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雪妹  王日兴 《海南医学》2022,(14):1871-1874
NLRP3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炎性体之一,并且是固有免疫的关键组分之一。在各种内外源性刺激因素作用下,核心蛋白NLRP3、连接蛋白ASC以及效应蛋白pro-caspase-1在胞质内组装成为NLRP3炎性体,形成具有催化活性的Caspase-1,后者将pro-IL-1β、pro-IL-18剪切成IL-1β、IL-18并分泌至效应部位参与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过程。过度活化的NLRP3炎性体可致机体内产生过度的炎症反应,是导致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目前对NLRP3炎性体活化的具体调控机制研究仍不完全,但是众多的研究表明,其激活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活性氧(ROS)的产生。本文将着眼于探讨ROS在调控脓毒症NLRP3炎性体活化中的作用研究。  相似文献   

2.
高脂血症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高血脂可造成机体脂质代谢紊乱,引起脂质沉着于血管壁而发生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导致血管壁内皮损伤和炎性细胞浸润,易引发血栓形成,由于炎性细胞的浸润.产生炎性细胞因子,刺激机体产生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为了解CRP与高血脂的关系,我们在临床检测239例高脂血症患者血清中的CRP的含量和血脂水平。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炎性肠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的肠道炎性疾病,目前认为其是遗传、免疫、肠道微生物及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幽门螺杆菌作为胃肠道常见的感染菌,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过敏反应、哮喘等)密切相关。鉴于炎性肠病致病因素既涉及肠道微生物,又涉及免疫,因此,幽门螺杆菌与炎性肠病的相关性以及产生相关性的机制即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针对幽门螺杆菌与炎性肠病的关系目前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产生相关性的机制的探讨也在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炎性免疫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志华  檀培芳  李立祥 《医学综述》2007,13(16):1217-1219
免疫炎性反应在脑缺血后损伤中起重要作用,脑缺血的炎性免疫损伤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免疫炎性因子是调节损伤过程免疫反应的关键因子。在炎性反应发生之前,可有细胞因子介导、参与免疫调节和趋化作用,促进白细胞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引起并加重脑缺血损伤,细胞因子产生后进一步诱导黏附分子和趋化因子的表达,促使炎性免疫细胞浸润到损伤组织,炎性免疫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又相互诱导激活,进一步加重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5.
老年性聋的发病机制仍不明了,研究较多的有衰老、基因突变、氧化应激等。其中炎性衰老是指在自然衰老进程中机体呈现的进展性的慢性促炎性反应状态。其中促炎性细胞因子和氧化应激在炎性衰老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促炎性细胞因子在多种内耳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炎性衰老与某些年龄相关性疾病的发病过程密切相关,老年性聋作为年龄相关性疾病的一种,可能与炎性衰老有关。  相似文献   

6.
伍海胜 《微创医学》2006,25(2):229-230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术后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多发生在术后1周左右.采用手术治疗4例,非手术治疗14例,均全部治愈.结论及时诊断和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可明显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炎症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而肠道炎症显著增加结直肠肿瘤发生的可能性,但机制尚不清楚。炎性小体是固有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分,在接收到外源性和内源性信号后,能促进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调节免疫应答、细胞凋亡、增殖以及肠道微生物群而影响肠道炎症和肿瘤的发生发展。NLRP1,NLRP3,NLRC4,NLRP6,NLRP12和AIM2组成了不同类型的炎性小体,可通过经典的炎性小体反应及炎性小体非依赖途径在炎性肠病及结直肠肿瘤中发挥作用,其促癌或抑癌作用及机制既相似,又有不同之处。本文综述了各类炎性小体调控结直肠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及其研究进展,并展望了炎性小体在预防和治疗结直肠疾病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治资料。结果15例腹部手术术后发生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均经胃肠减压等非手术治疗治愈。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采用非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炎症性皮肤病中出现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在皮肤科中很常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黑素细胞参与到了皮肤的炎性反应中,各种炎性细胞因子也对黑素细胞产生作用。近年来,生物制剂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通过调节各种炎性细胞因子或许可以找到色素障碍性疾病治疗的新靶点。本文综述了Th1、Th2及Th17细胞相关的皮肤炎症环境中各种炎性细胞因子对黑素细胞的作用,影响黑素增殖以及黑素生成。  相似文献   

10.
伍海胜 《医学文选》2006,25(2):229-230
目的 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术后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多发生在术后1周左右。采用手术治疗4例,非手术治疗14例,均全部治愈。结论 及时诊断和治疗术后旱期炎性肠梗阻,可明显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6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患者均经胃肠减压、营养支持、应用生长抑素和激素等非手术治疗治愈。平均治疗时间13.5 d(4~24 d)。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有典型肠梗阻症状、体征,采用非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术后炎性肠梗阻的保守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立平  吴兆华  刘伟 《吉林医学》2010,(25):4349-4349
目的:探讨探讨腹部外科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治资料。结果:21例腹部手术术后发生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均经胃肠减压、抗炎等非手术治疗治愈。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严密观察下采用保守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上皮紧密连接与炎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文娟 《医学综述》2011,17(15):2274-2276
炎症性肠病(IBD)主要是一组反复发作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IBD发病时,肠黏膜屏障功能异常,抗原移位刺激免疫细胞,产生大量炎性细胞因子及介质,炎性分子破坏紧密连接,加剧损伤肠黏膜屏障功能。通过保护肠上皮细胞骨架、修复上皮细胞及细胞间紧密连接能改善肠上皮屏障功能,这也是当前临床治疗IBD的新策略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施剑峰  沈波 《医学研究杂志》2017,46(4):11-13,10
炎性小体(inflammasome)是细胞内的一类蛋白复合体,调控IL-1β和IL-18的产生,在机体的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 like receptor family,pyrin domain-containing 3,NLRP3)炎性小体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入的一种炎性小体。近年发现NLRP3炎性小体的异常激活及调控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中发挥重要作用,加强对NLRP3炎性小体的研究有望为RA的诊断、治疗及病情监控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张德重 《中外医疗》2011,30(3):78-78
目的 分析我院2008年6月至2010年4月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病情特征,总结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7例患者均经保守治疗治愈。结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绝大多数均能治愈,而不应急于手术,严格把握再次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6.
王利文 《吉林医学》2011,(36):7836-7836
目的:总结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和护理经验。方法:选取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资料26例,总结患者术后肠梗阻临床表现,探讨临床护理治疗方法,并就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病理生理基础回顾了解。结果:26例经积极有效的保守治疗和护理措施,均解除了梗阻而避免了手术治疗。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可以通过积极有效的保守治疗和护理治愈。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院胃肠手术病例增加,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病例也逐年增多,现将我院2004年8月~2008年8月间收治18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ileus,EPII)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炎性衰老(inflamm-aging)的概念由C.Franceschi等在2000年首次提出,它是衰老研究大家族的一个新成员。炎性衰老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炎性衰老的研究越来越重要,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十来年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本文对炎性衰老的概念、炎症特征、机制、干预、与疾病的关系和研究策略等进行全面综述。1炎性衰老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MicroRNAs(miRNAs)是内源性非编码RNA,是基因转录后表达的主要调节者,主要通过降低mRNA的水平或抑制mRNA的翻译参与一系列机体病理生理过程。当机体受到病原体感染时,炎性细胞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参与炎性反应过程。最新研究显示,miRNAs对炎性细胞的发育、分化以及炎性介质的表达和释放等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影响机体炎性反应过程和结果。  相似文献   

20.
痛风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莉 《医学综述》2007,13(21):1626-1628
痛风由尿酸盐结晶沉积诱发关节炎性反应,常伴有高尿酸血症,尿酸的产生增多和排泄减少导致高尿酸血症,而尿酸盐结晶通过炎性介质诱发炎性反应,了解高尿酸血症的原因和炎性反应的作用机制对痛风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