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建立Sprague-Dawely大鼠胰腺癌模型,研究模型中胰腺导管癌和非癌胰腺组织中KiSS-1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将二甲基苯并蒽(dimethylbenzanthracene,DMBA)直接置入胰腺被膜下实质内建立胰腺癌模型组(A组),另一组同样注入DMBA并每周腹腔注射曲古霉素(trichostatin,TSA)设立干预组(B组),A组和B组于3~5个月内处死,对照组(C组)于第5个月处死,肉眼检查大组织及HE染色观察胰腺癌发生情况;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KiSS-1 mRNA.结果:(1)实验组(A组)3~5个月癌发生率为48.7%(18/37),17例为胰腺导管癌,1例为纤维肉瘤;B组3~5个月癌发生率为33.3%(12/36),11例为胰腺导管癌,1例为纤维肉瘤,A组胰腺癌最大径均值大于B组(P<0.05);C组胰腺及A组、B组胰腺非主要脏器均无明显病理改变.(2)A组和B组胰腺癌组织中KiSS-1mRNA阳性率明显低于非癌胰腺组织(P<0.01),A组和B组胰腺癌KiSS-1mRNA阳性率分别低于相应A组和B组非癌组织(P<0.01),非癌胰腺组织中KiSS-1 mRNA阴性表达者导管上皮均呈中至重度不典型增生,C组胰腺组织KiSS-1mRNA均阳性表达.结论:较大剂量DMBA置入胰实质内,可在短期内获得较高胰腺癌发生率;TSA能干预胰腺癌的生长;KiSS-1失表达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SD(sprague-dawely)大鼠胰腺癌模型,研究胰腺癌发生过程中DNA损伤修复蛋白(MGMT,ERCC1,hMSH2,hMLH1)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 将二甲基苯葬总(dimethylbenzanthracene,DMBA)直接置入胰腺实质内(A组+B组),B组每周腹腔注射曲古霉素A(trichostatin,TSA)1μg,A组和B组鼠于3~5个月内处死,对照组(C组)于第5个月处死;肉眼榆查及HE染色观察胰腺痛发生情况,MGMT、ERCC1、hMSH2和hMLH1染色方法 均为EnVisionTM免疫组化法.结果 (1)A组3~5个月癌发生率为48.7%(18/37),17例为胰腺导管腺癌,1例为纤维肉瘤;B组3~5个月癌发生率为33.3%(12/36),11例为胰腺导管腺癌,1例为纤维肉瘤;A组胰腺肿瘤最大径均值大于B组(P<0.05);C组胰腺及A组、B组胰腺外主要脏器均无明显病理改变.(2)A组+B组胰腺导管腺癌组织MGMT、ERCC1、hMSH2和hMLH1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A组+B组非癌胰腺组织(P<0.01或P<0.05),A组胰腺导管腺癌MGMT、ERCC1、hMSH2和hMLH1表达阳性率与A组非癌胰腺组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B组胰腺导管腺癌MGMT、ERCC1、hMSH2和hMLH1表达阳性率均较明显低于B组非癌胰腺组织(P≤0.05);C组胰腺组织4种修复蛋白均阳性表达;A组或B组非癌胰腺组织MGMT、ERCC1、hMSH2和hMLH1阴性表达者胰腺导管上皮均呈轻至重度不典型增生.结论 较大剂量DMBA置入胰实质内可在短期内获得较高的胰腺癌发生率,TSA能干预胰腺癌的发生和生长;在DMBA诱导胰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DNA损伤修复蛋白失活起较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蜈蚣提取液对大鼠胰腺癌的治疗作用。方法9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将二甲基苯并蒽(DMBA)直接置入到大鼠胰腺被膜下胰腺实质内,建立胰腺癌模型。A组每周灌服蜈蚣提取液一次,连续灌服5个月;B组每周腹腔注射曲古霉素(TSA)一次,连续5个月;C组不做干预饲养5个月,观察三组sD大鼠胰腺肿瘤的发生及生长情况,并进行)(2及秩和检验分析。结果A组与B组比较胰腺肿瘤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1%vs25.0%,P〉0.9),A组、B组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1%、25.0%vs51.7%,P〈0.05);A组与B组的肿瘤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B两组分别与C组的肿瘤大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蜈蚣提取液能抑制SD大鼠胰腺癌的发生和生长。  相似文献   

4.
胰腺癌大鼠RAD51和MAX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SD大鼠胰腺癌和非癌胰腺组织中DNA双链断裂修复蛋白(RAD51)和C-Myc相关因子X(MAX)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将二甲基苯荓蒽(DMBA)直接置入胰腺实质内(模型组+干预组),干预组每周腹腔注射曲古霉素A(TSA)(1 μg,)模型组和干预组于第3~5个月处死,对照组于第5个月处死;肉眼检查和镜下观察胰腺癌发生情况;RAD51和MAX染色方法均为EnVision~(TM)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模型组3~5个月癌发生率为(48.7%)(18/37),其中17例为胰腺导管腺癌,1例为纤维肉瘤;干预组3~5个月癌发生率为33.3%(12/36),其中(11例)为胰腺导管腺癌,1例为纤维肉瘤;模型组肿块最大径均值大于干预组(P<0.05);对照组胰腺和模型组、 干预组2组胰腺外肝、胆、胃、肠、肾及肺等主要脏器均无明显病理改变.模型组+干预组及模型组或干预组胰腺导管腺癌RAD51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其相应组别的非癌胰腺组织(P<0.01);但MAX表达阳性率则相反(P<0.01);RAD51阳性表达和(或)MAX阴性表达的非癌胰腺组织导管上皮均呈不典型增生;对照组胰腺RAD51均阴性表达而MAX均阳性表达,2例纤维肉瘤RAD51和MAX均阴性表达;RAD51和MAX表达水平与胰腺导管癌分化程度和肿块大小均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较大剂量DMBA置入胰实质内可在短期获得较高胰腺癌发生率,TSA能抑制胰腺癌的发生和生长;RAD51过表达和(或)MAX失表达可能在DMBA诱导胰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徐绍良 《当代医学》2014,(20):88-88
目的研究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肾结石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2年3月江西省横峰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35例肾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结石的直径大小,将所有患者分为A、B、C 3组,结石的直径分别为0.5~1.0cm,1.0~2.0cm,〉2.0cm。分别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疗法对3组患者进行治疗。治疗后,对3组患者的一次碎石成功率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治疗后,发现A组患者的一次性碎石成功率(91.1%)显著高于B组(73.3%)和C组(55.6%),A组和B组(χ^2=4.8649,P〈0.05),A组和C组(χ^2=14.5455,P〈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034)。结论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肾结石疗效显著,尤其是对于直径在2cm以下的结石患者,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本研究通过收集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测癌及癌旁组织中Claudin-3和Snail蛋白的表达,探讨Claudin-3和Snail蛋白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联。方法 收集根治性切除的肝细胞癌病例患者资料,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82例HCC组织及60例癌旁组织中Snail、Claudin-3蛋白的表达。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肝癌组织中Snail蛋白阳性表达69.47%,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laudin-3阳性表达47.61%,低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两者的表达呈负相关(r=-0.430,P<0.01);Snail蛋白在HCC中阳性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在病理分期、微血管侵犯相关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中,Snail、Claudin-3的表达是HCC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Snail与Claudin-3蛋白与HCC的发生、侵袭有一定的关联性。进行HCC患者Snail、Claudin-3蛋白的联合检测,在临床实践中对HCC患者病理学特征与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肿瘤转移相关基因1(metastasis associated 1,MTA1)与抑制基因KISS-1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在36例胰腺癌组织、10例癌旁胰腺组织中检测MTA1与KISS-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MTA1在胰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7.8%(28/36),显著高于癌旁胰腺组织中的表达[20.0%(2/10)](P〈0.01);KISS-1在胰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8.9%(14/36),明显低于癌旁胰腺组织的90.0%(9/10)(P〈0.01)。二者的表达均与患者年龄、性别及肿瘤部位无关(P〉0.05),而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P〈0.05)。胰腺癌组织中MTA1与KISS-1的表达呈负相关(r=-0.533,P〈0.01)。结论MTA1和KISS-1与胰腺癌的发生、侵袭以及转移有关,其有望成为胰腺癌诊治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蒋小雷  卢东  吴明辉  吴运军 《西部医学》2012,24(10):1863-1866
目的通过检测S100A4蛋白和钙粘蛋白-E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100A4蛋白和钙粘蛋白-E在38例膀胱移行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S100A4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及癌旁膀胱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3%(21/38)、0.0%(0/38)。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S100A4蛋白水平明显高于癌旁膀胱组织(P〈0.05),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P〈0.05)、临床分期(P〈0.05)呈正相关,与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E-cad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及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7.4%(18/38)、81.6%(31/38),有显著性(P〈0.05)。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E-cad蛋白阳性表达率与患者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S100A4蛋白与E-cad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 S100A4蛋白及E-cad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与肿瘤的发生、进展、预后密切相关,是判断其生物学行为、预测转移趋势极具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腺癌组织中钙离子结合蛋白S100A4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TMPlus法检测70例手术切除的原发洼胰腺癌组织及15例癌旁非肿瘤胰腺组织中S100A4蛋白的表达情况,比较S100A4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70例标本中S100A4阳性率为74.3%(52/70),而癌旁非肿瘤胰腺组织中未见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70,P〈0.05);S100A4表达与性别、年龄及肿瘤部位无关(P〉0.05),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生存期显著相关(P〈0.05)。S100A4表达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无瘤生存率(χ2=13.12,P〈0.05)及总体生存率(χ2=20.64,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100A4蛋白的高表达与胰腺癌的临床病理指标密切相关,其高表达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Twist和E-cadherin在胰腺癌组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二步法对46例手术切除的胰腺癌组织和10例癌旁正常胰腺组织中Twist和E-cadherin的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Twist蛋白在PC中表达明显强于正常胰腺组织(67.4%Vs 20%,P〈0.01);E-cadherin在PC中表达明显弱于正常胰腺组织(19.6%Vs 100%,P〈0.01);Twist和E-cadherin在PC中表达呈高度负相关(r=-0.358,P〈0.05);Twist蛋白表达水平与肿瘤部位、年龄及性别无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化程度有关(P〈0.05)。结论 Twist与E-cadherin的异常表达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相关;Twist的过表达可能参与了胰腺癌浸润转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在大鼠胰腺局部种植7,12-二甲基苯并蒽(DMBA),对胰腺上皮内瘤变(PanIN)和胰腺癌形成的诱导作用,建立类似于人胰腺癌病理学特征的动物模型。方法70只雄性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40)和假手术对照组(n=30)。模型组大鼠以10mg/100g的DMBA植入胰腺内,分别于术后1月(模型1组,n=20)和2月(模型2组,n=20)处死大鼠取材,观察胰腺大体和组织病理学改变,根据PanIN标准分析比较两模型组PanIN和胰腺癌的形成率及构成比。结果术后实验观察期内三组大鼠死亡率比较无显著差异。模型1组和模型2组PanIN的形成率分别为71%(12/17)和43%(6/14),胰腺癌的形成率分别为18%(3/17)和57%(8/14)。两模型组间PanIN和胰腺癌的构成比具有显著差异,模型2组胰腺癌形成率显著高于模型1组。假手术对照组呈正常胰腺组织。结论大鼠胰腺内10mg/100g的DMBA种植,可以在1~2月内诱导形成PanIN和胰腺癌。  相似文献   

12.
王伟  谢晓敏  牛旭东 《吉林医学》2012,(10):2023-2025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蓬灰对正常SD雄性大鼠胰腺组织结构的影响。方法: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分别经口灌胃给予低、中、高剂量蓬灰,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光镜观察胰腺组织等改变。结果:实验组胰腺HE染色与对照组比较血管扩张充血。结论:蓬灰对正常雄性SD大鼠胰腺可能会造成一定的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硫化氢(H2S)对大鼠急性重症胰腺炎(SAP)组织损伤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大鼠160只,大鼠随机分四组:对照组,n=40;SAP组,n=40;SAP+硫氢化钠(NaHS)组,n=40;SAP+DL-炔丙基甘氨酸(PAG)组,n=40。每组随机分为四小组,分别对应末次注射L—Arg后3h、12h、24h、36h四个时间点,每小组n=10。分别测定血清H2S、淀粉酶、胰腺组织中胱硫醚-γ-裂解酶(Cystathionine-γ-synthase,CSE)含量、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SAP+NariS组血清淀粉酶较SAP组有显著升高;CSE表达与SAP组无显著性差异;镜下见比SAP组更早出现坏死和小叶结构破坏。SAP+PAG组与SAP组对照发现,预先腹腔注射PAG后,血清淀粉酶、H2S含量及组织CSE含量明显降低,其差异有显著性,病理结果显示,显著延缓了胰腺组织损伤的出现,出血、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Grewal胰腺病理损伤评估证实与SAP组有显著差异。结论血清H2S含量与组织损伤呈正相关,PAG有减轻大鼠胰腺炎模型胰腺组织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4.
急性胰腺炎大鼠模型的制备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学习急性胰腺炎大鼠模型的复制及研究方法,对探讨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从而为临床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根据胆汁返流学说,经胰胆管向大鼠胰腺组织内逆行注射4%去氧胆本钠,动态检测血清淀粉酶活性的及各组织形态学的变化。结果 实验组大鼠胰腺出现明显充血、水肿及片状坏死,有大量白细胞浸润,肝脏、肺、肾、回肠等组织形态学也随病程加重而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血清淀粉酶活性明显升高。结论 去氧胆酸钠通过激活胰蛋白酶原,引起胰腺的自身消化性损害,从而产生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5.
吴楠  陈平圣  李静  范任华  刘凤 《现代医学》2011,39(2):142-146
目的:比较2种不同的建模方法,探索建立成模率高且重复性好的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最佳方案。方法:将30只健康雄性W 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和B组。空白对照组使用基础饲料喂养。A组:维生素D3腹腔注射+高脂饲料(含丙基硫氧嘧啶)进食。B组:维生素D3腹腔注射+高脂饲料(不含丙基硫氧嘧啶)+丙基硫氧嘧啶灌胃。建模时间90 d,处死大鼠后检测血脂水平,动脉内膜行油红O染色及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形态学观察。结果:空白对照组、B组动物均无死亡,A组死亡4只。B组动物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明显高于A组(均P<0.01)。油红O染色显示B组阳性病灶最多,A组较少,空白对照组偶见。光镜下空白对照组大鼠未见动脉粥样硬化病变,A组大鼠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初期改变,B组大鼠出现典型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钙化灶。结论:维生素D3+高脂饲料+丙基硫氧嘧啶灌胃可建立典型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成模率高,死亡率低。  相似文献   

16.
为观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ANP)时外源性巯基物质的抗氧化作用及其对胰腺腺细胞的保护作用 ,将雄性Wistar大鼠 (n =4 5)随机分成 3组 :A组 :ANP动物生理盐水治疗组 (n =18) ,B组 :ANP动物硫普罗宁治疗组 (n =18) ,C组 :假手术组 (n =9)。动物分别于手术后 4、6、12h时间点杀死 (A、B组各时间点各 6只 ,C组 3只 ) ,检测胰腺组织中丙二醛 (MDA)的质量摩尔浓度 ,并观察胰腺组织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ANP时胰腺组织中MDA的质量摩尔浓度明显升高 ,外源性巯基物质能抑制腺组织中MDA的增加 ;ANP时胰腺组织细胞损伤严重 ,外源性巯基物质能减轻胰腺组织细胞的损伤 ,尤其能减轻腺细胞粗面内质网的损伤。提示 :ANP时外源性巯基物质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 ,并能保护胰腺组织细胞 ,尤其是保护腺细胞内质网结构的作用突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桂枝汤、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和卡莫司他对大鼠自发性慢性胰腺炎的干预作用及其方证病态基础。方法57只雄性4周龄WBN/Kob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桂枝汤组、柴胡桂枝汤组、小柴胡汤组和卡莫司他组,每组大鼠均予以相应药物干预,共12周。每4周取大鼠胰腺组织观察胰腺湿重;HE染色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学改变;RT-PCR技术检测大鼠胰腺胰腺炎相关蛋白(pancreatitis-associatedprotein,PAP)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胰腺PAP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组自12周龄起胰腺组织发生胰腺炎病理学改变;桂枝汤组未观察到胰腺炎病理学改变;小柴胡汤组和卡莫司他组在16周龄时,胰腺组织均发生明显的胰腺炎病理学改变。桂枝汤组抑制PAPmRNA表达的作用大于其他各中药干预组。桂枝汤组和柴胡桂枝汤组在12周龄时,未发现胰腺PAP的表达。结论桂枝汤、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和卡莫司他对大鼠自发性慢性胰腺炎具有不同程度的防治作用,其中以桂枝汤的作用最为明显。“太阳表证”可能是大鼠自发性慢性胰腺炎的中医基本证候病机,PAP的表达可能是其证候病机的病态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吉西他滨治疗进展期胰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2001年8月~2006年9月,64例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32例(125I粒子 吉西他滨),B组32例(吉西他滨),分析放射性125I粒子永久植入联合吉西他滨治疗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疗效,毒副反应及生存率。结果A,B两组CR PR MR SD分别为81.25%(26/32),71.88%(23/3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毒性反应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基本没有差异(P>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生存率A组为75.0%,37.5%,明显高于B组的40.0%,12.5%(P<0.05)。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吉西他滨化疗对进展期胰腺癌能提高患者生存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