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季不食脾”,如同“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及“冬不食肾”一样亦系我国东汉末年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在其《金匮要略》中对人们的告诫。必须指出的是,此“四季”之“季”和今天所言“四季”不尽相同,因东汉之“季”指一年之中农历三、六、九、十二月之末  相似文献   

2.
“夺其食”于狂证之治,具重要意义。对“夺其食”虽历注不一,但不外“禁食”,“节食”。临床凡遇“怒狂者”,笔者均采“节夺其食”的措施配合内服中药治之,每获痊愈。即:狂甚不食者,勿须令食;狂甚索  相似文献   

3.
提起“夏不食心”,人们并不象“春不食肝”那样熟悉。其实,这部出自我国汉代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我国民间历来有以动物、家禽的五脏补人体五脏的习俗,经过长期观察研究,这种习俗被吸收进中医理论中。经升华后的以脏补脏理论远较民间习俗为高。例如,虽可以动物、家禽之心补人之心,但并非一年四季皆可食之以补,故有“夏不食心”之论。  相似文献   

4.
“秋不食肺”的告诫与“春不食肝”、“夏不食心”一样,皆出自东汉末年我国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何以“秋不食肺”?从张仲景解释“春不食肝”的论述(春不食肝者,为肝气旺,脾气败,若食肝,则又补肝,脾气败尤甚,不可救。……余脏准此)中可晓:人体之肺当旺于秋季,换言之,肺的正气在一年四季中数秋季最旺,而受制于肺的肝,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首载于《素问·气厥论》的“食亦”病之命名进行考释。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法对有关“食亦”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结果:认为“食易”、“食夜”、…亦’为衍声”、“虽食亦病”等四种代表性观点均有不足之处,不能圆满解释其病症、病机。结论:应从“食”、“亦”之本义并结合其引申义综合理解,方可洞悉其命名之确切含义。  相似文献   

6.
历代医家对“食疗”极为重视,认为“医食同源”,食物即药物。如唐代医家孙思邈在他所著的《千金要方》中专列“食疗”一门,认为“夫为医者,尚须先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后不愈,然后用药”。下面仅就  相似文献   

7.
<正> “食气”一词原出自《黄帝内经》一书,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如“精食气”,“壮火食气”,《素问·经脉别论》亦有“食气入胃”之说。对于“食气”一词的解释,在古代医籍中有几种说法:如《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注言:“精承化养则食气,精若化生则不食气”又言:“气生壮火,故云壮火食气”。明·马元台在《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中言:“食气者,谷气也”,又言:“惟壮火能食人之气,此壮火之所以能散吾人之气也”。张景岳在《类经》中言:“壮火散气,故云食气”。清·恽铁樵言:“壮火盛极将衰之候,故气衰而食气”。这是自唐代以后一些医家的注解。归纳起来,对于“食气”的解释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释为精能饲养气,也作  相似文献   

8.
郑晓红 《国医论坛》1999,14(3):17-18
认为《内经》“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中的“肾燥”当为肾阳气不足,阳不化阴,气不化津之肾阴凝结证,常表现为机体的旱涝不一。如患此证,当急食辛味药,采用辛润法治疗,以使机体的旱涝得以调润。  相似文献   

9.
北芪煲汤     
汤有药食之分,汤药治病,汤菜美食,有所谓“无汤不成席”“四菜一汤”之说。煲汤兼有药食功能,是岭南人的发明,一般都要放些药材以养生保健、防疾康复。  相似文献   

10.
中药汤剂服用之法是否恰当,对临床疗效也有一定影响。如徐灵胎说:“病人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则非特无功,反而有害,此不可不知也。”笔者就以下几方面谈淡汤剂的服法与同道商榷。 1 服药时间 元代的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指出:“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所谓食前食后盖有义在其中也。”根据这一  相似文献   

11.
中医对食疗的作用,历来给以高度评价。战国时的名医扁鹊曾说:“……君子有疾,期先命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宋代《太平圣惠方》称:“夫食内排邪而安脏腑,清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适情遣病者,可谓上工矣!”元代张子和也感慨颇深地说:“善用药者,使病者而进五谷者,真得补之道也。”  相似文献   

12.
彝族食异     
人们对吃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标新立异”是饮食业的一大特点。正是如此,吃的世界才千姿百态,品种各异。“食异”之风,古而有之,虽然和一个民族的文化、宗教、经济等有密切关系,但其主观上的追求“食异”,也是其原因之一。唐刘询《岭表录异》一书记录了岭南少数民族的“食异”之风,甚至于连牛胃中的未消化的草粪,都当作了美味佳肴,令人惊讶。明《五杂俎》中记载了闽人吃蚂蚁、蚯蚓、癞蛤蟆,当时觉得新奇;还有一些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吃的“铁板活鸭掌”、“活吃猴脑”等,残忍之极。也算作是一种“食异”,但这不是我们所说的“食异”。当今的…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共有原文84条,其中辨“阳明中风”、“阳明中寒”者21条,占该篇条文总数的四分之一。因条文排例分散,言简意赅,颇难理解。后世注释,有谓“阳明中风”、“阳明中寒”系指感受外邪性质之不同者,如成无己谓:“风为阳邪,阳邪杀谷,故中风者能食;寒为阴邪,阴邪不杀谷,故中寒者不能食。”有谓“阳明中风”、“阳明中寒”并能审胃家虚实行,如柯韵伯谓:“此不特以能食、不能食别风寒,更以能食、不能食审胃家虚实出。”还有谓“阳明中风”、“阳明中寒”系辨  相似文献   

14.
刘兴中 《气功》2000,21(9):404-405
看了《中国气功》2000年第5期25页凌召先生“怎样看待食气辟谷”一文后 ,有以下几点意见提出来 ,以与凌召先生商榷。一、食气辟谷是中华养生文化之“瑰宝”食气辟谷是一种极其古老的功法 ,相传为夏禹、伯益所著的《山海经》 ,就有无骨子“食气”的记载 ,西汉的养生专著《陵阳子明经》更有具体的记载 :“春食朝霞 ;朝霞者 ,日始欲出赤黄气也。秋食沦阴 ;沦阴者日没以后赤黄气也。冬食沆瀣 ,沆瀣者 ,北方夜半气也。夏食正阳 ;正阳者 ,南方日中气也。并天地玄黄之气 ,是为六气。皆令人不饥 ,延年无疾”。《史记·留侯列传》谓张良“性多…  相似文献   

15.
金代著名医学家张从正倡导“养生当用食补”,认为“凡药皆毒也……久服必有偏胜”乃知“诸药皆不可久服”,提出“病蠲之后,莫若以食补之”“精血不足,当补之以食”。因此他创制了许多食补食治名方,应用了许多有乌髭驻颜、延年益寿的药食,积累了宝贵经验。本文从其学术渊源、指导思想、方药选介、药理分析四个方面加以探索。说明张氏不仅擅长攻邪,亦通晓食补食治。  相似文献   

16.
通过《伤寒论》有关“食”的论述,从“辨能食与不能食”、“辨欲食与不欲食”、“辨进食后反应”、“辨食物在体内的停留”4个方面概括了仲景对“食”的辨证论治思想。  相似文献   

17.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中,有这样一段小故事:芸娘每日饭必用茶泡,喜食芥卤乳腐,吴俗呼为“臭乳腐”,又喜食虾卤瓜。此二物余生平所最恶……以箸强塞余口,余掩鼻咀嚼之,似觉脆美;开鼻再嚼,竞成异味。从此喜食……余曰:“始恶而终好之,理之不可解也。”芸曰:“情之所钟,虽丑不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以下简称“九字文”)见于《素问》2个章节中。《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中医学就讲究“药食同源”,中国古人说“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黄帝内经》中则写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周礼·天官》记载:“食医掌和下之六食、六饮、六膳、  相似文献   

20.
历代多将“壮火”理解为病理之火,用“壮火食气”揭示病理之火干扰和损伤人体正气的病机特点。文章通过古籍记载与现代研究外延“壮火”内涵,从“壮火食气”切入认识放射性肺炎的中医病机。基于“壮火食气”理论,从放射性肺炎干咳、呼吸困难等症状入手,指出放射性肺炎的核心病机为壮火食气,气火失调。壮火食气则肺气与肺阴受损,此为发病之关键,气火失调则肺之宣降失常,此为发病之终点。基于“壮火食气”理论的指导,结合文献研究,总结出放射性肺炎三大防治策略:处于外来壮火亢盛阶段的放射性肺炎,应清肺解毒以挫外来壮火防更食气;处于津液亏损阶段的放射性肺炎,应养阴润肺以补津液耗损防湿痰聚;处于脾胃气衰而“壮火”内生阶段的放射性肺炎,应培土生金以杜壮火内生致血瘀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