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抗病毒治疗乙肝相关性肝癌的效果。方法:选择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106例,均行TACE术治疗,根据是否联合抗病毒治疗分为对照组51例(TACE术治疗)和研究组55例(TACE联合抗病毒治疗),每3个月门诊随访,检查乙肝病毒DNA定量(HBV-DNA)和肝功能。结果:对照组、研究组最终完成12个月随访的患者分别为41例和48例,研究组3个月、6个月、12个月HBV-DNA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6个月、12个月HBV-DN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3个月、6个月、12个月HBV-DNA转阴率分别为14.58%、33.33%、27.50%,高于对照组的2.44%、12.2%、14.63%(P<0.05)。研究组治疗12个月ALT、AST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ALT、AS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1年存活率为83.67%(41/49);研究组为88.89%(48/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47,P=0.062)。结论:TACE联合抗病毒治疗可抑制HBV复制,稳定并改善患者肝功能。  相似文献   

2.
索拉非尼联合TACE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索拉非尼联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HCC)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口服索拉非尼1个月以上并行TACE治疗的65例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按照RECIST标准对其疗效进行评价,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总体存活率为66.2%,存活43例中31例疾病稳定,部分缓解7例,疾病控制率为88.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5%,经对症处理后绝大多数明显缓解.结论 索拉非尼联合TACE治疗晚期HCC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抗病毒治疗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癌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3月到联勤保障部队第九OO医院就诊的HBV相关性肝癌患者6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行TACE治疗,观察组在行TACE前1周服用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核苷类似物对乙肝相关性肝癌晚期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1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72例乙肝相关性肝癌晚期患者作为研究资料,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接受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联合肝癌晚期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对照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肝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总胆红素(TBi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领域及单项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躯体功能、角色功能以及情绪功能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以及情绪功能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P〈0.05)。结论:核苷类似物治疗乙肝相关性肝癌晚期患者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姚玲 《西部医学》2017,29(5):698-701
【摘要】 目的 探讨干扰素与核苷(酸)类似物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151例,按照完全随机比法分为干扰素组48例实施干扰素治疗;核苷(酸)类似物组49例实施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联合组54例实施干扰素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于治疗后4、12、24、48周测定患者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肝病毒基因(HBV DNA)水平、ALT复常率及乙肝病毒(HBV)抗原抗体相关指标值情况。 结果 治疗后,三组患者的HBeAg和HBV DNA检测值均不断减小,第4、12、24、48周,联合组患者的HBeAg和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比率均高于干扰素组和核苷(酸)类似物组(P<005);治疗4、12、24、48周三组患者ALT的复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ALT恢复情况优于干扰素组和核苷(酸)类似物组患者。治疗后三组患者的HBV抗原抗体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扰素组、核苷(酸)类似物组、联合组的HBV抗体抗原检测结果依次升高(P<005);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干扰素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够显著促进HBeAg、HBV DNA和ALT的复常,使HBV抗原抗体水平恢复,疗效优于单用干扰素或核苷(酸)类似物,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核苷(酸)类似物初始联合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11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抗病毒方案分为恩替卡韦(ETV)组(n=38),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组(n=23),替比夫定(LDT)+ADV组(n=16),未抗病毒治疗者作为对照组(n=39)。患者每3个月随访并收集其临床数据,分析各组Child-Pugh评分、病毒学指标、肝癌发生率、生存率及安全性。结果 各抗病毒治疗组在1年、2年时Child-Pugh评分较基线均显著下降(P〈0.05);LDT+ADV组在2年时e抗原(HBe Ag)阴转率(72.7%)高于ETV组(30.4%,P〈0.05);ETV组(0.0%)、LAM+ADV组(8.7%)、LDT+ADV组(0.0%)的2年累积肝衰竭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8.2%);各抗病毒治疗组、对照组的2年累积耐药率、肝癌发生率、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抗病毒治疗组在2年随访中均未出现严重肌病和肾功能损害。结论 LAM+ADV及LDT+ADV可改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LAM+ADV及LDT+ADV的2年疗效和安全性与ETV相似。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有4种核苷(酸)类似物可用于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的抗病毒治疗,即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但由于患者的性别、年龄、遗传背景、感染乙肝病毒(HBV)的途径、病毒基因型、病程长短、肝脏病变程度和对治疗药物敏感性等不同,即使有同样治疗适应证的患者按同样的规范方案治疗后,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早期应答欠佳,...  相似文献   

8.
董瑞玲 《医学综述》2010,16(17):2590-2593
核苷(酸)类似物是目前临床上治疗乙型肝炎的重要药物,随着其广泛、长期应用,抗病毒药物选择压力下针对不同核苷类药物的耐药病毒基因突变也逐渐成为目前临床医师必须面对的问题。然而,通过耐药管理可以预测并减少耐药的发生,提高抗病毒治疗的有效率。现就核苷(酸)类似物在乙型肝炎治疗方面所出现的病毒耐药的认识及相关应对策略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胆舒康胶囊联合核苷(酸)类似物对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桐柏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7例CHB患者,依照奇偶顺序分为对照组(53例)和联合组(54例).对照组接受阿德福韦酯治疗,联合组接受肝胆舒康胶囊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4、12、24、48周乙型肝炎病...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NA)与干扰素(IFN)联合治疗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符合仅有少量腹水(经B超确认)一项并发症,且肝硬化Child-pugh评分范围为8~11分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2例,均予NA抗病毒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转变为代偿期后,依据患者情况选择加用小剂量IFN(300×104U或500×104U)联合治疗,进行不少于4年的长期随访,观察疗效、疾病进展情况及安全性。结果22例患者应用NA抗病毒治疗后均由从失代偿期转变为代偿期,3例(13.6%)在治疗的2~3年间出现疾病进展;所有患者应用NA 3个月后HBV-DNA均低于检测值下限,长期随访中未见病毒学突破和临床耐药情况。7例乙肝HBeAg阳性患者中4例出现HBeAg 血清学转换,1例HBsAg 血清学转换;12例 HBeAg 阴性患者中3例发生 HBsAg 血清学转换;HBeAg及HBsAg转换时间平均为26.5个月及33.7个月。NA维持治疗中未见HBeAg或HBsAg复阳。22例患者中有11例在治疗前甲胎蛋白(AFP)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联合治疗后AFP 均降至正常,其中2例发生肝细胞癌,但未见AFP升高。1例患者在应用IFN过程中再次出现肝功能失代偿,停用IFN后肝功能又转为代偿。其他不良反应基本同IFN单药治疗。结论早期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应用NA后可以逆转为代偿期,NA+IFN联合治疗可以改善预后、减少耐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核苷(酸)单药与联合治疗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30例核苷(酸)单药或联合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单药组111例,其中恩替卡韦组(ETV)25例,阿德福韦酯组(ADV)45例,拉米夫定组(LAM)41例;联合组[替比夫定(LDT)+ADV]19例.于治疗后4、1...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基于替诺福韦酯(TDF)的联合治疗对既往核苷(酸)类似物(NAs)应答不佳/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NAs应答不佳/耐药的CHB患者予以入组,给予以TDF为基础的抗病毒治疗,一组为NAs组,给予TDF+拉米夫定(LAM)、TDF+恩替卡韦(ETV);另一组为干扰素(IFN)组,给予TDF+IFN、TDF+LAM+IFN、TDF+ETV+IFN。预计疗程48~96周。比较两组患者抗病毒的疗效。结果 入组68例(NAs组41例,IFN组27例)患者基线耐药检测阳性率为77.9%。治疗48周,NAs组和IFN组乙肝病毒(HBV)DNA下降分别为(3.52±2.42)lg IU/ml、(3.62±1.29)lg IU/ml(P=0.832),HBV DNA转阴(〈20 IU/ml)率分别为73.1%、96.3%(P=0.043)。IFN组较NAs组e抗原(HBe Ag)下降更明显[(1.07±1.30)lg COI vs.(0.35±0.98)lg COI,P=0.017]。NAs组和IFN组表面抗原(HBs Ag)下降分别为(0.09±0.61)lg IU/ml、(0.54±1.05)lg IU/ml(P=0.015)。48~96周的延长疗程中NAs组和IFN组分别有1例、3例患者出现HBs Ag转阴。结论 以TDF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在HBe Ag及HBs Ag转阴/转换率方面,IFN组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是全世界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每年有约3%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展为肝硬化。若无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手段,这些乙肝患者会发展为失代偿期肝硬化或肝细胞癌。对于肝硬化患者,干扰素(interferon,IFN)和核苷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s,NUCs]是重要的抗病毒药物。IFN能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并调节免疫功能,但不良反应较大,仅可用于情况较好的代偿期肝硬化患者;NUCs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及替诺福韦酯,能够抑制病毒复制,减少肝硬化患者远期并发症的发生,不良反应小但容易发生病毒耐药。本文对乙肝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非核苷类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美国FDA批准的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药物分为两类:免疫调节剂和核苷类似物。但免疫调节剂的副作用和核苷类似物耐药性病毒株的出现使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治疗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而,非核苷类抗HBV药物的研究引起广泛关注。本文按照不同的结构和作用机制对此类药物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抗病毒治疗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HBsAg和HBcrAg水平的变化。方法:108例CHB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HBeAg阳性患者分别进入抗病毒组46例和非抗病毒组20例,HBeAg阴性患者进入抗病毒组31例和非抗病毒组11例。血清HBsAg和HBcrAg分别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免疫法和化学发光酶免疫法检测。结果:无论HBeAg阳性或阴性患者,抗病毒组与非抗病毒组随访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病毒组随访起点与终点血清HBsAg和HBcrAg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非抗病毒组随访起点与终点血清HBsAg和HBcrAg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抗病毒组与非抗病毒组从随访起点到终点血清HBsAg下降幅度和下降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从随访起点到终点血清HBcrAg下降幅度和下降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B患者的抗病毒治疗能导致显著的血清HBsAg和HBcrAg下降,但只能获得显著的血清HBcrAg下降幅度和下降比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经导管肝动脉化学栓塞术(TACE)联合经皮无水乙醇注射(PEI)治疗中晚期肝癌与单纯TACE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1例)予经导管TACE联合PEI治疗,B组(29例)单用TACE治疗,每隔4周重复1次,3次为1个疗程,每次复查AFP、血常规、肝功能与CT,1个疗程后每6个月随访1次,共随访24个月,分析两组1个疗程后的治疗效果、术后不良反应与生存率的差异.结果:1个疗程后复查结果A组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8例、稳定(SD)8例、进展(PD)14例,B组CR 0例、PR 7例、SD 5例、PD 17例;至随访结束A组失访8例,B组失访5例,共失访13例;术后6、12、18、24个月生存率A组依次为80.09%、58.06%、32.25%、22.27%,B组则分别为78.87%、52.39%、44.65%、37.02%;两组术后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TACE联合PEI治疗中晚期肝癌可提高疗效和晚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系统评价叶下珠制剂联合核苷(酸)类似物与核苷(酸)类似物单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并追查了所有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年限均从建库到2011年12月。纳入叶下珠制剂联合核苷(酸)类似物和核苷(酸)类似物单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用Cochrane协作网专用软件Rev Man5.0.0版本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9篇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共计72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被纳入,其方法学质量评价均为C级。Meta分析显示,叶下珠制剂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组的血清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均高于核苷(酸)类似物单用组(P<0.00001、P=0.008、P<0.00001、P<0.00001),但HBsAg阴转率两组间无差异[OR=1.21,95%CI(0.36,4.06),Z=0.31(P=0.76)]。结论:叶下珠制剂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优于单用核苷(酸)类似物。但由于纳入的文献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均不高,上述结论仍有待于高质量的临床试验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