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关于痹证的论述,主要见于《痹》、《肩臂背痛》及《腰腿足痛》等篇。叶氏并非机械地专以祛风、散寒、除湿等法治疗痹证,而是重视内在条件与外在邪气的相互致病作用,更强调的是扶正与祛邪并用,以及在辨证论治指导下的遣方用药。总结叶氏的治痹经验有:1.扶正为先,佐以祛邪;2.木防己汤疗白虎历节;3.虫蚁搜剔,治宜缓攻;4.内外风致痹;5.奇经辨证疗痹疾。  相似文献   

2.
吴鞠通论痹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鞠通对痹证的认识和治疗独具一格。痹证寒湿固有,热湿尤多,病机为"湿聚热蒸,蕴于经络",而为"热痹"、"湿热痹"。吴氏遵循治疗温病的思想,对"热痹"、"湿热痹"重在清利,创立"治痹之主方"加减木防己汤,并主张宣通肺气,通利下焦,湿热具化,经络畅通。  相似文献   

3.
吴鞠通对痹证的认识有独到见解,进一步完善了痹证理论体系。他提出痹证大体可分为寒湿和湿热二类,而湿热痹尤多;提出湿热痹治疗法则为苦辛通法和辛凉淡法,并创立治疗湿热痹方剂宣痹汤、薏苡竹叶散和加减木防己汤;其治疗湿热痹的核心药物为石膏、滑石、薏苡仁、杏仁、茯苓、白通草、半夏、蚕砂、桂枝、防己。其对湿热痹的认识至今指导中医临床。  相似文献   

4.
痹证为临床常见病,古今中医学家对该病有诸多论述。《叶天士治痹经验的探讨》一文,笔者梳理总结了叶天士治疗痹证的一些观点和经验,如治疗上重视祛风、散寒、除湿,调和营卫,后期重视补肾;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缓攻;重视奇经治络法。提出"阴虚风动"亦可为痹的观点。认为"久痹可成痿,久痿可成痹",两种疾病密切相关。可为临证治疗痹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陈纪藩教授治疗痹证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痹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风湿类疾病。陈纪藩教授辨治痹证,根据新痹久痹分阶段治疗,痹证初起,湿热痹者,以四妙散为基础加用姜黄、萆薢、茵陈、宽筋藤、银花藤、七叶莲等,寒湿痹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与乌头汤合方化裁;痹证日久,则以四君子汤为基础方,加用鸡血藤、黄芪、川芎、白芍、地黄等益气补血之品。  相似文献   

6.
陈瑞春运用经方治疗痹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虽为临床常见病证之一 ,但由于病因多有兼夹 ,病情缠绵不已 ,治疗比较棘手。吾师陈瑞春教授治疗痹证 ,常用芍药甘草汤合四妙散治疗湿热痹 ,用桂枝汤加减治疗风寒湿痹 ,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历节。在痹证选方用药上独辟一径 ,颇具特色。其所选经方涵盖了痹证的主要临床分型 ,因而自成体系。在对方药的运用和方意的认识深度上 ,处处体现出他熟谙张仲景辨证论治的精神和法度。1 芍药甘草汤合四妙散治湿热痹芍药甘草汤是张仲景所创和营定痛之方 ,体现了酸甘化阴的法度。四妙散则为李东垣所制清热行血、除湿利水之剂 ,是治疗下肢湿热痹证的…  相似文献   

7.
总结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运用奇经理论辨证论治月经病的规律,为月经病的治疗提供有效的思路和方法。叶天士认为月经病多责之冲任二脉,病久则奇经八脉俱病。叶氏辨治奇经病先辨病位、病情轻重程度及其与脏腑的相关性,再分清奇经病之虚实、阴阳、寒热,辨治以通补为原则,常用血肉有情之品填补奇经。  相似文献   

8.
丁蓉 《江苏中医药》2003,24(9):49-50
中医学有关痹证的治法源于《内经》时代,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对痹证的认识的发展,各个时代关于痹证的治法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总结历代治痹特色对进一步研究治痹规律、开发治痹药物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临证指南医案》痹证医案的核心用药情况,认识叶天士辨治痹证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痹证辨治开拓思路。方法:通过分层切片算法的应用,进行《临证指南医案》痹证病案数据的目标关键词频率统计的计算。利用Cytoscape可视化,提取医案的中药及药物性味归经规律。结果:卷七痹所载55例医案,共有处方79条,共使用中药122种。叶天士常用茯苓、桂枝、白术、当归等药物辨治痹证。叶天士治痹喜用温药、寒药、平药维多,甘味药、苦味药、辛味药次之。用药归经方面,叶天士治痹注重调肝、肺,其次为调脾、肾、胃、心。对《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及的4种痹证进行总结发现:4种痹证在补气、养血、健脾、祛湿方面存在共同之处,且各有特色及不同侧重。结论:叶氏在辨治痹证时,学宗《内经》,尊经不泥,重视脾胃,培补中焦,认为痹证多病久入络,善用虫药以通为用。  相似文献   

10.
论寒热配伍在痹证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秦林  彭欣 《中国中药杂志》1999,24(2):112-114
痹证是中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对此,历代医家在选药、组方与配伍等方面多有论述。笔者系统总结分析了历代治疗痹证的方药性能以及所治病证特点,认为中药寒热配伍在痹证治疗中具有普遍意义,是治痹方中的特殊配伍形式。1寒热配伍在痹证治疗中的古今应用治痹方中的寒热配伍形式,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所创制的附子汤、乌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以及麻杏石甘汤等系列方剂之中。其后,历代医家在上述诸方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如宋朝....  相似文献   

11.
温热大师叶天士不仅擅长治疗温病,还是一位治疗杂病的大家。《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了叶氏治疗痹证的医案共55例,体现其独具一格的治痹思想,对后世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背景:痹证的成因较为复杂,其中因痰致痹是临床常见原因。目的:揭示痰邪致痹的临床证治规律。方法:总结文献并结合个人经验探讨痹证诊治。结论:活血化痰、针药齐施是治疗痹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总结许建秦教授运用除痹止痛汤治疗痛风急性期经验。许建秦教授认为痛风急性期发病由内伤湿热,兼外感风、寒、湿诸邪诱发,辨证为脾肾亏虚为本,湿热流注、瘀血阻滞为标,发病以“痹”“痛”为特点,治方以萆薢分清饮为基础,融合清热化湿、利水化湿、宣化湿热、通腑泄热,给湿热邪气以出路,兼活血止痛、搜风通络止痛,配伍补脾益肾化湿,许建秦教授所创除痹止痛汤应用于临床多可奏效。  相似文献   

14.
筋痹为痹证之一,现多见于骨科、神经内科等多种疾病,《黄帝内经》中多处篇章涉及筋痹的论述。笔者从《黄帝内经》对筋痹的认识及治疗规律加以总结分析,结果发现其中医致病因素主要是感受风寒湿邪,与体虚年老密切联系,并且其发病与十二经脉密切相关,各经营卫气血失常皆能致相应经筋痹证,针灸治疗以关刺、恢刺、燔针劫刺为主。  相似文献   

15.
俞慎初教授临床治疗痹证经验丰富,他常以自拟经验方“蠲痹四藤汤”为基础,随症加减治疗风寒湿痹;重用石膏并配合祛邪宣痹药物,治疗湿热痹痛疗效显著;对日久不愈之痹证,重视活血祛瘀通络,常以张锡纯的活络效灵丹加味治之;治疗病久入络的顽痹,善用虫类药物,以虫蚁入络搜风逐邪,临床应用每获佳效。  相似文献   

16.
总结彭力平教授论治骨痹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彭教授认为,肝肾亏虚、精血不足是骨痹发病之本,风、寒、痰、湿、瘀闭阻经络是发病之标,多虚多瘀多郁为主要病机;临证重视奇经、络病辨证,以调补肝肾、通补奇经、畅达气血为治疗原则,内、外治相结合,药物治疗和功能锻炼并重,广泛运用王旭高治肝理论及叶天士络病学说指导临床,形成了调补肝肾与通补奇经并举治本,辛润通络、风药祛邪开郁治标的用药特色,重视牛膝醇提物的基础研究与运用,取得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张伯臾教授对痹证的辨治经验。认为痹证成因复杂.不应囿于风寒湿三气。“杂至”二字甚符痹证的发病情况。并指出内风致痹也不少。在治疗上强调对因的同时,还须对病所,勿伐无辜。治热痹当分三类;治痛痹大辛稳投;治着痹当法《金匮》,治久痹当补脾肾。  相似文献   

18.
王春才 《四川中医》1993,11(4):9-10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以下仅称某病某案)卷七“痹”篇,载痹证75例,加复诊36例次,共101案,篇末有邹滋九按语和徐灵胎氏评语,是全书记载案例较多的病证,基本反映了叶氏辨治痹证的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特别是叶氏治痹擅用通法贯穿全篇始末,辨证施“通”于各类痹证,颇具特色。一、初痹宣通,新邪急散不论何种痹证,均以疼痛为主证,其疼痛机制为“不通”,而不通之致,乃脉络气血为邪阻痹,  相似文献   

19.
自《内经》提出奇经八脉,张元素首倡药物归经以来,辨证多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入手,对奇经八脉很少论及。叶氏继承前人经验,全面运用经络理论,将脏腑,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结合起来,发挥奇经辨证,总结奇经治法用药规律,为后世深入研究奇经证治提供了范例,用于杂病治疗,补前人治法之未备,为中医杂病治疗独开门径,其辨证用药,值得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临证指南医案》痹证门虽仅83案(其中复诊27案),但审证之细、用药之巧颇具匠心。特浅析如下,供同道参考。治痹明辨病位痹证因于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入人体,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甚则痰浊淤血阻于经隧,深入脏腑。叶氏治痹在宣通祛邪,扶助正气的同时,明辨病位,使治疗更有针对性。一、辨表里痹证患者受病之初,病多在表,日久则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