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MRI对颅内孤立性纤维瘤/血管外皮细胞瘤(SFT/HPC)与血管瘤型脑膜瘤(AM)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并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FT/HPC与A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MRI征象,应用ROC曲线、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对SFT/HPC及AM的独立预测因素及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计量资料进行£检验表...  相似文献   

2.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表现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表现及其鉴别诊断. 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9例,均作MRI平扫和增强检查. 结果 9例肿瘤均位于颅内脑外.MRI平扫,T1WI呈低等不均匀信号6例,呈等信号3例;T2WI呈不均匀等高信号6例,等信号2例,高信号1例,7例显示血管流空.增强后扫描9例均呈不均匀明显强化,5例显示"脑膜尾征". 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可提示其诊断.  相似文献   

3.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MRI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分析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s,HPC)及脑膜瘤的MRI表现,以获得对颅内HP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价值的MRI特征.资料与方法 选取经病理证实的颅内HPC患者11例及脑膜瘤患者107例.用X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对比分析两组之间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 颅内HPC的MRI 表现:肿瘤呈分叶状9例(81.8%),7例(63.6%)肿瘤以窄基底附着硬膜上,7例(63.6%)肿瘤内部呈迂曲的血管信号,8例(72.7%)肿瘤内囊变、坏死,7例(63.6%) T2WI呈等高信号,8例(72.7%)扩散加权成像(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11例(100%),5例(45.5%)可见瘤周水肿.肿瘤形态(P<0.01)、肿瘤内部迁曲的血管信号(P<0.01),T2WI信号强度(P<0.05)及DWI信号强度(P<0.01)在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颅内HPC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肿瘤形态、T2WI及DWI信号、肿瘤内部迂曲的血管信号是鉴别颅内HPC及脑膜瘤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级别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PC)的MRI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不同级别颅内HPC的MRI征象。结果:9例患者中,8例位于颅内脑外,1例位于侧脑室内。WHOⅡ级HPC 5例,呈类圆形,边界清,瘤周水肿不明显,无相邻骨质破坏,2例与硬脑膜以窄基底相连,2例见"脑膜尾征";WHOⅢ级间变型HPC 4例,呈分叶状及不规则形,边界不清,瘤周水肿明显,有囊变、坏死,以窄基底与硬脑膜相连,2例相邻骨质破坏。肿瘤实性部分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为等或略高信号,DWI图像呈略高信号,内部囊变坏死呈长T1长T2信号,DWI图像呈低信号,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7例瘤周或瘤内见流空血管影。结论:术前磁共振检查可为颅内HPC的临床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的MRI特征,提高其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颅内HPC的MRI表现。结果 11例肿瘤均位于颅内脑外,9例(81.82%)肿块呈多分叶状,MR T1WI上呈不均匀等或稍低信号,T2WI上呈不均匀等或稍高信号;7例(63.64%)于扩散加权成像(DWI)上呈混杂等或稍高信号,10例(90.91%)肿瘤内部或边缘可见明显流空血管影。增强扫描11例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仅2例(18.18%)示"脑膜尾征"。结论颅内HPC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提高HPC的术前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7.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MR图像的纹理分析技术在颅内纤维性肿瘤/血管周细胞瘤(SFT/HPC)与血管瘤型脑膜瘤(AM)的术前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24例SFT/HPC患者和20例AM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前MRI资料。利用Image J软件在T2WI、对比增强T1WI(T1CE)和ADC图像中选取肿瘤最大径层面并在瘤体实性部分勾画ROI,采用直方图和灰度共生矩阵(GLCM)两种纹理分析方法,测量病灶的最大值、最小值、均值、中位数、标准差、峰度、偏度、角二阶矩(ASM)、对比度、逆差矩、熵值及自相关等纹理参数,并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SFT/HPC与AM的各项纹理参数的差异,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对SFT/HPC及AM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①直方图参数中,在T2WI、T1CE和ADC图像上SFT/HPC的最大值(MaxT2WI、MaxT1CE)、最小值(MinT2WI、MinT1CE、MinADC)、均值(MeanT2WI、MeanT1CE、MeanADC)和中位数(MedT2WI、MedT1CE、MedADC)均低于AM,在T1CE图像上的标准差(SDT1CE)大于AM,在T2WI和T1CE图像上的峰度值(KurtT2WI、KurtT1CE)和偏度值(SkeT2WI、SkeT1CE)均大于AM,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GLCM参数中,SFT/HPC在ADC图像上的ASM值(ASMADC)小于AM,在T2WI和T1CE图像上的对比度(ConT2WI、ConT1CE)小于AM,在ADC图像上的熵值(EntADC)大于AM,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2WI、T1CE和ADC图像上的逆差矩值(IDMT2WI、IDMT1CE、IDMADC)及T1CE图像上的自相关值(CorT1CE)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AUC>0.7的参数中,以MinT1CE、MedT1CE和MeanT1CE的诊断效能最佳,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70(95.8%、90.0%)、0.964(91.7%、95.0%)和0.960(91.7%、95.0%)。结论:MRI的纹理分析可提供更多量化信息,对于术前通过MRI鉴别SFT/HPC与AM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颅内血管外皮瘤(HPC)磁共振影像特征并与病理学对照,提高对HPC的认识和术前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颅内HPC患者资料,其中男12例,女14例,平均年龄(46.8±13.8)岁,术前24例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19例行水抑制T2WI,20例行扩散加权成像,8例行MR波谱成像,6例行灌注成像.3例行MRA,2例行MRV.分析其在不同序列上的影像特征并和病理对照.结果 26例HPC好发部位依次为旁矢状窦面、蝶骨翼区、天幕周、鞍区及大脑凸面.92.3%(24/26例)呈窄基底与脑膜相连.易侵犯硬膜及静脉窦.HPC实质呈T1WI等低、T2WI等高信号,强化不均.瘤内出血、囊变多见.部分囊变区强化明显,亦可见壁强化.肿瘤实质在ADC上呈等高信号,灌注成像上示肿瘤灌注高于皮质区.MR波谱成像上75%(6/8例)出现Cho增高,100%(8/8例)NAA及Cr峰降低,25%(2/8例)在3.56 ppm处出现一个较高的肌醇峰.33%(1/3例)可显示来自于左大脑前动脉的供血动脉.2例行MRV均可显示瘤周迂曲血管,以及静脉窦侵犯范围.结论 HPC少见,但在磁共振成像上有一定的特异性,rADC值、MR波谱成像、磁共振灌注成像有助于诊断,术前MRA及MRV对其诊断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病例 男性 ,4 2岁。既往有颈椎病病史 ,因最近头晕、头痛日渐严重 ,时时晕厥前来我院就诊。查体 :体温 37℃ ,脉搏70次 /min ,呼吸 2 0次 /min ,血压 110 /75mmHg ,瞳孔等大 ,对光反射灵敏 ,心肺听诊未见异常。使用TOSHIBATCT 30 0S进行头颅平扫 ,片示前颅窝左侧见一明显圆形  相似文献   

11.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的CT、MRI影像学特征,以提高CT及MRI对HPC定性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颅内HPC的CT、MRI影像学表现,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9例HPC全部发生于颅内脑外,8例进行CT扫描,其中平扫呈均匀略高密度3例,呈低等混杂密度3例,呈高等混杂密度2例;增强后扫描呈不均匀强化7例,均匀强化1例。9例HPC均行MRI扫描,平扫T1WI呈等T1等T2信号3例,呈等长T1等长T2不均匀混杂信号6例,增强后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结论:HPC具有一定的CT、MRI特征性表现,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提高其术前诊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潘锋  祝跃明  周林江  顾晓丽  沈健  黄小燕   《放射学实践》2012,27(11):1180-1182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PC)的CT及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MRI平扫、增强扫描及DWI检查,3例行MRA、MRV检查。结果:16例肿瘤均明显强化;15例有不同程度占位效应;14例外形波浪状分叶,2例呈类圆形;13例瘤内有囊变、坏死;10例可见瘤内血管流空信号。12例肿瘤T1WI上呈等低信号,4例呈高或略高信号;13例T2WI上呈混杂高信号,3例为等低信号;11例DWI上呈等低信号,5例为高信号。7例与脑膜以窄基底相连,9例与脑膜宽基底相连;4例邻近颅骨有破坏,4例可见脑膜尾征。结论:HPC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两种检查方法相结合有助于HPC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通过与局部感兴趣区法(ROI)进行比较,探讨基于全瘤体的表观扩散系数(ADC)直方图分析方法在鉴别颅内孤立性纤维瘤/血管周细胞瘤(SFT/HPC)与血管瘤型脑膜瘤(AM)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2例SFT/HPC及16例AM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DWI数据经单指数模型进行后处理可获得ADC图,分别采用局部及全瘤ROI直方图分析方法测量肿瘤的ADC值以及ADC直方图参数,包括ADCmean、ADCmedian、ADCmax、ADCmin及第5、10、25、75、90、95百分位数(ADCP5、ADCP10、ADCP25、ADCP75、ADCP90及ADCP95)。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各参数的差异,并采用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采用局部ROI法测量的ADC值在SFT/HPC与AM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7)。全瘤直方图分析中,SFT/HPC组中ADCmin(P=0.001)及ADCP5(P=0.045)低于AM组(P<0.05),两组间性别、年龄、发病部位及其它直方图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DCmin鉴别SFT/HPC与AM的诊断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为0.86,以569.00×10-6mm2/s为截断值时,敏感度为81.3%,特异度为83.3%。结论:基于局部ROI法测量的ADC值不能有效鉴别SFT/HPC与AM,而ADC图全瘤直方图分析法可用于鉴别两类肿瘤,其中以ADCmin的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4.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及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及MRI影像表现。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10例,男6例、女4例,所有病例均进行了CT及MRI检查。结果:回顾分析其CT及MRI影像表现有如下特点,CT:①肿瘤表现为等低混杂密度或等低高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后,肿瘤通常为明显不均匀强化;②肿瘤临近骨质可有破坏,但无增生硬化;③半数以上肿瘤与硬膜窄基底相连;④肿瘤形态呈分叶状或菜花状。MR:①肿瘤主要表现为等长混杂T1、等长混杂T2信号影,偶可见短T1或短T2信号影,注药后,肿瘤增强明显但不均匀;②外形呈不规则分叶状;③半数以上的肿瘤与硬膜窄基底相连;④肿瘤内常可见血管流空影而见不到钙化影。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有比较典型的CT及MR影像特点,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其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MRI、DSA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认识和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搜集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男7例,女4例,年龄25-69岁。11例均行CT扫描,7例行MRI检查,7例行DSA检查。结果:CT平扫,6例为高密度,5例为不均匀混杂密度;增强后,病变的实性部分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或不规则周边强化。7例MRI检查,在T1WI上,3例为等信号,4例为略高混杂信号;T2WI上,4例为混杂信号,3例为等信号;增强后,肿瘤明显强化。DSA表现为排列粗细不均、弯曲变形的动脉,并在静脉 期可见明显“肿瘤染色”。结论;在CT、MRI、DSA上,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不具备特征性影像表现,联合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提高对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颅脑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MRI与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颅脑血管外皮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和CT、MRI特征。材料与方法:收集经CT和MRI诊断为脑膜瘤,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血管外皮细胞瘤12例,年龄34 ̄58岁。CT检查7例,均采用增强前、后常规扫描。MRI检查12例,采用SE序列增强前、后扫描。结果:12例肿瘤全部发生在颅内脑外,7例CT平扫呈低等混合密度2例,呈等高混合密度5例;增强后扫描呈不均匀强化6例,均匀强化1例。骨窗显示病灶局部侵蚀性骨质破坏4例。MRI平扫,T1WI呈等高不均匀信号10例,呈等信号2例;T2WI呈不均匀等高信号10例,呈等信号2例。12例中7例显示脑膜尾征;增强后扫描1 均呈不均匀强化。结论:血管外皮细胞瘤具有一定的CT、MRI特征性表现:分叶状、丰富的血管流空、肿瘤内密度或信号不均匀、无肿瘤内钙化和骨质增生、局部颅骨呈溶骨性破坏。  相似文献   

17.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的MR影像对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研究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影像表现 ,并与脑膜瘤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 2 7例和脑膜瘤 2 36例。对 2组肿瘤的MR及临床观察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统计学方法包括 χ2 检验、秩和检验和Logistic回归。 结果 患者性别 (χ2 =6 981 )、肿瘤形态 (χ2 =39 949)、肿瘤内血管流空信号 (χ2 =1 2 366)、肿瘤内坏死与囊变信号 (χ2 =37 432 )、肿瘤附着硬膜的类型 (广基底或窄基底 ) (χ2 =1 6 956)、T1 WI信号强度 (χ2 =1 4 880 )、T2 WI信号强度 (χ2 =37 0 68)、肿瘤增强程度 (χ2 =1 0 0 81 )、肿瘤增强均匀性 (χ2 =1 7 0 1 4 )等因素在血管外皮细胞瘤组与脑膜瘤组之间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值均 <0 0 1 ;“硬膜尾征”(χ2 =5 655)在两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患者初次就诊时年龄在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双侧检验P =0 0 1 5) ,P <0 0 5 ;患者的病程在两组间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双侧检验P =0 0 1 3) ,P <0 0 5。Logistic回归方程中 ,变量“肿瘤形态”P <0 0 1 ;变量“T2 WI信号强度”和变量“硬膜尾征”P <0 0 5。结论 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的MR影像鉴别诊断诸多因素中 ,肿瘤呈分叶状、T2 WI呈等高混  相似文献   

18.
脑膜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提高对脑膜血管外皮瘤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脑膜血管外皮瘤的CT和MRI表现,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脑膜血管外皮瘤的CT和MRI表现类似脑膜瘤,但具有恶性征,无颅骨增生和硬膜强化(硬膜尾征),与脑膜瘤不同。结论 CT和MRI表现类似脑膜瘤的颅内肿瘤,具有恶性征,没有颅骨增生和硬膜强化者要考虑脑膜血管外皮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表现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MRI征象、弥散加权成像、灌注成像及波谱成像结果。结果: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39例,其中35例位于颅脑,4例在脊髓。大多数呈分叶状且病灶大,有血管流空信号,易发生囊变坏死,水肿及占位征象明显;MRI显示不均匀稍长、等或混杂T1WI,均匀等或稍长和T2WI信号,累及静脉窦及硬脑膜常见,典型病例显示增强明显且极不均匀或中度不均一增强。弥散加权成像表现混杂或略低信号,其实性部分信号略高,病灶内ADC值为(12.68±4.01)10-4mm2/s,病灶侧ADC值大于对侧正常脑组织。13例行灌注成像的病变显示病灶侧相对局部脑血容量明显升高,呈不均质高灌注。时间-信号曲线显示负性增强显著,下降支与上升支分别显示不对称。7例行MRS检查的病变显示NAA降低,Cho升高。结论: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MRI具有特征性表现,结合弥散加权成像与灌注成像及MRS检查有助于对该肿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及MRS表现特征. 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MRS表现,其中MRI检查7例,MRS检查4例. 结果:7例中,肿块呈多分叶状6例,MRI平扫中3例T1WI呈等信号,3例呈等、低信号,1例合并出血肿块内夹杂高信号灶,T2WI上2例呈等信号,4例呈等高混杂信号,1例呈混杂高信号,5个肿块内及周边均可见多发迂曲扩张的血管流空影,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均匀(3例)或不均匀(4例)增强.4例MRS均表现为Cho明显升高及明显高耸Lip峰,NAA明显降低或消失,2例MI峰明显增高,未见Ala峰和Glx峰.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MRS表现有助于与脑膜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