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对臂丛阻滞神经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亚麻醉剂量量氯胺酮对臂丛阻滞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4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7例,实验组药用2%利多卡因6mg/kg 氯胺酮0.4mg/kg;对照组药用2%利多卡因6mg/kg,观察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镇痛维持时间;结果: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阻滞完善时间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期间各病例未见任何副作用;结论:亚麻醉剂量氯胺酮用于臂丛阻滞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两种不同方法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观察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的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120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0例。传统组经锁骨中点上1cm处进针,达第一肋骨并寻找异感后注药,或将药经一肋骨表面。改良组进针部位同上,达第一肋骨后,称将药液的1/2量注在第一肋骨表面,然后边退针边回抽边注药至皮下1cm处将药注完。结果传统组麻醉有效率为80%,无效者2例;而改良组麻醉有效率为98%;仅1例效果较差。结论改良法安全简便,效果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90例拟接受上肢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Ⅰ组与Ⅱ组,Ⅰ组患者手术前使用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Ⅱ组患者使用传统解剖学定位实施锁骨臂丛神经阻滞,使用局部麻醉药均为2%利多卡因与0.75%罗哌卡因的1:1混合液,使用剂量为0.4 ml/kg。观察并记录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结果:Ⅰ组完成操作所需时间为(3.6±1.7)min,起效时间为(4.5±1.9)min,明显短于Ⅱ组的操作时间(6.3±1.8)min和起效时间(11.5±2.4)min,同时Ⅰ组的麻醉效果优等率为95.6%,优于Ⅱ组的66.7%且Ⅰ组患者并发症发病率为0%,低于Ⅱ组患者的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定位阻滞对患者上肢手术部位进行局部麻醉与传统的解剖学定位局部麻醉相比,所需的操作时间短、起效快、效果好、并发症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拟行单侧上肢手部手术男性患者100例,所有患者ASAΙ~Ⅱ级、体格正常、18~55岁,在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对比注药前的超声解剖图像,观察记录臂丛神经鞘的位置,观察记录操作用时,麻醉阻滞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局麻药用量为0.5%罗哌卡因30 mL,超声设备为迈瑞彩色多普勒超声系统。结果臂丛神经鞘到皮肤的距离(平均值):上缘1.002 cm (100例),下缘2.26 cm (45例);操作平均用时3分56秒,92%的操作用时在3~5 min内;麻醉效果中优90%,良8%,差2%,无效0,有效率为98%;不良反应发生有霍纳征1例、注药后寒颤1例。结论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对由桡神经和正中神经支配的区域基本上都能获得满意的阻滞效果,在安全范围内,使用较大剂量(浓度)的局麻药和(或)追加尺神经阻滞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对甲状腺癌根治术(Radical resection of thyroid carcinoma, RRTC)后患者苏醒及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8月-2021年3月安庆市立医院麻醉科行RRTC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B、C组,每组30例,A组术中持续输注生理盐水;B组术中持续输注艾司氯胺酮0.25 mg·kg-1·h-1;C组术中持续输注艾司氯胺酮0.5 mg·kg-1·h-1。观察各组患者术中各时间点[麻醉诱导前(T0)、注射药物5 min后(T1)、气管插管后(T2)、手术结束(T3)、术后1 h(T4)]心率(Heart rate, 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动脉压水平波动情况,统计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观察各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的镇静情况(Ramsay镇静评分)及...  相似文献   

6.
神经刺激器对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辅助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燕  李世忠 《北京医学》2008,30(9):530-532
目的 评价神经刺激器对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辅助作用.方法 对62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成年患者(ASA Ⅰ~Ⅱ),在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中正确辨认神经及穿刺针的位置.神经刺激器引出臂丛神经支配肌群运动的刺激电流<0.5mA即认为穿刺针位置接近臂丛神经.根据神经刺激器能否引出肌群收缩分为NT组(不能引出肌群收缩)和T组(能引出肌群收缩).超声定位时在显示器上必须至少能清楚看到臂丛3干中的2干及穿刺针.记录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并评价阻滞完善率;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优、良、差).记录麻醉并发症.结果 62例患者超声图像清晰.52例患者神经刺激器引出明确的肌群运动,其中45例(88%)患者臂丛阻滞完全.10例未引出上肢肌群收缩,其中9例(90%)患者臂丛阻滞完全.结论 对于超声图像清晰的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应用神经刺激器引出肌群收缩不能增加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P>0.05).另外,即使没有引出肌群运动(假阴性率较高),最终也证明这些阻滞是成功的.神经刺激器对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辅助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7.
8.
罗哌卡因对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哌卡因 (ROP)是继布比卡因(BUP)之后开发出来的一种新的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动物实验研究表明 ,对心血管毒性低[1 ] ,并具有高度感觉与运动神经分离阻滞作用[2 ] 。本文观察ROP在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中的效果及安全性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2 0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阈下剂量氯胺酮复合布比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镇痛效果.方法 60例ASA评级Ⅰ~Ⅱ级在臂丛神经阻滞下的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局麻药为0.25%布比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 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A组:复合氯胺酮0.4 mg/kg;B组:复合氯胺酮0.2 mg/kg;C组:不用氯胺酮.记录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首次感觉疼痛时的VAS评分,注药后各种不良反应.结果 A组较其他两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短,镇痛持续时间长,首次感觉疼痛时的VAS评分低,阻滞完全率高.不良反应率A组较高(P<0.05).B组较C组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臂丛神经阻滞加用阈下剂量氯胺酮能缩短起效时间,明显增强镇痛作用和延长术后镇痛时间.  相似文献   

10.
杨增峰 《中外医疗》2024,(3):100-103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诱导使用艾司氯胺酮亚麻醉剂量的具体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2023年1—6月山东省烟台市北海医院收治的100例须择日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区组随机法分为参照组(n=50,安慰剂麻醉诱导)、探讨组(n=50,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麻醉诱导),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诱导效果。结果 T1期探讨组患者心率、舒张压、收缩压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探讨组麻醉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术后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停留时间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探讨组患者术后30 min、术后2 h、术后6 h Ramsay镇静量表(Ramsay Sedation Scale,RSS)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探讨组术后30 min、术后2 h、术后6 h疼痛数字评分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1.26±0.27)分、(1.65±0.39)分、(2.80±0.42)分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SCBPB)被称为上肢手术麻醉中的"脊麻",是上肢肩关节以下一种良好的麻醉和术后镇痛方法,但其不可避免地带来并发症,其中膈肌的麻痹越来越受关注。然而随着超声的应用,解剖结构、进针程度和局部麻醉药的扩散情况可视化,使SCBPB具有起效快、局部麻醉药用量少、持续时间长及阻滞成功率高等优点,但其所带来的并发症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因膈肌麻痹所致的呼吸窘迫。因此,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的精确定位下,尽可能降低膈肌麻痹发生率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阈下剂量(0.4 mg/kg)加入局麻药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镇痛、镇静效果.方法 60例ASA评级Ⅰ~Ⅱ级在臂丛神经阻滞下的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双肓法分为三组,每组20例,局麻药为0.375%布比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 ml作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A组:复合氯胺酮0.4 mg/kg;B组:氯胺酮0.4 mg/kg,肌注;C组:不用氯胺酮.记录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术后12 h、24 h、48 h视觉模拟评分(VAS),注药后10 min、30 min的镇静/警觉评分(OAA/S)及麻醉期间谵妄、多语、头晕、视物不清、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果 A组较其他两组麻醉起效时间短,镇痛持续时间长;A组和B组术后12 h、24 h、48 h VAS均低于C组,A组则更优于B组(P<0.05);A组和B组在注药后均有一定镇静作用,注药10 min后OAA/S评分A组较B组低(P<0.05),30 min后两组无明显区别(P>0.05);视物不清、头晕等发应率A组和B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较C组高(P<0.05).结论 臂丛神经阻滞加用阈下剂量氯胺酮能缩短麻醉起效时间,有短时间的镇静作用,明显增强镇痛作用和延长术后镇痛时间.  相似文献   

13.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9):162-165+169+封三
目的肌电图观察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supraclavicular brachial plexus block,SCBPB)对膈神经传导(phrenic nerve conduction,PNC)和膈肌电位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择期行前臂骨折取内固定装置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0.375%罗哌卡因20 mL)、B组(0.5%罗哌卡因20 mL)和C组(0.75%罗哌卡因20 mL),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进行SCBPB,应用肌电图测量PNC数据,对阻滞前、阻滞后5、10、15、30 min的PNC潜伏期及膈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测量三次记录平均值。测试阻滞后5、10、15、30 min阻滞情况,观察并记录三组的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效果、阻滞维持时间及术后24 h阻滞相关并发症。结果 A组阻滞后CMAP波幅小于阻滞前50%的概率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比B、C组阻滞起效时间慢,阻滞维持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臂丛阻滞后PNC潜伏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30 min阻滞效果、术后24 h阻滞相关并发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0.375%、0.5%和0.75%罗哌卡因20 mL在超声引导下行SCBPB在注药后30 min均可以达到满意的阻滞效果,0.375%罗哌卡因20 mL比0.5%、0.75%罗哌卡因20 mL行SCBPB对CMAP波幅影响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小儿上肢手术氯胺酮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ASAⅠ级的上肢手术患儿,随机等分为传统解剖定位组(C组)和超声组(US组),局部麻醉药均用0.8%利多卡因加0.15%左布比卡因的混合液0.8 ml/kg,加入1∶20万U肾上腺素。观察两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术中氯胺酮的用量、术后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及并发症。结果:US组与C组比较:①麻醉操作完成时间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较短(P<0.05);③氯胺酮的用量明显较少(P<0.01);④术后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明显较短(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小儿上肢手术可以明显减少麻醉术中氯胺酮的用量,更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6.
上肢和肩部手术行臂丛神经阻滞方法简便有效 ,但有时因解剖原因可出现阻滞不完善。本文观察 58例臂丛神经阻滞不完善辅助小剂量氯胺酮复合安定情况。1 资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 38例 ,女性 2 0例。年龄 16~ 6 5岁。体重 4 0~ 6 8kg。既往均无高血压和精神病史 ,麻醉前病情分级 (ASA)Ⅰ~Ⅱ级。手部和前臂手术 30例 ,肘关节和上臂手术 18例 ,肩部手术 10例 ,手术时间 4 0~ 2 10min。1 2 麻醉方法 术前常规肌注阿托品 0 5mg ,苯巴比妥钠 0 1g ,心率 >10 0次 /min不用阿托品改用东莨菪硷 0 3mg。入室后即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锁骨上神经加低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在锁骨开放内固定术中麻醉效果。方法120例锁骨骨折病人被随机分为A、B、C、D、E、F6组,每组均20例,采用不同神经阻滞法均注入1.2%利多卡因+0.3%布比卡因混合液(内含1:20万肾上腺素),据患者主诉和骨科医师评定阻滞效果。结果F组中阻滞满意(Ⅰ、Ⅱ级)病人总例数明显多于A、B、C、D、E5组(P<0.01),F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其它各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锁骨上神经加低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病人,阻滞效果明显优于颈浅丛,臂丛(winne氏法及低位肌间沟法)及锁骨上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8.
<正>临床麻醉剂量氯胺酮作为镇痛药物应用时易产生噩梦、幻觉等精神副作用。随着新适应证和作用机制的发现,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被作为镇痛药物重新引发了研究[1]。实际临床实践中急性疼痛发生率较高,部分患者会发展成慢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可能增加有关疾病的发病率,造成一定社会危害[2]。随着亚麻醉剂量氯胺酮镇痛作用的不断应用,氯胺酮的非麻醉作用成了其临床应用发展的新方向。结合亚麻醉剂量氯胺酮镇痛作用的研究,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将为临床急性疼痛治疗提供更多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定位与单纯手法解剖学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12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定位组(Ⅰ组)和单纯手法解剖学定位组(Ⅱ组)。局麻药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量混合液,剂量为0.4 mL/kg。观察操作时间、起效时间、手术区域麻醉效果(优、良、失败)、持续时间,观察并记录并发症。结果Ⅰ组完成操作所需时间(185±102)s,明显短于Ⅱ组的(378±105)s(P<0.01)。Ⅰ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快于Ⅱ组(P<0.01)。麻醉效果优等率Ⅰ组为96%,Ⅱ组为75%(P<0.05),有统计学意义。Ⅰ组未出现并发症,Ⅱ组有4例患者出现与神经阻滞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阻滞起效快,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B超引导下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100例需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根据操作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传统操作)及观察组(B超引导).比较2组患者镇痛效果及麻醉效果的差异.结果 对照组患者镇痛有效率为80%,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4%(P<0.05);2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麻醉药总用量、麻醉操作时间、持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