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主要累及结肠和直肠的特异性炎症性疾病,有慢性、复发性等特点,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普遍认为UC的发病与基因易感性,宿主的免疫系统失调,共生的肠道菌群紊乱,氧化应激以及炎症介质的参与等有关。目前,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已成为UC发病机制的研究热点。各种益生菌、致病菌的研究结果层出不穷,它们在UC的发病机制中起到的作用至今尚无定论。本文就UC发病机制中肠道菌群方面的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HMGCS2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粘膜及正常人肠道粘膜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集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确诊为UC患者的肠道粘膜组织,同时采集健康志愿者肠道粘膜组织,采用免疫组化及免疫印迹的实验方法,比较二者之间HMGCS2的表达。结果:HMGCS2在正常人肠道粘膜组织中高表达,而在UC患者肠道粘膜中表达量降低。结论:HMGCS2在UC及正常人肠道粘膜组织中差异表达,对于UC的早期诊断或可提供帮助,有望成为诊断UC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同一生活环境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与其配偶(UF),及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差异,探讨生活环境对UC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招募UC患者8例、同一生活坏境下患者配偶8例及普通健康人群8例,分为UC组、UC配偶组(UF组)、健康人群组(ZC组)。分别收集三组人群的粪便样本,通过16SrRNA基因测序技术进行菌群分析,比较三组样本间肠道菌群的差异性。结果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表明三组间菌群丰富度及群落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菌群构成分析表明在属分类水平上,ZC组及UF组中考拉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比UC组增高(P<0.05);ZC组及UC组中锥形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比UF组降低(P<0.05);UC组及UF组中奥尔森菌属、霍尔德曼菌属、克雷伯菌属的相对丰度比ZC组增高(P<0.05)。结论考拉杆菌属、奥尔森菌属及克雷伯菌属可能是预测UC肠道菌群失调及疾病预后的生物学标志物。生活环境会影响UC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但并不是UC发病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4.
潘庚  朱桢 《临床荟萃》2011,26(14):1258-1259
溃疡性结肠炎(UC)是炎症性肠病(IBD)的一种.目前UC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是机体多个易感基因发生变异综合作用,影响易感个体先天与后天适应性免疫机制被激活,促使肠道上皮屏障完整性受损,从而在肠道菌群作用下,导致病变的发生.目前内科治疗有水杨酸制剂、激素、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等.对于结肠远端(脾曲以下)的病变,可应用局部治疗,即应用灌肠剂或肛栓.我们采用康复新液保留灌肠,配合口服5-氨基水杨酸(5-ASA)制剂美沙拉嗪治疗UC 50例,并与同期采用单纯口服5-ASA制剂美沙拉嗪治疗UC 50例进行比较,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肠道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直肠、结肠黏膜,整段肠管均可受累。病情轻重不一,多成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目前认为UC由环境,遗传,免疫,感染和精神心理等肠道黏膜的免疫系统异常反应所诱发的炎症过程在U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近来愈来愈多的研究认为免疫调节紊乱是关键的直接发病机制,肠道菌群是这种免疫损伤过程的重要激发因素。本文重点介绍肠道菌群在UC的变化以及益生菌在UC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系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的大肠黏膜炎症性病变,临床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为主要特征,并可伴有肠道外病变,以关节损害和皮肤病变最为常见。U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十分不清楚,目前普遍认可免疫系统异常是UC发生的主要内在因素。此外,UC的发生还与遗传因素、微生物因素、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UC属中医学"泄泻、痢疾、肠澼、便血"等  相似文献   

8.
在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方法中,保留灌肠是通过肠道局部用药的有效方法之一.针对保留灌肠时药物作用的局限性,我们采用在内镜直视下注药的治疗方法,以探讨内镜下注药对UC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施飞熊  张桂虾  周宇 《新医学》2020,(6):409-413
溃疡性结肠炎(UC)致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免疫及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DNA甲基化在调节基因转录并在发育、分化和基因组稳定性中起重要作用。DNA异常甲基化既是肠道慢性炎症的一个结果,同时也可能在UC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该文对DNA异常甲基化在UC中可能存在的机制及其临床意义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溃疡性结肠炎并发腹腔血管栓塞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与免疫过度反应有关的慢性肠道非特异性炎症,其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目前,我国UC的发病呈上升趋势.UC的血栓并发症受到广泛关注,并用肝素治疗取得一定疗效.血栓形成是造成病情恶化,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UC血栓并发症的发生部位非常广泛,文献报道盆腔深静脉血栓最常见,约5%的UC患者发生盆腔深静脉血栓,其次为肺部血栓栓塞[1].作者发现并发腹腔血管栓塞也较常见,故自1994年1月至2004年6月对UC并发腹腔血管栓塞的9例作以下报告.  相似文献   

11.
<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全球性、难治性炎症性肠道疾病。UC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其发病是由异常免疫反应介导,其特征是免疫细胞的强大激活、炎症级联和黏附分子的产生,造成肠道上皮受损及功能紊乱[1]。近来众多研究表明,肠道上皮细胞(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IEC)的异常凋亡在UC发病中有着重要作用。IEC过度凋亡使肠上皮通透性增高、黏膜屏障损伤,  相似文献   

12.
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是一组病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Crohn's病(CD).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等症状,多呈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近年亚洲UC的发病率显著升高,虽然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现有的研究表明该疾病的发生受到遗传、环境和免疫等多因素共同影响。近年发现白细胞介素-33(interleukin 33,IL-33)在UC患者肠黏膜和血清中有异常表达,表明IL-33可能与UC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现就IL-33在UC中所起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正>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1],通常病变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散性分布,可延伸累及至结肠近端的不同部位[2]。UC以复发交替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为典型临床表现,还可伴有乏力、食欲减退、发热等全身症状及关节病变(中轴型和外周型关节病变)、代谢性骨病、凝血功能异常等的肠外表现[1,3]。长期的炎症可导致UC癌变及结肠炎相关结肠癌的出现[4]。近年来,UC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入国际难治性疾病和终身性疾病名录。欧美等发达国家UC的发病率为(8~14)/100000,患病率则高达(120~200)/100 000;据报道,我国UC患病率约为11.6/100 000,北方地区发病率(1.64/100 000)与南方地区相比(2.05/100 000)略低[5]。UC发生与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及心理因素等多因素密切相关,其发病机制与肠道免疫失衡、神经内分泌功能、肠黏膜屏障损伤等有关  相似文献   

15.
炎症性肠道疾病 ( IBD)是由于胃肠道内的炎症所引起的一种慢性、复发性肠道疾病 ,可分为溃疡性结肠炎 ( UC)和节段性回肠炎( CD)两种类型。临床特点  UC和 CD病因尚不清楚 ,但都有腹痛、腹泻、便急及大便失禁、直肠出血及周身乏力 ,其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UC是浅层炎症 ,局限于结肠粘膜 ,而 CD是一种累及肠道各部位的疾病。治疗 尽管 IBD难以治愈 ,但对 IBD的症状是可以通过治疗来控制的。治疗方法包括 :( 1 )药物治疗 :1皮质类固醇类 :如泼尼松、强的松 ,可用于控制炎症。 2氨基水杨酸类 :可降低 IBD的复发率 ,防止肠道癌症的发…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以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为主要临床特征,与克罗恩病合称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1].我国UC的患病率为11.6/10万[2],且有被低估之虞.UC病程迁延难愈,易反复发作,尤其排便次数的增多,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3].此外,UC患者的QOL严重损害普遍存在,明显低于一般健康人群的QOL水平[4].对UC患者的QOL量表作出思考和探讨,有利于我们发现影响UC患者QOL的主要因素,从而促使临床医护人员更进一步地优化治疗和护理方案.故本文针对UC患者QOL量表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以期为今后适合我国UC患者QOL评估工具的建立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不明、以结肠黏膜弥漫性炎性损害为特征的非特异性肠道疾病,中国UC患者有逐年增加趋势[1],临床症状以黏液脓血便、腹泻、腹痛为主,常伴里急后重、便意不尽等直肠刺激征,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UC病程长,易复发,通常迁延不愈,治疗效果不理想,药物保留灌肠仍是目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方法之一[2-3]。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原因未明的慢性肠道疾病,多侵及结肠和直肠黏膜,临床以腹泻、黏液脓血便和腹痛、里急后重等为主要表现,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UC在我国是一种较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发病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已受到医学界的普遍重视。  相似文献   

19.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这两种疾病组织学上差异较大,但均有腹泻、便血、腹痛等消化道症状。UC的特征是炎症弥漫、反复发作,主要涉及结肠和直肠的黏膜  相似文献   

2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以大肠(结肠与直肠)黏膜与黏膜下炎症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肠道疾病。临床上以黏液脓血便、腹泻、腹痛和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该病往往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并与结肠癌的发病有一定关系,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UC作为一种内科疑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