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软件,研究首都国医名师周绍华治疗偏头痛(Migraine)的组方规律,传承周绍华教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经验。方法 整理周绍华教授2016—2021年诊治偏头痛的用药处方,采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k-means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整理好的处方药物进行了性味、归经、用药频次、药对组合等统计、关联规则分析与核心处方发现。结果 共收集偏头痛处方75则,性味以温性、寒性及甘、辛、苦味为主,归经以肝、心经为主,使用单药频次最高的药物依次为当归、川芎、菊花、炒蔓荆子,高频对药为当归-川芎,川芎-菊花;核心处方药物为当归、炒酸枣仁、柴胡、菊花、川芎、细辛、炒蔓荆子、赤芍。结论 周绍华教授治疗偏头痛的用方以加味四物汤为主,药物以当归、炒酸枣仁、柴胡、菊花、川芎、细辛、炒蔓荆子、赤芍等为主,临床诊疗时随症加减。  相似文献   

2.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及重庆维普全文数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PubMed数据库中有关中药治疗性早熟的文献,采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治疗性早熟药物的功效、性味归经和组方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共纳入符合标准的复方63首,涉及药物93味,使用频率≥50%的药物共7味,依次为知母、生地黄、黄柏、牡丹皮、柴胡、夏枯草、茯苓;频次居前5的药物类别依次为清热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和化痰止咳平喘药;药性以寒、平为主,药味以甘为首,归经以肝经为要;关联规则分析常见的组合是知母—黄柏、知母—生地黄—黄柏、知母—牡丹皮—黄柏;对高频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后得到5个聚类新方。结果提示治疗性早熟的中药用药以清热、滋阴、凉血药为主,同时辅以疏肝理气、化痰散结药。  相似文献   

3.
基于桃红四物汤分析研究当归-红花药物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桃红四物汤的组方结构和特点,寻找有意义的药物组合。方法采用SPSS 16.0软件,对组方药味的性味归经和功效模糊量化处理,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探讨组方结构和特点;从中医方剂数据库中(源于《中医方剂大辞典》)检索治疗妇科血瘀证痛经的古方,用关联规则方法中Apriori算法分析组方药味在治疗痛经的古方中使用频率及桃仁、红花分别与四物汤组方药味两两配伍频率。结果桃红四物汤中当归和红花的相似度最高,在治疗妇科血瘀证痛经方中出现频率最高;在中医古方方剂数据库中出现频率较高,尤其在治疗内科、妇科、骨伤科疾病时频率最高。结论运用聚类分析与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能较好的发现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用药规律,有利于探索古方的组方结构和特点,寻找到有意义的药物组合,充实和发展中医药对理论,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理论指导;也为研究药对及方剂的效应物质基础的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罗秀丽教授治疗肺结节的临床遣方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2020年8月—2022年8月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肿瘤科罗秀丽教授门诊的肺结节患者病历资料,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录入Excel 2021建立数据库,并对药物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及功效进行统计,采用SPSS Modeler18.0 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使用Cytoscape v3.9.1共现网络进行可视化升级,再使用SPSS Statistics 26.0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处方105首,药物使用总频次2105次,涉及中药共185味。按功效分类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清热药、补虚药、化痰药、利水渗湿药等。药性以平性、温性、寒性居多,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主要为肺、脾、肝经。使用频次≥30次的高频药物共25味,前6味依次为浙贝母、茯苓、甘草、桔梗、天葵子、牡蛎。关联规则分析得出19组结果,其中浙贝母-牡蛎药对的关联性最强。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得出5个聚类组,分别为化痰、理气、散结、扶正及随证化裁辨治肺结节的代表药物。结论 罗秀丽教授治疗肺结节以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施维群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用药经验及规律。[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施教授门诊诊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案,经规范化后建立数据资料表,使用Excel 2016软件进行药物频次及性味归经分析;采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的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使用SPSS 26.0软件对频次≥30的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以探索其核心用药。[结果] 药物频次最多的前10味是当归、甘草、麸炒白术、柴胡、炒白芍、白花蛇舌草、茯苓、水泽兰、砂仁、广金钱草,药性统计中以温性频次最高,平性、寒性次之;以归肝经药物频次最高,脾、胃、肾次之。关联规则共得出18对药对组合,而药物关联网络分析得出柴胡、甘草、麸炒白术、当归存在强关联。聚类分析共得出5个核心处方,其中含二至丸、四物汤、逍遥散等经典名方以及自拟方芪灵合剂等。[结论] 施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注重肝脾肾三脏的调护,以补肾健脾养肝、扶正解毒为主,在扶正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兼夹症状和湿、郁、瘀、虚等不同病机状态,灵活配伍药物以调和阴阳气血和脏腑气机。  相似文献   

6.
武晏屹  苗明三 《中医学报》2020,35(7):1505-1508
目的:归纳杏仁减毒配伍规律,为杏仁的安全、合理利用提供参考,发掘潜在的药对组合,促进杏仁的开发利用。方法:检索2012—2018年中国知网中关于组方中含有杏仁或苦杏仁的临床研究文献,纳入141篇文献,筛选出152首方剂。运用Excel 2013、Clementine 12.0及IBM SPSS Statistics 23为统计工具,对筛选出的方剂进行统计处理及关联规则及因子分析。分析中药的性味归经、核心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及高频药物因子分析等方面的特点。结果:152首方剂中,累计出现频数最高的前3位中药分别是杏仁(152次,100%),甘草(107次,70.4%),麻黄(78次,51.3%)。频率≥20次的中药药味统计结果为辛(11次,52.4%)、苦(11次,52.4%)、甘(7次,33.3%)。药性主要集中在温(10次,47.6%)。药物归经以归肺经(19次,90.5%)、脾经(10次,47.6%)、胃经(7次,33.3%)等为主。对方剂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共计得到含杏仁核心药对组合20个。因子分析中提取8个公因子。结论:杏仁为止咳平喘要药,具有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之效,因此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与消化系统疾病,常与甘草、麻黄、黄芩等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地黄饮子类方治疗中风(脑梗死)恢复期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CNKI医学数据库中以地黄饮子类方治疗中风(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研究报道文章,以EXCEL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收录数据进行药的使用频率、归经和功效的统计分析,并应用关联规则方法中的Apriori算法分析方剂中药对的应用规律。结果在8首方剂中,出现了38味中药,出现频次共为93次,在药物的核心系数(H)的统计中,巴戟天、肉苁蓉、山茱萸、菖蒲、石斛、熟地、远志等药物的核心系数(H)较高;在归经的统计中,归肾经、肝经、心经的药积分比较高;在功效的统计中,补阳药、补阴药、活血化瘀药、补血药的使用次数较高;在药对的统计分析中,巴戟天—肉苁蓉、巴戟天—山茱萸、肉苁蓉—山茱萸、熟地—山茱萸等药对的使用频率较高。结论利用计算机对药物的核心系数(H)、归经、功效和药对的使用频率进行统计,能较好地发现地黄饮子类方治疗中风恢复期的用药规律,能为临床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寿世保元》中龚廷贤运用柴胡的处方进行数据分析,为现代临床用药提供思路。方法 收集《寿世保元》中龚廷贤运用柴胡的处方,构建临证方药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其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主治病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寿世保元》载含柴胡的方剂共185首,用药总频次达2095次,主治疾病85种。甘草、当归、人参、白术常与柴胡配伍使用;龚廷贤常运用柴胡治疗伤寒、月经不调、发热、耳病等疾病;高频病症用药关联规则分析中,得到“柴胡–甘草–人参–黄芩”“柴胡–当归–甘草”“柴胡–人参–当归–甘草”3个主要核心药物组合,其中发热和耳病的核心药物组合皆为“柴胡–当归–人参–甘草”。结论 柴胡辛温发汗、疏肝解郁、调畅气机、疏泄肝胆,龚廷贤常使用其加减配伍治疗不同原因所致伤寒、月经不调、发热及耳病等疾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傅青主女科》妊娠篇的用药规律与特点。方法 收集《傅青主女科》妊娠篇中治疗妊娠病的方剂,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及Excel 2019软件,构建数据库,对数据库进行四气、五味、归经分布,药物的分类、药物使用频次、药物核心组合、关联规则方面的统计分析,并基于此分析总结新处方。结果 共纳入12首方剂,涉及43味中药,其中使用频次3次以上的中药有15味,前6味的依次是人参、白术、当归、白芍、茯苓、甘草。对43味药物进行药物分类统计,共得到11类药物,使用频次最多的为补虚药。四气:温性药物使用最多;五味:频次最高的为甘味药物;归经:居首位的是脾经。得到常用药对及组合21组,4首新处方。结论 傅青主治疗妊娠病重补益而轻攻伐,喜用人参、白术、当归等补益类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宋爱莉教授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宋教授门诊及住院诊治的乳腺癌骨转移患者服用的中药处方,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其用药频次、药物功效、四气、五味、归经及用药规律。结果 筛选出中药处方145首,共涉及中药161味,用药频次居于前6味的是补骨脂、三七、枸杞子、黄芪、党参、莪术,药物类别以补肾、活血类药使用频率最高,药性以温、平为主,药味以甘、苦为主,归经以肝、脾、肾经为主,关联规则网络分析发现补骨脂、枸杞子、三七、白花蛇舌草、莪术、黄芪、党参、甘草、茯苓、当归10味药为宋教授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核心处方,基于熵聚类药物核心组合挖掘出潜在新方3个。结论 宋教授治疗乳腺癌骨转移以“补肾活血,益气养血”为核心治法,辅以化痰祛湿、理气、解毒抗癌等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熊继柏教授治疗脾胃病证的用药规律及组方规律。方法收集录入熊继柏教授治疗脾胃病证的医案处方数据,采用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改进的复杂系统熵聚类算法等无监督数据挖掘算法,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以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熊继柏教授治疗脾胃病证的用药经验以及组方规律。结果对脾胃病证筛选出的29个医案,共71首处方、108味中药进行分析,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是甘草、陈皮、砂仁、茯苓、木香、法半夏、厚朴、枳实;使用频次较高的药对是"陈皮-甘草""砂仁-甘草""茯苓-甘草";挖掘出熊继柏教授治疗脾胃病的4个核心组合及1首新处方。结论熊继柏教授治疗脾胃病证多用醒脾开胃,行气化湿之药品。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邵征洋教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用药规律。方法 从邵征洋教授门诊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107首首诊处方作为研究对象,提取方药信息,对每首处方的最主要症状及处方中药物使用频次,类别及性味频次进行频数分析,并运用关联规律分析、系统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以探究深层次的中医用药规律。结果 所有处方共总结出7大类抽动表现,出现频率最高的3种表现依次为:眨眼、咽部发声、抽鼻。使用频次≥14的中药共有28味,其中甘草用药频数为最。药物类别主要为清热药、补虚药、平肝息风药等。药性使用频数最多的为温性药,药味使用频数最多的是甘味药。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常用药物组合主要有甘草→桔梗、荆芥→薄荷、甘草→玄参、荆芥→防风4组药物。系统聚类分析将药物分为7组常用聚类方,包括芍药甘草汤、六味汤及经验药对等。结论 邵教授认为“外风引动内风”乃儿童抽动障碍最为常见之病机,“肝风内动”为最核心之病机,提出以“内外风同治”的治疗原则,同时兼顾健脾、祛痰、疏肝之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张珍玉治疗不寐的用药规律,阐发其学术思想。方法 :收集、整理张珍玉教授治疗不寐首诊医案381首,统计张珍玉诊治不寐的药物使用频次。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进行药物间关联度分析;采用复杂系统熵聚类挖掘药物核心组合,在此基础上运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获得潜在新方,并绘制药物关联规则网络视图、药物核心组合网络视图及新方网络视图。结果:挖掘出炙远志—当归—夜交藤—牡丹皮、龟甲—炒山药—炒白术—生地黄—人参—牡丹皮等8个核心药物组合,挖掘出茯苓—生白芍—柴胡—炒白芍、龟甲—炒山药—炒白术—生地黄—山萸肉—人参—牡丹皮等4个潜在新方,明确了张珍玉治疗不寐的药物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结论:张珍玉治疗不寐重视心脾两脏,多用健脾益气、养血安神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中关联规则方法分析小柴胡汤类方古代医案中症与药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有关小柴胡汤类方古代医案,应用关联规则寻找"症状与药对、症状与药组之间的关系。结果:来源于221种古籍的509首小柴胡汤类方古代医案,符合支持度>0.08且置信度>0.4的"症-药"关联规则为与"发热"及"不欲饮食"关联的药物是柴胡、甘草、黄芩、半夏、人参;与"呕"关联的药物是柴胡、甘草、半夏、黄芩、生姜;与"胸满"关联的药物是柴胡、黄芩、陈皮、半夏;与"烦"关联的药物是柴胡、甘草、栀子;与"咽干"关联的药物是柴胡、甘草、白芍;与"胁痛"关联的药物是柴胡、甘草、白芍、陈皮;与"小便不利"关联的药物是柴胡、甘草、茯苓;与"发黄"关联的药物是柴胡、黄芩、栀子、大黄;与"经水适断"关联的药物是柴胡、当归、川芎;与"腹痛"关联的药物是柴胡、甘草、枳壳、白芍。结论:数据挖掘方法能够为小柴胡汤类方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用药提供新的支持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刘军教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 KOA)的用药经验。方法收集刘军教授治疗 KOA 的病案,采用关联规则 apriori 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进行分析,挖掘药物核心组合和新处方。对筛选出的500个处方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结果500首方剂中158种药物使用频次在45次及以上的药物有40味,其使用频次前3位的分别是牛膝、甘草、独活。按照药物组合出现频次由高到低排序,前3位分别是“牛膝、甘草”“牛膝、独活”“甘草、独活”。共挖掘出14个核心组合。结论刘军教授治疗KOA 多用活血化瘀药、补血药、补气药、补阳药、祛风湿散寒药等,治法主要是补益肝肾、活血化瘀。牛膝,薏苡仁,当归,苍术,黄柏,甘草,独活,徐长卿,杜仲,狗脊,续断,白芍,延胡索是刘军教授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炎常用的核心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丁元庆治疗郁热不寐的用药规律。方法 :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丁元庆2006年2月至2014年9月治疗郁热不寐的处方,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探析郁热不寐的用药规律。结果:共筛选出452首处方,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出26个核心组合和13组药队,治疗郁热不寐的基本药物为郁金、川贝母、酸枣仁、夏枯草、珍珠母等。结论:丁元庆治疗郁热不寐以疏达清散、开郁清热、宁心安神药物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治疗恶性肿瘤的含天龙中药处方用药规律。 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中用于治疗恶性肿瘤的含天龙处方(1985-2018),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收集含天龙处方285首,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构建数据库,使用该软件数据分析模块中嵌入的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含天龙处方中单味药物频次、药物组合频次、关联规则、核心药物组合、主治疾病用药规律等。结果 统计分析显示,治疗恶性肿瘤含天龙处方常用于肺癌、食管癌等,其中高频次药物包括白术、茯苓、黄芪、法半夏、甘草、生米仁、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党参等,高频次药物组合包括“白术-天龙”“茯苓-天龙”“黄芪-天龙”等,支持度≥20%,置信度=1的关联规则包括“黄芪 天龙”、“法半夏 天龙”、“白术、茯苓 天龙”等。结论 治疗恶性肿瘤的含天龙处方所用药物以健脾益气扶正为主,适时祛邪为辅,组方用药圆机活法可资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探讨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中文数据库,两名研究者对文献进行严格筛选和采用"双录入"数据提取,建立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对核心药物、药对(组)规律进行分析。结果筛选出符合条件纳入分析的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文献共187篇,涉及379份处方及270味中药。药物出现频数累计4 724次,使用频数排列在前10位的中药分别是黄芪、白术、甘草、当归、党参、升麻、山药、柴胡、陈皮、茯苓,用药类别以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为主。核心药物聚类分析结果形成5个类别。经关联规则分析,支持度 30%,得出药对关联规则13条,3味药配伍关联规则24条,4味药配伍关联规则16条,基本以补虚药类中的补气药、补血药与解表药类中的具有升举阳气功效的药物三者之间不同组合。结论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用药规律以补虚为主,药物之间关联多以补中益气汤的组方为核心,以补益脾肾为大法且贯穿病程的始终,兼以清热、祛湿、解毒等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挖掘师盛丽先教授治疗小儿过敏性紫殿的处方用药规律,传承名医经验,为中医临床治疗小儿过敏性紫殿提供思路;方法 收集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期间盛丽先教授门诊的过敏性紫癜患儿临床信息,共计248例,1020诊次,并将患儿就诊信息转化成有效数据表,对药物累计频数、药物性味、归经及其功效归类进行描述性分析,对前29味高频数药物采用系统聚类、关联规则分析,并对全部药物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核心处方。结果 共筛选出248例过敏性紫癜患儿,1020诊次共用中药167种,累积用药12724次,其中最多者为甘草,其后依次为玉米须、白茅根等。药性使用频数最多者为“寒”,药味使用频数最多者为“甘”,归经使用频数最多者为“肺”与“脾”,功效分类频数最多者为“补虚药”“清热药”。聚类分析将前29味高频药物分为6类,涉及四逆散、玉屏风散、二陈汤、六味地黄汤、小柴胡汤;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涉及方剂桔梗甘草汤、玉屏风散等;复杂网络分析结果所得核心方药。结论 盛丽先教授治疗小儿以过敏性紫殿以清热凉血为主,盛丽先教授治疗小儿过敏性紫殿喜用药物味甘、苦,性寒、平,药物归经为肺、脾经,常用药物为清热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探讨王鹏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用药规律。 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湖北省中医院肺病科王鹏教授接诊的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处方,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药物的频次、四气、五味、归经统计,采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进行数据挖掘及网络可视化。结果 共收集处方330首,涉及药物166味,药物频次>150次的中药有12味,药性多为温性,药味多为苦味,归经多为肺、脾、胃、肝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1组高频药物组合,药物组合关联规则20条,核心药物为柴胡、黄芩、白芍、甘草、瓜蒌皮、薤白、法半夏、枳壳、射干、麻黄。经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得到7个潜在新方。 结论 本研究分析了王鹏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组方规律,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