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改进,胰腺囊性肿瘤(PCN)的诊断率不断增加。常见的胰腺囊性肿瘤包括浆液性囊腺瘤(SCN)、黏液性囊腺瘤(MCN)和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以及囊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PN),一旦怀疑为恶性时,均应行根治性手术切除。PCN的术前诊断和良恶性判断十分重要,目前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当临床发现老年男性病人、血清肿瘤标记物CA19-9升高、伴有巨大胰腺肿块、体重下降、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者,应考虑恶性肿瘤的可能。主要依靠术后病理、经超声内镜下囊液抽取分析和穿刺组织活检确诊,包括肿瘤相关DNA、MicroRNA和蛋白质标记物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胰腺囊性肿瘤(pancreatic cystic neoplasms PCN)是一组较少见的胰腺肿瘤,其种类繁多,1996年WHO从病理组织学上进行分类,分为浆液性囊性肿瘤(serous cystic neoplasms,SCN)、黏液性囊性肿瘤(mucinous cystic neoplasms,MCN)、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einous neoplasms,IPMN)、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SPT),有良性与恶性之分。随着腹部影像检测技术的发展和普及,PCN的发现较过去有了明显增加。我院及复旦大学附属上海中山医院自1987年1月-2008年5月共收治PCT 2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本文根据其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现代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发展及人们健康体检意识的提高,胰腺囊性肿瘤(pancreatic cystic neoplasm, PCN)的检出率明显上升。PCN是由胰腺上皮和间质组成的含有囊腔的肿瘤性病变。根据2010年WHO分类标准,PCN主要分为浆液性囊腺瘤(serous cystic neoplasm, SCN)、黏液性囊腺瘤(mucinous cystic neoplasm, MCN)、导管内乳头状黏  相似文献   

4.
胰腺囊性肿瘤(pancreatic cystic tumor,PCT)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胰腺肿瘤,包括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癌、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近年来,胰腺囊腺瘤患者较过去明显增加。1987年,Warshaw等提出假性囊肿是胰腺囊性病变的主要原因,但随着对胰腺囊性病变认识的不断提高,现认为浆液性和黏液性囊癌肿在所有胰腺囊性病变中占50%-60%。尽管胰腺囊性肿瘤的发生率较实质性肿瘤低,但是随着现代影像技术如CT、MRI或EUS的提高和完善,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率比以往大大提高。因而了解胰腺黏液性囊腺瘤的最新诊治方法对于提高诊疗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胰腺囊性肿瘤(PCN)是指一类胰管或腺泡组织上皮细胞增生,致使分泌物潴留而发生的肿瘤性囊性病变.发病率较低,仅占胰腺原发性肿瘤的1%,胰腺囊性病变的10%~15%[1],其中以浆液性囊腺瘤(serous cystic neoplasm,SCN)最高,黏液性囊腺瘤(mucinous cystic neoplasm,MCN)或囊腺癌次之,近年来实性假乳头性肿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SPT)和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的报道逐渐增多.一般认为浆液性囊性肿瘤主要为良性病变,而黏液性囊性肿瘤、导管黏液性扩张及乳头囊性肿瘤为潜在恶性病变[2].胰腺囊性肿瘤对放疗、化疗不敏感,手术是胰腺囊性肿瘤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主要介绍胰腺囊性肿瘤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是一种胰腺囊性肿瘤(pancreatic cystic neoplasm,PCN),具有一定的恶变潜能。随着腹部CT及MRI的广泛使用,胰腺囊性占位的检出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同时越来越多的IPMN被发现[1]。如何准确诊断及治疗IPMN是目前临床工作的关注重点,包括影像学检查、肿瘤标  相似文献   

7.
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胰腺囊性肿瘤(cystic tumors of the pancreas)是较少见的肿瘤,术前常难于确诊,常见的几种肿瘤为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胰腺实性假乳头肿瘤和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胰腺囊性肿瘤发病率以黏液性囊腺瘤或囊腺癌最高,浆液性囊腺瘤次之。近年来,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或称囊实性肿瘤)和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文献报道增多。熟悉这几种肿瘤的临床特点,特别是影像学特征,能提高诊断准确率,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临床上胰腺囊性肿瘤(PCN)的病人越来越多,但外科医师对其认识不深,诊治水平参差不齐,从而导致了对PCN治疗上的不足或者过度。就PCN当前的国际诊治指南而言,不但存在较多的争议,而且也在不断的修正之中。黏液性囊腺瘤(MCN)及浆液性囊腺瘤(SCN)的诊治策略较为明确,而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诊治中存在的争议较多。MRI为PCN首选的非侵入性检查,因其在鉴别诊断上较CT有优势。内镜超声对PCN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是PCN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上,SCN一般无须手术;而MCN一旦确诊均建议手术切除,若无恶性证据无须术后随访。主胰管型IPMN因恶变率高,一旦确诊应积极手术治疗。分支胰管型IPMN(BD-IPMN)的治疗则存在不少争议,目前国际上对BD-IPMN的治疗总体趋于保守。在手术决策上,肿瘤大小越来越受到重视,肿瘤生长速度及血清CA19-9水平也在近期成为指导BD-IPMN治疗的重要因素。IPMN术后仍存在较高和较长期的复发风险,建议终身随访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及分析无症状性胰腺囊性肿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84年1月至2008年6月126例经手术治疗的胰腺囊性肿瘤的病例资料。结果 126例胰腺囊性肿瘤的病人中,60例无症状,其中56例为良性,28例为浆液性囊腺瘤,25例为黏液性囊腺瘤,3例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4例为恶性,3例为黏液性囊腺癌,1例为侵袭性导管内黏液性肿瘤。 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变量分析结果显示病人的性别,肿瘤大小和影像学特征性表现(包括实性成分和主胰管扩展)在胰腺良、恶性囊性肿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在恶性肿瘤中显著多于女性(P=0.01); 影像学特征性表现是常常是判断肿瘤恶性可能的独立因素。对于直径<3cm的肿瘤,无症状的胰腺囊性肿瘤更多见于良性肿瘤。结论 在无症状胰腺囊性肿瘤中,恶性肿瘤发病率比较低,尤其对于肿瘤直径<3cm的无症状囊性肿瘤,如果影像学检查显示囊肿内无实性成分或乳头状突起,胰管不扩张者,可采用保守观察的方法,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0.
胰腺囊性肿瘤诊断和治疗的现今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胰腺囊性肿瘤(cystic neoplasms of thepancreas.PCN)虽仅占胰腺肿瘤的5%~10%,但最近越来越受到关注,其原因主要有:①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PCN的发现较过去有了明显增加,如我院在1998年前的40年间仅收治了18例PCN.而1999年1月至2006年12月的8年间收治的PCN已达104例。②PCN包括良性至恶性的各种病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MCN)的CT及MR影像特点。方法18例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均经病理证实,其中囊腺瘤11例,交界性肿瘤4例,囊腺癌3例。患者均进行了CT和(或)MR检查,回顾性分析肿瘤的CT及MR影像表现。结果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平均大小为6.7cm,11例位于胰体、尾:除2例囊腺瘤为单房性无间隔外,其余16例均为多房性。3例囊腺癌囊壁及间隔明显增厚或囊壁上见壁结节,其中2例的囊腔直径大于2.0cm;13例非恶性肿瘤的囊壁及小房间隔较薄且均匀,无壁结节,小房直径大于2.0cm。1例囊壁钙化,4例合并胰腺炎改变,1例合并有胆总管扩张,1例周围血管包绕。结论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的CT及MR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有助于黏液性囊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是近几年才被逐渐认识的一类胰腺囊性肿瘤,约占临床诊断胰腺肿瘤的7.5%和手术切除胰腺肿瘤的16.3%,具有产生大量黏液蛋白、胰腺导管囊性扩张和伴有导管内乳头生成的特点。本文总结我院近年来诊治的24例IPMN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胰腺黏液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1999年1月至2007年6月我院腹部外科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22例胰腺黏液性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3例,黏液非囊性癌11例,黏液性囊性肿瘤8例.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检查难以确诊.22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2例失访.黏液性囊性肿瘤术后1例因复发转移死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1例出现复发转移死亡;黏液非囊性癌失访2例,其余均于5~22个月内死亡,平均生存期lO个月.结论 胰腺黏液性肿瘤是一种恶性或潜在恶性病变.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和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后疗效满意,胰腺黏液非囊性癌预后差,生物学特点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 of the pancreas,IPMN)是用来区分一类特殊胰腺肿瘤的一个新术语。上世纪80年代初期,有关内窥镜检查方法的文献上最初描述了此类胰腺肿瘤,特点是在内镜下可见Vater壶腹漂浮出大量黏液性物。1982年,Ohhashi等报道4例胰腺产黏液性肿瘤。1986年,Itai等报道一大类胰腺黏液性肿瘤,并命名为导管内黏液囊腺瘤和囊腺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28例胰腺囊性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胰腺囊性肿瘤多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确诊率:B超71.4%、CT82.1%和MRI80%。全组手术切除率89.3%。手术后发生胰瘘12例和腹腔感染4例,2例(黏液性囊腺癌和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癌各1例)术后2年内死亡。结论:胰腺B超和CT检查是早期发现胰腺囊性肿瘤的最有效方法,积极手术治疗,多数患者可获得较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及健康体检人群的增加,胰腺囊性肿瘤的检出率逐年增加。据报道,目前约有15%的患者为行MRI检查时偶然发现胰腺囊性肿瘤,年龄70岁人群中,约25%合并胰腺囊性肿瘤[1-2]。胰腺囊性肿瘤种类繁多,包括胰腺黏液性囊腺瘤(MCN)、浆液性囊腺瘤(SCN)、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等,各类肿瘤生物学行为不同,虽先后出  相似文献   

17.
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腺囊性肿瘤(cystic tumors of the pancreas)是指一类胰管或腺泡组织上皮细胞增生致使分泌物潴留而发生的肿瘤性囊性病变,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国内文献报道较少,极易造成误诊、误治。常见的胰腺囊性肿瘤为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胰腺实性假乳头肿瘤和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现将上述几种胰腺肿瘤的临床特点分述如下,以提高术前和术中的诊断准确率,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科室200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40例胰腺囊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胰腺囊性肿瘤无特殊临床表现,B超和CT检查对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57.5%(23/40)和72.5%(29/40),但不能准确区分其组织学类型。4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2例患者误诊为假性囊肿而行内引流术,另外38例行胰体尾切除术。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浆液性囊腺瘤23例,黏液性囊腺瘤9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瘤3例,黏液性囊腺癌5例。5例失访,35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为(74.2±12.8)个月(2个月~8年);3例囊腺癌患者中1例肿瘤切除者至今存活(已随访8年),2例肿瘤未切除者分别于术后4个月和7个月因肿瘤转移死亡;其余32例获访的囊腺瘤患者均存活至今。结论外科切除是治疗胰腺囊性肿瘤最有效的手段,即使是对于无任何症状的患者也应行积极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胰腺囊性占位是一种较特殊的胰腺肿瘤,发病率约占胰腺肿瘤的1%[1].由于病灶的解剖位置比较深,发病周期较长,因此临床症状不明显,早期发现和诊断较为困难.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胰腺囊性占位的检出率不断提高.胰腺囊性占位包括原发性囊性肿瘤和实性肿瘤囊性变.临床上一般分为浆液性囊腺瘤(serous cystic neoplasm,SCN)、黏液性囊腺瘤(mucinous cystic neoplasm,MCN)和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IPMN)以及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esudopapillary neoplasm,SPN).  相似文献   

20.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1982年由日本Ohhashi等首先报道,以后陆续有少量病例报道,近十年以来报道的病例数明显增加,目前国外文献中上百例报道也有数篇,但国内仅见1篇8例报道。对该肿瘤曾有过多种不同命名,如产黏液癌、高分泌黏液癌、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导管高分泌黏液肿瘤、导管内癌、导管产黏液肿瘤、导管扩展型黏液性囊腺瘤和囊腺癌、黏液性导管扩展症、胰管扩展型产黏液肿瘤等。1996年WHO颁布IPMN的诊断标准,以期将其与胰腺黏液性囊腺瘤或胰腺黏液性囊腺癌区分开来。在临床与病理方面,IPMN与后者也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