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18例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患者临床资料、误诊原因进行分析,减少误诊率。方法回顾分析18例被误诊的CVST患者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结果 18例CVST患者以年轻人为主,发病初期分别误诊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5例、病毒性脑膜炎3例、病毒性脑炎1例、病毒性脑膜脑炎1例、脑出血2例、偏头痛2例、脑梗死和出血性脑梗死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脑梗死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平均误诊时间7 d(1~30 d)。CVST以上矢状窦、横窦、乙状窦最为常见,绝大多数病因不明。结论 CVST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误诊率极高。针对年轻、产褥期妇女、突发进行性加重或不典型头痛,或既往头痛性质如头痛频率、部位、程度发生变化时都要排查CVST。应重视腰穿和脑脊液测压检查,发现头痛伴颅内压增高时需行头颅MRV或DSA检查尽早明确诊断,减少CVST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静脉性脑梗死的磁共振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5例静脉性脑梗死的磁共振成像表现.结果 15例MRI显示病灶位于大脑半球额、顶、枕、颞叶皮层及皮层下12例,其中单发病灶6例,单侧多发病灶2例,双侧多发病灶4例;病变呈不规则片状长T1、长T2信号,边界不清;双侧丘脑、基底节及脑干对称性病变3例,呈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边界清楚;12例可见脑静脉窦信号异常.14例MRV显示脑内一条或多条静脉窦信号缺失,其中横窦-乙状窦受累4例,上矢状窦受累2例,横窦-乙状窦和上矢状窦同时受累3例,直窦及大脑大静脉受累3例.结论 静脉性脑梗死与动脉性脑梗死相比有其明显磁共振成像表现特征,MRI和MRV检查相结合可及时而精确的诊断该病.  相似文献   

3.
CT静脉造影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静脉造影(CTV)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6例CVST患者行脑CTV检查,在工作站处理获得二维和三维血管重建图像。结果窦腔内充盈缺损在CTV横断层图像上表现为"空三角征"。16例中11例为多发性CVST,其中8例以上矢状窦受累为主,3例以横窦受累为主;5例为单一静脉窦受累,其中2例为上矢状窦、2例为直窦、1例为下矢状窦。16例二维或三维重建图像均可见静脉窦不规则狭窄或闭塞,静脉属支不同程度扩张。11例出现脑水肿,6例出现脑梗死,4例发生脑出血。结论CTV对CVST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静脉、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至2022年3月收治的160例CVST的临床资料。结果 119例(74.4%)MRI存在异常,其中出血性梗死93例,缺血性梗死26例;脑实质受累以顶叶最多见(40.6%),血栓部位以横窦多见(67.5%);孤立性皮质表浅静脉受累最多见(79.4%)。额叶、颞叶病变以上矢状窦及横窦血栓形成多见,颞叶和小脑病变以乙状窦血栓形成多见,基底节区和丘脑病变以直窦血栓形成多见。随访3个月,130例(81.3%)预后良好(m RS评分0~2分),30例预后不良(mRS评分3~5分;死亡17例)。随访6个月,预后良好132例(82.5%),预后不良11例。横窦受累与6个月不良预后有关(OR=2.325;95%CI 1.124~5.236;P=0.032)。结论 CVST病人脑组织受累部位与静脉窦血栓形成有关,横窦受累与不良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临床和MRI表现特征并探讨继发脑实质病变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57例CVST患者的临床及头颅MRI资料,分析患者MRI表现特征,并对临床及影像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7例患者中男22例,女35例,年龄15~72岁(平均35岁)。临床症状头痛29例,癫痫发作11例,感觉变化8例,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9例;头颅MRI示静脉窦血栓形成部位上矢状窦9例,横窦2例,乙状窦1例,直窦1例,其中同时累及2个或2个以上静脉窦44例。静脉窦血栓伴发脑实质病变36例,其中出血性静脉梗死20例,非出血性静脉梗死12例,脑实质内出血4例。对伴和不伴脑实质病变2组患者的对比分析显示,伴脑实质病变组女性比例明显高于不伴脑实质病变组;伴脑实质病变组癫痫、感觉异常及局部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不伴脑实质病变组;伴脑实质病变组直窦血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伴脑实质病变组(P<0.05)。结论MRI可清楚显示CVST的直接及间接征象,通过分析CVST患者的临床和静脉窦血栓表现特征还可帮助预测严重的脑实质病变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以及抗凝治疗联合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与结果2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头痛(90.91%,20/22),亦可见意识障碍、癫发作和中枢神经系统局灶性体征。12例(54.55%)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14例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9例(9/14)颅内压升高,常规和生化无特征性变化。头部CT和(或)MRI、CTV和(或)MRV显示,22例均有静脉窦血栓直接征象(上矢状窦、横窦、乙状窦、直窦、皮质静脉扩张),13例(59.09%)存在脑实质损害(脑出血、脑梗死、脑白质异常),2例(9.10%)发生蛛网膜下隙出血,1例(4.55%)发生硬膜下血肿。DSA显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部位为上矢状窦13例(59.09%)、横窦17例(77.27%)、乙状窦14例(63.64%)、下矢状窦2例(9.10%)、直窦4例(18.18%)、大脑大静脉1例(4.55%)、颈内静脉1例(4.55%),其中9例(40.91%)存在2个静脉窦血栓、8例(36.36%)存在3个或以上静脉窦血栓。予肝素钠静脉滴注或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以及华法林口服抗凝治疗数天,症状未见缓解或进行性加重,21例(95.45%)再予尿激酶静脉窦内或动脉溶栓治疗。共住院13~59 d,平均(25.70±12.18)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1分13例(59.09%)、2分4例(18.18%)、3~4分5例(22.73%),治疗总有效率为77.27%(17/22)。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常存在多个静脉窦血栓或深静脉血栓及脑实质损害,对于抗凝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联合溶栓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MRI和MRV在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MRI和MRV对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CVST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受累的脑静脉和静脉窦有上矢状窦9例,横窦5例,直窦3例,乙状窦2例,大脑大静脉合并大脑内静脉2例。常规MRI可见受累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静脉窦内信号高低不一,11例脑实质内出现静脉性脑梗死表现,其中4例合并出血。增强扫描15例静脉窦内出现充盈缺损及静脉窦壁强化表现,9例脑实质内出现脑回样强化。MRV表现为受累静脉窦部分或广泛高血流信号缺失、狭窄。结论MRI和MRV是诊断和随访CVST形成的最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白塞病相关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临床表现、血 栓好发部位、治疗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白塞病 相关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共收集白塞病相关CVST患者9例,其中男性2例(22.2%),女性7例(77.8%),年龄21~47岁,中 位数是35.9岁;急性起病1例(11.1%),慢性起病8例(88.9%);头痛4例(44.4%)、头晕1例(11.1%)、 阵发性黑蒙3例(33.3%)、双眼视力下降5例(55.6%)、视盘水肿9例(100%)、复视3例(33.3%)、耳 鸣1例(11.1%);乙状窦血栓形成7例(77.8%)、横窦血栓5例(55.6%)、直窦血栓1例(11.1%)、下矢状 窦血栓1例(11.1%)、颈内静脉血栓2例(22.2%);仅1处静脉窦受累的4例(44.4%),同时有2处及2处 以上静脉窦受累的5例(55.6%);所有患者均予醋甲唑胺50 mg 2次/日口服,3例予糖皮质激素冲击 治疗,其中1例合并华法林抗凝治疗、2例进行了腰大池-腹腔分流手术。随访1~32个月,所有患者治疗 后均好转。 结论 白塞病可引起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可累及单处或多处静脉窦,CVST患者需除外白塞病可能。  相似文献   

9.
我院自 2 0 0 1 0 3~ 2 0 0 4 0 4采用小切口钻孔尿激酶溶解引流的方法治疗急性硬膜外血肿 2 3例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19例 ,女 4例 ;年龄 2 0~ 67岁 ,平均5 1岁 ;均有头部外伤史 ;GCS评分 9~ 12分 6例 ,13~ 15分 17例 ;均经CT检查确诊 ,血肿量 2 0~ 5 0ml ,平均 3 0ml ;伤后穿刺时间 1d 3例 ,2d 15例 ,3~ 6d 5例 ;血肿位于额叶 3例 ,顶叶 2例 ,颞叶 9例 ,额颞部 6例 ,枕部 3例 ,其中 2例为骑跨横窦血肿 ,1例为骑跨上矢状窦血肿。1 2 手术方法 本组全部患者进行CT检查明确诊断并定位。…  相似文献   

10.
经静脉入路栓塞治疗横窦-乙状窦区的硬脑膜动静脉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价经静脉入路栓塞治疗横窦-乙状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经静脉入路到达患侧的横窦-乙状窦,用微弹簧圈填塞病变静脉窦,同时闭塞瘘口。结果经静脉入路治疗横窦-乙状窦区DAVF共16例。病变累及横窦-乙状窦交界处者11例、横窦者3例、乙状窦者2例。根据Cognard分类,IIa型3例,IIb型1例,IIa b型12例。单纯应用静脉入路7例,经静脉入路前先采用经动脉途径栓塞者8例,经静脉入路栓塞治疗后再经动脉途径栓塞者1例。瘘口完全闭塞13例,瘘口残留3例,但瘘口流量已减少95%以上。15例(94%)在栓塞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1例栓塞后出现颅内出血死亡,未见其他并发症。随访4~23个月,临床症状无复发。11例行造影复查:3例残留瘘口者2例消失,1例曾行3次造影复查瘘无明显变化,由于无临床症状,未再行栓塞治疗;另外8例造影复查未见复发。结论对于适当选择的横窦-乙状窦区DAVF病例,经静脉入路闭塞病变静脉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10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出血性脑卒中病人,CT常规头部OM基线扫描,颅底层厚5 mm,颅内层面10 mm,间距510 mm,共12~14幅图象.MRI常规T1WI、T2 WI及MRV序列扫描,根据病变范围扫描层数为19~20层,4例患者行增强扫描;所有患者入院后行血常规及生化检查,所有患者均给予甘露醇静滴脱水降颅压,低分子肝素钙针(5 000 U皮下注射,2次/d,)皮下注射抗凝,控制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2倍且不超过120 s,每日监测至少2次、并予营养神经药物、尼莫地平预防脑血管痉挛、支持对症治疗及护理.低分子肝素钙针应用1周后改为阿司匹林片口服.结果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出血性脑卒中临床较为少见,临床表现以急性严重头痛多见,出血部位常位于大脑凸面,静脉窦累及以矢状窦、乙状窦、横窦.10例患者给予相应的抗凝与综合治疗后,有效率为100%.结论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出血性脑卒中,临床表现不典型,急性严重头痛和静脉窦累及矢状窦、乙状窦、横窦出血是诊断的线索,抗凝治疗应根据病情进行.  相似文献   

12.
正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种罕见的卒中形式,好发于年轻女性~[1]。临床常见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部位为上矢状窦、下矢状窦、橫窦、直窦、乙状窦、海绵窦~[2],临床上常用诊断手段为头部MR静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CT静脉成像(computed tomographic venography,CTV)[1]。但对于特殊部位的CVT患者,常规的检查手段极易漏诊误诊,从而延误治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发病的危险因素、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诊治方法。
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11年6月在北京天坛医院儿科及神经内科就诊的12例儿童脑静脉窦血栓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所有患儿均表现出颅高压症状。鼻窦炎(7例,58.3%)可能为儿童CVST主要发病病因。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磁共振静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显示最常见的受累静脉窦为乙状窦和横窦(各11例,占97.1%)。经降颅压、抗凝及对症支持治疗,8例痊愈,4例遗留神经功能缺损。
结论 CVST患儿常以颅高压症状就诊,感染为儿童CVST的最主要危险因素,神经影像学检查能为确诊提供依据,及时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磁共振黑血血栓成像(MRBTI)技术在脑静脉血栓(CVT)检测中的应用。方法对2例拟诊CVT的患者进行MRBTI检查,并分析其临床、影像学检查资料。结果病例1:怀孕39+4周,围产期反复癫发作,MRBTI示上矢状窦前段及对应脑浅静脉血栓形成,TOF-MRV提示上矢状窦前段血栓。病例2:女57岁,因"突发头痛7 d,加重伴左侧肢体无力1 d"住院,MRBTI示上矢状窦及双侧额顶叶浅静脉、左侧横窦、乙状窦、颈内静脉血栓形成(部分亚急性期)。结论 MRBTI能够准确检测CVT,并与周围组织、血管对比良好,有望作为一线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5.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脑静脉回流受阻,常伴有脑脊液吸收障碍导致颅内高压为特征的特殊类型脑血管病,在脑血管病中占0.5%~1.0%[1].加拿大的一项报告中提到,18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为0.67/10万,其中新生儿占43%[2];成年人发病高峰年龄多在20~30岁,男女之比为每年1:1.5~5,确切发病率目前尚不清楚[3],我国育龄妇女产褥期CVST发生率较高.病变部位可原发于脑内浅静脉、深静脉或静脉窦,其中单纯浅静脉血栓形成罕见,多由于脑静脉窦血栓延伸而来;深静脉血栓形成则以大脑内静脉和大脑大静脉多见.60%以上患者病变累及多个静脉窦,其中以上矢状窦发生率居首位.  相似文献   

16.
年轻男性患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疾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确诊需要靠脑血管造影或头颅MRI检查。我科自1989年10月至1996年11月共收治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27例(女性13例,男性14例)。其中年轻男性11例。现将其中9例报告如下,并对其病因、"发病机理做初步探讨。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广泛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4例(其中1例合并右项、枕、领叶出血性脑梗塞),上矢状窦十右横窦血栓形成2例,右横窦血栓形成2例,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互例,年龄22~39岁,平均年龄28.4岁。病程3天至118月不等,15天以内1例,15天~6月以内5例,l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 )形成患者磁共振成像与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联合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脑静脉窦血栓患者40例进行分析。诊断过程中,全体患者均接受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平扫,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检查12例,MRV检测6例,增强扫描22例。结果单一横窦受累6例,上矢状窦、乙状窦及横窦受累8例,单一乙状窦受累16例,横窦和上矢状窦联合受累10例。所有患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I)及磁共振静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V)均表现出信号改变。22例患者增强扫描显示脑静脉非正常强化,但静脉窦内部血栓未强化。M RV检查6例患者及DSA 12例患者的结果显示其受累静脉窦不明显、狭小、不规则,且出现侧支血管形成现象。结论 M RI与M RV联合诊断对于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具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对3例以丘脑病变为影像学特征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发病特点进行回顾分析,均存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危险因素(急性脱水、产褥期);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记忆力减退、偏瘫、昏迷等。MRI检查可见单侧(1例)或双侧(2例)丘脑病变,脑血管造影(MRV和DSA)显示病变部位累及直窦(3例)、下矢状窦(2例)、上矢状窦(1例)和横窦(1例)。对于呈急性发病的单侧或双侧丘脑病变,尤其是存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患者,应首先考虑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之可能。  相似文献   

19.
现将我院近10年间287例开放性颅脑损伤中属特殊类型的4种共76例(26.5%),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男47例,女29例。年龄为7~65岁,分以下4个类型。 静脉窦损伤 共31例。上矢窦损伤22例(前1/3段7例、中1/3段10例、后1/3段5例),横窦损伤6例,乙状窦损伤3例。损伤类型:挫伤10例,裂伤  相似文献   

20.
窦汇区硬脑膜静脉窦的各种变异,已有许多学者进行过论论。本文对迄今为止尚未报导的某些变异以及常见的一些变异予以讨论。材料与方法通过对110例去大脑半球后的成人尸体,对其上矢状窦、横窦和直窦在窦汇区的大小、交通以及各种变异情况,进行肉眼大体解剖观察。观察资料 27例上矢状窦注入一侧横窦(左20例右7例),而直窦注入对侧横窦,二者之间互无联系,其中1例为双真窦注入横窦前合而为一。2例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