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手术前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60例妇科肿瘤手术患者为研究组,分为恶性肿瘤组与良性肿瘤组,另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对照组以及良恶性肿瘤患者于术前和术后1 h、24 h、3 d、7 d采血检测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血小板P选择素、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等。观察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凝血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恶性肿瘤组术前凝血系统分子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术后1 h和24 h vWF、GMP-140、TAT均明显升高,术后3 d各指标逐渐下降。在术前及术后1 h、24 h、3 d恶性肿瘤组各指标与良性肿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高凝状态会进一步加重,到术后7 d会逐步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术中保温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体温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80例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体温及凝血指标水平.结果 两组不同时间体温存在差异,在围手术期间观察组体温趋于恒定,对照组患者体温降低(P<0.05);两组患者体温在术前、术中、术后3个时刻存在差异,对照组低于观察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妇科恶性肿瘤患者5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术前测定101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宫颈癌28例,卵巢癌35例,子宫内膜癌38例)的血小板(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并与89例妇科良性肿瘤患者(子宫肌瘤45例,卵巢囊肿44例)进行比较。结果: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FIB及PLT水平与妇科良性肿瘤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而APTT、PT、TT水平与妇科良性肿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分期为Ⅲ~Ⅳ期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浆FIB及PLT水平均高于Ⅰ~Ⅱ期的患者(P〈0.01)。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存在着异常的血液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联合保温措施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体温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60例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妇科疾病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体温及凝血指标水平.结果 观察组术中、术毕体温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均高于同时刻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凝血酶时间(TT)、...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实施围手术期体温保护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TKA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围术期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围术期体温保护护理。比较两组术前10 min、手术开始后1 h、术后1 h的鼻咽温度、纤维蛋白形成时间、凝血块出现时间、最大振幅及术中失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结果:手术开始1 h后,观察组纤维蛋白形成时间、血凝块生成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鼻咽温度及最大振幅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失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围术期护理基础上采用围手术期体温保护可有效保护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凝血功能的效果优于单纯常规围术期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6.
在围手术期,维持正常的凝血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诸多因素中,麻醉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麻醉医师选择适当的麻醉方式对维持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稳定非常重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麻醉对凝血功能影响的研究成果,主要阐述麻醉方式和麻醉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通过检索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方面的改变,化疗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等方面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以便为恶性肿瘤的血栓栓塞性疾病提供参考。大多数恶性肿瘤患者容易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化疗可加重血液高凝状态,主要表现为PT延长、APTT延长、D-D升高、FIB降低、PLT延长等。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可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下不同体温保护方法对患者术中中心体温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下腹部手术患者90例,分为3组,每组30例,即常规保温组,室温控制组(常规保温+控制室温)及综合保温组(综合保温+控制室温)。取双侧耳鼓膜温度平均值为中心温度,记录患者入室后、麻醉后即刻、麻醉后15、30、45、60、75、90、105、120 min及术毕各时间点体温变化。结果术中常规保温组患者体温在45 min后、室温控制组在75 min后明显下降,与入室体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保温组在各时点与入室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规保温组体温在45、60 min与室温控制组同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保温组在45 min后、室温控制组在75 min后与综合保温组同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积极的体温保护措施可有效地防止患者的体温丢失,提升室温对预防短小手术患者体温下降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施行术中保温护理干预,患者体温和凝血功能变化。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至2016年8月接受心脏外科手术患者15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75例)和观察组(7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体温保护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术中保温护理干预,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输液量、尿量和麻醉拔管时间,不同时间点心率(HR)、体温(T)变化,凝血功能变化。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输液量以及尿量没有明显差异,观察组麻醉拔管时间min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体温分别为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各凝血功能指标变化较小,对照组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 PTT)显著上调(P0.05),纤维蛋白原(Fbg)水平显著下调(P0.05)。结论心脏外科手术患者采取术中保温护理干预可缩短麻醉拔管时间,减小术中体温变化,从而保护患者凝血功能,利于患者术后身体状况恢复。  相似文献   

10.
比较25例妇科手术前后出、凝血功能,发现术后凝血活性性及血小板粘附率有不同程度提高。认为,为防止与手术相关的静脉血栓性疾病,应选择地预防性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将术中保温措施应用于胎盘早剥患者护理工作中对患者术后体温以及凝血功能指标造成的影响,分析其临床应用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8年12月间于我院收治的36例胎盘早剥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自愿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n=18)与试验组(n=18)。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术护理,试验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术中保温措施,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后体温状况以及凝血功能指标变化。结果试验组患者手术后体温状况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试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手术后,其凝血功能均受到一定的影响,但试验组患者的凝血功能受影响较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对胎盘早剥患者进行手术时,应用相应的保温措施对手术方案进行配合,利于患者体温维持在正常值范围,减轻由于手术导致的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等不良影响,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改变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凝血象的改变在恶性肿瘤发展过程中亦存在不断变化,笔者对217例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进行测定,同时跟踪对其中在病程中合并出血的61例患者的凝血象进行观察,并就其改变的原因临床意义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及硬膜外镇痛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凝血功能和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GE组)和全麻组(G组)。分别测定两组患者麻醉前(T0)、气腹建立后30min(T1)、气腹停止后30min(T2)、术后24h(T3)、术后48h(T4)和术后72h(T5)等6个时间点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激活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和D-二聚体(D-D);术后第3天行彩超检查双下肢血管,确定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 PT于两组各时间点无差异(P>0.05);G组APTT缩短并维持到T4(P<0.05),GE组APTT各时点与T0比较无变化,与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组Fib和D-D升高,与G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血液凝固性增高,硬膜外阻滞及镇痛可以抑制其凝血功能增强,从而降低妇科腹腔镜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化疗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成康  梅卓贤 《广东医学》2001,22(9):796-797
目的 探讨化疗对妇科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3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周围血NK细胞活性及淋巴细胞亚群CD3,CD4 和CD8,并以 30例体检者做对照。结果 ①NK细胞活性和淋巴细胞亚群CD3,CD4 比率及CD4 /CD8比值 :恶性肿瘤患者较正常对照组低 (P <0 0 5 ) ;化疗后全身化疗者低于介入化疗者 ;最初 3次化疗较以后化疗高 ;血白细胞小于 4× 10 9/L时较大于 4× 10 9/L时低 ;出现较严重的胃肠道反应及肝功能损害时低于肝功能正常及轻度胃肠道反应时 (P <0 0 5 )。②CD8值 :只有当血白细胞小于 1× 10 9/L时 ,CD8才下降 (P <0 0 5 ) ,其他情况CD8无变化 (P >0 0 5 )。结论 化疗对患者免疫功能会产生影响 ,普通剂量初期可刺激免疫功能 ,较长期化疗或当化疗引起较严重副作用时会对机体免疫功能产生损害作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使血白细胞回升的同时促进免疫功能的恢复 ,介入化疗引起的免疫功能损害较全身化疗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前、后患者凝血分子标志物的变化,以探索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8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53例妇科肿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恶性肿瘤25例,良性肿瘤28例。研究组术前、术后1h、24h、3d、7d分别采血,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P选择素(GMP-140)、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结果vWF、GMP-140、TAT恶性肿瘤组患者术前与对照组比较均升高(P〈0.01),手术后1h进-步升高,术后24h继续升高,术后3d开始下降,术后7d有23例患者基本恢复到手术前水平;恶性肿瘤组均高于良性肿瘤组(P〈0.01)。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前即存在凝血功能亢进,处于血栓前状态。对有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患者应及早进行药物性预防,可减少妇科肿瘤患者术后血栓栓塞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喻淑庆  张铁军 《海南医学》2014,(18):2757-2759
目的 探讨不同全身麻醉方法对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术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影响。方法 将60例ASAⅠ或Ⅱ级择期行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术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n=20),Ⅰ组患者采用全凭静脉麻醉,以咪达唑仑、瑞芬太尼、顺苯磺酸阿曲库铵、异丙酚静脉注射诱导,异丙酚及瑞芬太尼静脉输注维持麻醉。Ⅱ组患者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诱导方法与Ⅰ组患者相同,七氟醚吸入、异丙酚及瑞芬太尼静脉输注维持麻醉。Ⅲ组患者采用吸入全麻,以七氟醚吸入、瑞芬太尼、顺苯磺酸阿曲库铵静脉注射诱导,七氟醚吸入及瑞芬太尼静脉输注维持麻醉。三组患者术后均行静脉自控镇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价患者疼痛程度。所有患者均于麻醉诱导前30 min(T0)、麻醉后1 h(T1)、3 h(T2)、5 h(T3)、手术结束时(T4)、手术结束后24h(T5)、48 h(T6)、72 h(T7)采集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NK细胞(CD3-CD16+CD56+)的百分比。结果 三组患者一般情况各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三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比较,Ⅲ组患者在T1~5的NK细胞百分比均显著下降(P〈0.05),且Ⅱ组和Ⅲ组患者在T6的NK细胞百分比亦低于T0水平(P〈0.05)。Ⅱ组在T4~5的NK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Ⅲ组(P〈0.05)。Ⅲ组在T2~6的NK细胞百分比均显著低于Ⅰ组(P〈0.05)。结论 全身麻醉药物的使用对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术患者的NK细胞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丙泊酚麻醉产生的抑制作用最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指标,了解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89例我院收治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作为观察组,取56例同期入院体检的非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作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各凝血指标PT、aPTT均明显延长,Fbg水平明显升高而PLT水平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相关凝血指标GMP-140、TF、和TFPI含量明显升,而凝血因子Ⅴ、Ⅶ、Ⅷ和Ⅸ活性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溶指标u-PA、t-PA、PAI-1和D-D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PT、aPTT、Fbg、PLT、GMP-140和D-D指标的检测分析可诊断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异常,为药物干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老年全身麻醉开腹手术患者体温保护的作用。方法择期全麻下行开腹手术的老年患者80例,分为常规组(C组)和保温组(W组)各40例。C组采取常规敷料覆盖保温方式;W组采用体外循环热交换水箱系统维持在36.5℃左右。记录两组患者入室时(基础)、拔气管导管时鼻咽温度和术后3d(早8点)腋温;并检测入室时、麻醉后2h及术后24h血浆C-反应蛋白(CRP);记录术中失血量、尿量、苏醒时间、术后寒战、心脏不良事件、切口和/或肺部感染、首次进食时间、拆线时间等指标。结果 W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2天和第3天腋温高于C组;W组术后24hCRP高于C组;C组患者寒战发生率高,苏醒时间延长,有术后感染发生。结论老年全麻下开腹手术患者,术中用水循环变温毯保护患者体温,能缩短患者苏醒时间,减少术后寒战和感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纯全麻与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ASAⅠ~Ⅱ级,年龄20~50岁,择期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全麻组(A组)和全麻复合硬膜外组(B组),每组20例。A组采用异丙酚静脉麻醉,术后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B组采用异丙酚静脉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术后行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分别在手术前(T1),术毕即刻(T2),术后24 h(T3),术后72 h(T4)抽取静脉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oplast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浓度。结果:A组PT、APTT、TT在围手术期无明显变化,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B组TT在围手术期无明显变化,而PT、APTT在术后24 h及术后72 h比术前明显延长(P〈0.05);A组和B组的FIB均在术后24 h及术后72 h明显升高,但B组明显低于A组。结论:相比单纯全麻,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可降低胃癌患者围手术期的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同药物麻醉对胃癌根治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及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2017年9月~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60例胃癌患者为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比两组麻醉效果及凝血指标水平.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丙泊酚用量、舒芬太尼用量低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