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天士治痹证善从络病辨治,治周痹宣通脉络;肢痹流畅气血;寒湿痹微通其阳;风湿痹固阳,祛风湿,通经络;治湿热痹,若伤气则重治在气分,入络则予宣通经络为主;治痰血壅塞经络之痹,予化痰祛瘀通络;治卫阳疏风邪入络之痹,以宣通经脉为主;肝阴虚疟邪入血之痹,处养阴通络之品治疗;热入下焦血分之痹,又以补血养阴通络为主;风寒湿入下焦经隧之痹,予宣通经气,疏搜剔动药;气滞热郁之痹,则予宣通气;肝胃虚滞之痹,两补阳明、厥阴;肝胆风热之痹,以和阳甘寒,宣通经脉;精血虚痹,予益精气;气虚之痹,则益肺脾之气;营虚痹,用养营通络之品;筋痹,以补气血,宣行通络为主;血中气滞,疏化瘀通络之品;营中热,则通经络,清营热。  相似文献   

2.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关于痹证的论述,主要见于《痹》、《肩臂背痛》及《腰腿足痛》等篇。叶氏并非机械地专以祛风、散寒、除湿等法治疗痹证,而是重视内在条件与外在邪气的相互致病作用,更强调的是扶正与祛邪并用,以及在辨证论治指导下的遣方用药。总结叶氏的治痹经验有:1.扶正为先,佐以祛邪;2.木防己汤疗白虎历节;3.虫蚁搜剔,治宜缓攻;4.内外风致痹;5.奇经辨证疗痹疾。  相似文献   

3.
探讨叶天士治痹用药特色,完整系统地阐述了叶氏治痹的理法方药,并对其中体现的“治络理论”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温热大师叶天士不仅擅长治疗温病,还是一位治疗杂病的大家。《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了叶氏治疗痹证的医案共55例,体现其独具一格的治痹思想,对后世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肺痹病名肇始于《黄帝内经》,是脏腑痹之一.叶天士是吴门医派的著名代表,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中关于肺痹的病因病机理论,系统拟定了治疗方法.文章通过分析《临证指南医案》咳嗽、肺痹、肠痹、呃、风温各门及《眉寿堂方案选存》《未刻本叶天士医案》中关于肺痹的医案记载,总结了叶天士治疗肺痹经验和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6.
肖战说  邹建华  殷海波 《河南中医》2021,41(8):1182-1185
叶天士对痹证的认识,承《黄帝内经》思想,循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理论,并卓有创新.在辨证时宗病证结合思想,将痹证分为周痹、行痹、肢痹、筋痹进行论治.周痹主症为一身尽痛,病程较短者多属邪实,治以祛风散寒除湿为主;病程久者多虚或虚实夹杂,治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常选用虫类药搜剔经络.行痹主症为痛势流走,病性有寒热之分...  相似文献   

7.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有“肠痹”一门。为医案分门别类的华岫云在本章末阐明其义:“肠痹本与便闭同类,今另立一门者,欲人知腑病治脏,下病治上之法也。盖肠痹之便闭,较之燥屎坚结,欲便不通者稍缓,故先生但开降上焦肺气,上窍开泄,下窍自通矣。”叶氏用及此法,有4处提及乃受丹溪之启发,如在“夏,二十”案中讲:“丹溪每治肠痹,必开肺气,谓表里相应治法。”即肺与大肠为表里,在下之腑病,气机不利所谓痹,以致大便闭结,可宣降肺气来治疗。  相似文献   

8.
叶天士康复医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元晻 《陕西中医》2000,21(5):210-212
<正> 中医康复学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有丰富的理论和独特的方法,在功能与情志的康复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为提高我国各族人民的健康素质,却病延年,繁荣昌盛,作出过卓越贡献,也为病残者解除痛苦,滞来过幸福和欢乐。 清代医学家叶天士,倾注毕生精力,在总结前人医学经验,发展温病学的同时,又别开生面提出了“颐养功夫,寒暄保摄,尤当加之于药饵之先”的康复医学思想,对伤残、慢性疾病和急性病后期身体功能和情志的恢复,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特别是“血肉有情”药的应用,堪称独  相似文献   

9.
梳理《叶天士医学全书》咳嗽相关医案,同时参考其他医家论述,分析清代名医叶天士治疗咳嗽的主要思想,总结叶天士对咳嗽分类、病因病机、证候的认识及其临证辨治咳嗽用药经验等。从风寒咳嗽、风温咳嗽、暑邪咳嗽、湿郁咳嗽、燥邪咳嗽、脾胃咳嗽、肝郁咳嗽、肾亏咳嗽等方面分别立论,强调治疗外感咳嗽不可一味施予泻肺之药,治疗内伤咳嗽不能滥用滋阴之法。叶天士治咳法古而不泥古,善用经方,其医案对后世医家治疗咳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深入学习。  相似文献   

10.
“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是叶天士在前人的基础上所发明的一个重要观点,其治疗以理偏就和为大旨,以“甘味熄风”为要法,而标本缓急上颇多讲究,又非“甘味熄风”所能尽述。“身中阳气之变动”标本变症百出,不唯中风、肝风、眩晕、虚劳,在不寐、胃脘痛、木乘土、遗精、咳嗽等一系列医案中多见论述,须前后参看,才能对其辨证论治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本试论述其论治特点。  相似文献   

11.
吴春光 《光明中医》2012,27(5):860-861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医家.他既是温病学派的巨擘,又是治疗杂病经验丰富的临床大家.笔者通过对其医案的研读,将其对治疗内风的方法总结如下. 1 治内风本脏(治肝法) 叶氏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体阴用阳,内寄相火,主升,主动.  相似文献   

12.
"论体"一词,首见于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书中尚有"调体"、"参体"、"治体"等诸称,每每于"却病"治病之互谓.纵览全书,其论体思想见解精辟,深合经意,用方独到,遣药精切.现就病案为据,作一探讨,愚谬之处,尚希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13.
叶天士的中医刚柔辨证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脾胃病根据脾胃脏腑各自秉性将其分之刚柔论治;中风病治疗多济之柔药,以制肝阳风动,终达柔以制刚;虚损病中通补阳明、刚中少济柔药以补胃阳,柔剂阳药、刚柔并用以补肾阳。其为后世医家拓展了新的辨证思路。中医"刚柔辨证"理论借鉴前人的理论及经验总结而出,该理论中的"刚柔"是根据人体禀赋和后天形成的性格秉性将其分之刚柔,临床用于指导心身疾病,颇有疗效。  相似文献   

14.
痹证为临床常见病,古今中医学家对该病有诸多论述。《叶天士治痹经验的探讨》一文,笔者梳理总结了叶天士治疗痹证的一些观点和经验,如治疗上重视祛风、散寒、除湿,调和营卫,后期重视补肾;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缓攻;重视奇经治络法。提出"阴虚风动"亦可为痹的观点。认为"久痹可成痿,久痿可成痹",两种疾病密切相关。可为临证治疗痹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久痹伤阴论     
久痹者,非但有生痰、入络之变,尚且有伤阳、耗气、损血之虞,故对久痹者,往往采用化痰、通络、温阳、补气、益血之治疗法则。但根据笔者20年的临床经验所见,伤阴也是久痹的重要机转,养阴通络亦为治痹不可忽视的重要法则。 1 久痹易于化燥伤阴 1.1 素体阳盛阴虚,邪从燥化伤阴 《医宗金鉴》云:“人感受邪气虽一,因其形脏不同,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故多端不齐也。”这说明邪气伤人,可因所伤之人体质不同而邪之从化有别,阳盛阴虚体质,易热化、燥化;阴盛阳虚体质,则易寒化、湿化。因此,素体阳盛阴虚之人,感受风寒湿邪,久则…  相似文献   

16.
痛风性关节炎属中医痹病、白虎历节病范畴,以络脉瘀痹为标,正气亏虚为本。叶天士“络瘀则胀”理论源自其络病学说,应用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中,络瘀指络脉不通的状态,根据痛风性关节炎不同时期病邪特征,分为湿热、痰浊、瘀血阻塞经络,且病邪随疾病发展发生转化,初期以湿热阻络为主,后期发展至痰湿痹阻、痰瘀互结、瘀血痹阻。治疗上以通络除痹为原则,治有宣通清解法、辛药通络法及扶正通络法。  相似文献   

17.
"医之门户分于金元",金元四家自成一说各立流派,他们对痹证病因病机提出不同观点和治痹之法,开创痹病学术百家争鸣局面,丰富了痹证的理论和实践,对后世医家治痹有着深远影响.如刘完素善秉典创新,认为"法之与术,悉出《黄帝内经》",自创"六气皆从火化"说,虽善用寒凉,却能辨证论痹,治痹以求本;张从正提出"邪去正自安",主张汗吐...  相似文献   

18.
《伤寒全生集》四卷,明代余杭医家陶节庵氏著,凡169篇10万余言,以论述伤寒诸证包括温热病的病机诊法、辨证施治为主要内容。其特点是辨析精详,变通圆活,既能阐发仲景要旨,又不为伤寒六经所囿,而于温热病诊治方面尤多发明,甚为外感热病切  相似文献   

19.
痹证由风寒湿邪闭阻络脉所致,属实者多,属虚者亦不少,久痹不愈或大病之后及产后气血不足,脉络失养而作痛,此即痹证之属虚者。叶天士谓:“络虚则痛”就是指此而言。证见肢体关节酸痛,痛处不固定,劳累加剧,伴有心悸,乏力、气短、面色无华,舌淡脉弱等症。《临证指南医案》华玉堂按云:“症之虚者,气馁不能充运,血衰不能滋荣,当养气补血,而兼寓通于补。”《临证指南·痹证》又谓:“风湿肿痹,举世皆以客邪宜散,愈治愈剧。不明先因劳倦内伤也。盖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参术  相似文献   

20.
果志霞  曹力明 《河南中医》2011,31(10):1106-1108
叶天士是中医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医家之一,也是当时吴医的优秀代表,他的主要学术贡献不仅仅体现在温病学方面,在中医诊断学、脾胃学说、儿科方面、络病理论、内风杂痹、中风学术、奇经虚实辨治等方面均有颇多建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