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探讨CD44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5例结直肠癌原发灶、正常结肠黏膜、转移淋巴结CD44表达。采用寿命表法分析CD44表达对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 65例结直肠癌原发灶、正常结肠黏膜、转移淋巴结CD44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7.7%、21.5%、89.2%。癌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中CD44表达阳性率高于正常肠黏膜组织(P〈0.01)。按结直肠癌TNM分期,Ⅱ、Ⅲ期CD44阳性率高于Ⅰ期(P〈0.01),Ⅲ期阳性率高于Ⅱ期(P〈0.05)。比较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CD44表达检测结果,低分化腺癌CD44阳性率高于中分化和高分化腺癌(P〈0.05)。结直肠癌原发灶CD44阳性组淋巴结转移率为74.2%。CD44阴性组淋巴结转移率为41.2%。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采用寿命表法分析CD44表达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3年无病累积生存率CD44阳性组为52.4%,CD44阴性组为77.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D44表达与结直肠癌发生、淋巴结转移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金属硫蛋白(MT)和组织蛋白酶B(CatB)表达与结直肠癌淋巴结和肝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8例结直肠癌原发灶、正常结直肠黏膜、转移淋巴结和肝转移灶组织MT、CatB表达。对比分析MT、CatB表达与临床分期和病理类型的关系。【结果】在68例结直肠癌原发灶中MT、CatB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2.9%和47.1%;在正常肠黏膜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6.5%、19.1%;结直肠癌原发灶中MT、CatB表达阳性率均高于正常肠黏膜组织(χ2=9.9512、11.9893,P0.01)。按TNM分期,Ⅲ、Ⅳ期原发灶MT、CatB表达阳性率高于Ⅰ、Ⅱ期(χ2=9.9498、10.0192,P0.01)。低分化腺癌MT、CatB表达阳性率高于高分化和中分化腺癌(χ2=8.8788、9.7183,P0.01)。在34例转移淋巴结中MT和CatB共表达阳性率为47.1%;在16例肝转移组织中,MT和CatB共表达阳性率为50.0%。转移淋巴结和肝转移灶中MT和CatB共表达阳性率高于无转移的结直肠癌原发灶组织(χ2=5.7521、5.0794,P0.05)。【结论】MT、CatB增强表达与结直肠癌淋巴结和肝转移有关,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MT、CatB表达可做为评价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RASSF1A和cyclin D1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收集结直肠癌标本50例,腺瘤标本20例,正常黏膜标本20例,采用免疫组化检测RASSF1A和cyclin D1蛋白的表达。[结果]①RASSF1A蛋白阳性率:结直肠癌组显著低于腺瘤及正常黏膜组(P〈0.05或P〈0.01);RASSF1A蛋白表达与肿瘤Duke’s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组织学分型和分化程度等无关(P〉0.05);②cyclin D1蛋白阳性率:结直肠癌组显著高于腺瘤及正常黏膜组(P〈0.05);cyclin D1蛋白表达与肿瘤分级、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组织学分型等无关(P〉0.05);③结直肠癌RASSF1A与cyclin D1蛋白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313,P〈0.05)。[结论]RASSF1A及cyclin D1蛋白在结直肠癌的异常表达,对肿瘤发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在直肠癌中的蛋白水平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两步法对80例直肠癌组织中的OPN表达进行检测。结果:OPN在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0%,其中Dukes′A、B期患者和Dukes′C、D期患者分别为31.1%和80%(P〈0.01);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72.4%和33.3%(P〈0.01);肝转移组和无肝转移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9%和41.8%(P〈0.05)。Kaplan-Meier分析,OPN阳性表达者的生存时间和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OPN阴性表达者(P〈0.01)。结论:OPN的表达与直肠癌的进展和转移关系密切,对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结肠癌组织中半乳糖结合蛋白(Galectin-1)表达与结肠癌腹膜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鼠抗人Galectin-1单克隆抗体和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检测40例同期伴腹膜转移结肠癌患者的癌旁正常结肠黏膜、结肠癌原发灶、结肠癌腹膜转移.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Galectin-1蛋白的表达。结果结肠癌原发灶、腹膜转移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Cralectin-1强表达,且阳性表达率为97.5%(39/40);结肠癌旁正常黏膜中Galectin-1蛋白表达很弱,阳性表达率为15%(6/40)。正常结肠黏膜中Galectin-1的表达与结肠癌原发灶、腹膜转移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之间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癌原发灶、腹膜转移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三者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病灶中的Galectin-1检查可能成为判断结肠癌术前是否腹膜转移及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6.
ERK1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ERK1的表达。方法:用免疫组化快捷法检测检测40例结直肠癌组织、18例结直肠腺瘤、13例结直肠正常黏膜组织中ERK1的表达,并分析与临床病理特征,侵袭性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组织ERK1蛋白表达的阳性率(70.0%)明显高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23.1%)及腺瘤组(61.1%),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表达随结直肠癌侵润深度增加、淋巴结转移、Duke分期的进展而增高。结论:ERK1的表达一定程度上反映结直肠癌侵袭性强弱。  相似文献   

7.
Survivin、fhit在结直肠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survivin蛋白、fhit蛋白在结直肠良性和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正常结肠黏膜、30例结直肠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0例结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8例结直肠癌组织中survivin、fhit的表达.结果 Survivin在正常结肠黏膜中无表达,在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腺癌中的阳性表达分别为43.3%、76.7%、91.2%,正常结肠黏膜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腺癌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fhit在结直肠腺癌中的阳性率明显低于正常结肠黏膜或结肠上皮内瘤变,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随组织学分级的增加、Dukes分期的进展和淋巴结的转移,survivin表达阳性率逐渐上升,fhit表达阳性率逐渐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survivin和fhit表达呈负相关性(r=-0.527,P=0.000).结论 Survin和Fhit基因突变或缺失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Survin和Fhit联合检测有助于结直肠肿瘤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生物学行为的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eIF4E和cyclinD1蛋白表达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EnVision二步法检测80例原发性结直肠癌、30例结直肠腺瘤和2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eIF4E和cyclinD1蛋白表达。结果①eIF4E蛋白在结直肠黏膜、腺瘤和腺癌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0.0%,83.3%,92.5%,腺癌组和腺瘤组阳性率均高于黏膜组(P<0.01)。eIF4E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5年生存有显著相关性(P<0.05);②cyclinD1蛋白在结直肠黏膜、腺瘤和腺癌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0、46.7%,55.0%,腺癌组和腺瘤组阳性率均高于黏膜组(P<0.01)。cyclinD1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P<0.05)、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P<0.01)有显著相关性;③结直肠癌组织中eIF4E与cyclinD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914,P<0.01)。结论①eIF4E蛋白表达上调可发生结直肠癌发展的全过程,提示eIF4E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eIF4E蛋白高表达的结直肠癌大多浸润深、淋巴结转移较多,患者预后较差,eIF4E可作为临床上结直肠癌的预后评价指标;②结直肠癌中eIF4E与cyclinD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提示两者存在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Claudin-4和Caspase-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结直肠癌和20例正常结直肠粘膜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Claudin-4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结果 Claudin-1、Claudin-4在结直肠癌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6%、85.0%,显著高于正常组的20.0%、30.0%(P〈0.01);而Caspase-3在结直肠癌组中表达阳性率为21.7%,显著低于正常组的60.0%;有淋巴结转移组Claudin-1、Claudin-4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0.0%、55.0%,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26.6%、30.0%(P〈0.05);Caspase-3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分别为10.0%、15.5%(P〉0.05);TNM分期一、二组间Claudin-1、Claudin-4和Caspase-3蛋白表达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它组间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laudin-1、Claudin-4的高表达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着促进作用,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Caspase-3可作为结直肠癌预后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结肠癌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aff)的表达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对50例行结肠癌根治术的结肠癌组织标本及34例淋巴结转移灶,结肠正常组织2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aff表达。结果Baff在72%(36/50)结肠癌组织中呈阳性表达,34例结肠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中Baff高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88.2%(30/34),85.3%(29/34),两部位Baff表达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而在结肠正常组织中,Baff的表达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5%(3/20)。Baff表达与分化程度(P〈0.01)密切相关,但与手术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结肠癌的发生与Baff表达密切相关,Baff在结肠癌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具有较高的同源性,Baff表达对结肠癌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大肠癌Fas、FasL表达、突变与肝转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目的:探讨Fas、FasL系统表达、突变与大肠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和CR-SSCP方法检测大肠癌原发灶、肝转移灶、癌旁肠粘膜、门静脉 Fas、FasL表达、突变。结果:在86例大肠癌原发灶、肝转移灶、癌旁肠粘膜、门静脉血淋巴细胞中Fas表达率分别为67.4%、63.2%,41.9%,87.2%。Fas突变率分别为50.0%。70.8%,25%,8.9%。在大肠癌栽⒃睢⒏巫圃钪校  相似文献   

12.
NM23、VEGF蛋白表达与大肠癌肝转移的关系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NM23及VDGF蛋白表达与大肠癌肝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对45例大肠癌原发灶、肝转移组织及癌旁肠粘膜进行NM23、VEGF蛋白表达的检测和分析。结果:45例大肠癌原发灶、肝转移组织、癌旁肠粘膜中VEGF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8.9%、100%、8.9%。肝转移灶中VEGF表达阳性率高于其它组织(P<0.05),而NM23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0.0%、18.8%、82.8%,肝转移灶中NM23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其它组织(P<0.05)。在肝转移组原发灶和肝转移灶中同时检测NM23及VEGF蛋白表达,可知NM23表达降低而VEGF呈过表达。结论:NM23表达降低和VEGF表达增强与大肠癌肝转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同时检测大肠癌NM23和VEGF表达能反映大肠癌的恶性程度,是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3.
Bai X  Li SY  An P  Yu B  Cai HY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0):2128-2131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发生和肝转移相关蛋白及其与肝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等电聚焦/SDS聚丙烯酰胺双向凝胶电泳法,对比分析结直肠癌原发灶、癌旁肠黏膜和肝转移灶中蛋白质组表达差异,经质谱分析、鉴定差异蛋白点;采用细胞转染方法,将差异蛋白基因导入到结直肠癌细胞,观察细胞生物学行为改变。结果结直肠癌原发灶、肝转移灶与正常肠黏膜蛋白质组分在PH7.0—9.5范围内有明显差别。分析13个差异蛋白点,其中2个蛋白点在癌原发灶组织中表达下调,5个蛋白点在原发灶组织中表达上调,6个蛋白点在肝转移组织中表达上调。经质谱鉴定,碳酸酐酶Ⅱ(CAⅡ)在癌组织中表达下调,磷酸甘油酸激酶Ⅰ、延胡索酸水合酶、醛缩酶A在原发灶中表达上调。精氨酸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A3在肝转移灶中表达上调。将碳酸酐酶ⅡcDNA克隆转染HR-8348细胞后,癌细胞侵袭、趋化运动能力及耐药性均明显减弱。结论结直肠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蛋白质组表达有显著差异,碳酸酐酶Ⅱ表达下调和精氨酸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A3增强表达可使结直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发生改变并促进肝转移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癌易感基因1( BRCA1)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结直肠癌标本80例、腺瘤标本20例、正常黏膜标本2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RCA1和EGFR蛋白的表达情况,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BRCA1蛋白、EGFR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析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BRCA1蛋白、EGFR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1) BRCA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结直肠癌组织低于腺瘤及正常黏膜组织(P<0.05),有淋巴结转移患者其BRCA1蛋白阳性表达率也低于无淋巴转移患者(P<0.05)。(2)EGFR蛋白阳性表达率在结直肠癌组织高于腺瘤及正常黏膜组织(P<0.05);肿瘤直径>5 cm、中(低)分化腺癌、Duke C+D期、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EGFR蛋白阳性表达率更高(P<0.05)。(3)结直肠癌组织中BRCA1与EGFR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219, P<0.05)。结论 BRCA1及EGFR蛋白在结直肠癌的异常表达,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黏结蛋白聚糖2(syndecan 2)和E-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与结直肠腺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5例结直肠腺癌中的syndecan 2和E-Cadherin的表达,45例腺瘤性息肉、30例正常结直肠做对照组,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结果  Syndecan 2在结直肠腺癌、腺瘤性息肉、正常结直肠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3%、80%及100%,与腺癌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深度呈正相关。E-Cadherin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6%、85%和100%,与腺癌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深度呈负相关。结论  Ayndecan 2和E-Cadherin在结直肠腺癌中表达减少,syndecan 2高表达、E-Cadherin低表达提示结直肠腺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转录调节因子Ets-1蛋白的表达,以探讨其与结直肠癌浸润、转移等的关系.方法:取结直肠癌(男22例,女18例;腺癌29例,黏液腺癌11例;高分化15例,中低分化25例;浸润深度:深层28例,浅层12例;淋巴结转移:有16例,无24例)及其相应正常组织标本各4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Ets-1蛋白的表达.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Ets-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组织(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Ets-1蛋白阳性表达率与浸润深度有关(P<0.05),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P均>0.05).结论:Ets-1蛋白的高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及浸润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人乳头瘤病毒 16、18型感染与 p2 1ras癌基因协同在大肠癌发生机理中的作用 ,采用SP免疫组化技术 ,检测30例大肠腺瘤、10例腺瘤恶变、5 3例大肠腺癌和 30例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中HPV16、18E6 ,p2 1ras蛋白并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显示 :腺瘤、腺瘤恶变和腺癌组中E6 ,p2 1ras的阳性表达分别为 36 .7% (11/ 30 )、40 .0 % (12 / 30 ) ,6 0 .0 % (6 / 10 )、70 .0 % (7/ 10 )和 5 4.7% (2 9/ 5 3)、71.7% (38/ 5 3) ,而正常组均呈阴性表达。在腺瘤组中 ,随着上皮不典型性增生程度的加重 ,E6、p2 1ras的阳性表达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腺瘤伴不典型性增生Ⅱ~Ⅲ级组中E6、p2 1ras阳性表达显著高于腺瘤伴不典型性增生Ⅰ级 (P <0 .0 5 )。此外 ,腺瘤、腺瘤恶变及腺癌组中E6与 p2 1ras的双阳性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中 ,E6的阳性表达和E6与p2 1ras的双阳性表达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 (P <0 .0 5 )。提示高危HPV16、18感染并在活化的ras癌基因的协同参与下 ,与本地区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 ,在腺瘤中同时检测E6、p2 1ras蛋白有可能成为大肠癌早期诊断的免疫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