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中不同手术入路对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72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不同手术入路对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前外侧入路总有效率为91.4%(32/35),后外侧入路总有效率为96.9%(31/32),外侧入路总有效率为93.3%(28/30),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侧入路总有效率为100.0%(38/38),小切口入路总有效率为100.0%(37/37),小切口入路与后侧入路同其它入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各组Harris评分均有改善,其中以后侧入路组和小切口入路组各时段得分最高(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小切口入路和后侧入路效果理想,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预后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手术入路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400例髋关节疾病患者采用不同种类手术入路方案治疗(前外侧80例、外侧50例、后外侧70例、后侧入100例和小切口100例的入路方案),记录其术前、术后2、4、8、24周的Harris评分变化情况,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前外侧、外侧、后外侧、后侧和小切口的入路手术方案治疗患者术后恢复率分别为90%、93%、96%、100%、100%。结论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对患者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方案,会有不同的效果,但是后侧入路和小切口入路两种方案,有着明显的优势,可以推荐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后外侧小切口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效果.方法:采用改良后侧小切口人路,行全髋关节置换27例27髋.结果:手术均在术前设计切口下顺利进行,术后患者随访1-5年,平均2.5年,临床效果满意,无术后并发症.结论:改良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术后功能恢复快的优点,采用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可获得良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髋关节是人体的最大球窝关节,由股骨头和髋臼组成,更有关节囊、韧带及肌群的组合,髋关节前、后和外侧的肌肉是构成活动关节的主要动力结构,于不同神经支配的相邻肌肉之间,存在神经界面,界面之间是主要的手术进入髋关节的解剖进路。髋关节置换的手术入路主要区别在于手术时患者的体位是侧卧位还是仰卧位,大转子是否常规施行截骨术,手术操作中髋关节是前脱位还是后脱位。常用的手术入路主要有以下几种:髋关节前侧入路、髋关节前外侧入路、髋关节外侧入路、髋关节后外侧入路与髋关节后侧入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髋关节外侧动态小切口手术入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简便、实用性.方法 采用髋关节外侧动态小切口手术入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93例.结果 93例手术均顺利.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6(16±3.2)个月.无关节感染、脱位、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发生.死于其它疾病1例.Harris评分:优78例,良7例,可2例,差6例,优良率91.39%.结论 髋关节外侧动态小切口手术入路有操作简便、暴露充分,外展肌功能不受影响等优点,而且降低了病死率,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满意.我们认为髋关节外侧动态小切口手术入路是人工股骨头置换是现阶段最为理想的入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髋关节外侧动态小切口手术入路在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优势.方法 采用髋关节外侧动态小切口手术入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46例.结果146例手术均顺利.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6(16±3.2)个月.无关节感染、脱位等并发症发生.假体周围骨折2例,死于其它疾病5例.Harris评分:优115例,良19例,可3例,差9例,优良率91.78%.结论 髋关节外侧动态小切口手术入路有操作简便、暴露充分,外展肌功能不受影响等优点,而且降低了病死率,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满意.我们认为髋关节外侧动态小切口手术入路是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手术中人工股骨头置换是现阶段最为理想的入路,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经后方及外侧微创全髋关节置换人路的临床疗效.方法:由同一组手术医生行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23例,后方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36例.比较两种不同入路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12周Harris评分及假体的位置、血沉及C-反应蛋白.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12周Harris评分及假体的位置、术后疼痛评分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外侧入路血沉及C-反应蛋白较高(P≤0.05).结论:后方及外侧微创全髋关节入路均体现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后侧入路创伤较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切口及入路问题.方法对21例老年股骨颈骨折应用后倾前外侧入路小切口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进行回顾行分析.结果21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效果良好.结论治疗老年股骨颈囊内骨折,后倾前外侧入路小切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创伤小、痛苦少、功能恢复快,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用尽可能小的手术创伤,足够的手术暴露.达到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手术入路.方法:采用髋关节外侧小切口入路治疗.结果:手术时间,最长150min,最短90min,平均110min.整个手术出血平均450ml.本组58髋住院时间13~15天.无人工关节脱位及神经血管损伤,步态正常.结论:本切口设计合理.较传统的手术入路具有创伤小,手术暴露足够,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的优点,是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较好手术入路,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郑寿鹏 《海南医学》2012,23(10):30-31
目的 研究髋关节置换术中选择的手术入路对患者术后恢复髋关节功能产生的影响.方法 在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间需要实施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中随机抽取317例,需手术332髋,视患者情况选择手术入路分组,A组60例实施前外侧入路(64髋),B组63例实施后外侧入路(70髋),C组62例实施外侧入路(63髋),D组64例实施小切口入路(65髋),E组68例实施后侧入路(70髋),并选择Harris评分法对各组不同时间(术前、恢复10d、恢复30d、恢复50 d、恢复150 d)的恢复状况进行评分,以评价髋关节的功能.结果 各组的显效比例和有效比例分别为A组40.0%、51.7%,B组34.9%、60.3%,C组40.3%、56.5%,D组48.4%、51.6%、E组47.1%、52.9%,A、B、C三组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两组与其他三组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中选择的手术入路对患者术后的恢复会产生影响,在手术操作中应尽量选择创伤小、不良影响小的方法,如小切口入路和后侧入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改良的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和传统的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置换术的疗效,并研究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在临床应用上的优缺点。方法:自2007年4月-2009年4月,所有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入两组,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小切口进行人工全髋置换术20例,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20例。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术中术后骨折、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术后Harris评分、术后髋关节脱位、术后其他并发症等,随访时间为3至11个月,平均12个月。结果:小切口组病例在术中术后失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显著低于传统切口组,在术中术后骨折、术后髋关节脱位、术后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等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小切口进行人工全髋置换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降低术后并发症及假体位置不当的风险。在术后早期阶段具有手术创伤小、失血量少、可以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等优点。但在后期的随访中未发现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侯明国 《中外医疗》2013,32(7):52-53
目的探讨改良髋关节外侧小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依据患者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改良组和传统组,传统组患者采用传统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改良组患者采用改良髋关节外侧小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以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等临床数据。结果与传统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相比,改良髋关节外侧小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术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失血量明显减少,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为优者明显增加,差者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髋关节外侧小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能够有效治疗股骨头坏死,并促进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与常规全髋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76例需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常规全髋置换术)和观察组(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术后均随访9个月。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Harri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能缩短手术时间,手术创伤小,术中失血量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重建关节囊后路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对43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重建关节囊后路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观察并记录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失血量、卧床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 43例患者手术切口长度8~10cm(平均9.1cm),手术时间为62~86min(平均72min),术中失血量为180~260ml(平均220ml),术后引流量80~140ml(平均108ml),卧床时间3~4天,未出现皮肤坏死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所有患者经6~18个月随访,平均11.6个月,随访期内均未出现感染及假体位置移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平均为91.7分,优37例,良6例。结论重建关节囊后路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具有围手术期并发症少及术后早期功能恢复快的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外侧入路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临床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外侧入路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观察分析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实施的效果。结果:手术切口平均8cm,手术时间均为68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80m L。随访16个月后得知,本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一年后Harris评分平均为(95.1±2.4)分,同时本组患者术后没有出现神经经脉血栓、切开感染以及神经血管损伤和假体松动以及髋关节脱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临床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不仅效果显著,而且手术切口小、创伤小、瘢痕少、术后功能恢复快,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及康复指导。方法对6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从心理护理、术前准备到术后病情观察、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术后康复指导,给予全程护理干预。结果60例患者均无严重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围手术期精心护理及康复指导能有效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告后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和初步疗效。方法:自2002年8月至2005年8月,采用后外侧入路微创技术完成21例全髋置换术。结果:手术切口7.5cm~12cm,平均8cm;手术时间50分钟~90分钟,平均65分钟;术中出血量200ml~500ml,平均270ml;术后均放负压引流,24小时平均引流量100ml~350ml,(平均150ml)。平均随访时间2.5年(1年~4年),未发生全身及局部并发症。结论:后外侧入路单切口微创行全髋关节置换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是值得推荐的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技术。  相似文献   

18.
蔡翔宇  吴焕卿 《河北医学》2006,12(9):891-893
目的:探讨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的经验。方法:对12例16髋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的患者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术,重建髋臼及股骨的解剖结构,正确安装假体。结果:对12例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其中双侧置换4例,经6个月到5年的随访,患者均能自行行走,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关节功能采用Harris评分,平均由术前的35.82分恢复到术后6个月的88.37分。结论: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充分的软组织松解,重建髋臼和股骨近端的解剖结构,正确假体位置的安装是手术的关健。  相似文献   

19.
刘芸 《中外医疗》2014,(28):3-5
目的观察传统体位和体位固定板两种方法摆放侧卧位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观察。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1—8月骨科气管内插管全麻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8例;观察组中采用体位固定板和奥克兰医用高分子手术体位垫(有槽头圈);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卡板、砂袋、海绵垫和头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体位安置时间3-5 min、股动脉受压、术中体位调整次数、皮肤受压状况(泛红、压痕2例、水泡)较对照组减少,手术切口一期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无胸、腹部挤压伤及无压疮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位固定板和奥克兰医用高分子手术体位垫固定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侧卧体位安全可靠,牢固稳妥,省时省力,能更好地配合适应手术过程的需要,无压疮、术中脱位、复位困难及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