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接上期)以诈治诈以诈治诈即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也就是医生在辨别出装病、假病的基础上,根据诈病者的弱点,采取不同的诈治法,迫使装病者恢复常态。其运用要点:诈病的动机多种多样,疾病的表现形式五花八门,病人的作假能力参差不齐,这些因素都增加了诊治的难度,所以以诈治诈  相似文献   

2.
心理治疗是古代医案中极具魅力的部分,基本上和现代心理治疗的定义、手段、效应相吻合。通过古代医案分析,介绍劝说开导、暗示转移、顺情从欲、移情易性、以诈治诈和激情等心理治疗方法。认为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中医心理治疗方法更适合于中国女性的人格特征,值得在临床中借鉴运用。  相似文献   

3.
修身养性是儒释道三家调节心身的独特方法.中医学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将其运用于临床实践,取得较盘的疗效.通过对古代修身养性医案的客观分析,发掘、弘扬其合理内涵,充分发挥中医学防治心因和心身性疾病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情志相胜学说与中医医案中的心理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志相胜"理论出自<内经>,是古代中医学中最典型而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它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并行之有效的一种心理疗法,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对中国古代医学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医医案具有明显的经验主义传统和倾向,但书写医案的医生则必须具备理性主义的思维,运用诸如归纳、演绎的逻辑方法。也就是说,对于经验证据在理论建构中的地位,医家是可以有不同看法的。这些哲学思想和方法对于中医学习和医案教学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1167则中医古代脓毒症医案中涉及的病名诊断进行归纳研究,共得出15类疾病诊断,分别为:风温类、春温类、温病/热类、温毒类、湿温/热类、暑温/湿类、秋温/邪、伏暑/邪类、冬温类、伤寒类、疫病类、痧疹类、痈疽疔疮类、产后类、其他类.针对医案数量最多的前4类疾病进行病名诊断的二次分类,研究得出5种疾病类型:1)疾病...  相似文献   

7.
《医方类聚》系朝鲜金礼蒙等收辑我国明代以前医籍150余种加以分类汇编而成.由于书内有些资料在我国早已散佚,因此本书对于整理研究中医学很有参考价值[1]出版说明.其中《儒门事亲》、《十形三疗》等载有针刺医案四则.针刺治疗眼病虽肇始于《内经》,且历代医籍多有记述,但针刺治疗眼疾的实例病案十分罕见,因此本书所载更显弥足珍贵,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杨继洲(约1522~1620年),字济时,浙江三衢(今浙江衢县)人,出生于医学世家,他的祖父曾为太医,有著作传世。杨氏在《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又汇集了明以前诸家的针灸论著,编撰《针灸大成》。《针灸大成》共存针灸医案29则,本文精选期中的三则,在原文基础上加以评述、分析,总结杨氏学术思想,供中医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医文献杂志》2009,(4):44-44
1、医案的发展史和各时期医案的发展水平。对于中医医案的起源,学者们基本达成共识,即认为医案萌芽于先秦。《周礼》中有关病史的记录及《左传》和《吕氏春秋》等著作中有关医事活动的记载均可视为医案的雏形。而最早的医案则应为西汉初医家淳于意的《诊籍》25则。一般认为,秦汉晋唐时期中医医案均散见于《三国志》、《晋书》、《北史》、《唐书》等,直至宋代才有了医案专著的出现,明代医案发展渐趋成熟,清代则是医案发展的鼎盛时期。  相似文献   

10.
何志雄(1913—1983),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现代岭南伤寒名家、全国首批伤寒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首批名老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刨始人和奠基人。何老从医近50年,其主要的学术思想是顾护胃气,善用经方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对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苓桂术甘汤)等建中之剂的运用尤有心得体会。为发掘、继承何老宝贵的诊疗经验,笔者选取其苓桂术甘汤医案3则加以解析,以期管窥何老经方运用思路,以飨同道。病案1:陈某,女,68岁。咳喘反复发作10多年,现咳喘痰多,痰白稠黏,喘急时需取半卧位,心下胀闷,面部微肿,双下肢浮肿明显。诊为中阳失运,水饮不化,上逆于肺。  相似文献   

11.
阅读疗法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在国外已有近百年的研究历史,在中国的研究却只有30多年。中国人独特的心理模式和情感特征使阅读疗法在中国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费用低廉、操作方便、契合民族心理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阅读疗法无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阅读疗法的案例十分丰富,选择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阅读疗法的部分论述及相关案例,从中医心理学角度出发,按照移情易性、暗示、澄心静志、读经参禅等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了归纳整理评析。  相似文献   

12.
姚民武 《中医药导报》2001,7(11):546-547
作者采用自拟健脾愈疡汤和法莫替丁治疗消化性溃疡 2 1 6例 (治疗组 ) ,并与法莫替丁治疗的 1 78例 (对照组 )作了对照观察 ,结果治疗组治愈 1 77例 ,好转 37例 ,无效 2例 ,总有效率 99.0 7% ;对照组治愈 96例 ,好转 5 4例 ,无效 2 8例 ,总有效率 81 .5 1 %。两组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 2组治愈病例随访 2年 ,治疗组复发率 2 4 .3% ,对照组复发率 5 8.33% ,两组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表明健脾愈疡汤和法莫替丁联合治疗能提高消化性溃疡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结合中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及依据。方法:医院针灸科于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慢性荨麻疹患者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埋线结合自拟中药方治疗方法,治疗4周后评价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并对比治疗前后患者Ig E表达水平,治疗8周后随访患者的复发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0%;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9.66%,两组有效率相当,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Ig E水平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Ig E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的复发率为10.3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率37.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头痛、胃肠不适及嗜睡发病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观察组在治疗期间有6例刺到毛细血管出现皮下出血,症状轻微,不影响治疗。结论:采用穴位埋线结合中药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确切,远期疗效佳,能够降低慢性荨麻疹Ig E表达水平,减轻患者的变态反应,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阐明近20种古医籍医案中刺络放血的工具、部位、出血量及适应病证。方法 从古代医籍验案角度,论述刺络放血疗法的工具、部位、出血量及适应病证的临床特点及理论依据。结果 刺络疗法具有工具多样、部位多变、出血量化分级、虚实皆宜的临床特点。结论 刺络放血疗法的临床运用应因人而异、因病制宜。  相似文献   

15.
不孕证的古代针灸治疗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计算机对 93种古医籍中用针灸治疗不孕证的内容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 ,古人多取小腹部的任脉穴、下肢部足三阴经穴和下背部肾俞等穴。临床多用灸法 ,包括隔物灸 ,也可运用针刺与外敷疗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硬化难治性腹水的治疗方法.方法: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护肝、利尿及补充人血白蛋白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中药采用养阴逐水,通络消臌之法.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难治性腹水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外治古今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古今中外中医药外治的发展与现状进行研究。方法:按时间顺序对中医药外治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对每个时期的中医外治、中药外用与机理理论3个方面进行总结。结果:回顾中医药外治从古发展至今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医药外治的思考与展望。结论:古今中外中医药外治的发展与现状的研究促进中医药外治在现代医学临床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曾智 《江苏中医药》2008,40(9):67-69
中医心理治疗思想是随着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而初步形成的,是中国及东方文化独特而璀璨的遗产.近百年来,随着西学热潮的兴起和现代西方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的涌入,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和中医学工作者为了保护传统文化中的心理治疗思想,对其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经历了萌芽阶段、曲折发展阶段、活跃阶段和繁荣阶段等4个时期.近年来,随着研究队伍的融合,未来的研究将不断凸显其自身特色,自身体系,并逐渐走向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王福育 《河南中医》2016,(1):140-142
目的:观察整脊手法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5年2月就诊于本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整脊手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熏蒸腰部治疗。结果:对照组优良率为83.3%,治疗组优良率为95.0%,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JOA与VAS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腰椎前屈力度明显高于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脊手法加中药熏蒸腰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促进腰椎功能的恢复,缓解疼痛,有利于腰椎前屈力度的改善,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