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针刺配合手法康复治疗肩手综合征(I期)6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手法康复治疗肩手综合征(I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在内科治疗和基本护理措施基础上,治疗组针刺配合手法康复,对照组仅对患肢做无规则被动活动.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比较FM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两组FM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均有疗效,但针刺配合手法康复治疗肩手综合征疗效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全经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全经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简化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视觉模拟评分量表评分(VAS)和水肿评分,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FMA、VAS及水肿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FMA、VAS及水肿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为7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经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筋排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7例。治疗组采用肩部经筋排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手功能视觉模拟评分(VAS)及Fugl-Meyer评分(FMA),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及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及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为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筋排刺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锻炼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功能、疼痛程度及肩手综合征评价量表(SHS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7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8例与针刺组39例。2组均采用药物常规治疗,同时对照组进行康复锻炼,针刺组在康复锻炼同时加用针刺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上肢功能、疼痛程度及SHSS评分。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94.87%,高于对照组81.5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组治疗前,治疗后2组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MA)评分升高(P<0.05),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SHSS评分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针刺组治疗后FMA评分较高(P<0.05),VAS、SHSS评分较低(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锻炼可缓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疼痛程度,改善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手法按摩护理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220例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进行基础治疗,对照组进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电针及手法按摩护理,治疗4周后,采用VAS、FMA及BI评分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FMA及BI评分均较前改善,治疗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手法按摩护理能提高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有助于上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给予针刺加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单纯进行康复训练.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FMA评分均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FM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总有效率63.3%,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肩手综合征的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并分析董氏奇穴针刺配合动气针法治疗Ⅰ、Ⅱ期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Ⅰ、Ⅱ期肩手综合征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运动和常规作业治疗为主的现代康复治疗手段,观察组在给予运动和常规作业治疗为主的现代康复治疗手段的基础上施以董氏奇穴针刺配合动气针法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并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降低较对照组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FMA评分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提高较对照组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6.67%(26/30),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6.67%(23/30),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董氏奇穴针刺配合动气针法治疗Ⅰ、Ⅱ期肩手综合征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肩手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采取推拿手法与超短波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综合康复疗法处理。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规则评定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比较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7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简式Fugl-Meyer评分均有所增高,研究组增高较为明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肩手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确切,有利于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循经远取动法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循经远取动法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方法。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ous Scale,VA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6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FMA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FM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经远取动法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肩手综合征的疗效优于传统针刺。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中药熏洗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脑卒中后出现肩-手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结合中药熏洗组(治疗组)和康复治疗组(对照组),每组15例。两组均进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针刺结合中药熏洗治疗。治疗4周后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关节水肿、疼痛,关节活动度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且在上肢运动功能(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中药熏洗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较单纯康复训练更优,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1.
张妙奇  李姝  张新响 《新中医》2022,54(24):166-169
目的:观察电针疗法联合温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8 例脑 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 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 础上加用电针及温针灸综合治疗。2 组均以10 d 为1 个疗程,共治疗3 个疗程。比较2 组临床疗效、临床症 状体征评分、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 评分、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生活质 量量表(QOL) 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2%,对照组为76.2%,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2 组僵硬、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上 述各项症状体征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 组 FMA、VAS、QOL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FMA、VAS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 低(P<0.05),QOL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上述各项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更显著(P< 0.05)。结论:电针疗法联合温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有效改善临 床症状体征,促进患肢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筋结点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配合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筋结点选穴进行针刺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手功能视觉模拟评分(VAS)及Fugl-Meyer评分(FMA),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及FMA评分较同组治疗前显著提高。治疗组显效21例,有效8例,无1例,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筋结点能显著提高常规针刺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穴透刺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疗效。方法:将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经穴透刺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评价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7%,对照组为81.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评分均升高(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降低(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针刺疗法相比,经穴透刺法结合康复训练能有效缓解肩手综合征患者患肢疼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从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针灸结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4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振强 《吉林中医药》2009,29(5):416-417
目的:研究针刺结合康复疗法对于肩.手综合征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针灸配合康复疗法,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两组均运用Fugl—Meyer(FMA)评分法及临床症状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总体疗效差异明显(P〈O.01)。结论:针刺结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一手综合征可以明显缓解疼痛,提高患肢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摘 要:目的:观察鍉针点穴配合肩三针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肩关节痛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中风病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鍉针点穴配合肩三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30min,连续治疗4周。运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症状改善情况;运用简化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FMA)评分评估上肢运动能力;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并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更加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GRP和NO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更加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SP和ET-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加显著(P<0.0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鍉针点穴配合肩三针能够显著减轻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肩关节疼痛症状、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6.
刘峰  潘小红 《河南中医》2011,31(11):1300-1301
目的:观察透刺配合手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确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透刺加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加电针法治疗,治疗1月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8.3%,对照组有效率为80.8%。两组比较,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透刺配合手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在减轻肿胀、疼痛和改善运动功能方面,优于普通针刺加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中的运用展开研究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期间我院接收治疗的20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法随机划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单纯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康复训练基础上结合针刺治疗,经持续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后FMA评分(36.8±14.7),对照组治疗后FMA评分(31.2±13.4);两组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提升(P〈0.05),且研究组提升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VAS评分(2.5±1.8),对照组治疗后VAS评分(3.6±2.0);两组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P〈0.05),且研究组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73.0%,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对比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提升关节活动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广泛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肩三针配合手三阳经输穴贴敷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肩三针配合手三阳经输穴贴敷治疗;对照组30例,予常规针刺治疗。2组均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肩手部疼痛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变化,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定,肩手部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上肢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BI评分及FMA评分升高,VAS评分降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BI评分、VAS评分及FMA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肩手部疼痛及上肢运动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肩三针配合手三阳经输穴贴敷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确切,可更好地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缓解肩手部疼痛症状,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巨刺法联合PNF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6例。治疗组采用巨刺法联合PNF康复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PNF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评定两组患者患肢VAS积分、水肿积分、上肢运动功能(FMA)积分,并于治疗结束后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25%,高于对照组的56.25%(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水肿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肢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FM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刺法联合PNF康复技术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肩部疼痛,减轻患肢肿胀,改善患肢肩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赵素萍 《河南中医》2014,(9):1823-1825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5.00%,观察组有效率为92.5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程度(VAS评分)明显降低,运动功能(FMA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能够减轻患者疼痛,恢复患者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