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目的:探讨画钟试验(CDT)、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在评价酒依赖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48例酒依赖患者为病例组,另外选取50例与病例组相匹配的正常人为对照组,两组分别运用画钟试验(CDT)、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进行评估。结果:酒依赖组的CDT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酒依赖组的Mo CA总分及视空间执行、注意、计算、概括抽象、记忆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酒依赖组持续饮酒时间与CDT分值、MoCA总分、视空间执行、概括抽象、记忆评分呈负相关;酒依赖组日饮酒量折合纯酒精量与CDT分值、MoCA总分、视空间执行、概括抽象评分呈负相关。结论:酒依赖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且持续饮酒时间及日饮酒量与认知功能损害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酒精依赖者家庭功能损害的评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酒依赖者家庭功能受损情况从而进行早期干预。方法 :对 5 4例酒依赖者及其家庭成员共 116人进行饮酒史调查和家庭功能 (FAD)评定 ,并与 74名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 :酒依赖者在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和总的功能六个FAD分量表上的评分较对照组高。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酒依赖者有效家庭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3.
心理治疗与家庭干预对酒依赖患者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心理治疗和家庭干预对酒依赖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对116例酒依赖患者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划分为干预组59例和对照组57例,对干预组采用上门随访,电话随访等形式给予有关治疗的详细内容及注意事项,并给予心理支持治疗2年后与对照组家庭采用相应问卷进行评定。结果心理治疗与家庭干预组的复饮酒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酒依赖患者进行系统的心理治疗和家庭干预可降低患者的复饮酒率。  相似文献   

4.
142例酒精依赖患者的家庭心理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了解酒依赖与家庭心理因素的关系 ,本文对 1 4 2例酒依赖患者的家庭心理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 :1 4 2例均为男性 ,年龄平均 52 .6± 4 .8岁 ,文化程度较低 ,酒依赖症状的轻重与年龄、个性、饮酒年限以及饮酒量有关。形成酒依赖的因素与家庭地位、经济状况及家庭饮酒史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酒依赖患者中合并社交焦虑症状的情况、两者共病的特点及起病的时间顺序.方法:选取符合国际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分类第十版(ICD-10)诊断标准的酒依赖住院患者及嗜酒者匿名互助会的酒依赖患者56例,与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群56例作为对照组;用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LSAS)评估两组社交焦虑严重程度,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抑郁程度,自编一般状况调查表调查其人口学及饮酒特点等.将酒依赖组根据是否伴有社交焦虑再分为共病组(n=17)及单病组(n=39).结果:根据LSAS评分,酒依赖组的社交焦虑筛查检出率高于对照组(30.4% vs.12.7%,P<0.05);酒依赖组的LSAS总分[(29.6±20.4) vs.(17.5±14.6),P<0.05]及各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酒依赖与社交焦虑共病组的SDS抑郁严重度指数[(0.52±0.10) vs.(0.45±0.09),P<0.05]高于酒依赖单病组;15例(88.2%)共病患者的社交焦虑症状出现在最初饮酒前;13例(76.5%)共病者饮酒社交焦虑症状减轻;9例(52.9%)报告停酒后社交焦虑症状加重.结论:酒依赖患者中社交焦虑者较非酒依赖组更常见,酒依赖伴社交焦虑者较不伴社交焦虑者的抑郁程度更重.  相似文献   

6.
危险及有害饮酒、酒依赖与适量饮酒引起各种损害的比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比较危险及有害饮酒组,酒依赖组在酒精所致损害方面与正常饮酒和酒依赖组的区别。方法:使用AUDIT量表和ICD-10诊断标准对420例被测查者进行了筛查和评定。将其分为“危险及有害饮酒”组,酒依赖组和正常饮酒组。比较了三组之间酒精所致损害的差别。结果:三组之间饮酒量,饮酒频率及发生中种损害的情况均有显著性差异。危险及有害饮酒者发生各种损害的机率明显高于正常饮酒组,损害的发生直接与饮酒量和饮酒频度相关。结论:危险及有害饮酒者降低饮酒量,减少饮酒频度已势在必行。不但有望减少一系列躯体损害的相关。结论:危险及有害饮酒者降低饮酒量,减少饮酒频度已势在必行。不但有望减少一系列躯体损害的发生。减少国家的医疗开支;而且可能减少多种社会问题的发生。减少犯罪。这也是使社会安定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西酞普兰治疗酒依赖伴抑郁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西酞普兰治疗酒依赖伴抑郁患者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符合酒依赖伴发抑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在临床常规戒酒治疗同时,研究组合用西酞普兰,疗程12周,并于入组、治疗第2、4、6、8、12周进行相关量表评定对比疗效。结果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比较自第2周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自第4周至疗程结束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两组强制性饮酒问卷(OCDS)及酒精依赖疾患识别测验(AUDIT)比较自第4周开始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自第8周至治疗结束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01)。结论西酞普兰能有效治疗酒依赖伴发的抑郁症状,迅速改善情绪,降低饮酒欲望,强化酒依赖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常用指标的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目的 :分析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 (WCST)在正常人、精神分裂症、神经症和酒依赖患者中常用指标的稳定性。方法 :分别对 45名正常人 ,7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 (阳性症状为主 3 9例 ,阴性症状为主3 7例 ) ,10例神经症和 9例酒依赖患者进行两次WCST测试 ,间隔 1周 ;对两次测查的各指标进行配对t -检验和相关分析。结果 :各疾病组的反应持续性及概念形成的指标的稳定性良好 ,t检验两次分值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正常组两次分值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第二次成绩好于第一次 ,与学习效应有关。两次测验各指标的相关系数均值为 0 60 6。结论 :WCST在正常人和上述疾病人群使用时 ,持续性错误应答数和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数的稳定性良好 ,可考虑用作该测查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9.
酒滥用和酒依赖是当今世界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医学问题,据统计,仅美国就有1300万人酗酒成瘾,而酒依赖及其相关性问题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肿瘤,居于第三位的公共卫生问题。国内的统计表明,我国酒依赖的患病率为3.73%,全国约有酒依赖者4850万人,其中尤为青年男性工人、体力劳动者及某些少数民族地区为甚,值得注意的是,绝大多数酒依赖者未经任何治疗。 毫无疑问,正常饮酒与异常饮酒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绝大多数人是从社交性饮酒发展为酒依赖者,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特点。方法:对67例符合ICD-10抑郁症诊断伯抑郁症患者和44例正常人进行威期 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和连续操作测验(CPT),并对其中21例经过6周抗抑郁药治疗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结果:抑郁症患者WCST的总测验次数,持续错误数和随机错误数以及CPT各项指标同正常人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WCST的总测验次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年龄,HAMD总分及迟缓,日夜变化两因子分正相关(P<0.01);正确数和分类数与年龄,WCST和CPT在两组按性别及受教育程度再分组比较后发现:CPT在对照组受教育程度高者比受教育程度低者成绩好,在患者组女性较男性成绩好,差异分别有显著性(P<0.05);对21例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发现,WCST和CPT随病情的好转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而治疗前后WCST的总测验次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的减分率与HAMD减分率呈正相关(P<0.05),CPS各项减分率与HAMD减分率无相关。结论: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缺损,其认知功能缺损与病表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院外纳曲酮治疗酒精依赖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估纳曲酮院外治疗酒依赖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 ,分别对纳曲酮组和安慰剂组各 2 3例和 2 2例 ,作总疗程 12周的临床观察。结果 :纳曲酮显著降低病人对酒精的渴求程度 ,其疗后 4、 8、 12周的保持率分别为 91 3 %、 77 9%、 73 3 % ,明显高于安慰剂。纳曲酮的副作用与安慰剂相当 ,其主要副作用为轻度的恶心、厌食、头晕。结论 :纳曲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酒依赖的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外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 FGF)在牙周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牙周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基础疗法的基础上给予外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龈沟出血指数(SBI)、牙周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炎症因子和治疗有效率。结果 两组治疗3周、6周的SBI、PD和CAL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改善,治疗6周的改善程度高于治疗3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3周、6周的SBI、PD和CAL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3周、6周的IL-1β、IL-8和IL-17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治疗6周的IL-1β、IL-8和IL-17均低于治疗3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3周、6周的IL-1β、IL-8和IL-17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0.00% vs 6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 FGF治疗牙周炎患者,能够改善龈沟出血指数,减少牙周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减低炎性因子,提高牙周组织的愈合速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治疗对心理应激相关牙周炎牙周组织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表达的影响。方法: 清洁级4周龄雄性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单纯应激组;牙周炎组:用浸有牙龈卟啉单胞菌株的丝线结扎左侧上颌第二磨牙牙颈部,复制实验性牙周炎模型;牙周炎+应激组。于实验后第9周停止应激刺激,对除正常对照组外其它各组大鼠每组选取6只进行HBO治疗。于实验后2、4和8周末分批处死未治疗动物,每组处死6只;于实验后10周末处死HBO治疗及未治疗动物。处死前测量术区的牙周附着情况,制作牙体牙周联合切片,观察牙周的组织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牙周组织HIF-1α的表达水平,计算平均阳性细胞率。结果: 大体观察见正常对照组及单纯应激组牙周附着位置正常;牙周炎组出现牙龈萎缩,附着丧失明显;牙周炎+应激组附着丧失明显,根分叉暴露,HBO治疗后,牙龈水肿减轻,牙周袋变浅;组织学观察见牙周炎+应激组牙周组织破坏程度在各时点均重于牙周炎组;经HBO治疗后,牙周组织炎症程度减轻,炎症细胞浸润减少;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 GI)及牙周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 AL)检查见单纯应激组与正常对照组在各时点均无显著差异;在第4、8周时牙周炎+应激组GI、AL明显高于牙周炎组(P < 0.01);HBO治疗结束后牙周炎组及牙周炎+应激组GI、AL明显低于未治疗组(P < 0.05);单纯应激组与正常对照组HIF-1α免疫组化平均阳性细胞率在各时点均无显著差异;牙周炎+应激组HIF-1α平均阳性细胞率在第4、8周时均明显高于牙周炎组(P < 0.01);HBO治疗结束后牙周炎组及牙周炎+应激组HIF-1α平均阳性细胞率较未治疗组降低(P < 0.01)。结论: 心理应激可加重牙周组织缺氧程度从而加重牙周炎症状,HBO通过增加牙周组织的氧供应量对大鼠实验性牙周炎及心理应激相关牙周炎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熊去氧胆酸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药理机制。方法:选择76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常规治疗组及熊去氧胆酸治疗组,另选择同期门诊体检健康儿童20名作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给予抗病毒、护肝等治疗,熊去氧胆酸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熊去氧胆酸(10 mg·kg-1·d-1),疗程为2~3周。治疗2周后,比较常规治疗组和熊去氧胆酸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汁酸(TBA)和TNF-α、IL-6的变化情况。结果:(1)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血清TNF-α和IL-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常规治疗组患儿治疗后血清TBIL、DBIL、ALT、GGT、TBA及TNF-α和IL-6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熊去氧胆酸治疗组患儿治疗后血清TBIL、DBIL、ALT、GGT、TBA及TNF-α和IL-6均较常规治疗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熊去氧胆酸能更有效减轻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全身炎症反应,减轻肝脏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合并应用促大脑代谢药物在酒精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72例使用酒精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合并应用促大脑代谢药物配合地西泮、奥氮平治疗组(研究组36例)和单纯使用地西泮、奥氮平治疗组(对照组36例),给予12周相应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4、8、12周采用中文版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病情严重程度(CGI-SI)、治疗时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进行评定;患者出院后随访6及12个月观察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情况及复饮率。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4例和32例完成12周疗程。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MSE、PAN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各时间点MMSE评分较前提升、PAN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1)。治疗2~4周末研究组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AN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8~12周两组间各量表评分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及12个月时研究组社会功能恢复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942,7.675;P均0.01);12个月时复饮率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χ~2=9.021,P0.01)。结论:早期合并应用促大脑代谢药物配合地西泮、奥氮平治疗能够更快地改善使用酒精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患者的记忆及智能情况,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程度,降低复饮率。  相似文献   

16.
The domestic pig (Sus scrofa domesticus) has been proposed as an animal model for human alcoholism because pigs have been observed to consume alcohol voluntarily to a state of intoxication and to exhibit tolerance and physical dependence. However, it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whether pigs can develop psychological dependence on alcohol. We hypothesised that feed-restricted, stall-housed pregnant sows fed alcohol non-voluntarily for 5 weeks would develop a preference for alcohol and retain this preference after removal of alcohol from the diet. We fed crossbred commercial sows (n=10) 280 ml of 95% ethanol mixed with 0.91 kg of feed and 720 ml of water twice daily for 5 weeks during the first trimester of pregnancy. Control sows (n=7) received dextrose in their feed as a caloric control, and water was added to give the feed a consistency similar to that of the alcohol-treated feed. Immediately before and after 5 weeks of alcohol or dextrose treatment and 3 weeks later, after termination of alcohol or dextrose treatment, we evaluated sow diet preference by comparing the amount of alcohol-supplemented, dextrose-supplemented and plain feed consumed during a 5-min choice test. Contrary to our hypothesis, there was no treatment effect on sow diet preference. Both alcohol-treated and control sows ate less of the alcohol diet than the other two diets in all choice tests. They did not discriminate between the plain and dextrose diets. We conclude that 5 weeks of non-voluntary consumption of alcohol in feed did not produce a preference for alcohol in pregnant sows, either during treatment or after withdrawal, thus providing no evid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ical dependence on alcohol under these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炎症程度下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的血清及结肠组织中细菌鞭毛蛋白CBir1的表达、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情况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将SPF级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2只,分别是: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组、50%乙醇组、50%乙醇+TNBS组、50%乙醇+TNBS+酮替芬组及50%乙醇+TNBS+脂多糖(LPS)+卵清蛋白(OVA)组,同时对小鼠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分组处理后第22天处死并提取小鼠的血清及结肠组织,采用组织损伤指数(HI)评分标准对小鼠结肠进行组织病理评估,采用ELISA法检测抗-CBir1、组胺以及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MCT)在小鼠血清中的浓度,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CBir1、Toll样蛋白受体5(TLR5)及MCT的表达。结果:TNBS诱导组的DAI评分和HI评分,且CBir1、TLR5、MCT、抗-CBir1和组胺在肠黏膜和血清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50%乙醇+TNBS组上述数值除TLR5外均低于50%乙醇+TNBS+LPS+OVA组(P0.05);50%乙醇+TNBS组上述数值除MCT外则均高于50%乙醇+TNBS+酮替芬组(P0.05);生理盐水和50%乙醇组小鼠与正常对照组小鼠比较,上述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将TNBS诱导模型组小鼠血清中抗-CBir1与MCT的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两者呈正相关(r=0.751,P0.01);此外,小鼠的血清中抗-CBir1与组胺的浓度亦呈正相关(r=0.648,P0.01)。结论:TNBS诱导结肠炎炎症程度越重的小鼠,其体内CBir1的表达量越高,同时肥大细胞脱颗粒作用也越明显。TNBS诱导结肠炎小鼠体内CBir1的表达量与肥大细胞脱颗粒作用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曲唑酮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睡眠障碍的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抑郁并出现睡眠障碍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曲唑酮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名,治疗前,治疗后4、6周分别给予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两个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4周及治疗后6周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PSQI:t=5.577,P0.01;HAMD:t=4.917,P0.01),治疗6周后(PSQI:t=7.007,P0.01;HAMD:t=7.888,P0.01),治疗组睡眠质量明显改善,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曲唑酮治疗组抑郁状态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曲唑酮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睡眠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