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加味三甲散治疗慢性肝炎高γ—球蛋白血症4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加味三甲散治疗慢性肝炎高γ-球蛋白血症的疗效,探讨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以加味三甲散煎剂治疗48例慢性肝炎高γ-球蛋白血症,治疗2个疗程(6个月).结果总有效率达85.4%,血清γ-球蛋白均值治疗前为30.6±3.6,治疗后为22.4±4.5,下降幅度为8.3±3.8,有显著差异(P<0.01).四种中医证型间疗效比较P>0.05,说明该方对各证型均同样有效,提示加味三甲散治疗慢性肝炎高γ-球蛋白血症疗效较佳,有抗肝纤维化的功效.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13,(6):1244-1245
目的:通过观察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血液流变学及Th1/Th2平衡的变化,探讨气虚血瘀证的病理机制。方法:采用限食+强迫游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方法制备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观察模型大鼠体重、胸腺指数、脾指数、血液流变学变化,应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IFN-γ、IL-4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体重下降,血液流变学指标升高,胸腺、脾指数降低,血清IFN-γ含量降低,IL-4含量升高。结论:气虚血瘀证大鼠存在一定免疫功能缺陷,Th1/Th2细胞平衡向Th2细胞偏移,可能是本证的病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由于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lar Carcinoma,HCC)细胞生物化学性质及其代谢异常,导致在病人的体液、排出物及组织中出现某些特异性物质(称肿瘤标志物)在质或量上的改变,临床上利用这些异常来了解肿瘤的存在及其活动情况。本研究对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HCC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单涎酸神经节苷脂抗原(CA_(50))、β_2—微球蛋白(β_2-Mg)、血清铁蛋白(SFe)、γ-谷氨酰转肽酶(r-GT)、碱性磷酸酶(AKP)水平进行对比研究,观察这些指标在两证候之间的差异,以探讨肿瘤标志物对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HCC患者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4.
肝病血瘀证与肝功能肝纤维化标志物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测定30例肝病血瘀证、32例非血瘀证患者及20例正常人肝功能和血清PCⅢ、LN、HA含量。结果显示HBV感染复制标志血瘀证与非血瘀证均表现较高的阳性率,两者比较无差异。T-BIL升高及A/G降低,血瘀证患者显著高于非血瘀证(P<0.05~0.01)。血瘀证患者血清HA、LN含量明显高于非血瘀证患者及正常人,后两者无显著差异;PCⅢ虽有上述变化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提示:ALG下降或倒置及血清HA、LN的含量,可做为慢性肝病血瘀证辨证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血瘀证血液理化特性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血瘀证的证型实质。方法:检测216例冠心病血瘀证患者高切速全血粘度(ηHB)、低切速全血粘度(ηLB)、血浆粘度(ηP)、红细胞聚集指数(AI)、红细胞压积(HCT)及血清总胆固醇(CH)、甘油三酯(TG)、血浆纤维蛋白原(Fb)、前列环素(PGI_2)、血栓素(TXA_2)的浓度。结果:气滞血瘀组ηLB、A显著升高,PGI_2/TXA_2明显下降,血液呈高聚状态;阴虚血瘀组CH、HCT、Fb、AI、ηLB明显增高,血液呈高浓、高凝、高聚状态;痰浊血瘀组ηLB、ηP、TG显著升高,血液里高粘状态;气虚血瘀组仅ηHB有所升高,其他指标变化不明显。结论:提示血瘀证的不同证型有不同的生化物质基础,血液理化特性变化与中医证型关系密切。为血瘀证进一步分型论治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舌下血管的观察对血瘀辨证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具有典型血瘀证的冠心病、心肌梗塞、脉管炎、肺心病、慢阻肺、慢性肝炎、肝硬化、脑梗塞、糖尿病、紫癜、痛经等病人与健康人对照观察舌下血管的变化情况,发现差异极显著。血瘀证患者,有半数以上的微循环障碍,表现为微血管畸形,微血流缓慢和瘀滞,血细胞聚集和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微血管周围渗出和出血,微血管缩窄和闭塞等,均与血瘀病情相一致。故舌下血管异常是血瘀证的重要见证,可作为血瘀证诊断的一个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中医辨证分型用药同时,重用茜草、稀莶草治疗39例慢性肝炎高γ-球蛋白血症,疗程2~4个月,总有效率56.41%。其中,治疗前γ-球蛋白>30.0%者,治疗后2/3病例达到显效或有效,TTT 与 -球蛋白呈同步下降。  相似文献   

8.
肝血瘀阻与肝纤维化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0,自引:2,他引:8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肝血瘀阻与肝纤维化之间的关系,为合理应用中药抗肝纤维化奠定理论基础。以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肝病血瘀证与非血瘀证各35例患者血清中人前胶原肽Ⅲ,透明质酸、层粘素,并以30名健康人为对照。对肝血瘀阻程度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之间作相关性分析。(1)肝病血瘀证患者血清中hPCⅢ,HA、LN均显著高于肝病蛎血瘀证患者,后者又显著高于健康人对照。(2)肝血瘀阻程度与肝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3)血府逐瘀汤不仅可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瘀证与血清游离钙及血液流变学的关系,并观察不同活血化瘀方药对血清游离钙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SD大鼠分为4组,分别以等量生理盐水、云南白药、宫血停煎剂灌胃进行预防性治疗,末次给药完成后模型组、治疗组共3组均造血瘀模型.取血进行血液流变学和血清游离Ca^2+含量等观察。结果:血瘀证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血清游离Ca^2+值显著升高(P〈0.05),血液流变学的各个方面也均有极显著升高(P〈0.01);两治疗组与血瘀证模型组比较,血清游离Ca^2+值进一步显著升高(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则均有极显著降低(P〈0.01)。结论:血液中增加的Ca^2+值。促进了凝血过程的发生,转移到细胞内的Ca^2+相对减少,使平滑肌的收缩减弱,导致了血液在血管内的瘀积,从而出现了血瘀证的情况;活血化瘀方药可通过阻断其钙通道,减少了外钙内流,从而降低了血管内皮细胞内的钙浓度.对病理情况下的血管内皮细胞起到了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讨肝病患者不同血瘀证及其形成的病理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进行肝病瘀血舌患者血液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测定。结果:肝病各组的TXB2显著增高(P<0.01),6-keto-PGF1α显著降低(P<0.05,P<0.01)。TXB2/6-keto-PGF1α显著增高(P<0.01);不同肝病血瘀证组与正常组的TXB2、6-keto-PGF1α、TXB2/6-keto-PGF1α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湿热瘀滞、肝瘀痰阻、气滞血瘀的TXB2、6-keto-PGF1α、TXB2/6-keto-PGF1α与气虚血瘀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肝病及不同血瘀证组的TXB2与TXB2/6-keto-PGF1α显著增高,6-keto-PGF1α显著降低,说明血浆TXA2-PGI2平衡失调与血瘀证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通过测定TXB2、6-keto-PGF1α的含量可以反映肝病瘀血舌象及其不同血瘀证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1.
血栓相关分子标志物在糖尿病血瘀证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石志芸  施赛珠 《中医杂志》1999,40(9):554-555
以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维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I)、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和血浆纤溶酶-α2抗纤溶酶抑制物(PAP)、内皮素(ET)等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探讨与糖尿病血瘀证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糖尿病血瘀证患者存在着血小板活化、内皮细胞受损、纤溶酶的改变,其血浆GMP-140、TAT、PAP、ET均高于非血瘀证和正常对照组。提示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血清TNF水平与2型糖尿病肾病(DN)的关系,并探讨TNF与血瘀证、痰湿证的相关性。方法:检测入选170例DN Ⅲ、Ⅳ及Ⅴ期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UAlb)及血清肌酐等指标,并采用MDRD计算公式计算血瘀证、痰湿证、血瘀兼痰湿证、无血瘀痰湿证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GFR),比较各组TNF值变化情况。结果:①血清TNF随DN病情的加重而逐渐升高,Ⅴ期TNF高于Ⅲ期、Ⅳ期(P<0.01,P<0.05),Ⅳ期高于Ⅲ期(P<0.01)。②血清TNF与UAlb呈正相关(r=0.272,P=0.000),与GRF呈负相关(r=-0.455,P=0.000)。③随着血瘀证、痰湿证的发生,TNF逐渐升高,血瘀兼痰湿证组最高。结论:血清TNF可能参与了DN的发生发展,与其肾脏损害程度一致;中医的痰湿、血瘀与TNF有关。  相似文献   

13.
血瘀证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内皮素测定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石志芸  许小凤 《中医杂志》1996,37(4):239-240
本文以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及内皮素(ET)为血小板活化、内皮细胞功能受损的指标。观察病种为心血管疾病、肾脏病及Ⅱ型糖尿病。结果显示:3种疾病组的血浆GMP—140、ET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及<0.001)。证实上述3种疾病组中存在着血小板活化及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现象,并发现3种疾病中的血瘀证患者其GMP—140、ET值升高尤为明显,其值均显著高于无血瘀证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脉灵方对气滞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随机数字分为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和治疗组(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冠脉灵方),治疗周期为4周。主要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中医证候的变化以及内皮功能指标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环素(6-keto-PGF1)水平的变化。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心绞痛缓解总有效率分别为70.00%和93.33%,中医症状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70.00%和96.66%,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ET-1、TXB2均降低,6-keto-PGF1和NO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浆ET-1、NO、TXB2和6-keto-PGF1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冠脉灵方能改善气滞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症状和血管内皮功能,是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5.
开心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瘀证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开心胶囊对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分别给予开心胶囊及鲁南欣康治疗;记录两组患者一般状况、临床表现、心电图变化及检测血清NO、ET-1含量;记录用药过程中的不良事件。结果开心胶囊在改善症状及心电图等方面与阳性对照药鲁南欣康无显著差异,但对嗳气叹息、失眠多梦及头晕头痛症状改善优于鲁南欣康,且能改善血清NO和ET-1含量,其ET—1改善优于鲁南欣康。结论开心胶囊对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瘀证有明确疗效,与其保护内皮功能的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6.
选取无心、肺、肝、肾及其它脏器系统严重病变的脑血管硬化性痴呆症(VD)患者65例,根据长谷川痴呆量表评分分为轻度痴呆(VD1)组和重度痴呆(VD2)组,与正常对照组进行血瘀评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一氧化氮(NO)比较。结果:(1)VD患者血瘀评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VD2组血瘀评分高于VD1组(P<0.01);(2)VD组ET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CGRP、NO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VD2组ET高于VD1组,CGRP、NO低于VD1组(P<0.01);(3)VD患者的ET与CGRP、NO呈负相关性,CGRP与NO呈正相关性(P<0.01);血瘀评分与ET呈正相关,与CGRP、NO呈负相关(P<0.01)。表明VD患者存在血瘀标实的病理改变,ET、CGRP、NO之间平衡制约机制的破坏在VD的发病、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 2型糖尿病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6 0例 2型糖尿病血瘀证与 10 6例 2型糖尿病非血瘀证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 ,观察其与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脂肪百分比 (% Fat)、空腹血糖 (FBS)、总胆固醇 (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 DL - C)、三酰甘油 (TG)、内皮素 (ET)、血浆胰岛素 (INS)等指标的关系。结果 :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年龄和HDL - C二项指标差异显著 (P<0 .0 1) ;多元线性相关结果显示瘦索与 ET、INS、TG呈正相关 ;在逐步回归分析中FBS、HDL - C、ET、TC最后进入方程。结论 :2型糖尿病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变化不大 ;FBS、HDL - C、ET、TC、INS等是与血清瘦素水平变化的主要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LVH)气虚血瘀证血液流变学及左室肥厚指标的变化。方法入选的65例老年高血压LVH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为气虚血瘀组(29例)与非气虚血瘀组(36例),观察比较两组血液流变学及左室肥厚相关指标。结果气虚血瘀组全血黏度(高切变率、低切变率)、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显著高于非气虚血瘀组(P〈0.05或P〈0.01);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左室内径(LVDd)、左室心肌质量(LVM)显著高于非气虚血瘀组(P〈0.05或P〈0.01)。结论气虚血瘀型是老年高血压LVH常见证型之一,血液流变学及左室肥厚指标的变化为其提供实验室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9.
恶性肿瘤患者甲床紫晕与舌下络脉变化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靳士英  王苏 《中医杂志》1997,38(7):426-428
甲床紫晕指甲半月远侧甲床上的紫色晕带,宽约2mm以上。伴指压反应延迟者,多见于肺癌、肺转移癌、肝癌、全身转移癌等重症肿瘤及肺心病、支气管哮喘及慢性支气管炎等阻塞性肺疾患,辨证均属血瘀证。铸型标本显示甲床有三级血管弓,第一级弓发出直行血管,血流为瀑布样直流,不易瘀滞;第二级弓发出的微血管互相交叉吻合形成网眼,血流变缓,其弓正当甲半月远侧,在气滞血瘀微循环障碍时易形成甲床紫晕。通过与吉下络脉同步观察,认为两者均可作血瘀证体征。  相似文献   

20.
活血化瘀强度与气血双亏型胃癌转移率相关性机理探讨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徐德成  张培宇 《中医杂志》1998,39(3):156-157
本文回顾研究了益气生血方剂中活血化瘀强度与气血双亏型胃癌转移率之间的相关性,显示两者有较强的正相关,提示气血双亏型胃癌转移率随活血化瘀作用加强而增高。推测可能与本型胃癌血小板数量及聚集性下降、血浆纤维蛋白含量低及凝血抑制、纤溶增强易于肿瘤转移有关,且大多数活血化瘀方药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凝和增加纤溶的现代药理机制。进而建议气血双亏型胃癌,在血小板数量及聚集率明显下降、凝血时间明显延长及FDP高时,尽量降低方剂中活血化瘀强度,以避免促进肿瘤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