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20急救中心文化建设是社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120急救中心建设与长期的医疗急救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120急救中心特色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基本精神、根本宗旨、规章制度等,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它对120急救中心的建设与发展至关重要,而工会在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是任何组织不可替代的,工会的优势必须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推进120急救中心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目的加强急救管理,建立并完善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为患者服务。方法总结120急救中心园区急救工作中的常见安全隐患,并有针对性急救医疗服务管理对策。结果主要安全隐患为急救人员急救意识不强、信息提取不清晰、操作技能不熟练等;针对上述问题,应建立并完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健全护理管理体系,加强教育与培训,完善紧急救援机制和规范救治工作。结论做好120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运行和管理,对提升突发事件医疗救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急救中心的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必须通过强化对急救中心的文化建设,利用急救中心所独有的文化内涵来不断促进急救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现代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要求必须建设一条快速、连续、高效的急救绿色通道,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及病残率.近年来急救医学提出了"三环理论"[1],即院前现场急救、院内急诊、重症监护治疗,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实现一体化的救治模式,是现代急救医学的发展方向.我国急救中心的发展起步晚,基础薄,底子弱,急救医疗保障条件,急救意识、管理改革等方面,同整个社会对急救医疗服务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院前急救本质定义为"转运型为主的急救模式".这种运行模式导致目前急救中心发展面临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整体急救队伍业务素质提高问题,优秀人才流失问题,科研能力薄弱问题,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人员和技术储备问题,这些问题始终困扰和阻碍了急救中心的业务发展.  相似文献   

5.
现代院前急救中,作为急救单元组成部分的急救车辆不仅是急救医生、护士、驾驶员、病人的载体,又是实施病人转运途中监护、救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强急救专用车辆管理,对规范院前急救行为,促进院前急救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是不可或缺的。通过说明“120”必须统一急救市场中救护车管理的必要性,分析急救中心救护车辆管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结合工作实际,探讨有效管理急救车辆的制度和方法,确保在院前急救的过程中实现“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宗旨,确保院前急救质量,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6.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坚持加强急救医学中心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和服务管理,以快捷安全的急救医疗更好地服务患者。 急救医学中心位于长江东路574号(花冲公园对面).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是目前合肥市市属医院中面积最大、设备最先进、环境最优美的急救中心。中心是以急诊、急救、危重病医学为主的医疗、教学、科研中心,  相似文献   

7.
院外急救是医疗卫生系统服务形象工程 ,人们对他的服务质量、服务态度要求很高。又因其服务对象大多是急、危、重病员 ,病人家属心情多较急燥。因此 ,急救人员的语言或抢救过程稍有不慎 ,就易引发纠纷。为加强急救中心建设 ,我们收集并分析了 1997年 6月~ 2 0 0 0年 12月期间 ,某急救中心与本急救中心发生的医疗纠纷案 ,从中可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一、医疗纠纷案件分类在三年半中两急救中心发生的医疗纠纷案件 ,共计 86件。以案件性质分类 ,可归纳为五个方面 :①属急救反应时间问题的有 4 1件 ,占 4 7 7% ;②属服务态度问题的有 8件 ,占…  相似文献   

8.
急救中心是社会应急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急救网络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已经成为促进或制约城市院前急救事业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昆山市急救中心努力推行院前急救三级网络建设,即在城区内设置急救中心,在乡镇设置急救分站,在社区加强保健站的管理以及市民自救互救能力的培养.社区医务人员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是最基本的业务要求.然而,...  相似文献   

9.
急诊急救是急救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一个与国际急救医学接轨的一流急救中心是医院深化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在医疗布局、流程、环境、服务等多方面整体起步,参照发达国家医院的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结合医院情况建立高水平的急救中心,急诊药局的建设是重要的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0.
随着医疗急救体制改革逐步深入,武汉市急救中心努力做好院前急救事业的经济管理,加强成本核算,使医疗急救工作达到高效、优质、快捷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我国许多急救中心已经开始电子病历的研发与应用,但碍于没有国家及行业标准,电子病历的采集、管理与应用相差很大。院外急救与院内救治有极大差异,院外急救又是由调度人员和急救人员共同完成的,因而对院外急救病历的要求有其特殊性。本文设计了急救中心电子病历系统应当具有的功能,以规范急救中心电子病历系统的建立、使用、数据保存、共享和管理,更好地发挥电子病历在院外急救医疗工作中的支持作用,促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急救中心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标准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于2005年底投入使用,它是集指挥调度、突发事件应对、急救医疗管理、急救行业及社会普及培训职能于一身,兼顾120 急救指挥调度和紧急医疗救援为一体的急救中心.指挥调度型急救中心的建筑设计有哪些特点呢?  相似文献   

13.
扬州市急救中心起步较晚、起点较低,发展只有短短的20年历史,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院前急救医疗已得到广泛的关注并逐渐呈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我们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针对目前在院前急救工作中、尤其是急救医疗管理上存在的一些影响和制约着中心发展的问题进行了认真调研分析如下。 1目前中心在急救医疗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全国统一的急救电话号码是“120”。北京急救服务“120”是由北京急救中心统一管理调度,承担着全市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和首都重大意外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统一调度辖区内的卫生资源、现场急救、伤员转运以及国际、国内大型活动和会议的医疗保障任务。北京急救工作模式采用院前急救加院内急诊型,做到了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无缝隙链接,为成功抢救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15.
武汉市急救医疗服务现状分析及发展设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将急救系统分为四大职能子系统,即急救医疗系统、急救运送监护系统、急救信息系统、急救指挥系统,并按四大子系统对武汉市急救医疗服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发展武汉市急救医疗服务的设想:1.划区建立急救中心,缩短急救半径,完善急救医疗网络;2.建立急救系统功能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6.
<正>2016年6月22-24日,广东省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管理分会在惠州市博罗县举办了2016年学术年会暨"互联网+急救"学习班。本次会议由惠州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和博罗县120急救指挥中心具体承办。22日召开了广东省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管理分会一届三次全体委员会会议和广东省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管理分会一届五次常务委员会会议。23日举办了"互联网+急救"学习班。本次培训班邀请了多名省内外相关专家围绕"互  相似文献   

17.
急救中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从理论与实践方面全面论述了急救中心建设与发展的对策:首先应稳定急诊医疗队伍;应制定急救中心等级标准和评审验收标准;急救中心必须统一调度;急救中心体制可多种并存,依附型中心最好挂靠在当地综合实力最强的医院;急救中心应设少量床位;其建设主要靠当地政府的重视与投入;急救中心建设应在提高现场抢救水平和院前急救质量上做文章;急救医疗网络建设应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急救中心建设重在管理。  相似文献   

18.
院前急救是一门新兴学科。随着全国急救医学事业的发展,已显示出独特的活力和生机。为达到国际化城市所必备的院前急救要求,在区域性急救方面做了一些探索,现就院前急救运行情况及体会介绍如下: 一、急救中心简况 我院急救中心已与市急救中心并网,属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院前急救服务地理可及性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可视化表达的技术.方法 通过分析院前急救服务的特点及影响院前急救服务地理可及性的因素,确定反映院前急救服务地理可及性的指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确定指标计算与可视化表达的技术,并应用某市数据进行模拟实验,检验方法的可行性与可视化表达的效果.结果 急救中心与急救医院的地理布局、急救中心车辆的配置是影响院前急救服务地理可及性的两大重要因素,分别通过到达急救中心与急救医院的距离、每万人拥有的急救车辆数来评价,两个指标经标化相乘来综合反映居民获得院前急救服务的方便程度;以ArcGIS10.0软件为平台进行指标的具体计算与可视化表达.结论 地图可视化表达院前急救服务地理可及性直观展示了急救资源的地理布局及地理可及性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20.
院前急救是急救医学的重要一环,也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县级妇幼保健院是全县妇幼保健技术指导中心,大多数县级孕产妇婴幼儿急救中心设在妇幼保健院;而县级妇幼保健院起步比较晚,急救水平不高,特别在反应速度和急危重症抢救应变能力方面急待加强。因此,加强县级妇幼保健院院前急救管理是我们工作的关键。我院自1999年设立孕产妇新生儿急救中心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院前急救管理,至今未发生1例院前急救医疗纠纷,急救水平日益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