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相关因素。方法将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超过3a的58例尿毒症患者分为两组内瘘狭窄组22例;非狭窄组36例。分别比较上述两组的平均动脉压、透析超滤量、糖尿病例数等指标。结果内瘘狭窄组的平均动脉压明显低于非狭窄组(P<0.05),而透析超滤量明显高于非狭窄组(P<0.05);内瘘狭窄组的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非狭窄组(P<0.05)。结论透析患者低血压、高超滤量及糖尿病等是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易患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浓度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在动静脉内瘘栓塞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上海市静安中心医院和解放军第455医院MHD患者120例,根据其在半年内是否有过1次或1次以上的动静脉内瘘栓塞事件,将其分为动静脉内瘘栓塞组(AVFT)和动静脉内瘘非栓塞组(NAVFT),所有患者采用Phllips 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IMT,于透析日抽空腹血测定血浆tHcy、叶酸(FA)、VitB12、肌酐(Scr)、尿素氮(Bun)、血糖(glu)、血浆白蛋白(Alb)、胆固醇(Ch)、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结果 MHD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发生率为90%,是正常人的34.6倍,其血浆tHcy水平(27.6±8.3)μmol/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7.5±1.7)μmol/L,P〈0.01。AVFT组tHcy血浆浓度、IMT平均值明显高于NAVFT组,P〈0.01,tHcy〉40μmol/L的患者数也明显多于NAVFT组,P〈0.05;MHD患者血浆tHcy浓度与IMT呈明显正相关,r=0.362,P〈0.01。结论 MHD患者普遍存在HHcy,HHcy可能是动静脉内瘘栓塞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观察首次动静脉造瘘的患者176例,每半年测定血清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尿素氮(BUN)、β2-微球蛋白(β2-MG)、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以及血浆纤维蛋白质(Fib)和血红蛋白(Hb)等项目1次。对其中122例最终因血栓形成导致内瘘失功的患者进行相关因素与动静脉内瘘寿命之间COX回归分析。结果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与原发病为糖尿病、ALB、CRP、Fib存在回归关系。结论糖尿病、CRP、Fib是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ALB是动静脉内瘘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与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肾内科收治的维持血液透析的患者共109例,依据静脉内瘘建立后6~8周,经超声检查确认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程度,动静脉内瘘狭窄超过50%的为狭窄组(n=61),动静脉内瘘狭窄低于50%的为非狭窄组(n=48)。对两组患者生化指标和血清中NE水平进行对比;分析动静脉内瘘狭窄与NE水平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中NE水平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的诊断价值;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糖尿病史、脑血管疾病史、冠状动脉疾病史、外周动脉疾病史、维持透析时间和透析超滤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钙、磷、全段甲状旁腺素、尿酸、白蛋白、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值为3.92±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栓塞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该院132例建立自体动静脉瘘的住院患者进行分组,根据动静脉内瘘是否发生栓塞分为栓塞组和未栓塞组各66例.应用超声稀释技术对132例患者分组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动静脉内瘘栓塞情况进行检测,并对患者基本情况、各阶段内瘘功能、生化指标含量等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年龄、病程、透析次数、平均超滤率、EPO用量、内瘘、低血压、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等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瘘功能7~12个月阶段栓塞组与未栓塞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栓塞组不同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全段甲状旁腺素等血液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固醇、钙离子、磷离子等血液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内瘘流量、再循环率、心输出量、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全段甲状旁腺素为动静脉内瘘栓塞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规定时间检测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栓塞的相关指标,维持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影响内瘘栓塞的因素进行早期预防,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6.
前臂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前臂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02~2006年间6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超过3年的63例患者,回顾分析病因、性别、年龄、血压水平与透析超滤量(UV)、胆固醇(CHO)及三酰甘油(TG)水平、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用量等因素对内瘘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15例患者发生内瘘血栓形成,占23.81%,其中糖尿病肾病9例,慢性肾炎3例,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症2例,痛风性肾病1例。内瘘血栓形成组男性9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60.40±15.56)岁,平均动脉压(MAP)(110.93±14.67)mmHg,平均CHO(6.40±0.52)mmol/L,TG(2.09±0.39)mmol/L,EPO用量(5200.00±1014.19)U,每次透析平均超滤量(3.06±1.02)kg。非血栓形成组男性22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53.04±11.72)岁,平均MAP(121.90±17.22)mmHg,平均CHO(6.14±0.51)mmol/L,TG(1.94±0.20)mmol/L,平均EPO用量(5375.75±936.83)u,每次平均UV(2.52±0.40)kg。两组之间在血压水平与UV、病因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性别、年龄、CHO及TG水平、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透析患者低血压、高超滤量、糖尿病是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易患因素。  相似文献   

7.
自体动静脉内瘘(AV内瘘)是永久性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赖以生存的“生命线”.足够的AV内瘘血流量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的根本保证[1].在临床,血管内膜增生引起的非血栓性内瘘狭窄是引发内瘘失功的重要因素之一[2],患者在未达到足够的血流量情况下进行血液透析,待出现内瘘失功时才开始进行干预,严重影响了透析质量.2012年9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透析中心对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超声稀释法测定内瘘血流量(Qa)及多普勒超声检测血管狭窄[3],并对其中内瘘早期狭窄的透析患者38例采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膏剂(扶他林)联合远红外线照射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性静脉炎发生的相关护理因素及改进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6年12月动静脉内瘘性静脉炎60例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吸烟率、内瘘侧肢体输液发生率、术侧肢体受压率、内瘘提前使用率、舒张压、透析龄、体质量指数、干体质量、血红蛋白及空腹血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年龄、糖尿病患病率、穿刺失败率、血肿发生率、定点压迫力度过大、透析后包扎过紧和压迫止血时间〉30rain发生率、进针角度过大或过小发生率、收缩压、超滤率、低分子肝素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剂量、血清白蛋白及D-二聚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归分析结果显示,穿刺失败、血肿发生、透析后压迫止血时间〉30rain和超滤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静脉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白蛋白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静脉炎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性静脉炎发生与超滤率、护理因素关系密切,应严格控制超滤率,加强护理规范化操作,预防内瘘性静脉炎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中多普勒超声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收治的150例接受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患者,术前行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适宜吻合的动静脉,使用超声扫查查看患者上肢血管是否存在变异和合并症,对动静脉走形进行记录,对桡动脉和头静脉顺畅程度及其内径、血流平均速度进行检测。造瘘术后对患者的动静脉内瘘进行评价,对内瘘口血流速度、动静脉内流情况及伴随合并症进行测量记录。结果 对患者复查超声,患者动静脉内瘘在超声上有“u”或“v”形管状结构表现;134例患者通路通畅,16例患者出现合并症不能满足透析流量要求,并发症发生率为10.67%,其中动静脉内瘘血栓患者10例,动静脉内瘘管腔狭窄患者6例,16例患者在接受相应治疗后均达到流量要求,完成透析;术后患者的头静脉和桡动脉内径和流量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动静脉内瘘失功、并发症发生情况与头静脉、桡动脉内径和血流量明显相关(P<0.05)。结论 在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患者中应用多普勒超声可对患者的内瘘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对于保证血液透析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长期血液透析病人自体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60例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自体动静脉内瘘闭塞与否将研究对象分为A组、B组,根据两组病人情况的差异分析引起自体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60例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病人中发生自体动静脉内瘘闭塞有15例,自体动静脉内瘘闭塞发生率为25.00%。透析中过度超滤、低血压、血管条件差、内瘘使用不当、内瘘感染及穿刺技术不当的病人发生自体动静脉内瘘闭塞的比例高,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因素均属于长期透析病人自体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原因(P0.05)。针对原因采取相应护理对策后,B组45例病人中无一例出现自体动静脉内瘘闭塞,自体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发生率由25.00%降至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析中过度超滤、低血压、血管条件差、内瘘使用不当、内瘘感染及穿刺技术不当是引起自体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原因,针对原因采取恰当的护理对策,可以延长长期血液透析病人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提高透析质量及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纽扣式穿刺法对减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及使用寿命的影响。方法:将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纽扣式穿刺法,对照组区域穿刺法,比较两种穿刺方式的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纽扣式穿刺法可减少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抑郁症与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的关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志伟  王丹  张娜  冯磊光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1):2001-2003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叶酸,维生素B12与抑郁症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检测62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学手册第四版(DSM-Ⅳ)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患者和62例健康对照者血浆Hcy水平及血清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结果]①抑郁症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浆Hcy水平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血清叶酸(r=-0.285, P 〈0.01)及维生素B12(r=-0.143, P=0.002)与血浆Hcy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③抑郁症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无显著差异.[结论]血浆Hcy水平增高与抑郁症的发病有关,而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与其无关联,Hcy水平升高是抑郁症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394(95%CI,1.18~1.65)].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木瓜酒湿敷改善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流量不足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维持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发生血流量下降的患者6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木瓜酒湿敷法)34例与对照组(喜疗妥热敷法)31例。治疗1周后通过内瘘物理检查方法和超声多普勒检测患者血流改善、血管杂音增强及血管狭窄、硬结软化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改善瘘管狭窄、血流量、增强血管杂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木瓜酒湿敷法对改善自体动静脉内瘘泵控血流量不足效果优于喜疗妥热敷法,而且价格低廉、操作简单易行、起效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管瘤样扩张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长期透析1~32年患者350例,339例前臂内瘘、9例上臂内瘘、2例移植内瘘。常规血液透析或血液滤过透析治疗,内瘘穿刺方法为阶梯式或局域穿刺,透析后内瘘止血方法为透明胶带结合指压法或弹力绷带压迫法。有瘤样扩张的患者作为A组,无瘤样扩张的患者作为B组。结果动静脉内瘘血管瘤样扩张患者(A组)42例(12%),29例(69%)血管瘤样扩张的患者伴高血压,但和B组61%高血压患病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24例(57.1%)患者为透析10年以上的长期透析患者,仅9.6%为透析5年以下患者。42例患者前臂内瘘35例,上臂内瘘6例,移植内瘘1例。主要发生于穿刺点部位的瘤样扩张29例,近吻合口的瘤样扩张8例,静脉全段扩张3例,假性动脉瘤2例。A组采用局域穿刺的比例为69%,远高于B组21%(P〈0.01)。2/3的上臂内瘘患者伴血管的瘤样扩张。内瘘吻合方式、透析后止血方式、血钙、血磷及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对瘤样扩张的形成无明显影响。结论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管瘤样扩张的原因与局部反复穿刺、内瘘部位、高血压及血管本身的病变有关。预防内瘘的瘤样扩张对内瘘的长期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沙布卷压迫高弹力松紧带包扎法和沙布卷压迫胶布包扎法对降低动静脉内瘘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和提高患者舒适度的作用.方法 选择采用动静脉内瘘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75例(穿刺1500例次),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760例次)和对照组37例(740例次),动静脉内瘘穿刺点观察组采用沙布卷压迫高弹力松紧带包扎法,对照组采用沙布卷压迫胶布包扎法.比较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点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患者的舒适度.结果 观察组穿刺点出血和皮下血肿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患者舒适度较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动静脉内瘘穿刺点采用沙布卷压迫高弹力松紧带包扎法,可降低动静脉内瘘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和提高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制复方丹参喜疗妥软膏预防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将2005年6月—2007年1月在血液净化中心使用新内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按动静脉内瘘穿刺后常规处理,即透析结束采用弹力绷带配合指压压迫止血5 min,30 min后解除弹力绷带,指导患者在血液透析治疗结束24 h后行湿热敷和握力器锻炼,每日2~3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透析治疗结束24 h后用自制的复方丹参喜疗妥软膏涂抹动静脉内瘘及周围皮肤组织并按摩,每日1次。观察两组内瘘在12个月内发生栓塞、狭窄、动脉瘤、局部血管硬化等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动静脉内瘘血管硬化、狭窄、动脉瘤、栓塞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喜疗妥软膏能降低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延长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的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3种不同穿刺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影响。方法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120例终末期肾病患者,根据动静脉内瘘穿刺方向的不同分为向心组、交替组、离心组,每组40例。3组观察时间均为1年,比较3种方法对患者透析效果及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结果3组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和透析充分性指标(尿素下降率、尿素清除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向心组发生1(2.50%)例内瘘闭塞、8(20.00%)例内瘘狭窄和1(2.50%)例动脉瘤;交替组发生2(5.00%)例内瘘狭窄和2(5.00%)例动脉瘤;离心组发生6(15.00%)例内瘘闭塞、1(2.50%)例内瘘狭窄和10(25.00%)例动脉瘤。结论向心与离心交替穿刺可以减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闭塞、狭窄的发生率,降低血管瘤的形成风险,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内瘘穿刺溶栓治疗内瘘血栓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因血栓形成动静脉内瘘失功的14例血液透析患者共17例次.其中自体血管内瘘13例次,人造血管内瘘4例次.经自体内瘘静脉置入深静脉导管或将留置针置入人造血管内,经上述通路向内瘘血栓注入尿激酶(25~75)万U/d进行溶栓治疗.结果 治疗后11例次内瘘血管在3~25小时内溶通,平均(11.82±7.31)小时,成功率为64.7%;6例次溶栓失败.溶栓成功的患者治疗前血栓形成时间[(8.27±7.35)小时]明显短于不成功者[(29.33±21.30)小时].6例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在溶栓后出现轻度的前臂肿胀.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身体器官的栓塞现象.结论 内瘘血管穿刺溶栓治疗血栓形成是一种经济、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骨化三醇对维生素D缺乏的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蛋白尿的影响。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178例,依据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水平分为维生素D正常组(25(OH)D〉25μg/L)74例、维生素D不足组(25(0H)D15~25p.g/L)65例和维生素D缺乏组(25(OH)D〈15μg/L)46例。维生素D正常组给予常规规范化治疗控制血糖,维生素D不足和缺乏组在控制血糖治疗基础上给予骨化三醇0.5μg/次,1次/d,VI服,连续应用8周。比较3组治疗前及维生素D不足和缺乏组治疗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肌酐、血钙、肾小球滤过率、尿白蛋白排泄率。结果治疗前,维生素D不足组和维生素D缺乏组体质量指数、高敏c反应蛋白、尿白蛋白排泄率、肾小球滤过率均高于维生素D正常组(P〈0.05);应用骨化三醇治疗后,维生素D不足组和维生素D缺乏组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尿白蛋白排泄率、空腹血糖、三酰甘油和肌酐较治疗前下降,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化三醇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2型糖尿病维生素D缺乏患者的尿蛋白排泄率、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