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攻里不远寒”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处》。远,指疏远、离避而言,如《汉书·刘向传》中有“远黜外戚”,颜师古注曰:“远谓疏而离也”。张景岳曾说:“郁于里者多热邪,故攻里之治不远寒”,可见“攻里不远寒”的实质是讲治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历代医家对《内经》中"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的注释,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指出如下几点:(1)无论治疗表证里证,决定治疗方法的是疾病性质的本身,而不是时令气候。其关键在于病证真假。若是真寒,则不远热;若是真热,则不远寒。(2)"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是"用热远热,用寒远寒"的一种特殊情况,"发表不远热"用于表寒之证,"攻里不远寒"用于里热之证。  相似文献   

3.
名医名言     
《山西中医》2010,26(7):53-53
清·黄凯钧辑《友渔斋医话》谓:“病当危急时,非峻重之剂,不能救百中之一二。今之医者,皆顾惜名誉,姑以轻平之方,冀其偶中,幸而不死,则日是我之功;不幸而死,则日非我之罪。恐真心救世,不应如此也。真心救世者,必慨然以生死为己任。当寒即寒,当热即热;当补即补,当攻即攻。不可逡巡畏缩,而用不寒不热,不补不攻,如谚所谓不治病,不伤命之药。  相似文献   

4.
问题解答     
问;怎样理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 答:“发表”,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应用于表证之发汗解表法;“攻里”即“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应用于里实证之攻下法;“远”,即避免、注意之谓;“寒”、“热”,  相似文献   

5.
病当危急时,非峻重之剂,不能救百中之一二。今之医者,皆顾惜名节,姑以轻平之方,冀其偶中,幸而不死,则日是我之功;不幸而死,则日非我之罪。恐真心救世,不应如此也。真心救世者,必慨然以生死为己任。当寒即寒,当热即热;当补即补,当攻即攻。不可逡巡畏缩,而用不寒不热,不补不攻,如谚所谓不治病,不伤命之药。嗟乎!既不治病,欲不损命,有是理耶?倘于此认不的确,不妨缺疑,以待高明。慎勿尝试,以图侥幸,庶不负仁者之初心也。  相似文献   

6.
“表有热,里有寒”见《伤寒论》181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历代注家对此争论颇多,如:《医宗金鉴》曰:“王三阳云经文‘寒’字当‘邪’字解,亦热也”。清·程郊倩曰:“此处‘表里’二字错简,里有热表有寒”。明·方有执曰:“里有寒者,里字非对表而称,以热之里言,盖伤寒之热本寒因也。故谓热里有寒,指热之所以然者言也”。笔者认为,“里有寒”之“里”指阳明,“寒”指寒邪;“表有热”之表,是与“里”相对而言,指体表之肌肉,“热”指里热蒸腾于外之热。现将此不同看法,试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 1.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原文是在回答“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余欲不远寒,不远热奈何”的发问时说:“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这两句话是针对治疗学中的特殊情况讲的。“发表”、“攻里”,分别指辛温解表和苦寒攻里法。远,张景岳注云:“远,避也”,不远,即不避。热和寒,是针对气候而言,分别指炎夏和严冬。在一般的用药原则中,要注意“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但当寒邪束表,用辛温之品以发汗祛之,则不必泥于“热无犯热”之禁,在春夏炎热之时,辛温之  相似文献   

8.
“火郁发之”,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郁者抑遏之谓,发者发越之意。即火热之邪被郁遏于内,当发而越之,以返其本然之性。火郁非一病之专名,乃是一系列病证的共同病理基础,囊括的范围相当广泛。因火与热同性,故火郁又常称为热郁。一、火郁的病因病机郁火何来?乃阳气被郁化而为火。阳气为人身之正气,升降出入,循行不已,温煦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神明变化所由生焉,乃立命之本。一且气机郁遏不达,则出入废、升降息,阳气不能循行宣发,失其冲和之性,则郁而化火,此即“气有余便是火”之谓。故费伯雄曰:“凡郁病先气病,气得流通,何郁之有?”  相似文献   

9.
正经云: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是热病为汗病也,而何尝有所谓阴证哉?遍考《素问》《灵枢》诸经,并无阴证之名,故刘守贞论伤寒,无问三阴三阳,皆一于为热,而无有寒者。故曰伤寒无阴证,阴证乃杂病也。然而仲景则云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夫无热恶寒,则知无阳经之郁热,而发于阴,则知不从阳经之传入,故有四逆、理中之用。而谓伤寒之无阴证乎?不知伤寒之有阴证也。有真寒直中少阴经,而名为阴证者;有房欲伤肾,虚寒上下阴虚,而名为阴证者。此之阴  相似文献   

10.
论石膏之效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秉成《本草便读》谓 :“石膏 ,退肺胃之火邪 ,清暑除烦能止渴 ;解阳明之郁热 ,祛瘟逐疫可消斑。”可说是要言就赘 ,其理甚书。历代医家喜用石膏者 ,首推仲景 ,张仲景用石膏为君 ,组成白虎汤 ,一清阳明内外之热 ,一透厥阴厥深之热。如《伤寒论》176条“伤寒 ,脉浮滑 ,此表有热 ,里有寒 ,白虎汤主之。”按 :浮为表热 ,滑为里热 ;浮而滑是表里俱热之脉。柯颜伯注曰 :“石膏辛寒 ,辛能解肌热寒能胜胃火寒能沉内辛能走外 ,石膏擅内外之能 ,故以为君 ;知母苦润、苦以泻火 ,润以滋燥 ,故用为药 ;甘草、梗米调和于中宫 ,寒剂得之缓真寒 ,苦剂得之…  相似文献   

11.
“攻里不远寒”,意谓攻里通下当以寒凉为第一要法。而大黄则为寒下法之首选药物。大黄具有诸多功用,故以其为主要药物之诸方,如大承气汤;大黄牡丹皮汤、胆道排石汤、清胰汤、八正散、凉膈散等分别用于脏腑实热及多种热性感染性疾患,每每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有古之单方之奇方,独用一物是也。”“小方……病无兼证邪气  相似文献   

12.
“阳病治阴”理论在妇产科临床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岐伯日: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阐述了因阳气不足不能温养而出现寒象,病本在于阳虚;因阴虚不能制阳而出现热象,病本在于阴虚。根据“治病求本”原则,所以“热之而寒者”则当“取之阳”。亦即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不能用寒凉药直折其热,须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内经》称这种治疗方法为“阳病治阴”。笔者将此理论应用到妇产科临床上,收到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附子     
《光明中医》2014,(10):2068-2068
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寒邪逆在上焦。温中,除中焦之寒。金疮,血肉得暖而舍。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气凝结,血滞于中,得热乃行也。寒湿,拘挛,膝痛不能行步。此寒邪之在下焦筋骨间者。凡有毒之药,性寒者少,性热者多。寒性和缓,热性峻速,入于血气之中,暴烈性发,体益不支,脏腑娇柔之物,岂能无害,故须审慎用之。但热之有毒者,速而易见;而寒之有毒者,缓而难察,尤所当慎也。  相似文献   

14.
上品:黄连     
内容:味苦寒。主热气,除热在气分者。目痛,伤泪出,明目,除湿热在上之病。肠,腹痛下痢,除湿热在中之病。妇人阴中肿痛。除湿热在下之病。久服,令人不忘。苦入心能补心也。 苦味属火,其性皆热,此固常理。黄连至苦,而反至寒,则得火之味,与水之性者也,故能除水火相乱之病。水火相乱者,湿热是也。凡药能去湿者,必增热,能除热者,必不能去湿。惟黄连能以苦燥湿,以寒除热,一举两得,莫神于此。心属火,寒胜则火,黄连宜为泻心之药,而反能补心何也?盖苦为火之正味,乃以味补之也。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共有原文84条,其中辨“阳明中风”、“阳明中寒”者21条,占该篇条文总数的四分之一。因条文排例分散,言简意赅,颇难理解。后世注释,有谓“阳明中风”、“阳明中寒”系指感受外邪性质之不同者,如成无己谓:“风为阳邪,阳邪杀谷,故中风者能食;寒为阴邪,阴邪不杀谷,故中寒者不能食。”有谓“阳明中风”、“阳明中寒”并能审胃家虚实行,如柯韵伯谓:“此不特以能食、不能食别风寒,更以能食、不能食审胃家虚实出。”还有谓“阳明中风”、“阳明中寒”系辨  相似文献   

16.
温胆汤始载于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全方由半夏、陈皮、竹茹、枳实、茯苓、甘草等组成。原书谓“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但后世对此说颇有异议。汪昂《医方集解》谓:“温胆汤治不眠用二陈汤加枳实、竹茹,二味皆凉药,是以凉肺经之热,非以温胆经之寒也。其以温胆汤名者,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为候耳。”《古今名医方论》谓:“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众说纷纭,可见温胆汤并非为“胆寒”而设。今人郭维一认为“胆寒”之“寒”,当理解为“痰”。笔者有同感。胆属木,为中正之官,又为清净之腑。喜宁谧而恶烦扰,喜柔…  相似文献   

17.
温热汗后身热脉躁治法温热汗后,应身凉、脉静,为可治;若汗后身热、脉躁,是热与脉不为汗而衰,故《经》谓不治,人亦忽之。然治之得法, 亦有生者,倘未至狂言、不能食者,可用白虎汤,或加入参治之。因尝读《伤寒论》,不禁恍然,太阳篇中不云“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乎?盖表热得汗应解,今汗后热仍不解,脉洪大,此非液伤热盛,即内热因汗而透发,伏气温热,往往有之。故本《论》又曰“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其义亦可参观,所以仲师序中谓: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长春按〕此论从《伤寒论》…  相似文献   

18.
“发表不远热”,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这是对表证治则的纲领性指示。所谓表证乃六淫之邪外袭肌体浅表部分。邪居肌表,当开腠以驱之,开腠非辛温莫达,即“发表不远热”旨意。麻黄辛温,质地轻扬,为解表要药,故凡肺气不畅,肌表壅蔽之证,毋论寒、热、虚、实、有汗、无汗及  相似文献   

19.
虚痰论     
陈杰 《湖北中医杂志》1999,21(8):372-372
世医但见痰证,便谓祛痰、化痰,习用宋代《和剂局方》二陈汤,谓为治痰之总剂。不知二陈汤能治实痰,不能治虚痰,即能治痰之标,不能治痰之本。痰饮一证最早出现于《金匮要略》,而在《内经》只有积饮之说,本无痰证之名,此《内经》之不重痰证可知。后世所谓怪病多痰,痰为百病之母,似乎痰之关系重大。何也?盖人体内本无痰,因风,因火,因虚,因实而生痰,痰阻经络、气机,而他病丛生。故二说皆不可废,唯着眼点不同,一在本,一在标。治病必求其本,治痰必求其因。张景岳在其《景岳全书》中指出:“凡将治痰者不可不先察虚实”,又谓:“痰之可攻者少,而不可攻…  相似文献   

20.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历代许多注家,都据王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论述,解释为用寒药治热证,热不退而反增者,是真阴不足,所谓“寒之不寒是无水也”,治以滋阴,阴足则火自灭;用热药治疗寒证,寒不减而反甚者,是真阳不足,所谓“热之不热是无火也”,治当温补,阳足则寒自消。吴崑、张景岳、张隐菴等,均持这种观点。如张景岳谓:“诸寒之而热者,谓以苦寒治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