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对颈椎矢状面参数的影响及临床疗效;不同节段个数ACDF手术之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6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ACDF手术的5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MRI上测量手术前后的颈椎矢状面参数,包括C0C2角、C2C7角、T1倾斜角、颈倾角和胸廓入口角。临床疗效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进行评估,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C2C7角、T1倾斜角较术前增大,颈倾角较术前减小(P<0.05),术后VAS与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单节段、双节段和多节段手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上存在差异(P=0.001),在颈椎矢状位参数手术前后的差值以及治疗改善率上三者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疗效确切,手术通过改变颈椎曲度、增大T1倾斜角来恢复颈椎矢状位的平衡,不同节段个数的颈椎手术,在颈椎矢状位参数的改变和治疗改善率上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围手术期的护理及体会。方法:选择颈椎病患者4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椎前路手术治疗,在术前给予患者心理护理、术前训练、呼吸功能锻炼及术前准备,术后给予体位护理、生命指标监测与神经功能观察、保持呼吸道通畅、手术切口及引流管护理、饮食护理、出院指导。结果:所有患者均积极配合护理,获得较好的护理效果,减少了并发症,缩短了住院时间。结论:术前进行全面细致评估,积极采取上述护理措施可使患者卧床时间缩短,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分析4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生理特点,术前进行心理护理和气管食管推移训练,完善术前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病情,精心护理,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并发症,做好功能锻炼及出院指导。结果:4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顺利通过围手术期,经6~18个月(平均12个月)的随访,患者颈部及四肢功能明显改善,部分症状消失,无1例出现手术和护理并发症。结论:根据颈部手术的特殊性及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周密的围手术期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4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 36个月,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45例患者经过治疗后,按JOA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优25例,良12例,可8例,优良率为82.2%;平均植骨融合时间为16周,植骨融合率为100%.结论 颈椎前路钢板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有效,可提高植骨融合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患者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变化,为患者术后康复训练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选择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32例,根据术前矢状位轴向距离(SVA)值的中位数(15.75 mm)将患者分为低SVA组和高SVA组,每组16例。对2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测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患者颈椎X线侧位片SVA值、颈椎前凸角(Cobb角)和T1倾斜角(T1s),分析2组患者术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DI)评分和满意度评分。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高SVA组患者NDI评分降低(P<0.01), JOA评分升高(P<0.01)。与术前比较,术后低SVA组患者NDI评分降低(P<0.01),JOA评分升高(P<0.01),SVA值升高(P<0.01),Cobb角和T1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SVA组和高SVA组患者轴性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术后至少2年的随访中,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患者颈椎矢状面平衡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交感型颈椎病又称为Barre-Lieou综合症,是因颈椎退行性改变致颈部交感神经受压或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射性症状,如头晕、恶心、心动过速等。我科从2000年12月-2008年6月以来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方法治疗78例,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覃美青 《华夏医学》2005,18(5):771-772
前路颈椎间盘摘除加植骨融合术是目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理想的方法之一。2000年3月至2005年3月我科施行该项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7例,均取得良好效果,现将其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采用环锯法颈椎前路手术治疗1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北医三院疗效标准,术后病人均获得随访,结果优良率达81.8%,有效率达100%。该法是在传统环锯法基础上作了改进,要求做到解剖熟悉,手法轻巧,切忌粗暴;另外,术前要明确诊断;认为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彻底减压,椎间融合,方能保证良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中国东部地区不同年龄阶段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差异及随年龄如何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于我院健康体检中心留存的311名无症状健康志愿者的资料,由2名外科医师收集人口统计学数据及脊柱骨盆矢状面影像学参数,包括年龄、性别、最大胸椎后凸角、最大腰椎前凸角、最大腰椎前凸角-最大胸椎后凸角、骶骨倾斜角、骨盆倾斜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与骶骨倾斜角比值、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躯干偏移、T1矢状面角度、T1骨盆角度及T1脊柱骨盆倾斜角。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年龄与矢状面参数的关系,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年龄与最大胸椎后凸角的关系。根据年龄将研究对象分为7组:<20岁、≥ 20且<30岁、≥ 30且<40岁、≥ 40且<50岁、≥ 50且<60岁、≥ 60且<70岁和≥ 70岁,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各年龄段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差异。结果 311名健康志愿者的最大胸椎后凸角(r=0.280,P<0.01)、最大腰椎前凸角-最大胸椎后凸角(r=-0.320,P<0.01)、骶骨倾斜角(r=-0.216,P<0.01)、骨盆倾斜角(r=0.237,P<0.01)、骨盆倾斜角与骶骨倾斜角比值(r=0.282,P<0.01)、矢状面躯干偏移(r=0.279,P<0.01)、T1矢状面角度(r=0.247,P<0.01)及T1骨盆角度(r=0.259,P<0.01)均与年龄相关,而最大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及T1脊柱骨盆倾斜角均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最大胸椎后凸角=0.175×年龄+28.233,年龄每增长10岁最大胸椎后凸角增加1.75°。<20岁、≥ 20且<30岁、≥ 30且<40岁、≥ 40且<50岁、≥ 50且<60岁、≥ 60且<70岁和≥ 70岁组人数分别为8、56、51、59、56、56、25名,最大胸椎后凸角、骨盆倾斜角、骨盆倾斜角与骶骨倾斜角比值、矢状面躯干偏移、T1矢状面角度及T1骨盆角度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大(P均<0.01),最大腰椎前凸角-最大胸椎后凸角、骶骨倾斜角则随年龄增长而减小(P<0.01、P<0.05)。结论 在中国东部地区无症状健康志愿者中,最大胸椎后凸角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年龄每增长10岁最大胸椎后凸角增大1.75°)。  相似文献   

10.
11.
郭芝芳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3):205-206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颈椎病125例的术前、术后护理方法。结果:经6~24个月(平均15个月)的随访,125例给予手术治疗后,效果良好,无1例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实施围手术期护理是保证手术效果及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文中介绍我科用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操作中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退行性脊髓型颈椎病(DCM)患者术前颈椎矢状面参数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于恩施州中心医院脊柱外科行椎板成形术治疗的102例DCM患者。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年的C2~C7前凸(CL)、C2~C7矢状垂直轴(CSVA)、T1斜率(TS)、TS与CL差值(TS-CL)、改良的Odom标准、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JOA)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用mJOA评分改善情况评估DCM的恢复情况。结果: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术后矢状面矫正角度(CL变化,△CL)与术前CSVA、TS和TS-CL均呈负相关关系(r=-0.266、r=-0.286、r=-0.258,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CL前凸、CSVA≥22 mm、TS-CL≥14.5°为DCM患者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P<0.05)。术前CSVA、术前TS-CL预测DCM患者预后不佳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0(95%CI:0.620~0.819)、0.699(95%CI:0.586~0.812)。CSVA<22.4...  相似文献   

14.
颈椎病的前路手术治疗跃进汽车集团公司许祖安从颈椎前方切除颈椎间盘,同时施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手术方式是近20余年来Iw发展的一种手术.六十年代起此手术被广泛用来治疗颈椎病。北京医学院附属三院骨科从1962年开始至1981年的20年间已积累前强手术治疗各型...  相似文献   

15.
2003年6月至2005年12月我科共收治脊髓型颈椎病、颈椎骨折患者23例,其中16例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配合中医中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TFC技术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颈椎间盘突出患者行前路椎间盘切除TFC植入融合术。结果 TFC即时稳定性好,术后3日内可下床活动,随访3-20个月,手术节段稳定,术后3-5个月融合。结论 TFC融合器是一种理想的颈前路植骨替代物。  相似文献   

17.
18.
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退行性变、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的相应症状和体征。表现为颈肩痛、颈僵硬,四肢麻木乏力、头晕、头痛、耳鸣、耳聋,犹如踩棉絮感,严重者发展至四肢瘫痪,大小便困难。我院自2004~2007年对18例患者采用颈椎前路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颈椎病是50岁以上人群的常见病,男性居多。主要临床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肢体无力、麻木以至行走困难,胸腰有束带感;严重者可致四肢瘫痪,大小便功能障碍,给患者的工作、生活等带来困难,同时心理也产生不平衡状态。我科自2000年11月以来,对颈椎病颈椎前路手术加强了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万双林  黄玲  范顺武  赵凯  施培华 《浙江医学》2002,24(10):609-610
自1998年4月~2001年3月 ,我们应用Orion锁定型前路钛钢板系统治疗颈椎疾病43例 ,经术后随访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1一般资料本组43例 ,其中男32例 ,女11例 ;年龄23~72岁 ,平均46岁。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23例 ,脊髓型颈椎病16例 ,颈椎转移性肿瘤3例 ,颈椎原发肿瘤1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术前神经功能分级 (Frankel分级 )A级7例 ,B级5例 ,C级8例 ,D级3例。脊髓型颈椎病及颈椎肿瘤患者术前神经功能评分 (JOA评分 )为6~13分 ,平均9.2分。内固定材料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