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光谱双层探测器CT碘浓度在评估晚期胃癌治疗效果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晚期胃癌患者37例,全部患者均行化疗治疗,治疗前后均行CT增强双期扫描,并采用Philips Intelli Space Portal后处理工作站测量病灶碘浓度含量。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比较胃癌化疗前后病灶最大处厚度、增强CT动脉期及静脉期CT值、静脉期碘浓度含量的变化。同时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相关参数诊断效能。结果有效者及进展者病灶最大处厚度(mm)、增强CT动脉期及静脉期CT值(HU)、静脉期碘浓度含量(mg/ml)、治疗前后静脉期CT值增长率、治疗前后碘浓度增长率等各参数中,最大处厚度及增强CT动脉期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而增强CT静脉期CT值、静脉期碘浓度、治疗前后静脉期CT值增长率、治疗前后碘浓度增长率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稳定者病灶最大处厚度、增强CT动脉期及静脉期CT值、静脉期碘浓度含量、治疗前后静脉期CT值增长率、治疗前后碘浓度增长率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进展者病变最大处治疗前后静脉期CT值增长率、治疗前后静脉期碘浓度增长率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 804、0. 806;联合静脉期CT值增长率与静脉期能谱曲线,AUC为0. 836。结论 光谱双层探测器CT碘浓度测量联合增强检查在评估晚期胃癌治疗效果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转移性肾细胞癌舒尼替尼治疗前后CT征象的变化,探讨与疗效相关的特异性征象,为更全面客观地评价疗效奠定基础.资料与方法 20例接受舒尼替尼治疗的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周期行CT增强扫描.依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选取靶病灶51个,观察病灶强化程度、强化类型、最大长径及最大层面CT值,计算治疗后CT值变化率及长径变化率,比较治疗前及治疗1周期后CT值变化率及长径变化率,分析CT值变化率与长径变化率之间的相关性及治疗前后强化类型比例差异.结果 51个病灶中,第1、4周期治疗后分别有34个及40个病灶强化程度下降,治疗后强化模式比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003,P<0.001).治疗后1周期,病灶长径变化率与CT值变化率呈正相关(r=0.508,P=0.001),病灶长径变化率明显低于CT值变化率(27.2%对50.3%,t=-4.112,P<0.001).以患者为单位评价,患者CT均值变化率与长径和变化率呈正相关(r=0.821,P=0.001).长径和变化率明显低于CT均值变化率(25.1%对44.0%,t=-3.481,P=0.005).结论 转移性肾细胞癌舒尼替尼治疗后强化程度变化是伴随径线变化的另一特异性征象,治疗后CT值变化率可早期评价疗效.  相似文献   

3.
双能量CT(DECT)成像相较于传统CT成像对肺肿瘤的诊治具有独特优势。DECT可以提供不同物质定量信息,并通过多参数和定量参数分析,可提高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及肺肿瘤分型诊断的准确率,评估肺肿瘤的分级、分期,对肺肿瘤放化疗后效果及治疗后复发率等提供有效信息。能谱CT参数与预测因子的相关性,可为临床的靶向治疗提供方向。就DECT对肺肿瘤的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治疗后晚期肝细胞癌(HCC)病人双能量CT(DECT)碘浓度和灌注CT参数间的相关程度。方法这项单中心研究经伦理委员会(IRB)批准,共纳入16例接受索拉非尼或放射栓塞治疗的晚期HCC病人,同时行动态灌注CT和单源、快速k V切换的多时相DECT扫描。所有病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测量HCC动脉晚期和门静脉期碘浓度,以及血流量(BF)相关和血容量(BV)相关的灌注参数图。计算出碘浓度与灌注参数之间关系的混合效应模型。调整后P值(Bonferroni方法)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HCC动脉晚期和门静脉期平均碘浓度分别为(22.7±12.7)mg/m L和(18.7±8.3)mg/m L。动脉晚期碘浓度与BV(混合效应模型F=28.52,P0.000 1)、动脉BF(a BF,F=17.62,P0.000 1)、肝脏灌注指数(F=28.24,P0.000 1)、阳性强化积分(PEI,F=66.75,P0.000 1)和平均强化斜率(F=32.96,P0.000 1)显著相关,而门静脉期碘浓度主要与BV(F=29.68,P0.000 1)和PEI(F=66.75,P0.000 1)相关。结论晚期HCC病灶DECT动脉晚期碘浓度与aBF及BV均具有明显相关性,而门静脉期碘浓度主要反映BV,DECT具有同时评估形态学及灌注改变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局部晚期直肠癌(LARC)进行新辅助放化疗前后表观扩散系数(ADC)的变化率是否比单纯测量放化疗前后的表观扩散系数能更准确地预测病理完全缓解(pCR)。方法76例局部晚期直肠癌的病人(≥T3期或淋巴结阳性)在新辅助放化疗前后进行1.5T扩散加权MRI。由1名放射医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18F-脱氧葡萄糖(FDG)符合线路显像与异机CT图像融合诊断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后放化疗后复发转移的价值.方法 对可疑复发转移的40例NSCLC患者行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并于显像前后1周内行CT扫描.用三维(3D)图像融合软件进行图像融合.结果 在18F-FDG符合线路显像与CT扫描相同的范围内,40例患者共检出病灶58处,其中恶性52处,良性6处.融合图像诊断NSCLC复发转移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及阴性似然比分别为94.23%(49/52),5/6,93.10%(54/58),98.00%(49/50),5/8,5.65及0.07.图像融合灵敏度、准确性明显高于CT.单纯18F-FDG符合线路显像诊断效能与图像融合无差别,但与CT图像融合可明显提高对病灶的定位诊断(提高44.83%).结论 18F-FDG符合线路与CT图像融合诊断NSCLC术后放化疗后复发转移灵敏度高,定位准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NSCLC溶骨型脊柱转移瘤放射治疗前后在CT表现的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NSCLC溶骨型脊柱转移瘤患者的放射治疗及影像学资料,观察溶骨型脊柱转移瘤CT影像特点及其放疗后1月、3月、6月的椎体转移瘤CT值及体积值变化,总结其特征。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及影像学CT检查,溶骨型椎体转移病灶放疗后1个月病灶内未见明显钙化,CT值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3个月、6个月后病灶同部位CT值与放疗前相比显著升高(P=0. 04,P=0. 017)。本组中所有病灶在放疗6个月后CT检查评价为CR 2例,PR 9例,NR 8例,PD 2例,总有效率52. 3%,38. 1%的患者病灶表现稳定。结论在NSCLC溶骨型脊柱转移病灶的治疗中,放射治疗可以有效杀灭肿瘤细胞、促进溶骨性病灶钙化修复,对患者具有相当肯定的疗效; CT检查是一种观察骨转移灶放疗后影像学变化的安全有效的常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引导射频消融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晚期NSCLC患者,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同步放化疗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CT引导射频消融术(RFA)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CT值改善情况、体力状况改善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疾病缓解率(86.0%)明显高于对照组(52.0%)(P<0.05)、治疗后CT值(14.1±3.9)HU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29.8±4.7)HU(P<0.05)、体力改善率(66.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44.0%)(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胸痛、发热、胸腔积液以及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CT引导RFA能够提高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且安全性高,创伤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3.0T 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评价晚期肺癌同步放化疗疗效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经穿刺病理证实的59例晚期肺癌患者进行3.0T-MRI DWI检查,测量肿瘤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值与肿瘤细胞密度(TCD)值,分析DWI对肺癌病灶的显示能力,比较肺癌ADC值与TC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59例肺癌病灶在DWI像上均呈明显高信号,癌肿平均ADC均值为(993±170)×10~(-6)mm~2/s,明显小于胸大肌ADC均值(1388±148)×10~(-6)mm~2/s,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01);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与小细胞癌(SCLC)之间病灶ADC均值存在差异(P=0.0050.05);共取得45例TCD值,NSCLC与SCLC之间TCD存在差异(P=0.0470.05);肺癌病灶ADC值与病理TCD之间呈负相关(P=0.001,相关系数=-0.534)。结论通过DWI检查可以清晰的显示肺癌肿瘤累及区域,不仅有利于SCLC与NSCLC的鉴别诊断,并且能够间接地反映肿瘤TCD值,为临床监测肺癌治疗疗效和预后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摘要目的多发性骨髓瘤病人骨髓浸润模式与预后和治疗有关。旨在评估不同的骨髓MRI表现是否会导致不同的双能CT(DECT)虚拟非钙(VNCa)CT值。方法本研究得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DWI评估晚期肝细胞肝癌患者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疗效的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晚期肝细胞癌患者12例。依据治疗效果分为A组(有治疗反应组)5例和B组(无治疗反应组)7例。对2组治疗前后病灶最大径和ADC值进行观察,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A组病灶在MRI T1WI和T2WI信号增大,DWI信号无明显变化;B组病灶的T1WI、T2WI、DWI信号均无明显变化。与B组比较,A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病灶的最大径均偏大(均P0.05)。A组治疗前后ADC值明显变化,而B组ADC值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前,A组病灶最大径与ADC值(b=500 s/mm2)呈正相关性(r=0.556,P=0.038);B组病灶最大径与ADC值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DWI可及时、准确评估晚期肝细胞肝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动态监测中晚期宫颈癌放化疗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中晚期宫颈癌放化疗疗效动态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42例病理证实为中晚期(Ⅱb 期以上)宫颈癌拟行放化疗的患者,于放化疗前、结束时及结束后1个月行盆腔 MR 扫描。3例患者于放化疗结束后立即行手术切除,其余39例患者放化疗结束后1个月复查,28例完全缓解(CR ),10例部分缓解(PR),1例病灶稳定(SD)。28例 CR 中,11例于放化疗结束时病灶即完全消失(即刻反应组),17例于放化疗结束后1个月病灶才完全消失(延迟反应组)。比较不同疗效组肿瘤最大径及表观扩散系数(ADC)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CR 即刻反应组基线肿瘤最大径(3.6 cm±0.9 cm)显著小于 PR 组(5.3 cm±2.5 cm,P =0.046)和治疗结束时尚有病灶残留的患者(5.1 cm±1.9 cm,P =0.021)。治疗后1个月 CR 组病灶 ADC 值(1.43×10-3 mm2/ s±0.04)显著高于 PR 组(1.29×10-3 mm2/s±0.11,P <0.001)。不同疗效组患者肿瘤最大径及ADC 值有不同的变化规律,且放化疗结束时肿瘤 ADC 值与最大径二者变化率存在显著相关性(r=0.421,P =0.005)。结论肿瘤最大径对于中晚期宫颈癌放化疗疗效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不同疗效组肿瘤最大径和 ADC 值具有不同的变化趋势,肿瘤 ADC 值可以作为疗效评估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双源双能量CT碘值测量对于晚期胃癌患者化疗疗效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3例胃镜病理确诊为胃癌,且最终诊断为不可切除的晚期胃癌患者(男性7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62岁)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奥沙利铂联合法玛新+希罗达化疗(EOX)化疗方案,化疗前后均行双源双能量CT增强扫描,以前后两次扫描所获得病灶最长径缩小的百分比,分为疗效较好组和疗效价较差组。通过碘图测量病灶碘值,分析治疗前碘值差异及治疗前后碘值变化与肿瘤大小评价疗效的关系。结果:疗效较好组化疗前病灶碘值在动脉晚期明显高于疗效较差组(P=0.01)。疗效较好组病灶碘值减小率在动脉晚期及门脉期均大于疗效较差组的碘值减小率(P<0.01,P=0.02)。结论:双源双能量CT测量病灶碘值减少率可以帮助预测及评估晚期胃癌患者化疗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灌注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 imaging,CTPI)对非小细胞肺癌通过抗血管生成治疗的评价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试验组,均通过抗血管生成治疗;以同期收治的100例通过安慰剂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对照组,观察治疗1个周期后两组患者CT灌注参数。结果治疗1周期后,疾病控制组灌注值、强化峰值、血容量比疾病进展组低(P<0.05),肿瘤组织最大径变化率及CT灌注参数变化率呈正相关。ROC表明:灌注值变化率对非小细胞肺癌疾病控制、疾病进展组的诊断效能最高,为99.3%,灌注值变化率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疗效评价诊断的准确性比强化峰值及血容量高(P<0.05)。结论CTPI可对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效果及患者微循环的改变进行早期反映,CT灌注参数变化率与患者病灶组织大小的变化率呈正相关,且疗效评估中灌注值变化率的效能最高。  相似文献   

15.
正摘要背景非小细胞肺癌(NSCLC)病人的预后很重要,因为可手术切除病灶和有不良预后变量的病人都可能通过新辅助治疗获益。本研究旨在评估SUVmax、SUVmax比值、CT容积(CTvol)、代谢肿瘤体积(MTV)和病灶总糖酵解值(TLG)为生存的预后指标。此外,我们定义了2个变量:MTV乘以SUVmax(MTVmax)和CTvol乘以SUVmax(CTvolmax),并且评估它们是否可以作为预后标志物。方法评估已行手术和18F-FDG PET/CT检查的Ⅰ-Ⅱ期NSCLC病人。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确定变量和生存期之间的关联。类似的分析在没有淋巴结(LN)转移的病人中进行。结果研究纳入180例病人(研究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多期动态增强MRI(DCE-MRI)用于同步放化疗宫颈癌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本院经过病理学确诊拟行同步放化疗的73例宫颈癌患者,均在治疗前后通过DCE-MRI进行检查,结合放化疗效果分成完全缓解(CR组)、部分缓解(PR组)两组,比较两组DCE-MRI检查期间的强化时间均值(MTE)、达峰时间(TTP)、下降斜率最大值(MSD)、上升斜率最大值(MSI)和负性积分(NEI)等指标变化率以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分型,并分析各项指标和放化疗后肿瘤缩小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放化疗后,CR组的MTE变化率低于PR组(P <0.05),TTP、MSD、MSI、NEI变化率及肿瘤缩小率均高出PR组(P <0.05)。相关性分析发现,TTP、NEI变化率与肿瘤缩小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放化疗后,CR组的TIC分型中Ⅰ型比例高于PR组,Ⅲ型比例低于PR组(P <0.05)。结论 DCE-MRI在同步放化疗宫颈癌疗效评估中具备一定价值,其中TTP和NEI的价值最高,两项指标变化率越大,放化疗效果越为理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放化疗联合治疗与单纯化疗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5例不能手术的NSCLC患者,分为单纯化疗组(A组)30例、放化疗联合组(B组)35例,A组给予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化疗两周期,B组同A组并给予同步放疗方案。对比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A组治疗有效率、1年生存率分别为36.7%、30.0%,B组分别为65.7%、54.3%,B组较A组明显提高(χ2值分别为10.581和9.339,P<0.05)。患者治疗后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肝功能异常;A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分别为33.3%、3.3%和56.7%,B组则分别为36.6%、10.0%和60.0%,两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χ2值分别为2.011,0.007,2.206,P>0.05)。结论 局部晚期NSCLC放化疗联合治疗优于单纯化疗,不良反应能耐受。  相似文献   

18.
正摘要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人(NSCLC)抗厄洛替尼(EGFR)治疗疗效时双期双能CT(DE-CT)和肿瘤体积的关系。方法 31例NSCLC病人于抗EGFR治疗前与随访时(平均8周)行双期DE-CT检查。通过原始软件计算动脉期和静脉期的碘摄取量(IU;mg/m L)及动脉强化分数(AEF)。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放化疗前后18F- FDG摄取及其变化率与无进展生存期(PFS)的相关性,进行疗效反应分组,并与其他预后因子比较预测复发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在放化疗前后于我科进行PET/CT检查的NSCLC患者,每例患者收集3组数据:治疗前SUV(SUV1)、治疗后SUV(SUV2)及治疗前后SUV变化率(△SUV%),分析三者与PFS的相关性,对相关性最强的因素进一步分析以确定划分治疗有无反应的临界值.结果:SUV1与PFS没有相关性(Pearson r=0.078,P=0.641);腺癌和非腺癌患者的SUV1具有显著性差异(P=0.025);不同临床分期的NSCLC患者的SUV1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839).SUV2与PFS呈显著负相关(Pearson r=- 0.354,P=0.029);腺癌患者SUV2小于非腺癌患者(P=0.017);Ⅰ~Ⅲa期患者SUV2小于Ⅲb~Ⅳ期患者(P=0.016).△SUV%与PFS呈显著正相关(Pearson r=0.503,P=0.001);Ⅰ~Ⅲa期患者△SUV%大于Ⅲb~Ⅳ期患者(P=0.003);不同病理类型患者的△SUV%没有显著性差异(P=0.348).△SUV%> 30%为有反应组,PFS显著长于无反应组;有/无反应组(x2=7.556,P=0.006)及腺癌/非腺癌组(x2=5.551,P=0.018)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者x2值略大于后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05,P>0.05).结论:△SUV%与PFS相关性最佳,大于30%视为治疗有反应;根据△SUV%的疗效评估可比临床分期稍准确预测复发,但无显著差异.分期相同的患者根据SUV值可进一步划分为不同危险组来决定随访密度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评价直肠癌放化疗疗效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研究直肠癌放化疗前后肿瘤血管灌注情况,判断各种灌注成像参数与放化疗疗效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对20例T3、T4期直肠癌患者放化疗前后行2次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所有病例放化疗前均经肠镜证实,12例放化疗后行手术治疗。CT灌注成像采用64层(GE公司)CT扫描仪,采用动态电影模式扫描,持续约45s所有数据经工作站软件处理,计算组织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time,MTT),血管表面通透性(vascular permeability-surface area product,PS)。比较直肠正常及肿瘤组织各灌注参数的变化。结果:直肠癌组织BF值明显升高、MTT值明显降低,与正常直肠组织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放化疗后,直肠癌组织BF值明显降低、MTT值明显升高,并具有显著性差异。BF、MTT值在放化疗有效者和无效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2例放化疗无效患者在放化疗后BF、MTT值无明显变化。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能有效评价直肠癌患者放化疗前后肿瘤血管灌注情况的变化,对判断直肠癌放化疗疗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