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常见的心血管急危重症,致死率和致残率高.尽早实现心肌再灌注可有效挽救濒死心肌,改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冠状动脉内溶栓在实现再灌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现从血栓形成的机制、溶栓剂分类、冠状动脉内正向溶栓、血栓抽吸、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溶栓、冠状动脉内逆向溶栓及应用前景等方面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是血栓栓塞引起的冠状动脉急性血流中断。溶栓治疗是通过溶解血管中的新鲜血栓使血管再通,从而部分或完全恢复组织和器官的血流灌注。溶栓治疗不但能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而且能显著降低心肌梗死的病死率。现从溶栓治疗的现状、常用药物、适应证与禁忌证,以及溶栓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比较等方面对溶栓治疗在现代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作用与地位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的再灌注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降低早期死亡率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最重要方法。目前,实现缺血心肌再灌注的有效方法主要有静脉溶栓、冠状动脉内溶栓、血栓抽吸及通过介入方法直接开通梗塞相关动脉等。但冠状动脉闭塞病变施行逆向溶栓的方法国内外尚无报道。本文报告1例运用尿激酶经微导管行冠状动脉逆向溶栓联合支架植入开通阻塞动脉,最终效果良好。但靶血管血栓性病变如何界定、具体标准操作方法及对远期疗效观察等方面的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塞(ALMI)静脉溶栓后冠状动脉的解剖特点及其演变。方法100例AMI病人应用尿激酶和链激酶溶栓后”分钟行早期的冠状动脉造影(CAG)。3~4周后再次行晚期的CAG。结果100例AMI溶栓成功60例,失败40例,再通率%%。CAG提示有残留血栓的84例(84%),其中有40例(48%)为冠状动脉完全阻塞。溶栓再通病人经3~4周后再次CAG发现,8例狭窄加重,10例狭窄减轻。结论AMI是由突然冠状动脉血栓性闭塞所致并可用溶栓剂或机械的方法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溶栓通常不能使血栓完全溶解,使用PTCA已被建议为改善严重残留狭窄病变的重要疗法。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塞肝素加阿司匹林抗凝治疗对梗塞相关冠状动脉内血栓自溶的影响,我们观察了45例急性心肌梗塞肝素加阿司匹林抗凝治疗,22例尿激酶溶栓治疗和21例心肌梗塞常规治疗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其结果为:急性心肌梗塞肝素加阿司匹林抗凝治疗对梗塞相关冠状动脉血栓自溶率为42.2%,溶栓治疗梗塞相关冠脉再通率为68.2%,常规治疗梗塞相关冠状动脉内血栓自溶再通率为14.3%。三组间有显著差异(X^2=12  相似文献   

6.
溶栓疗法冠状动脉开通的诊断问题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溶栓疗法冠状动脉开通的诊断问题邵耕⒇近10余年来,溶栓疗法的广泛开展使急性心肌梗死的近期及远期预后有了很大的改观。已知90%的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血栓闭塞所致,因此,溶栓疗法的成败取决于冠状动脉是否再通。诊断冠状动脉是否开通最可靠的方法是冠状动脉造...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塞肝素加阿司匹林抗凝治疗对梗塞相关冠状动脉内血栓自溶的影响,我们观察了45例急性心肌梗塞肝素加阿司匹林抗凝治疗,22例尿激酶溶栓治疗和21例心肌梗塞常规治疗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其结果为:急性心肌梗塞肝素加阿司匹林抗凝治疗对梗塞相关冠状动脉血栓自溶率为42.2%,溶栓治疗梗塞相关冠脉再通率为68.2%,常规治疗梗塞相关冠状动脉内血栓自溶再通率为14.3%.三组间有显著差异(X~2=12.78,P<0.01).结论是肝素加阿司匹林抗凝治疗急性心肌梗塞能促进冠状动脉内血栓自溶,提高梗塞相关冠脉再通率,但血栓自溶缓慢,冠脉再通延迟,对挽救梗塞区域心肌坏死作用不大.然而,对改善心肌电稳定性和心肌缺血区域的供血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闭胸式冠状动脉血栓和溶栓模型的制备——中孔合金珠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冠状动脉血栓模型是研究急性心肌梗塞溶栓药物的重要条件,随着临床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法广泛应用,对溶栓药物的溶栓效果,希望有更为客观的评价方法.1980年,Romsond等提出,用开胸式冠状动脉微量直流电刺激法,可制备冠状动脉血栓模型,并被广泛应用.本文作者在建立闭胸式微珠法阻塞冠状动脉实验模型时发现,冠状动脉内有血栓形成,为此,拟进一步探讨可否在此基础上建立冠状动脉血栓模型,并且这种血栓模型是否也能作为急性心肌梗塞溶栓药物筛选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溶栓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连续纳入湖南省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入院的STEMI患者1 351例。根据所采用的罪犯血管高血栓负荷不同处理方式,将患者分为冠状动脉内单纯血栓抽吸组(单纯抽吸组,n=938)和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溶栓组(联合治疗组,n=413),又将联合治疗组分为先溶栓再抽吸亚组(n=102)和先抽吸再溶栓亚组(n=311)。使用1:2倾向性匹配法调整患者基线。利用基于定量血流分数的微循环阻力指数(AMR)、校正TIMI帧计数(CTFC)、术后1小时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等评价指标,比较单纯抽吸组和联合治疗组的冠状动脉微循环改善情况,以及先溶栓再抽吸亚组和先抽吸再溶栓亚组的冠状动脉微循环改善情况。结果:匹配后,联合治疗组413例,单纯抽吸组826例,两组一般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联合治疗组AMR、CTFC均低于单纯抽吸组;术后1小时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3级、心肌灌...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从再通到再灌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溶栓治疗已成为十余年来急性心肌梗塞的主要治疗进展之一,其益处在于使得由于血栓阻塞的冠状动脉在短时间内再通。更为重要的是在症状出现的几小时内冠脉得以完全再通的患者生存率、左室功能及心肌存活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冠状动脉再通后的血流分级常用心肌梗塞溶栓疗法...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血栓溶解时伴有促凝血活动,致使已通的血管早期血栓性再闭塞。第二代溶栓剂选择性激活血栓关联纤溶酶原,促凝血作用较轻。配合溶栓,合理、适时地使用肝素和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能加速血管再通和保持血管通畅,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是由于冠状动脉斑块发生破裂或糜烂,造成血栓形成和梗死相关动脉的完全闭塞所导致。溶栓药物通过直接或间接激活纤溶酶原,使其转化为纤溶酶,把血栓中的纤维蛋白分解成可溶性产物,使血栓溶解,冠状动脉再通。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微量电刺激法建立家犬实验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模型,观察不同途径使用国产新型溶栓制剂去纤酶对不同栓龄血栓的溶栓效应。(1)冠脉或静脉两种途径使用去纤酶对短栓龄冠脉血栓均有显著溶解作用,两种途径间相比闭塞冠脉再通率、血栓湿重、梗塞面积均无显著性差异;(2)静脉输注去纤酶对较长栓龄的冠脉血栓亦有较强的溶解作用,闭塞冠脉再通率和血栓湿重与短栓龄组相近,但梗塞面积较短栓龄组大。  相似文献   

14.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09年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前言 一个世纪以前冠状动脉阻塞的临床表现即被发现,但直到1980年才证实梗死动脉血栓性栓塞是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主要原因[1].溶栓治疗是通过溶解动脉或静脉血管中的新鲜血栓使血管再通,从而部分或完全恢复组织和器官的血流灌注.自1959年链球菌培养液提取物链激酶首次用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以来,溶栓广泛用于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和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急性期治疗.溶栓治疗不但能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血管,而且使心肌梗死的病死率明显下降[2].  相似文献   

15.
溶栓疗法的主要目的是溶解不能自发纤溶的病理性血管内血栓或栓子.在急性心肌梗塞和大块肺栓塞时对血栓溶解的速度要求很严格,因为只有早期再灌注才能缩小梗塞面积,改善功能.局部直接给药虽能增强药物的溶栓疗效,但冠状动脉和脉动脉插管势必推迟给药时间.不论全身或局部给药,溶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旁路术、冠状动脉造影术及冠状动脉内溶栓疗法的广泛开展已证实血栓是急性透壁性心肌梗塞的直接原因(占70%~80%)。Mandekorn等进一步指出:在非透壁性心肌梗塞和严重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冠状动脉内血栓亦起主要的病因性作用。Fletcher等于1959年首先采用静脉输注溶栓制剂治疗急性心肌梗塞,1960年Bo-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对28例AMI且符合溶栓条件的患者进行规范化溶栓治疗,并进行对症处理。结果 2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经上述相应措施治疗后3 h内再通率达83.3%,7~12 h再通率仅33.3%,提示发病后越早溶栓则效果越好;4例患者发生胸痛12 h后给予溶栓治疗仅1例再通,提示发病6~12 h溶栓仍可获得一定疗效。结论早期规范的溶栓治疗是治疗AMI的关键,静脉溶栓可使血栓堵塞的冠状动脉再通,是AMI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修订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前言 一个世纪以前冠状动脉阻塞的临床表现即被发现,但直到1980年才证实梗死动脉血栓性栓塞是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主要原因[1].溶栓治疗是通过溶解动脉或静脉血管中的新鲜血栓使血管再通,从而部分或完全恢复组织和器官的血流灌注.自从1959年链球菌培养液提取物链激酶首次用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以来[2],溶栓广泛用于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和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急性期治疗,溶栓治疗不但改善症状,并且使病死率明显下降.虽然,近年来介入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溶栓在心肌梗死急性期治疗中的应用有所减少,但是溶栓治疗具有快速、简便、经济、易操作的特点,仍然是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方法.即使在欧美国家,急性心肌梗死的再灌注治疗中溶栓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比例相当.国际上多项注册研究显示,虽然PCI治疗近年来增长迅速,但仍有接近40%的患者接受溶栓治疗[3-7]而且,新型溶栓药物的研发大大改进了溶栓的开通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目前,全球每年有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有一半以上死于AMI。我国AMI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已接近国际水平。近年来,尽管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AMI的急性期得到了广泛应用,也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溶栓治疗在世界范围内仍然是应用最广泛的再灌注治疗方法[1]。1溶栓治疗的理论基础AMI是由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冠脉管腔急性完全性闭塞而引起的。病理研究表明,AMI时冠状动脉内闭塞血栓的发生率高达70%~90%,冠状动脉血栓的形成是冠状动脉内膜损伤…  相似文献   

20.
1994年12月~1995年12月用尿激酶行冠状动脉内溶栓(PTCR)10例.血管再通为8/10,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同时PTCR较静脉溶栓适应证拓宽;在直接造影观察下,若PTCR疗效不满意可立即采取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进一步治疗;PTCR使完全闭塞血管的再现,又为进一步PTCA标明了导引钢丝的推进途径;在冠状动脉造影下直观血栓溶解状态,可决定溶栓、抗凝药物的及时恰当使用,从而获得满意疗效.本疗法确有用药剂量小、并发症少、血管再通率高、为进一步治疗打下基础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