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通过麻醉前产妇平卧位改为左侧卧位引起血压变化预测腰硬联合麻醉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发生率,比较给予皮下浸润麻醉时加入盐酸麻黄碱注射液15 mg预防仰卧位低血压的效果。方法选取择期剖宫产手术产妇90例,ASAⅠ或Ⅱ级,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根据麻醉前平卧位改为左侧卧位平均动脉压差值分为A(11 mm Hg)、B(11 mm Hg)、C(11 mm Hg皮下浸润麻醉时给予麻黄碱15 mg)三组,每组各30例,观察麻醉后平卧位至胎儿娩出时的平均动脉压,记录发生低血压、恶心呕吐及寒颤例数。结果三组产妇手术麻醉前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3、5、10 min平均动脉压较麻醉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5 min降到最低值,B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3、5、10 min平均动脉压组间比较,B组低于A组和C组(P0.05),C组略低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低血压、寒战、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前,产妇通过变化体位引起血压波动,能够预测麻醉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发生,在高发产妇中皮下浸润麻醉时加入麻黄碱,能够有效减少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彭卫平 《中国卫生产业》2013,(9):148-148,150
目的观察预充不同容量复方右旋糖苷40对维持腰麻下剖宫产循环稳定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5月笔者所在医院产科健康剖宫产产妇150名,要求足月单胎禁食良好,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A组),观察组(B组),观察组(C组)各50名。于麻醉注药前20min对照组输注乳酸林格氏液500mL,观察组B组输注复方右旋糖苷40注射液250mL,观察组C组输注复方右旋糖苷40注射液500mL。分别记录3组患者在麻醉后5、10min及胎儿娩出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低血压的发生率以及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三组产妇的年龄,身高和体重无显著差异,三组基础MAP、HR无明显差异,给以相应预充液后MAP、HR也无明显改变。麻醉后5、10min及胎儿娩出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A组和B组均较麻醉前明显变化(P<0.05),C组仅在胎儿娩出时出现的MAP下降,HR增快表现与麻醉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低血压、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P<0.05),其中A组和B组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闷和呼吸困难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前快速预充复方右旋糖苷40注射液对于维持剖宫产术中循环稳定,对抗腰麻下因外周血管扩张而致的低血压有显著意义,但本实验同时表明,并非所有容量的复方右旋糖苷40注射液预充均有效。  相似文献   

3.
刘勇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2):4605-4607
目的:探讨苯肾上腺素静脉滴注结合晶体液快速扩容与单独苯肾上腺素注入相比较在剖腹产术脊髓麻醉期间预防低血压的功效。方法:选择准备行剖腹产术患者106例,ASAⅠ~Ⅱ级,随机分成两组,完成脊髓麻醉以后立即开始静脉滴注苯肾上腺素100μg/min维持收缩血压接近基础值,直到切开子宫。此外,患者接受乳酸林格氏液输注,A组维持最小输注率,以保持静脉通畅;B组迅速输注。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和新生儿的状况。结果:发生低血压患者数:B组1例,A组15例(P<0.05)。两组患者平均收缩血压和心率的最低值及苯肾上腺素总用量及输入率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新生儿观测结果和母亲的副作用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苯肾上腺素注入联合快速的晶体液输入可有效预防剖腹产术脊髓麻醉期间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脊髓麻醉前后剖宫产术中侧向倾斜的血流动力学效应。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12月在西安市第四医院分娩的剖宫产孕妇106例进行研究。在脊髓麻醉前、麻醉后及分娩后以左侧卧0°、15°与30°分别监测产妇心率、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并对以上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脊髓麻醉前采用不同角度侧卧位孕妇各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脊髓麻醉后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平均动脉压及体循环阻力显著下降(P0.05),而左侧卧0°位时心率增加与脊髓麻醉前仰卧位相比有所增加(P0.05)。脊髓麻醉后进行倾斜时、心输出量、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在15°和30°角度与0°位置后相比显著增加,左侧卧15°与30°各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脊髓麻醉后每搏输出量和平均动脉压、体循环阻力均未因患者倾斜而改变(P0.05)。孕妇分娩后平均动脉压[(71.3±3.3)mmHg]、心输出量[(8.1±1.5)L/min]和每搏输出量[(88.8±7.2)ml]相比脊髓麻醉后0°位置的对应参数[依次为(56.4±6.3)mmHg、(5.5±1.4)L/min、(52.6±2.2)ml]显著增加(P0.05),心率[(91.7±5.4)次/分]比脊髓麻醉后0°位置[(102.1±9.3)次/分]显著下降(P0.05),体循环阻力[(703.2±61.2)dyns/cm~5]相比脊髓麻醉后0°位置[(731.0±61.7)dyns/cm~5]差异不显著。结论行脊髓麻醉后的剖宫产孕妇,术中采用左侧卧位可显著增加心输出量、心率及平均动脉压,但左侧卧角度15°与30°对以上指标的改变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比较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和林格氏液预扩容对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产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3月至2015年7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择期行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手术的孕妇1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85例。对照组给予乳酸林格氏液500ml预扩容,观察组给予6%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500ml预扩容。于入室5min后(T0)、扩容后(T1)、注入麻醉后5min(T2)、切皮时(T3)、胎儿剖出时(T4)、手术结束后(T5),测量各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两组患者麻黄碱用量、新生儿apgar评分和脐带血气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T2时的MAP、CO、SV、SV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3时的MAP、HR、CO、SV、SV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4时的CO、SV、SV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麻黄碱用量(7.45±1.32)mg,观察组(3.58±1.16)m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24,P0.05)。结论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预扩容有助于维持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增加胎盘血流量,减少血管升压药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琥珀酰明胶术前预扩容在重度烧伤患者超早期切痂植皮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40例重度、特重度烧伤患者,随机分成预扩容组(AHH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在麻醉平稳后AHH组经右颈内静脉30 min内输注琥珀酰明胶15 mL/kg,使血容量迅速呈超容量状态.其余处理和对照组一致.术中连续监测心电图(EcG)、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和中心静脉压(CVP).分别于AHH组血液稀释即刻(T0)、血液稀释后15 min(T1)、60 min(T2)、120 min(L)、180 min(T4)检测血糖和电解质,并于T0、T2、T4和术后24 h(T5)经右颈内静脉取血检测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术中记录各组尿量、失血量、输液量和输入同型血量.结果 两组患者HR、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HH组CVP在各时点均高于血液稀释前和c组(P<0.05).AHH组患者在血液稀释后Hb和Hct明显低于稀释前和C组(P<0.05),但24 h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电解质和血糖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理论出血量和输血量以AHH组较少(P<0.05).结论 琥珀酰明胶术前预扩容用于重度烧伤患者的超早期切痂植皮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体位对行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产妇血流动力学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0月在杭州市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行腰硬联合麻醉分娩的剖宫产产妇18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体位不同分成A组和B组,每组各91例。A组产妇给予平卧体位,B组产妇给予左侧斜卧30°并抬高床尾15°,观察两组产妇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情况,并比较麻醉期间产妇和新生儿不良反应和相关评分变化情况。结果两组产妇麻醉前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产妇麻醉后1 min、麻醉后10 min、麻醉后20 min、麻醉后30 min、胎儿娩出时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平均动脉压与麻醉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A组产妇麻醉后10 min、麻醉后20 min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显著低于其他各时间点,心率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产妇面色苍白、胸闷气促、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产妇输液量、出血量、手术时间、胎头娩出时间明显少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产妇胎心异常、胎儿窘迫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脐动脉血p H值、脐动脉血BE值显著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血氧饱和度和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产妇腰硬联合麻醉后采用左侧斜卧30°并抬高床尾15°行剖宫产手术能明显改善产妇血流动力学,增加产妇回心血量和心排出量,提高产妇和新生儿状态,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硬膜外麻醉及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40例围术期产妇,随机分为Ⅰ组硬膜外麻醉和Ⅱ组腰-硬联合麻醉,每组20例,观察并记录麻醉前、麻醉后5、10、30 min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P)、麻醉平面及效果.结果 两组麻醉效果满意,都能满足手术要求.Ⅱ组麻醉后5分钟MAP与麻醉前相比有意义(p<0.05),10分钟平均动脉压也有较大差异(p<0.01),心率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两种麻醉都可用于剖宫产术,但Ⅰ组对于产妇生命体征较为平稳:而Ⅱ组由于阻滞平面难以控制,且仰卧综合征发生率较高,对循环扰乱较大,应特别小心.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诱导期急性高容性血液稀释(AHH)对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动脉血气,电解质的影响.方法 60例拟行异丙酚,瑞芬太尼麻醉诱导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6%羟乙基淀粉(HES)组(Ⅰ组,n=30)及醋酸钠林格氏液(勃脉力A)组(Ⅱ组,n=30),Ⅰ组在麻醉诱导前输入HES 8 mL/kg,诱导后继续输入HES达12 mL/kg行AHH;Ⅱ组以同样方法 输入勃脉力A.分别记录基础值(T0)、诱导后插管前(T1)、插管后即刻(T2)、10 min(T3)、20 min(T4)、切皮前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和PETCO2;于AHH前(t0)、AHH后即刻(t1),AHH后1 h(t2)经桡动脉抽血测Hb,Hct及动脉血气,电解质.结果 Ⅰ组、Ⅱ组的血流动力学稳定,SPO2,动脉血气,电解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扩容时间Ⅰ组>Ⅱ组.结论 晶体液和胶体液扩容预防瑞芬太尼全麻诱导期低血压效果无明显差别,用于诱导期扩容安全有效,而HES扩容作用及维持时间优于勃脉力A.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充气式加温毯不同温度设置对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产妇术后寒战的影响,为充气式加温毯在产妇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2016年11月-2019年11月舟山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择期于腰硬联合麻醉下接受剖宫产术的126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各42例,其中A组术中实施常规棉被保温,B组给予充气式加温毯(温度38℃),C组给予充气式加温毯(温度43℃)。比较3组产妇手术基本情况,分析3组产妇入室时、麻醉后2 min、切皮时及手术结束时体温及应激表现,并观察3组产妇产后寒战及胃肠道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术后排气时间显著长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术后排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补液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产妇入室时和麻醉后2 min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切皮时、手术结束时体温显著低于入室时及麻醉后2 min,手术结束时体温显著低于切皮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产妇体温相对稳定,组内各时点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手术结束时体温显著高于麻醉后2 min及切皮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切皮时、手术结束时体温显著低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麻醉后2 min、切皮时及手术结束时平均动脉压显著低于入室时,手术结束时平均动脉压显著高于麻醉后2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麻醉后2 min、切皮时平均动脉压显著低于入室时,手术结束时平均动脉压显著高于麻醉后2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切皮时、手术结束时平均动脉压显著低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心率各时点组间和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寒战15例(35.71%),其中1级寒战10例(66.67%),2级寒战5例(33.33%);B组寒战5例(11.90%),均为1级寒战;C组寒战3例(7.14%),均为1级寒战。其中,A组寒战发生率显著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63、10.182,P=0.010、0.001)。3组产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其中A组恶心、呕吐发生率30.95%(13/42)显著高于B组的9.52%(4/42)和C组的11.90%(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74、4.525,P=0.015、0.033)。结论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术中采用充气式加温毯能调节产妇血压波动,减少寒战的发生,促进术后胃肠道功能早期恢复,尤其38℃保温档更利于术中体温稳定。  相似文献   

11.
韩洪伟  叶芸 《现代保健》2010,(35):17-18
目的探讨胶体液预输注对全身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全身麻醉手术8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对照组(Ⅰ组,n=40)、羟乙基淀粉组(Ⅱ组,n=40)。Ⅰ组平衡液10ml/kg,Ⅱ组6%羟乙基淀粉(200/0.5)10ml/kg,均以20ml/(kg·h)的速度于全身麻醉诱导前30min快速静脉滴人。观察并记录患者人室时(T0)、诱导前(T1)和诱导插管后(T2)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中心静脉压(CVP)。结果两组患者HR无明显变化,Ⅱ组的MAP在T1有所提高,与T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明显高于Ⅰ组的T1时MAP的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两组的MAP均下降,与T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Ⅰ组P〈0.01,Ⅱ组P〈0.05),但Ⅱ组下降的程度轻于I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组病例的CVP基础值正常但偏低,在输液后逐渐增高,Ⅱ组较Ⅰ组上升得更高,但均在正常范围之内,且组间各相应时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全身麻醉诱导前给予胶体液6%羟乙基淀粉(200/0.5)10ml/kg静脉输注可以预防诱导期循环系统波动,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2.
袁静  郭长春  李涵葳 《现代医院》2011,11(11):29-31
目的评价椎管内麻醉中右美托咪定用于清醒镇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行椎管内麻醉的下肢手术病人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五组(n=8):椎管内麻醉加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1μg.kg-1.h-1(组Ⅰ)、0.2μg.kg-1.h-1(组Ⅱ)、0.3μg.kg-1.h-1(组Ⅲ)、0.4μg.kg-1.h-1(组Ⅳ)、0.5μg.kg-1.h-1(组Ⅴ)。应用镇静药物30、60、90 min时以改良警觉/镇静观察评分法(OAA/S)和脑电双频谱指数(BIS)记录患者镇静程度,通过看图片记录遗忘程度,同时记录患者对麻醉的满意度。观察术中不良反应,如体动、恶心、呕吐等,并予相应处理。结果与0.1μg.kg-1.h-1组比较,0.2、0.3、0.4、0.5μg.kg-1.h-1四组患者BIS及OAA/S均明显降低(p<0.05)。右美托咪定0.2、0.3、0.4、0.5μg.kg-1.h-1四组的麻醉操作遗忘率分别为50.0%、87.5%、100.0%和100.0%,手术操作遗忘率分别为75.0%、100.0%、100.0%和100.0%。后三组对麻醉过程满意。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椎管内麻醉中清醒镇静可控性好,安全性高,镇静遗忘效果好,0.3μg.kg-1.h-1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凭静脉麻醉中持续输注顺苯磺酸阿曲库铵(Cis)的药效学特点。方法选择择期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四组,每组各15例。Ⅰ、Ⅱ、Ⅲ组麻醉诱导后持续泵注Cis1.0、2.0、3.0ug/(kg·min),Ⅳ组间断静脉注射Cis 0.1mg/kg。术中采用四个成串(TOF)刺激模式监测肌松效果。记录各组患者术中TOF值(TOFR)及停药后TOFR从0恢复到25%的时间(临床作用时间),从0恢复到75%和从0恢复到90%的时间(体内作用时间)以及从25%恢复到75%的时间(恢复指数)。结果Ⅰ、Ⅱ组cis用药量[(59.1±9.6)、(116.7±11.5)ug/kg]比Ⅲ组[(174.9±23.1)ug/kg]和Ⅳ组[(177.2±20.4)ug/kg]显著减少(P〈0.01),而Ⅲ、Ⅳ组Cis用药量相近(P〉0.05);术中Ⅰ、Ⅱ、Ⅲ组患者TOFR的最大值(TOFRmax)[(18.5±3.6)%、(6.4±2.7)%、0]明显小于Ⅳ组[(25.0±0.0)%](P〈0.01);临床作用时间和体内作用时间均短于Ⅳ组(P〈0.01);肌松恢复指数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Cis剂量的增加,各组TOFRmax相应减小(P〈0.01),临床作用时间和体内作用时间相应延长(P〈0.05)。结论静脉持续输注Cis无药物蓄积作用,恢复指数无延长,肌松恢复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观察降低全身麻醉诱导时雷米芬太尼的剂量,待新生儿断脐后加深麻醉再行气管插管的操作方法对产妇、新生儿及麻醉医生的影响,探讨此方法用于全身麻醉剖宫产时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将30例ASA分级Ⅰ~Ⅱ级足月择期行全身麻醉剖宫产术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Ⅱ、Ⅲ组,雷米芬太尼诱导剂量分别为1.0、1.5、1.0μg/kg,Ⅰ、Ⅱ组产妇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与手术切皮同时开始,新生儿断脐后加深麻醉;Ⅲ组产妇待新生儿断脐后加深麻醉再行气管插管.观察三组产妇诱导前、切皮时、插管后即刻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记录胎儿娩出时间、插管完成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所有麻醉方案均能满足全身麻醉剖宫产术的要求.Ⅰ组和Ⅲ组切皮时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较诱导前明显升高[Ⅰ组:(136.5±9.7) mm Hg(1 mm Hg=0.133 kPa)比(113.5 ±7.8) mm Hg、(96.5±9.1) mmHg比(74.2±6.0) mm Hg、(98.5±8.7)次/min比(81.2±8.4)次/min;Ⅲ组:(138.1±11.4) mm Hg比(118.7±9.9) mm Hg、(90.1±9.9) mm Hg比(77.3±7.9)mmHg、(100.3±9.0)次/min比(81.7±9.2)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后即刻Ⅲ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明显低于Ⅰ组和Ⅱ组[(97.6±10.1)mm Hg比(138.9±11.2)、(130.1±4.5)mm Hg,(80.1±5.5) mm Hg比(97.7±8.9)、(82.0±8.6) mm Hg,(80.4±7.8)次/min比(99.3±12.2)、(95.9±9.6)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胎儿娩出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显著低于Ⅰ组及Ⅲ组[(7.4±0.9)分比(8.8±0.6)、(8.9±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插管完成时间长于Ⅰ组和Ⅱ组[(8.5±1.8) min比(3.0±0.5)、(2.8±0.6)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可在10 min内完成.结论 采用雷米芬太尼1.0 μ g/kg行全身麻醉诱导,待新生儿断脐后,给予咪达唑仑2 mg、芬太尼0.2 mg加深麻醉再行气管插管的方法,可有效避免雷米芬太尼对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的影响以及气管插管操作对产妇的强刺激反应,同时也不会过多影响麻醉医生.该方法简便、有效,可推荐作为择期全身麻醉剖宫产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钠钾盐饮食干预对血脂和血糖的影响。[方法]2003年10月至2004年7月在日照市五莲县和莱芜市莱城区农村地区抽取符合条件的172名村民进行饮食干预,共分4个阶段:Ⅰ阶段(基线,提供普通饮食3 d)、Ⅱ阶段(提供低钠饮食1周)、Ⅲ阶段(提供高钠饮食1周)、Ⅳ阶段(口服补钾、提供高钠饮食1周)。于基线第2天和其他3个阶段的第6天,分别测定血糖(GLU)、肌酐(CRE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测量空腹体重及身高。[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4个阶段中GLU、CREA、HDL-C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HOL、TG、体重指数(BM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体重指数后,4个阶段GLU、CREA、HDL-C、CHO-CL、TG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LU在Ⅰ、Ⅲ阶段以外各阶段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CREA在Ⅰ、Ⅲ阶段和Ⅱ、Ⅳ阶段以外各阶段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HOL在Ⅲ、Ⅳ阶段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HDL-C在Ⅰ、Ⅳ和Ⅱ、Ⅳ及Ⅲ、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高钠盐饮食显著降低血糖、血肌酐水平,对HDL-C、TG和CHOL没有影响;钾盐摄入显著降低血糖水平,升高CREA、HDL-C和CHOL水平,对TG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等比重布比卡因腰麻用于剖宫产手术的麻醉效果、并发症,并探讨其安全性。方法剖宫产手术患者200例,ASAI~II级,随机分为两组,蛛网膜下腔注入0.75%布比卡因2.0ml(A组)和注入0.75%布比卡因1.6ml(B组)。监测并记录两组产妇麻醉前(T1),注药后5rain(T2),取出胎儿后(T3),缝合腹膜时(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两组产妇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最高平面、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和感觉阻滞恢复时间。记录两组产妇阻滞后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和术中牵拉反应。结果两组产妇年龄、体重、身高和孕龄等一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时A组MAP明显低于T1时和B组,HR明显快于T1时和B组(P〈0.05)。两组SPO:组间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5)。A组感觉阻滞平面明显高于B组(P〈0.05)。B组低血压、心动过缓、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牵拉反应和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0.75%布比卡因1.6ml腰麻用于剖宫产手术不仅能满足手术需求,与0.75%布比卡因2.0ml用于脊麻相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预防心脏手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方法,对比研究昂丹司琼和格拉司琼对心脏PONV的影响。方法选择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下行心脏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成三组,每组各30例。以双盲方式按下述方法给药:Ⅰ组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昂丹司琼4mg(溶于0.9%NaCl溶液20ml);Ⅱ组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格拉司琼3mg(溶于0.9%NaCl溶液20m1);Ⅲ组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0.9%NaCl溶液20m。术后12、24h观察记录患者的PONV程度并进行比较。结果Ⅰ组术后12hPONV发生率为20.0%(6/30),术后24h发生率为26.7%(8,30);Ⅱ组术后12hPONV发生率为20.0%(6/30),术后24h发生率为23.3%(7,30);Ⅲ组术后12hPONV发生率为72.4%(21/29),术后24h发生率为79.3%(23/29)。Ⅰ、Ⅱ组术后12、24hPONV发生率显著低于Ⅲ组(P〈0.01),Ⅰ组和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昂丹司琼和格拉司琼对预防心脏PONV均有较好效果,均能有效地降低心脏PONV的发生率,利于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万汶(羟乙基淀粉130/0.4)与小剂量麻黄碱联合使用在腰硬联合麻醉(CSEA)下剖宫产术中的效果。方法:将万汶与麻黄碱联合用于CSEA下剖宫产手术患者,观察其对CSEA下剖宫产手术患者低血压、恶心、呕吐、胸闷的防治效果,用来增加剖宫产手术麻醉的安全性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果:Ⅰ组、Ⅱ组、Ⅲ组与Ⅳ组相比能够显著减少低血压、恶心、呕吐、胸闷的发生率(P<0.05),Ⅰ组与Ⅱ组、Ⅲ组相比能够减少低血压、恶心、呕吐、胸闷的发生率(P<0.05),Ⅲ组与Ⅰ组、Ⅱ组、Ⅳ组相比在麻醉后1、3、5 min有一过性心率增快(P<0.05),在麻醉15 min后(胎儿娩出后),Ⅲ组与Ⅰ组、Ⅱ组相比低血压发生率高(P<0.05)。Ⅰ组、Ⅱ组、Ⅲ组、Ⅳ组相比寒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万汶预扩容联合小剂量麻黄碱能有效预防CSEA下剖宫产术中的低血压、恶心、呕吐、胸闷的发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术后硬膜外腔自控镇痛方法(PCEA)的镇痛效果、并发症情况以及应用成本。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腹部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和Ⅱ组),每组40例。全部患者于腰2~3间隙穿刺行联合腰硬麻醉,向上置入硬膜外导管,术毕保留导管行硬膜外腔自控镇痛。镇痛方法为:Ⅰ组硬外导管连接50 ml一次性注射器,Ⅱ组硬外导管连接一次性病人自控镇痛泵,两组均用同一配方镇痛药液。观察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镇痛液用量和并发症情况,计算两种方法的应用成本。结果两组镇痛液用量比较,Ⅰ组明显低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6.0±9.5)ml vs(78.2±10.2)ml,P〈0.05];两组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Ⅰ组低血压发生率高于Ⅱ组(P〈0.05),Ⅰ组恶心呕吐和尿潴留的发生率低于Ⅱ组(P〈0.05);应用成本Ⅰ组明显低于Ⅱ组[(73.5±12.4)元vs(258.5±21.8)元,P〈0.05]。结论通过硬外导管连接一次性注射器或一次性病人自控镇痛泵,行PCEA均可取得满意的镇痛效果,但前者用药量少,应用成本低,低血压并发症较多;后者用药量大,应用成本大,恶心呕吐和尿潴留并发症较多。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比较腰硬联合麻醉(CSEA)和硬膜外麻醉(EA)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中的麻醉阻滞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ASA分级为Ⅱ~Ⅲ级下肢手术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Ⅰ组采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Ⅱ组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EA)。记录两组椎管内注药前(T0)、注药后5min(T1)、10min(T2)、15min(T3)、20min(T4)、30min(T5)及术毕(T6)SBP、DBP、HR、SP02的数值,用Bromage法判定运动神经阻滞情况,观察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麻醉效果、麻醉合并症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血流动力学组间和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比Ⅱ组明显短(P〈0.05);Ⅰ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Ⅱ组(P〈0.01);Bromage评分Ⅰ组明显优于Ⅱ组(P〈0.01);两组间合并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SEA起效快,肌肉松弛好,麻醉效果确切,用于老年患者的下肢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