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解剖部位的特殊性, 近端胃切除术后失去了食管胃结合部原有的生理结构和功能, 需要进行合适的消化道重建来改善患者术后的反流。传统的双通道吻合方式适用于绝大部分近端胃切除术中的消化道重建, 抗反流效果好, 尤其适用于残胃过小、不适合做食管残胃吻合、糖耐量减低的患者。但是由于手术方式复杂, 吻合口多, 在完全腹腔镜下操作存在较大的难度。我们中心在熟练开展完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双通道吻合法的前提下, 对其进行了改良。本视频就改良双通道吻合法在完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中的应用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2.
全腹腔镜食管胃结合部肿瘤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分为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及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这两类重建方式又分成不同的术式,其中部分重建方式的功效仍存争议。全胃切除术目前仍是食管胃结合部肿瘤的主要手术方式;近端胃切除术应用较少,但其术后抗反流重建方式的出现有望扩大近端胃切除术的适应证。管形吻合能够获得较高的切缘,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食管胃结合部肿瘤;直线形吻合的全过程均可在腹腔镜下完成,主要适用于Siewert 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肿瘤。对于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如何保证食管空肠吻合口的安全,降低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是争议的焦点。对于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各种重建方式是否具有抗反流功效仍然需要高级别研究证据来证实。在临床实践中,术者须在遵守消化道重建一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病人自身情况,以病人为中心,选择合适的消化道重建方式。  相似文献   

3.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发病率逐渐上升, 长径<4 cm的胃上部癌远端淋巴结转移少见, 行近端胃切除术即可满足根治要求。近端胃切除术后反流性食管炎、食物淤滞、吻合口狭窄、营养吸收差, 都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命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不断推广, 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淋巴结清扫术已经标准化, 但是消化道重建方式尚未达成标准共识, 而抗反流成为近年临床关注热点。通过间置空肠达到抗反流效果, 保留或重建抗反流结构的食管残胃吻合, 包括各种抗反流的附加手术, 各有优劣。笔者全面详细介绍各种主流抗反流手术方式及其改良方案, 以期为同道提供参考, 让患者最大化获益。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腹腔镜胃癌手术在中国发展迅速,手术步骤包含足够范围的胃切除、合理的淋巴清扫和消化道重建3部分.其中消化道重建是腹腔镜胃癌手术的关键。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常用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有胃十二指肠吻合(毕Ⅰ式)、胃空肠吻合(毕Ⅱ式)和胃空肠Roux-en-Y吻合: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消化道重建方式首推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腹腔镜近端胃癌根治术的消化道重建方式主要是食管胃吻合.食管-管状胃吻合能有效降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小切口辅助下消化道重建费用较低、易于掌握、适合国情、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5.
近端胃切除术是一种保留功能的胃切除手术,近年来在早期胃癌的外科诊疗中的应用逐渐增多。近端胃切除术相较于全胃切除术具有能改善病人术后营养状况等优点,但是由于其破坏了原有的贲门抗反流结构,病人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反流性食管炎症状。对于近端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方式的选择,目前尚缺乏公认的理想方法。临床较常用的重建方式包括食管残胃吻合、间置空肠吻合及双通道吻合。同时,各种改良或新型消化道重建方式也在临床应用中不断涌现。各种近端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方式各有利弊,需要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6.
胃上部早期癌可选择行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LPG),但术后发生胃食管反流会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食管胃双肌瓣吻合是利用食管与胃前壁吻合的一种消化道重建方式,与其他消化道重建方式比较,其能较好维持患者术后体质量,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远期生命质量,且具有良好的抗反流效果,并保留患者术后行内镜检查和治疗的可能性。笔者回溯国内...  相似文献   

7.
近端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对比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贲门癌、胃底癌及胃体癌行近端胃切除后,传统的消化道重建方法为食管与残胃吻合,但术后患者普遍存在反流性食管炎及有效胃容量减少,尤其是反流性食管炎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1]。为达到根治效果,对侵犯较广的近端胃癌,甚至采用全胃切除术,各国学者就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手术作了深入研究和临床尝试,但疗效并不满意[2]。  相似文献   

8.
梁寒 《消化外科》2014,(2):92-97
近端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残胃吻合是常用的术式,但是由于手术破坏了防反流结构,造成残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内导致反流性食管炎。管状胃消化道重建,采取食管残胃前壁吻合及幽门成型可以在残胃残端形成类似胃底结构,防反流作用明显,基本保持了胃的解剖结构,具备食物的贮存与消化功能。间置空肠可以有效防止反流,连续间置空肠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等优点。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对1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和1例食管胃结合部间质瘤患者实施近端胃切除术,术后分别采取了管状胃食管吻合和连续间置空肠两种消化道重建方式。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无相关}肖化道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近端胃切除双通道吻合术治疗早期近端胃癌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1—2020-01间郑州人民医院普外三行腹腔镜辅助胃癌D 2根治术的80例早期近端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全胃切除空肠食管Roux-en-Y吻合消化道重建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近端胃切除双通道吻合消化道重建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各40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中情况,以及术后临床指标。结果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淋巴结清扫量,以及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 a,观察组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观察组患者的营养状况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期近端胃癌患者实施腹腔镜辅助下近端胃切除双通道吻合术重建消化道,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近端胃切除是针对上部胃的早期癌的手术,比远端胃切除能够保存更多的胃功能和获得更佳的生存质量。由于切除上部胃,贲门功能丧失、胃的容积变化等所致反流性食管炎是该术式降低术后生存质量的主要原因。重建的方式多种多样,残留胃的大小决定重建方式的选择。重建时应充分注意保证安全的消化道吻合,防止胃液、肠液的食管、胃的反流,保证食物的贮存和排空功能,保存生理性通路以及保障残胃、胆、胰的内镜检查的可行性。目前,近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中仍以食管胃吻合和间置空肠法为主体,间置空肠贮袋仍处于研究阶段。  相似文献   

11.
近端胃切除与全胃切除相比,由于保留了胃的部分容积,对胃肠激素分泌和营养物质吸收干扰较小而具有潜在优势,被选择性地用于早期胃上部癌的治疗.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因考虑手术根治性和安全性等技术问题,整体而言开展并不普遍.食管-残胃吻合是近端胃切除术后最简单也是最常见的吻合方式,然而术后发生食管反流和吻合口狭窄的风险非常高.为预防近端胃切除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外科医生开展了多种食管-空肠吻合技术,如间置空肠吻合、双通路吻合等,但是由于这些技术的复杂性,并未在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术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重点介绍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术中行食管-残胃吻合的一些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和外科医生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针对早期胃癌的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在国内外各大中心获得广泛开展,但是腹腔镜下消化道重建仍然是全腹腔镜手术成功实施的关键。目前,全腹腔镜下早期胃癌根治术的肿瘤学安全性已经得到初步证实。全腹腔镜下远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包括BillrothⅠ式吻合,BillrothⅡ式吻合和Roux-en-Y吻合;近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包括传统的食管残胃吻合及其演变而来的抗反流吻合;而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包括使用管形吻合器或线形吻合器的食管空肠吻合。这些重建方式各具特点,目前未达成统一共识。在临床实践中,必须以病人为中心,因地制宜,在确保肿瘤根治性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消化道重建方式。  相似文献   

13.
胃肠电生理活动和胃食管结合部机械性抗反流结构是胃抗反流功能的基础, 近端胃切除破坏了抗反流的机械性结构和正常电生理通道, 残胃功能发生紊乱, 胃食管反流是其中严重的并发症。重建机械性抗反流屏障、建立缓冲带等机制的各种抗反流术式, 以及在近端胃切除消化道重建过程中保留胃的起搏区域和迷走神经、保留空肠肠管的连续性、维持胃肠道原有的胃肠电生理活动和幽门括约肌的生理功能, 均是胃保功能手术的重要措施。目前, 近端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术式种类繁多。但基于抗反流机制的设计、机械性屏障功能重建、胃肠电生理活动的保护是近端胃切除消化道重建过程中的重要考量因素。临床实践中, 应根据个体化原则, 在基于肿瘤根治安全性的前提下, 选择合理的近端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术式。  相似文献   

14.
食管胃结合部胃肠间质瘤的主要手术方式有局部切除和近端胃切除,在满足安全手术切缘的前提下,如果齿状线可以完整保留,即可以采取局部切除。近端胃切除术后的主要消化道重建方法有食管-管状残胃吻合,其中食管-管状残胃前壁吻合防反流效果更佳;Kamikawa双浆肌层瓣成型术操作复杂,但是防反流效果可靠;间置空肠重建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反流,连续间置空肠简化了手术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双通路重建是近年比较常用的方法,可以有效预防术后贫血和维生素B12缺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双通道重建在腹腔镜辅助近端胃癌根治性切除术中的应用体会,评估其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1月至2019年8月施行的57例腹腔镜辅助近端胃癌根治性切除术,术中保留远端胃,采用双通道消化道重建。观察术后双通道重建的手术结果、术后并发症、胃食管反流改善情况、术后进食情况,并行术后消化道造影,观察胃肠排空途径,术后内镜评估反流性食管炎情况。结果:57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平均(273.7±34.3)min,双通道重建时间平均(81.9±20.4)min,手术失血量(56.1±14.3)mL。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2.3%,其中食管空肠吻合口漏1例,瘘口愈合后出现食管空肠吻合口狭窄。术后患者均无反酸、烧心等反流表现。术后1个月每日餐次5~7次,平均(5.8±0.8)次,此后餐次逐渐减少;术后1年,每日3次正餐外简餐1~2次,正餐餐次进食量估测为患病前的80%~90%。术后1个月行消化道造影,造影剂均经过两条通道,54例以空肠途径为主,3例以残胃十二指肠途径为主。术后1年例行胃镜检查,发现1例反流性食管炎(A级)。结论:双通道重建是较理想、安全、可行的腹腔镜辅助近端胃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可避免术后胃食管反流,增加进食量,利于维持术后营养状态、减轻术后贫血。  相似文献   

16.
腹腔镜下双肌瓣吻合是近端胃切除消化道重建的方法之一,其利用吻合口两侧胃壁肌瓣包裹食管-胃吻合口,可压迫人工胃底以实现抗反流的目的。经过长期的探索和改进,双肌瓣吻合所重建的吻合口结构已经与自然贲门的功能接近。双肌瓣吻合技术在高位食管离断病例中的应用目前已被认为是较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病人术后营养状态较好,且吻合口漏、严重反流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其操作较为复杂,尤其在全腹腔镜下进行重建,对于腹腔镜操作初学者可能较为困难,且容易引起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随着操作方法和流程的规范化和程序化,该吻合方式仍有较大的推广和普及空间。目前有关高位食管离断双肌瓣吻合的临床研究仍然较少,且多以单中心或回顾性研究为主。期待未来对其进行更多的大型、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以提供更多循证医学证据。  相似文献   

17.
近端胃切除是治疗胃食管结合部和胃底区域良恶性肿瘤的一种手术方式,能够保留更多的胃功能并使病人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由于胃上部切除后破坏了胃食管结合部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所导致的反流性食管炎是该术式降低病人术后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近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种类多样,选择合适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对预防反流性食管炎具有重要价值。一旦术后发生反流性食管炎,可采用手术、介入以及药物等多种方式进行治疗,尽量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于浆肌双瓣技术的食管胃吻合应用于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于2019年9月接受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术的贲门部胃肠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并汇总分析浆肌双瓣技术应用于近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的文献资料。结果:本例为67岁男性病人,术前影像学检查和术后病理均诊断为贲门部胃肠道间质瘤。成功接受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方法为基于浆肌双瓣技术的食管胃吻合。总手术时间和吻合时间分别为280 min和100 min,术中出血量为40 m L。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3 d,进食流质时间为4 d,术后住院时间为8 d,无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术后2个月内镜检查提示无反流性食管炎。文献报道显示,基于浆肌双瓣技术的食管胃吻合术后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狭窄和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分别为0~4.2%、0~0.7%、4.0%~29.1%和0~8.3%。结论:基于浆肌双瓣技术的食管胃吻合应用于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术,安全且可有效预防胃食管反流,可选择性应用于胃上1/3肿瘤病人,但仍需高度重视其术后吻合口狭窄的防治。  相似文献   

19.
贲门癌近端胃切除空肠间置术预防反流性食管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贲门癌行近端胃切除后传统的消化道重建方法是食管胃吻合术,但术后很多病人发生胃食管反流和反流性食管炎,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为探讨空肠间置术对预防反流性食管炎的效果,1995年10月至2003年10月,我们对部分贲门癌病人行近端胃切除后采用空肠间置的消化道重建术,并与同期施行的食管胃吻合术者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空肠间置术预防贲门癌术后反流性食管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贲门癌近端胃切除空肠间置术后预防反流性食管炎的效果。 方法 贲门癌近端胃切除空肠间置术患者 ,于术后作胃镜和消化道 X线钡餐造影 ,4 8例患者于术后 7天和 2~ 3个月行连续 2 4小时 p H值监测 ,以评价食管反流的情况。 结果  6例术后出现反流性食管炎 ,发生率 9.68%。 结论 采用空肠间置术行消化道重建对预防贲门癌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