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蔡昌枰  孙济治 《耳鼻咽喉》1994,1(3):147-150
经乳突经迷路进路至内耳道的手术,临床指征较多。作者通过30耳的解剖学研究,发现有关前庭内壁结构及前庭内壁与内耳道之间关系密切,并提出经前庭内壁的“后迷路三角”定位法。它与目前常用的几种内耳道定位法并无矛盾,而且更有可取性,系既安全又实用的术式,尤易为初学者所掌握。  相似文献   

2.
前庭学     
950521前庭内壁对内耳道手术的解剖学研究/蔡昌抨…/耳鼻咽喉一头颈外科一下99理,1 (3)一!47~.50 经乳突经迷路进路至内耳道的手术,临床指征较多。作者通过30耳的解剖学研究,发现有关前庭内壁结构及前庭内壁与内耳道之间关系密切,并提出经前庭内壁的“后迷路三角”定位法。它与目前常用的几种内耳道定位法并无矛盾,而且更有可取性,系既安全又实用的术式,尤易为初学者所掌握。图2参7(原提要)950522豚鼠内耳前庭感觉毛细胞的分离/刘芝源…广首都医学院学报一1994,15(2)。一1 12~114 用机械分离法从豚鼠前庭感觉上皮巾分离出不同种类的前庭感觉…  相似文献   

3.
前庭学     
980341迷路下后进路内耳道的显微解剖研究/王启荣…//山东医药一1997,37(4)一3~4 采用显微解剖学和传统解剖学方法,经迷路下后进路对25具成人头颅50侧内耳道标本进行了观察。对切断前庭神经的最佳部位进行了解剖学评估,认为经迷路下后开放内耳道为最佳进路。对中间神经的出现率和解剖部位进行了观察,并探讨了迷路动脉走行与内耳道各壁的关系。为防止在开放内耳道时损伤前庭和耳蜗,提出将单孔作为内耳道底的解剖标志。参9(勤思)980342豚鼠椭圆囊斑感觉毛细胞损伤后修复的超微结构观察/王锦玲…//第四军医大学学报一1997,18(2)一105~108 目的:…  相似文献   

4.
膜迷路积水豚鼠的内、外淋巴液钾、钠离子浓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测定手术阻断豚鼠内淋巴囊和前庭导水管后的内、外淋巴液K+,Na+离子的浓度。术后1个月,经组织学观察,8只豚鼠中的7只出现了膜迷路积水(87.5%)。另一组10只豚鼠于术后1个月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分别测定内、外淋巴液中K+,Na+的浓度。与对照耳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5.
听神经瘤组织来源于神经外胚层Schwann细胞,初发于中枢性和周围性髓磷脂会合的前庭神经Obersteiher-Redlich区,此区位于内耳道内,肿瘤组织常充填部分或全部内耳道,然后突入到桥小脑角。听神经瘤外科手术发展至今主要有4种手术径路,即迷路径路、乙状窦后径路、颅中窝径路和耳囊径路。虽然它们有各自的手术适应证,但无论是耳神经外科或神经外科医师在选择径路时均有偏好,例如House耳研所采用迷路径路较多,而有报道说经乙状窦后径路可以切除任何大小的肿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经迷路下开放内耳道提供解剖资料.方法:解剖测量100块颞骨、25具成人头颅.结果:经迷路下后方开放耳道的后下部分,该处血管、神经分界清楚,易完整切断前庭神经.乙状窦前缘中点,前庭导水管外口为该手术进路的外部解剖标志,沿后半规管下支向内磨除可将76%标本的内耳道开放2/3.后半规管曲部骨质厚度为3.13±1.59mm,后半规管下支末端骨质厚度为5.83±1.59mm,后半规管下支至颈静脉球顶点的距离为5.47±3.26mm,单孔至后半规管曲部的距离为10.21+1.21mm,单孔前庭的距离为2.99±0.79mm.结论:经迷路下开放内耳道是另一种非破坏迷路开放内耳道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最近医生们可通过枕下进路切除内耳道及小脑脑桥角肿瘤,并保留听力,但此进路有损伤迷路的危险。为了从枕下进路暴露听神经瘤的小管内部分.必须移除内耳道的后壁。迷路位于后岩尖,与内耳道后壁非常接近。在移除后壁时,迷路的内淋巴间隙可能被打开,因而造成不可修复的感觉神经性聋。若要保存迷路,必须了解内耳道与后半规管的壶腹,前庭及总脚之间的关系。本文目的是用定量解剖技术以确定由枕下进路手  相似文献   

8.
耳神经外科手术进路包括经颅中窝、迷路后、经迷路和枕下迷路联合进路等数种。经颅中窝进路为锯开颞骨鳞部,拉开颞叶,看清弓状隆起,沿隆起前内方用金刚石电钻磨开内耳道顶壁,在其稍后部切开硬脑膜,避免伤及面神经,暴露位听神经,可作前庭神经切断术、面神经颅内段手术、早期听神经瘤切除术、Fisch氏内耳道手术、岩浅大神经切除术、咽鼓管重建术及治疗中间神经痛和膝状神经痛。熟悉内耳道及其邻近解剖十分重要,偶有不慎,向后可损伤上半规管,向前可破坏耳蜗,造  相似文献   

9.
Ⅶ、Ⅷ颅神经复合束的连续切片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连续切片观察手段,研究人类Ⅶ、Ⅷ颅神经从内耳道底到脑干附着处的行径中,各个横断面在三维空间的变化。结果显示:Ⅷ颅神经分支由分散渐趋融合,在桥小脑角内呈神经干状。耳蜗神经在内耳道围绕前庭神经纵轴90°旋转,右耳顺时针、左耳逆进针,与内耳道底螺旋孔径的方向完全一致,这可能是其发生原因。施行保留听力的前庭神经切断术时,尽可能选择暴露内耳道的术式。  相似文献   

10.
梅尼埃病是一种特发性的内耳疾病,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反复发作的眩晕、波动性听力卞降、耳鸣及耳胀满感等,其基本病理改变为膜迷路积水。梅尼埃病的综合治疗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口服药物、压力治疗、鼓室内给药、手术治疗以及前庭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3D-FIESTA序列在先天性内耳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3D-FIESTA序列对38例内耳畸形患者进行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组。结果 38例(62耳)内耳畸形中耳蜗畸形31耳,前庭畸形28耳,半规管畸形32耳,前庭水管及内淋巴囊扩大21耳,内耳道神经发育异常29耳。结论 3D-FIESTA序列可以清晰显示内耳道及内耳迷路的先天发育异常,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前庭学     
201615经迷路下开放内耳道的应用解剖研究/王启荣…//山东医大基础医学院学报一2000,14(1)一4一〔; 目的:为经迷路下开放内耳道提供解剖资料。方法:解剖测量100块颖骨、25具成人头颅。结果:经迷路下后方开放耳道的后下部分,该处血管、神经分界清楚,易完整切断前庭神经。乙状窦前缘中点,前庭导水管外口为该手术进路的外部解剖标志,沿后半规管下支向内磨除可将76%标本的内耳道开放2/3。后半规管曲部骨质厚度为3.13士1.59mm,后半规管下支末端骨质厚度为5,83士1.59mm,后半规管下支至颈静脉球顶点的距离为5.47士3.26mm,单孔至后半规管曲部的距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和MRI在儿童重度感音神经性聋(SNHL)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96例重度SNHL患儿进行颞骨高分辨率CT和MRI检查,并进行三维立体成像。结果:15例患儿CT(MRI)显示异常,其中耳蜗不发育(Michel畸形)1例,耳蜗发育不良1例,共同腔畸形1例,Mondini畸形1例,内耳道狭窄及闭锁各1例,蜗神经未发育1例,前庭水管扩大8例;其余81例CT和MRI均未见内耳及内耳道畸形。结论:部分先天性SNHL患儿存在内耳畸形,颞骨高分辨率CT能显示内耳骨迷路畸形,MRI则能显示畸形的迷路内腔及内耳道内前庭耳蜗神经,为制定干预策略及选择治疗方式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了解并掌握内耳发育的基因调控,对研究内耳毛细胞的再生至关重要。本文综述内耳发育期间,由耳基板发育为耳囊、耳囊向听觉结构和前庭器演化、感觉前体细胞区建立、耳蜗螺旋器形成等各个期间已发现的主要相关基因,总结基因问形成的调控网络,并将重点放在耳蜗发育方面。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迷路骨化与内耳畸形患者进行听力康复。方法:人工耳蜗植入术。结果:术中发现内耳迷路骨化与先天性内耳畸形各1例。其中,迷路骨化继发于分娩后未定病因,术中见单侧前庭和耳蜗广泛骨化,后将耳蜗电有植入对侧未骨化的耳蜗;先天天性内耳畸形呈鼓岬骨质增厚,圆窗和卵圆窗骨性封闭并增厚,基底转起始部鼓阶扩张,予成功植入耳蜗电极。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术中迷路骨化耳畸形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以保证手术取  相似文献   

16.
外周前庭系统包括膜迷路、骨迷路及前庭系统的运动感受器——毛细胞。外周前庭系统位于内耳,外侧与中耳腔毗邻,内侧与颞骨毗邻[1]。前庭是内耳器官之一,由3个半规管和球囊、椭圆囊组成。它和耳蜗紧密相连,总称位听器官。上述任何地方发生病变均可影响前庭功能的改变。目前临床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内耳畸形是导致感音神经性聋的原因之一,其发生与遗传、胚胎发育的不同阶段出现停滞、病毒感染等因素相关。根据Sennaroglu分类法进行分类,其中前庭水管扩大和Mondini畸形最为常见。内耳畸形表型多样,致病基因通过不同途径参与内耳的发生和发育过程,导致不同的表型。本文对先天性内耳畸形的胚胎病理学、临床分类及相关基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对10只健康豚鼠进行单侧迷路切除术,其中7只术后9周行健侧迷路切除。一侧迷路切除后豚鼠出现向健侧的自发眼震及向术侧偏头、翻滚、旋转等现象,除偏头外,反应于1~3天内逐渐消失,术后3~5天,0.083Hz正弦摆动,幅度90°,眼震优势偏向向健侧。第二侧迷路切除后,又出现向第一次手术侧的自发眼震,向第二次手术侧翻滚、旋转,1~2天内眼震、翻滚及旋转迅速消失。由此对前庭代偿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治疗美尼尔氏病的内淋巴囊手术、球囊切开等减压措施的效果,不如选择性前庭神经切除术理想,通常采用的颅中窝进路危险性较大,因此併发症较少的迷路后进路已被普遍应用。本文提出乙状窦后部管道内前庭神经切除术,它与迷路后进路的不同点一是不切除乳突,二为切除内耳道的前庭神经,且易与蜗神经分离而作全切除,疗效更好,手术难度和手术时程却与迷路后进路相似。操作技术:患者侧卧位,头部置于三点固  相似文献   

20.
迷路切除术主要有两种术式:一是经外耳道切除迷路,即掀开外耳道皮片进入鼓室,切除镫骨后钩除前庭内容物或去除鼓岬以切除迷路终器;另一法是经乳突径路,行乳突单纯凿开术,并经此去除全部膜迷路。作者们复习了既往有关迷路切除术后的动物内耳病理及人类耳蜗病理资料。报告了5例颞骨研究所见及3例迷路手术后位听神经活检。5例当中3例为美尼尔氏病,2例系镫骨切除后持续眩晕。均曾行迷路切除术,术后4~10年内死亡。死亡后颞骨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外周性前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