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近年来福建省钩端螺旋体病的调查资料分析表明,该病的流行形式仍以稻田型为主,洪水型钩体病流行有从沿海平原地区移向闽西、北山区的趋势。重点疫区武平县人间流行的主要菌群:七日热群检出率非常显著地下降(P<0.01);巴达维亚群则非常显著地上升(P<0.01)。提示该疫区有非常显著的菌群更迭现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掌握皖南山区钩体病的流行规律和疫情发展趋势。方法 分析流行病学、血清学 (MAT)、病原学。结果 皖南山区是我省钩体病重疫区 ,病例数占近十年总数 92 .90 % ,且疫情稳定 ,季节明显 ,是典型的稻田型钩体病疫区。从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分离的钩端螺旋体分属 8群 9型 ,鼠肾PCR检测感染率为1 1 .67% (1 4 / 1 2 0 )。黄山区鼠血清学分属 3群 4型 ,并从黑线姬鼠肾中首次分获钩体棉兰型一株。牛血清检测感染率为 3661 .2 9%分属 8群 9型 ,其中赛罗群占 33 .31 4 2 .1 1 %。自然人群MAT总感染率为 2 1 .2 4 %分属 7群 7型 ,其中赛罗群占 42 .70 % ,黄疸出血群仅为 1 9.1 0 %。而 1 992年之前自然人群血清学分属 7群 ,其中黄疸出血群占 2 2 .75 % ,犬和七日热群各占 1 7.96 % ,病人血清检测结果 91 .80 %为黄疸出血群。结论 皖南山区钩体病菌型出现更迭 ,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建德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菌型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建德县自1958年发现疫情以来,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疫情波及到全县43个乡镇中的41个乡镇,成为建德县主要的传染病之一。经过几十年的防治,流行基本得到控制。但近几年来,疫情又有所回升,同时发病及流行菌型也发生了变化。为此,我们于1989年8月至10月,对本县钩体宿主动物及其钩体感染情况,发病及流行菌型进行了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宿主动物及其带菌调查根据本县钩体流行特点及以往的调查结果,选择鼠和蛙为本次调查对象。在发病较多的千鹤乡、马目乡、杨村桥镇等地,由专业人员夜间去田间、水沟边捕蛙。用鼠夹法进行室内外捕鼠。1.2 培养和菌型鉴定将捕获的蛙鼠无菌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福建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我省钩端螺旋体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历年来流行趋势、流调资料、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病率50~70年代初呈上升趋势,个别年份发病率高达16.43/10万,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明显下降;发病地区有从沿海丘陵地区移向内地山区的趋势;流行季节从双峰型转为单峰型。50~70年代流行菌群以以波摩那群、爪哇群、秋季热为主,90年代则以七是热 相似文献
5.
6.
广西壮族自治区1990~2001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是我国钩端螺旋体病 (钩体病 )的重灾区之一 ,为此就广西近 12年来人间钩体病流行情况进行分析。 1990~2 0 0 1年全区累计发病 8381例 ,死亡 4 0 8例 ,病死率为 4 .78% ,年发病率在 0 .2 6 / 10万~ 5 .0 8/ 10万 ,年均发病率为 1.5 5 / 10万。发病呈现明显的季节性 ,1~ 5月份病例较少 ,6月份病例明显增加 ,7~ 9月份维持在较高水平 ,8月份是发病高峰 ,10月份病例逐渐下降。 7~ 9月份的病例数占全年总病例数的 87.6 0 % ,是钩体病的流行季节。钩体病分布广泛 ,全区 8个地区均有病例报告 ,年均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河池、桂林、南宁、…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因素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省自 1960年报告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 )以来 ,至 2 0 0 0年已累计发病 15万余例 ,病死 2 0 0 0余例。该病地理分布广泛 ,动物宿主多 ,菌型复杂。为了掌握钩体病流行规律 ,控制该病流行 ,我们对影响钩体病发生、流行的若干因素作了调查 ,拟通过对其流行因素的主动监测 相似文献
8.
一起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的调查吴冬宁1993年8月24日至9月18日名佳容农场发生一起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暴发流行。发病17例。波及5个大队,经采取措施疫情得到控制。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调查对象对疑似钩体病的病例逐个进行流行... 相似文献
9.
1998年,福建省闽西北地区部分县市洪水泛滥成灾。洪水过后,闽西北山区某农场发生一批不明原因发热、头痛、全身酸痛及淋巴结肿大等病人。根据当地送检的血清标本进行实验室有关疾病的血清学检查,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证实该地区是一起洪水过后引起的稻田型钩端螺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福建省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特点,为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2000-2009年福建省两次钩体病暴发疫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闽南某地钩体病暴发疫情是由外来人群因漂流接触疫水发病引起的,发病率44.11%。病人血清阳性率为100%,且早晚期抗体均4倍以上增长。健康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6.63%。鼠类是主要传染源。霞浦某地钩体病暴发疫情是由易感人群清理荒芜稻田引发的,发病率61.70%,黄毛鼠是传染源,携带秋季群。病人血清阳性率为89.66%,抗体滴度高达1:25 600,26例患者早晚期抗体滴度显4倍以上增长,血清群均为秋季群与黄毛鼠携带菌型一致。结论漂流和旅游等非耕作性钩体病感染和废弃田再用时引起的钩体感染是福建省21世纪初钩体病局部暴发流行新动向。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用两对特异引物扩增 12株七日热型、澳洲型钩端螺旋体野生株及相应的 2株参考株的 16S、2 3SrRNA基因 ,用Hinf内切酶对扩增产物作MRSP分析。方法 :应用rRNA基因MRSP分析技术。结果 :不同宿主来源 (钩端螺旋体病人、耕牛 )的同一血清型钩端螺旋体野生株之间具有相同的MRSP型 ,同一血清型钩端螺旋体野生株与相应的参考株的MRSP型也相同 ,故七日热型、澳洲型钩端螺旋体属同一MRSP型。结论 :用此法对钩端螺旋体进行快速鉴定 ,初步分类 ,不失为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致病性钩端螺旋体脉冲场电泳分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和应用脉冲场电泳(PFGE)分型技术,研究四川省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的分子流行病学。方法应用DNA限制性内切酶NotⅠ,对钩体野生株染色体DNA酶切后,用PFGE进行分子分型。利用BiOnurericsV3.0建立数据库和相似性聚类。结果来自四川省不同地区的140株钩体可分为64个PFGE型,菌株相似值在67%~100%之间。同一地区患者和宿主动物分离株有相同的图谱。结论PFGE分型分析可用于钩端螺旋体遗传学分类研究,在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DNA微阵列芯片快速检测水中问号钩端螺旋体。方法应用基因芯片对不同浓度钩体水、钩体可能生存的不同水体、经水传播的其他病原及疫区可疑水标本进行检测,并以PCR技术为对照,观察基因芯片技术检测钩体的特异性、敏感性及可行性。结果用芯片和PCR技术对水中不同浓度钩体的检测结果表明,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5和10条钩体/100 mL,芯片检测的敏感性高于常规PCR法;对钩体可能生存的不同生物与理化特性水体(非疫区)及经水传播的其他病原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对疫区20份可疑水标本进行检测,芯片、PCR与培养法检测结果阳性分别为8,5,4份。结论基因芯片技术可快速、灵敏、特异地检测水中问号钩端螺旋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基于mce基因的PCR检测方法,分析问号钩端螺旋体(钩体)mce基因保守性,获得钩体mce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方法以NCBI/Blast、NCBI/Cds软件搜索Mce内部存在的保守功能结构域及mce基因的特异性;采用TMHMM Server-2.0预测所编码蛋白跨膜区结构;根据已报道问号钩体赖株mce基因设计引物,采用PCR扩增问号钩体赖株全长mce基因,测序并使用DNAStar软件进行测序结果比对。以13株国内流行问号钩体菌株基因组DNA为模板,对基于mce基因PCR检测方法进行验证。扩增产物进行测序、比对,同时根据推定的氨基酸序列做系统发生树。结果生物信息学研究表明,Mce含有与病原菌黏附侵袭相关的Mce超家族保守功能结构域;Mce中存在一明显的跨膜结构;同时,mce基因特异存在于问号钩体中;所克隆的mce基因与已报道序列(GenBank accession No.:NP712236)一致;PCR检测结果表明,我国13株问号钩体株均携带mce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均>95%。结论问号钩体mce基因特异、保守存在于各致病性的问号钩体中;Mce具有明显的跨膜结构并含有Mce超家族结构域,与问号钩体黏附侵袭宿主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掌握福建省钩端螺旋体(钩体)感染菌群,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全省疫情选取调查点,采集鼠、猪、青蛙的血或肾、尿标本进行钩体培养,采集人、鼠血清测定抗体,分析钩体感染情况和感染菌群。结果 宿主动物调查显示,鼠密度为5.83%,以黄毛鼠、黄胸鼠和针毛鼠为主,分别占29.87%、28.19%和17.11%,首次从长泰县白腹巨鼠分离出钩体。鼠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为11.04%,主要感染菌群为秋季群、澳洲群和流感伤寒群,健康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为8.25%,感染菌群以秋季群、致热群、七日热群和澳洲群为主。结论 福建省鼠类和人群感染钩体菌群复杂,应切实做好钩体病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7.
由于许多致病性细菌在遗传学上非常相似,使得细菌间的鉴别非常困难.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细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和测定,DNA串联重复序列逐渐吸引了人们关注的目光. 相似文献
18.
1993—2000年四川省钩端螺旋体菌群分布 总被引:4,自引:11,他引:4
目的:分析、研究四川省钩端螺旋体(下称钩体)菌群分布,掌握菌群动态,为钩体病的科研和防制提供科学依据。为钩体菌苗生产提供流行菌株。方法:按全国本病监测方案,从病人和带菌动物中分离钩体,按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的钩体菌种检定程序进行检定,结果324株钩体分属8个血清群。即黄疸出血、七日热、秋季、澳州、流感伤寒、波摩那、犬、爪哇群。另从水牛尿中首次检出七日热群钩体2株。结论:黄疸出血群钩体仍为四川省人间钩体病流行和啮齿食虫目动物携带的主要菌群,占81.48%。趴齿食虫目仍为主要宿主动物,尤以黑线姬鼠为四川稻本病主要传染源,水牛是七日热群钩体病的重要传染源和宿主动物之一。 相似文献
19.
钩端螺旋体脉冲场凝胶电泳标准化技术的建立及谱型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中国钩端螺旋体(钩体)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的标准化操作程序及中国15群15型代表菌株的图谱数据库。方法参照目前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及亚太地区PulseNet提供的其他病原体PFGE标准化操作程序,结合钩体菌株的特性,对菌体基因组染色体DNA纯化技术、限制性内切酶消解方案及脉冲场电泳参数进行优化。结果利用标准化PFGE操作程序,建立了中国15群15型钩体代表菌株基因组DNA的NotI酶切图谱,并对历年从四川、安徽省钩体病监测工作现场分离的部分黄疸出血群菌株进行PFGE分析,结果发现中国15群15型钩体代表菌株各自具有独特的谱型特征,24株黄疸出血群分离株存在3种谱型特征,91.67%(22/24)的分离株与黄疸出血群赖型(56601)的谱型匹配。结论建立的PFGE标准化操作程序制作钩体菌株的酶切图谱,具有图像清晰、分辨率高、各种大小的片段分布均匀等特点,能较好地反映出中国钩体菌株的分子遗传学特征,与传统的血清学分类存在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