的一层间皮组织.在心脏发育和修复再生过程中,这个结构是重要细胞如血管平滑肌细胞、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的来源,并且分泌对心肌细胞的增殖和存活至关重要的因子.当心脏受损时心外膜会被重新激活,并刺激上皮向间充质转变中的发育基因程序.现就近年来对心外膜与心脏修复和再生的相关机制研究进行总结,旨...  相似文献   

3.
心外膜脂肪组织是一种靠近心脏的活性内脏脂肪组织,已被证明是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大量研究表明,随着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和体积的增加,心房颤动的发病率和复发率逐渐增加;流行病学研究亦证实了肥胖在心房颤动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本文就心外膜脂肪组织与肥胖在心房颤动发生和维持中的作用机制及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人体细胞为细胞外基质所包绕,后者在维持细胞及器官结构中起重要作用。细胞外基质的某些特殊成分通过受体介导作用控制细胞特性、形态、生长及分化,影响细胞的发生并调节人体组织体内平衡。韧粘素-C为人体出生后心脏血管功能形成所必须,血浆韧粘素-C是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该文综述近年韧粘素-C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研究。  相似文献   

5.
人体细胞为细胞外基质所包绕,后者在维持细胞及器官结构中起重要作用。细胞外基质的某些特殊成分通过受体介导作用控制细胞特性、形态、生长及分化,影响细胞的发生并调节人体组织体内平衡。韧粘素-C为人体出生后心脏血管功能形成所必须,血浆韧粘素-C是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该文综述近年韧粘素-C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研究。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最常见的异位心律,由于一直无根治的药物及手术方法,因而其机制的研究取来愈受到重视,心房心外膜标测在此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心外膜标测是采用心电生理技术在心脏表面对多位点进行电位标记,然后依各位点在激动传导过程中的先后顺序,按心脏解剖结构绘制成图,称心外膜标测图。应用此标测技术还可对心脏各位点的电生理特性进行研究,这种方法常用于阐明心律失常的发生机理、确定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及判断疗效。l房四的心房激动形式Moe最早进行房颤的心外膜标测,由于当时标测技术的限制,他只能凭借…  相似文献   

7.
细胞外基质对胚胎心血管系统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细胞外基质在胚胎心血管系统的发生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介导作用,参与介导了胚胎早期心前细胞(PC)的定向性迁移及分化、心内膜垫的形成和融合、心瓣膜及间隔的发育、心肌纤维及间质细胞的形成和增殖、心外膜及血管形成等过程,是心血管系统发育过程中的必需物质。  相似文献   

8.
曹青  陈书艳 《心脏杂志》2010,22(1):146-148
近年研究发现,在正常和病变的心脏组织中都有染色体有丝分裂象和胞质的分裂,并出现了分裂前后细胞表面标志物的变化,这说明心脏组织内有些细胞具有更新和分化能力。能够在心脏组织中发挥修复作用的细胞有两种来源,一是外源性的干细胞通过血液在心脏定植转分化为心肌组织;另一个是内源性心脏干细胞(endogenous cardiac stem cells,ECSC),在促分化因素作用下进入细胞分裂循环。本文主要讨论ECSC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干细胞组织工程医学的进展,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脏疾病尤其是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基础研究数据,但就移植细胞选择、移植时机、移植细胞数量、移植后细胞的分化、再生能力及旁分泌作用等尚有较多争议,而对其相关分子机制及与基因组织工程、临床药物相互影响等的研究更是处于起步阶段.大量的资料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心脏再生医学中有独特优势,本文将重点讨论BMSCs移植在心脏再生医学中的研究进展,并就其与基因工程、组织工程和临床药物联合应用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心外膜脂肪是一种沉积在心脏的内脏脂肪组织,由于其独特的解剖位置和病理生理学特点,使其与心房颤动(简称房舒)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一些临床研究表明心外膜脂肪组织与房颤发病率及严重程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一些基础研究则表明心外膜脂肪分泌的一些因子与房颤发生存在潜在联系。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复杂。研究发现,心外膜脂肪组织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检测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与体积有望成为预测冠心病发生以及判断预后的新的标志物。该文就心外膜脂肪组织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研究和相关影像学检测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2.
腱糖蛋白-C与心脏重塑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是由心肌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组成的,心脏重塑是细胞、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的结果。腱糖蛋白一c可以调节心肌细胞与支持组织的粘附、促进肌纤维母细胞的迁移和分化、诱导基质金属蛋白酶的产生,在心脏重塑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心外膜脂肪是心脏周围的内脏脂肪,既是能量储库,也是内分泌器官。近年来研究表明,心外膜脂肪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心率失常、动脉硬化、各种炎性细胞因子及其基因表达等密切相关[1-4]。颈动脉粥样硬化既是一种动脉硬化性疾  相似文献   

14.
心外膜脂肪是位于心肌与脏层心包之间的特殊内脏脂肪组织。心外膜脂肪作为身体脂肪的一个贮存库,与心房颤动的发生、严重程度以及射频消融的结局密切相关。心外膜脂肪可能通过脂肪浸润、促纤维化和炎性反应等多种机制影响心房颤动的发生和发展。近年研究发现,通过B超、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技术检测心外膜脂肪的厚度或容积可以预测心房颤动的发生、相关并发症和射频消融的结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创胸腔镜心外膜电极技术完成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同步化治疗的效果。方法 10例心肌病心衰患者经心电图和组织多普勒技术明确诊断心衰伴心脏不同步运动。患者在全麻双腔气管插管放射线引导下行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放置右房和右室心内膜电极。然后利用微创胸腔镜和心外膜电极技术,在术中组织多普勒食管监测下测试左室侧壁不同位置,寻找同步化效果最理想的位置,并使用无损伤缝线固定左室心外膜电极。围术期监测心脏结构、功能和同步化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中电极放置顺利,一般心外膜电极尝试贴附3~4次可以找到合适的位置,位置均在左室的侧后面。右房和右室电极起搏阈值为0.5~0.8V,左室心外膜电极阈值为0.5~1.5V,术后顺利拔除气管插管。除1例发生肺炎外,无膈肌刺激、电极脱位等并发症。术后临床症状改善顺利出院。术后随访3~24个月,左室最大收缩延迟时间缩短,左室不同步指数降低,心室间机械延迟。左室射血分数升高,左室舒张末径降低(P均0.05)。结论应用微创胸腔镜心外膜电极技术完成心衰同步化治疗安全可行,可获得良好的同步化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上皮-间质转化(EMT)即上皮细胞经历多重生物化学改变以获得间充质细胞表型的过程。EMT在心脏生成及发育过程具有重要作用,心内膜EMT参与了心脏瓣膜形成和心脏腔室的分隔,而心外膜细胞经历EMT可发育成多种心系细胞。然而,这种被认为只在胚胎发育中存在的机制在成体心脏损伤过程中可以被激活,可促进心肌纤维化,使心肌收缩功能下降。该文对EMT在心脏发育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间充质干细胞存在于骨髓、脂肪等多种成熟组织,易于体外分离培养。很多临床前及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其可以通过分化为心肌样细胞、促血管生成、旁分泌等作用参与心肌梗死后组织修复,改善心脏功能。间充质干细胞是理想的心肌再生治疗的细胞来源,现就相关领域研究现状及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张瑶  王鑫  王鹏  李瑾 《心血管病学进展》2023,(11):1010-1014
心外膜脂肪组织(EAT)是位于心肌表面的内脏脂肪库,有研究表明EAT可通过多种机制介导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现主要概述EAT的解剖和生理功能、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和发病机制,以及将EAT作为治疗靶点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一般认为心肌细胞是一种终末分化细胞,不能通过诱导周边心肌细胞增殖来修补,因而限制了细胞损伤后再生的可能性。心脏移植已经很成功,但免疫排斥和供体心脏的短缺仍未得到解决。自身和外源性细胞移植为心肌坏死区的细胞重建及衰竭心脏的功能恢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然而移植的细胞必须达到一定的量方能产生治疗作用。因此,植入的细胞能否在心肌内存活以及进一步增殖和分化是当前关注的热点。以往的研究发现并非所有的动物受体体内都  相似文献   

20.
心外膜脂肪组织(EAT)增加心脏代谢风险。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危险因素促进EAT积聚,EAT产生促炎症脂肪因子,损害冠状动脉微循环血管,引起心房和心室心肌纤维化、冠状动脉钙化,从而引发心血管病。心脏磁共振是目前测量EAT厚度的重要手段。通过测量EAT厚度有助于判断心房颤动、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病预后。抑制EAT形成的药物可以降低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