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合并上消化道出血(UGH)高危因素的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应用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血小板活化的抑制效果、安全的影响。方法125例冠心病合并UGH高危因素PCI术后的患者分为:A组(n=62):口服西洛他唑100mgBid+氯吡格雷75mgQd;B组(n=63):口服阿司匹林100mgQd+氯吡格雷75mgQd。利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和比较2组治疗第7、14天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和P选择素(CD62P)抑制率,记录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出血、消化道事件。结果2组在同时间点对PAC-1、CD62P抑制率、MACE无统计学差异;A组的出血并发症、消化道事件显著少于B组(P〈0.05)。结论合并UGH高危因素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应用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血小板活化抑制效果好,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支架植入术后,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用于预防心血管事件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324例患者随机均分为西洛他唑联用氯吡格雷组( A组)和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组( B组),各162例。两组均在冠脉支架术后长期应用阿司匹林或西洛他唑联用氯吡格雷,并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心肌缺血需靶病变再通治疗等),同时观察两组之间全因死亡、再狭窄率、抗血小板不良反应(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等)的发生率。结果12个月随访, A组与B组相比,冠脉造影发现支架内再狭窄(9.76%比12.00%,P=0.47),靶病变需血运重建(6.92%比8.92%,P=0.42)。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组间无统计学差异(11.95%比15.92%,P=0.21),A组消化道出血事件及其他不良药品反应发生率更低(12.96%比33.33%,P=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支架植入术后,西洛他唑联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对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类似作用,但前者出血事件及药品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探讨西洛他唑+氯吡格雷联合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3例确诊为NSTE-ACS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1例):口服西洛他唑100mgbid+氯吡格雷75mgqd;B组(32例):口服阿司匹林100mgqd+氯吡格雷75mgqd。利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治疗前、治疗第7、14天的血小板膜糖蛋白[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和P选择素(CD62P)]的表达率,计算并比较其抑制率,观察治疗过程中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出血并发症。结果:两组PAC-1或CD62P的表达率在治疗第7、14天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第14天最显著。治疗前,治疗第7、14天A组和B组同期的PAC-1、CD62P表达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相同治疗时间点对PAC-1、CD62P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ACE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的出血并发症明显少于B组(P〈0.05)。结论:对NSTE-ACS患者,西洛他唑+氯吡格雷对血小板抑制的近期效果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方案相似,且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硝酸甘油联合血栓通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白介素-18(IL-1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氯吡格雷抗凝、倍他乐克、左卡尼汀营养心肌等基础治疗和密切护理,在此基础上试验组给予硝酸甘油联合血栓通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硝酸甘油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IL-18及TNF-α水平。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hs-CRP、IL-18、TNF-α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指标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硝酸甘油联合血栓通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显著降低患者血清hs-CRP、IL-18及TNF-α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68例新发脑梗死患者,分为阿司匹林组(对照组)、氯吡格雷联合阿斯匹林组(治疗组),持续治疗21 d,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NIHSS评分,并监测治疗前后血清hs-CRP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水平降低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明显,临床不良反应少,未见严重出血事件,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南平市第一医院和抚顺市中医院共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奇偶数法将患者分为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每组55例。阿司匹林组患者单独应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氯吡格雷组患者则在阿司匹林组基础上加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一氧化氮(NO)水平与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氯吡格雷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8.18%,高于阿司匹林组的78.18%(χ2=10.555,P=0.001)。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较治疗前下降,NO水平较治疗前升高,IMT较治疗前缩小,且氯吡格雷组上述指标改善幅度大于阿司匹林组(P<0.05或P<0.01);2组患者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氯吡格雷组降低/升高幅度大于阿司匹林组(P均<0.01)。氯吡格雷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  相似文献   

7.
蒋慧 《贵州医药》2016,(8):828-830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效果及对血清炎性标记物的影响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15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58例)和阿司匹林组(57例),两组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分别给予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后采用脑卒中量表(NIHSS)、巴塞尔指数(Barthel)、FMA 量表评定疗效,比较 C 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及 P 选择素(PS)炎症水平,并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氯吡格雷组NIHSS 评分低于阿司匹林组,Barthel 及 FAM 评分高于阿司匹林组(P <0.05)。氯吡格雷组治疗效果显著于阿司匹林组(P <0.05)。氯吡格雷组 CRP、IL-6及 PS 水平均低于阿司匹林组(P <0.05)。氯吡格雷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卒中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血清炎症反应,具有较高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自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9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术前分别给予观察组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参考组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白介素-6(IL-6)、P选择素(Ps)水平等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hs-CRP、IL-6、P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各观察指标均有明显上升(P〈0.05),治疗后7 d各观察指标均有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参考组(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采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前给予患者氯吡格雷治疗有助于控制炎症因子水平,缓解疾病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非ST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是否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方法: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115例,分为A组(n=58,阿司匹林),B组(n=57,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另选C组(n= 30,健康对照)。分别在用药前、用药后7,30 d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观察用药后30 d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用药前A,B两组病人血清hs-CRP,TNF-α浓度明显高于C组。用药后7 d,A和B两组病人血清hs-CRP,TNF-α的浓度降低。用药后30 d,A和B两组病人血清hs-CRP和TNF-α的浓度进一步降低,且B组较A组下降更显著(P<0.05)。A和B两组MACE发生情况有显著差异(P<0.05),尤其心绞痛发作B组明显低于A组(P<0.01)。结论:氯吡格雷治疗可显著减轻动脉炎症反应,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进而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疗效。方法对8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NSTE-ACS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 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氯吡格雷治疗。2周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心绞痛发作情况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胸痛发作频率明显减少,持续时间明显缩短,且炎性因子TNF-α、IL-6和CRP水平显著降低。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NSTE-ACS效果良好,能够有效改善胸痛发作情况,并减轻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他汀类药对脓毒症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86例脓毒症患者符合入选标准,依据诊断脓毒症之前是否应用过他汀类药,分为非他汀组(44例)与他汀组(42例)。观察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8d血TNF-α、IL-6、hs-CRP水平变化,机械通气时间及28d死亡率。结果:2组治疗后血TNF-α、IL-6、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其中他汀组下降更明显(P<0.01);2组机械通气时间及28d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他汀类药能改善脓毒症患者预后,他汀类药对脓毒症可能有一定的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血清脂联素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UC组),以正常健康人为对照(对照组),采用ELISA检测并比较两组间血清脂联素、hs-CRP、TNF-α、IL-2、IL-4、IL-8、IL-10和IL-17的差异,分析血清脂联素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结果 UC组患者血清脂联素和IL-10均显著低于CON组(均P<0.05),hs-CRP、TNF-α、IL-2、IL-4、IL-8、IL-10和IL-17显著高于CON组(均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UC组患者血清脂联素与hs-CRP、TNF-α、IL-2、IL-4、IL-8和IL-17呈负相关(rs<0,P<0.05),与IL-10呈正相关(rs>0,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血清脂联素与hs-CRP、TNF-α、IL-2、IL-4、IL-8和IL-17呈负相关,与IL-10呈正相关,可用于评估其炎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TNF-α和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CHF患者85例作为CHF组,并选取健康体检者85例为健康对照组。所有受试者于清晨取空腹静脉血检查TNF-α及hs-CRP水平,比较两组间血浆TNF-α、hs-CRP水平,观察不同等级CHF患者TNF-α、hs-CRP水平的差异。结果 CHF组患者TNF-α及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t=110.86,25.63,均P<0.05);随心功能分级的升高,患者TNF-α及hs-CRP水平均逐渐升高,与上一等级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7.65,16.75,均P<0.05)。通过直线相关分析,患者TNF-α、hs-CRP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r1=0.78,P<0.05;r2=0.71,P<0.05)。而TNF-α与hs-CRP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83,P<0.05)。结论 CHF患者血浆TNF-α和hs-CRP水平升高,并且其水平与心功能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脂联素(APN)及血脂等变化与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62例内分泌科诊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和30例在本院健康体检者进行研究。依据T2DM患者踝肱动脉指数(ABI)将糖尿病患者分为下肢动脉病变组(PAD组)和非PAD组。测定各组血清hs-CRP、IL-6、APN、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等水平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 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hs-CRP、IL-6、FPG、HbA1c、血脂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APN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AD组hs-CRP、IL-6水平高于非PAD组(P〈0.05或P〈0.01),APN低于非PAD组(P〈0.01)。结论 hs-CRP、IL-6、APN、血脂水平对于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早期诊断和病情分析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乔宗旭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3):3527-3528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观察组)5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6和MMP-9水平,并以20例正常妊娠孕妇(对照组)作为对照.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分别为(29.9±4.6)ng/L、(32.6±5.4)n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1.5)ng/L、(9.8±1.8)ng/L(t=4.16、4.38,均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MMP-9水平为(31.1±4.9)m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7.9±14.1)mg/L(t=3.89,P<0.05).MMP-9与TNF-α、IL-6呈负相关(r=-0.372、-0.328,均P<0.05).结论 HDCP患者TNF-α和IL-6水平升高,MMP-9表达水平下降,TNF-α、IL-6和MMP-9在HDCP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群  傅睿  黄玉辉  韩斗星  彭晓杰 《江西医药》2013,(12):1135-1137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κβ、白介素-8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过敏性紫癜患儿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8月初次在我科住院并确诊为HSP的患儿为病例组(40例),并选取同时期我院门诊体检的健康儿童20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β活性及血清IL-8、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1)病例组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NF-κβ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HSPN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β活性明显高于无肾损害HSP组(P<0.05);(2)病例组患儿血清IL-8、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HSPN组血清IL-8、TNF-α水平明显高于无肾损害HSP组(P<0.05);(3)无肾损害HSP组、HSPN组PBMC中NF-κβ活性分别与血清IL-8呈正相关(P<0.05)、与血清TNF-α亦呈正相关(P<0.05)。结论 NF-κβ、IL-8及TNF-α均参与了过敏性紫癜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7.
杨玉  刘学武  杨利  谢理玲  邹海英  吴限 《江西医药》2011,46(11):991-994
目的探讨TNF-α、IFN-γ和IL-6促进I型糖尿病发生的机制。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新发病患者组(A组)19例、I型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组(B组)14例、I型糖尿病合并有慢性并发症组(C组)12例和正常对照组22例的血清IL-6、TNF-α和IFN—γ的水平进行测定。结果(1)A组、B组和C组治疗前的TNF—α、IFN-γ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C组IFN-γ、TNF-α和IL-6水平高于A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给予胰岛素治疗血糖稳定3个月后TNF—α、IFN-γ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C组高于A组、B组;(3)B组给予胰岛素治疗,血糖稳定2周后TNF-α、IFN-叫稍有下降,但较对照组仍高(P〈0.01),C组给予胰岛素治疗1月后有下降,但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4)C组IL-6水平明显升高,在治疗后下降并接近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1)TNF-α、IFN-γ水平的升高可能是I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之-;(2)TNF-α、IFN-γ水平与I型糖尿病患者的病程有关,并可作为评价I型糖尿病的疗效指标之-;(3)在TIDM合并有慢性并发症患者中不仅存在TNF—α、IFN-γ水平的异常。同时也存在IL-6水平的异常,IL-6水平的升高有可能是TIDM发生慢性并发症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刘洪书  王恩波 《淮海医药》2009,27(3):212-2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并发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TNF-α和hs-CRP水平的变化在糖尿病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应用放免法、ELISA法和免疫比浊法对88例糖尿病患者(其中40例并发冠心病,48例无糖尿病并发症患者)进行血清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测定,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组(P〈0.01),而TNF-α、hs-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组(P〈0.01),且并发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无并发症组(P〈0.05),TNF-α、hs-CRP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P〈0.05)。结论血清低水平的脂联素和高水平的TNF-α、hs-CRP促进了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检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TNF-α和hs-CRP水平的变化有利于观察病情,对评价疗效及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