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分析肝胆外科手术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7-2009年肝胆外科手术患者456例,根据患者是否并发DVT分为两组,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和DVT的相关性.结果 年龄、冠心病、高血压、代谢综合征、术后卧床时间、合并感染、休克在有无DVT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的最终危险因素为卧床时间(OR=1.001,95%CI:1.000~1.001)、休克(OR=4.314,95%CI:1.239~11.993)、合并感染(OR=3.710,95%CI:1.451~8.573)、年龄(OR=0.479,95%CI:0.261~0.880).结论 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是DVT的高发人群,外科医生应对具有高危因素患者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以60例子宫肌瘤患者为对象,记录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分析其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6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术后6例(10.00%)发生下肢DVT。其中左下肢3例,右下肢4例,双下肢10例。DVT组与非DVT组在年龄、术前合并症、麻醉方式、术后抗凝、术后卧床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方面比较差异显著(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89)、术前合并症(OR=1.623)、术后卧床时间(OR=1.464)、麻醉方式(OR=2.903)未影响子宫肌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子宫肌瘤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较高,年龄、术前合并症、术后卧床时间、麻醉方式为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应针对以上因素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3.
李刚建  赵鑫 《海南医学》2015,(5):658-660
目的:探讨脊柱手术发生下肢静脉血栓(DV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2例脊柱手术的下肢DVT进行研究,并对发生下肢DVT患者和未发生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年龄(OR=3.434,95%CI:0.445~2.452)、体重指数(BMI,OR=3.243,95%CI:0.452~2.423)、血清甘油三脂水平(TG,OR=3.535,95%CI:0.353~3.224)、凝血酶原时间(PT,OR=4.545,95%CI:0.463~3.563)是脊柱手术发生下肢DVT形成的危险因素,物理抗凝治疗(OR=4.864,95%CI:0.553~2.563)是脊柱手术发生下肢DVT形成的保护性因素。结论脊柱手术发生下肢DVT是多因素作用的共同结果,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以避免下肢D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脊椎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及护理预防对策。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50例脊椎骨折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层螺旋CT静脉造影术对纳入患者术后下肢DVT进行筛查,依据筛查结果将其分为DVT组和非DVT组,统计两组临床一般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脊柱骨折术后患者DVT的危险因素,并探讨脊椎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护理预防措施。结果 150例脊椎骨折术后患者有80例形成DVT,发生率为53.33%;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史(OR=2.031,P=0.023,95%CI 1.015-3.258)、术后BPC低(OR=1.891,P=0.012,95%CI 1.003-3.123)、术后D-D高(OR=1.941,P=0.009,95%CI 1.011-3.192)是脊椎骨折术后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抗凝药物使用(OR=1.985,P=0.015,95%CI 1.019-3.210)是椎骨折术后DVT形成的保护因素(P0.05);干预组术后DVT发生率23.33%明显低于未干预组60.83%,差异显著(P0.05)。结论糖尿病史、术后PLT和D-D水平可有效预测脊椎骨折术后DVT形成,而为高危DVT患者有效使用抗凝药物并实施合理护理预防措施是有效降低术后DVT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胆外科手术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430例行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按照术后DVT发生分为两组,分析术后并发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通过比较分析可知,两组患者在年龄、合并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术后感染以及术后卧床时间、休克等因素存在显著差异,P 0. 05,具有统计学意义;使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对上述危险因素实施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95%CI:1. 223-6. 535; OR值:3. 45)、卧床时间(95%CI:2. 234-12. 184; OR值:9. 12)、合并感染(95%CI:1. 449-8. 562; OR值:3. 698)以及休克(95%CI:1. 228-10. 982; OR值:4. 297)等为下肢静脉形成危险因素。结论在肝胆外科手术中极易并发下肢DVT,所以术后应当注重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以此降低下肢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RAPT量表、Autar量表、Caprini量表对下肢骨折患者DVT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2016年8月—2021年12月EICU中胫骨骨折、股骨骨折、胫骨合并股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DVT的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RAPT量表、Autar量表、Caprini量表对下肢骨折患者DVT的预测价值。结果共51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99例(19.37%)出现DVT。胫骨骨折207例,19例(9.18%)出现DVT;股骨骨折245例,66例(26.94%)出现DVT;胫骨合并股骨骨折59例,14例(23.73%)出现DVT;3组间DVT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多发伤(OR=2.676,95%CI: 1.3755.209,P=0.004)、骨折部位(相对于胫骨骨折组,股骨骨折组DVT风险情况: OR=4.634,95%CI: 2.5318.486,P<0.001;胫骨合并股骨骨折组DVT风险情况: OR=2.879,95%CI: 1.3236.264,P=0.008)、Autar评分(OR=1.319,95%CI: 1.0201.708,P=0.035)为下肢骨折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Autar量表、Caprini量表、RAPT量表预测下肢骨折患者发生DV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98、0.576、0.566,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骨折或合并多发伤的患者发生DVT的风险更高。RAPT量表、Autar量表、Caprini量表对EICU下肢骨折患者是否发生DVT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均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创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超声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查632例创伤患者血栓发生情况,运用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超声检查发现DVT阳性患者153例(24.2%),DVT阴性患者479例(75.8%)。经)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超声检查发现DVT阳性患者153例(24.2%),DVT阴性患者479例(75.8%)。经)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创伤后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为高龄(OR=4.099,95%CI 1.576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创伤后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为高龄(OR=4.099,95%CI 1.57610.663,P<0.05)、体内恶性肿瘤(OR=2.475,95%CI 1.07710.663,P<0.05)、体内恶性肿瘤(OR=2.475,95%CI 1.0775.689,P<0.05)、静脉血栓史(OR=2.087,95%CI 1.0085.689,P<0.05)、静脉血栓史(OR=2.087,95%CI 1.0084.320,P<0.05)、吸烟(OR=2.041,95%CI 1.0114.320,P<0.05)、吸烟(OR=2.041,95%CI 1.0118.963,P<0.05)、发热(OR=1.351,95%CI 1.0128.963,P<0.05)、发热(OR=1.351,95%CI 1.0124.642,P<0.05),而少量饮酒(OR=0.471,95%CI 0.2424.642,P<0.05),而少量饮酒(OR=0.471,95%CI 0.2420.941,P<0.05)不会增加DVT的发病风险。结论高龄、体内恶性肿瘤、静脉血栓史、发热均是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针对不同危险因素,应加强对创伤患者的临床监护,以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时间、症状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1年随访资料,依据有无DVT分为非DVT组(183例)和DVT组(48例)。比较2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体质量指数、心脏病史、糖尿病史、手术时间、假体类型、置换类型、术后疼痛及术后3个月是否口服抗血小板药。对发生DVT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状性DVT主要发生于术后1月内,无症状性DVT发病高峰在术后3~6个月,且后者发生率高于前者。单因素分析表明,糖尿病史(P <0.05)、手术时间(P <0.01)、术后疼痛(P <0.05)、术后3个月是否口服抗血小板药(P <0.05)是DVT形成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术后3个月口服抗血小板药(OR=0.32,95%CI:0.17~0.86,P <0.01)是DVT形成的保护性因素,术后疼痛(OR=1.89,95%CI:1.84~2.37,P <0.01)是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DVT的危...  相似文献   

9.
ICU患者发生高钠血症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莉萍  郭浩  徐莉莉 《医学综述》2014,20(20):3820-3821
目的研究ICU患者高钠血症的发生情况及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在梧州市人民医院ICU住院的543例患者的高钠血症发生情况进行研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ICU患者发生高钠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87例患者并发高钠血症,高钠血症的发生率为16.02%,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有糖尿病(OR=6.564,95%CI 0.4566.445),有颅脑损伤(OR=5.535,95%CI 0.0366.445),有颅脑损伤(OR=5.535,95%CI 0.0364.634),机械通气治疗(OR=3.646,95%CI 0.5634.634),机械通气治疗(OR=3.646,95%CI 0.5634.645),饮水<500 mL/d(OR=3.556,95%CI 0.4564.645),饮水<500 mL/d(OR=3.556,95%CI 0.4566.546),随机血糖(OR=5.645,95%CI 0.6746.546),随机血糖(OR=5.645,95%CI 0.6746.335)是ICU患者发生高钠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ICU患者发生高钠血症的比例较高,治疗的过程应当重视上述危险因素,制订合理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行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方法:用整群抽样方式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1月在莆田学院附属医院行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18例老年患者,将发生DVT的患者纳入DVT组,未发生DVT的患者纳入未发生DVT组。分析老年患者行关节置换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结果:老年患者行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为14.41%(17/118)。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年龄、合并糖尿病、假体类型、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体重指数、酗酒史、性别、合并高血压、吸烟史、手术类型、关节置换数、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0岁[β=1.840,OR=6.295,95%CI(1.702,23.278)]、合并糖尿病[β=1.564,OR=4.780,95%CI(1.614,14.159)]、骨水泥型[β=2.392,OR=10.933,95%CI(1.395,85.692)]、术后住院时间>10 d[β=1.080,OR=2.944,95%CI(1.028,8.4...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并发肺栓塞(PE)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并分析下肢DVT合并PE病例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与血液生物化学指标),同期单纯下肢DVT病例资料作为对照组。总结下肢DVT合并PE的临床特点,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危险因素分析,最后进行相关因素的诊断价值分析。结果 合并心脏病史(x2=5.886,P=0.015);近2月内有手术史(x2=4.227,P=0.040);CRP异常增高(x2=4.126,P=0.042);DD异常增高(t=2.914,P=0.004);年龄较小(t=-2.060,P=0.042)与下肢DVT并发PE密切相关。年龄(OR=1.050,95%CI=1.015-1.085)、DD(OR=0.934,95%CI=0.875-0.997)及合并心脏病史(OR=0.061,95%CI=0.007-0.545)是下肢DVT并发PE的独立危险因素。DD及年龄对其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39、0.601。 结论 下肢DVT常常伴有多个PE的危险因素,合并心脏病史、年龄小及DD较高增加PE的风险,对此类患者应高度重视,积极诊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研究急性脑出血患者ICU室罹患院内获得性肺炎(HAP)的危险因素,为预防ICU院内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2月在广西钦州市灵山县人民医院ICU进行住院治疗的189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HAP分为病例组57例和对照组132例,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急性脑出血患者ICU室罹患HAP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患者在再出血率,病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而B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结果筛选出气管切开治疗;年龄≥60岁(OR=3.674;95%CI:0.757~14.745);吸烟(OR=76.775;95%CI:0.354~17.475);气管切开治疗(OR=26.464;95%CI:0.676~18.864);气管插管治疗(OR=25.346;95%CI:0.963~18.475);ICU住院时间(OR=5.772;95%CI:0.428~6.642);机械通气时间(OR=3.425;95%CI:0.208~6.277)是急性脑出血患者ICU室罹患HAP的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ICU室罹患HAP预后较差,应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的次数,尽可能地及早拔管,避免长时间在ICU住院和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40岁以上关节镜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n,DVT)并发症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比较两种气压泵使用时间策略对DVT形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311例40岁以上关节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下肢深静脉血管超声检查以明确有无DVT形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DVT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DVT并发症在吸烟史、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手术时间以及术后气压泵使用时间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手术时间的延长是术后DVT并发症的危险因素(OR=1.014,95%CI:1.005~1.023,P<0.05);术后长时间使用气压泵是术后DVT并发症的保护因素(OR=0.107,95%CI:0.038~0.298,P<0.05);术前D?二聚体指标升高是DVT并发症的危险因素(OR=2.182,95%CI:1.299~3.665,P<0.05)。结论:40岁以上患者D?二聚体升高加大DVT的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延长使用气压泵的时间,可减少关节镜患者术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及临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接受妇科手术的3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患者是否发生下肢DVT,将患者分为下肢DVT组(35例)和对照组(337例)。记录影响妇科手术后下肢DVT形成的相关因素,并对其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OR=2.098)、术前合并症(OR=2.617)、恶性肿瘤(OR=2.450)、气腹压15mmHg(OR=2.347)、D二聚体≧0.5mg/L(OR=2.776)、手术时间≧1h(OR=2.672)、术后卧床时间5d(OR=1.988)是妇科手术后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妇科手术后下肢DVT形成与患者年龄、术前合并症、恶性肿瘤、术中气腹压、血浆D二聚体、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等因素密切相关,临床上应予以重视并采取相对应的护理措施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及其对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恶性肿瘤合并DVT者54例(病例组)和同期不伴DVT的恶性肿瘤54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的生存情况,并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恶性肿瘤合并DVT的危险因素。结果:病例和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5和17个月,2组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22,P=0.009)。手术和外伤是恶性肿瘤合并DVT的危险因素(OR为3.375和4.534,95%CI为1.417~8.040和1.118~14.675)。结论:DVT为恶性肿瘤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手术及外伤是恶性肿瘤合并DV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ICU转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家属迁移应激水平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就诊于本院ICU的162例NSCLC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及家属为研究对象,以迁移应激量表(FRSS)评估家属迁移应激水平,以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评估应对方式,以家庭照顾者照顾能力测量表(FCTI)评估照护能力。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家属迁移应激水平影响因素。结果 ICU转出NSCLC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家属迁移应激评分为(36.44±8.02)分,处于高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化疗时间(OR=6.671,95%CI:1.352~32.912)、病理分期(OR=10.802,95%CI:4.236~27.547)、ICU治疗时间(OR=23.700,95%CI:6.352~88.426)、家属性别(OR=12.659,95%CI:4.255~37.928)是家属出现高水平迁移应激的相关危险因素,家庭人均月收入(OR=1.883,95%CI:0.203~0.916)、家属应对方式(OR=3.464,95%CI:0.057~0.826)...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症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以120例重症脑梗死患者为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发生DVT的因素并针对性给予预防。结果 DVT组与非DVT组在卧床时间、NIHSS评分、机械通气时间、静脉穿刺、抗凝药物、TC、TG、HDL-C、LDL-C、PT、Fbg及D-D方面比较存在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卧床时间(OR=2.405)、机械通气时间(OR=3.865)、静脉穿刺(OR=2.132)、抗凝药物(OR=2.244)、HDL-C(OR=0.673)及D-D(OR=3.525)与重症脑梗患者发生DVT密切相关。IPC组、LMWH组、联合组DVT发生率低于常规组(χ~2=4.356,P=0.037;χ~2=4.356,P=0.037;χ~2=10.417,P=0.001)。结论卧床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静脉穿刺、抗凝药物、HDL-C及D-D与重症脑梗患者发生DVT密切相关,在患者入院时对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评估,给予针对性的预防,可降低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长时间卧床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07年6月—2009年6月住院绝对卧床时间1周以上确诊为下肢DVT的患者83例作为病例组,同期住院绝对卧床1周以上但未发生下肢DVT的患者111例作为对照组。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各因素与下肢DVT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体质指数、住院天数、绝对卧床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例组患者的年龄低于对照组、吸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史、创伤史、心血管疾病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其他疾病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的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及活血化瘀药物的使用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纤维蛋白原血症〔OR=12.700,95%CI(1.946,82.894),P=0.008〕是住院患者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抗血小板药物〔OR=0.031,95%CI(0.004,0.247),P=0.001〕、抗凝药物〔OR=0.059,95%CI(0.005,0.690),P=0.024〕、活血化瘀药物〔OR=0.005,95%CI(0.001,0.046),P=0.000〕是其保护因素。结论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是住院长时间卧床患者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长期卧床患者应注意降纤治疗。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可减少住院患者下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室患者发生ICU综合征的现状,探讨ICU综合征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对策。方法分别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问卷、入住ICU治疗情况调查表、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对入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CU进行治疗的280例患者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ICU综合征发生率为24.6%。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OR:2.051;95%CI:1.021~4.119)、家庭人均月收入(OR:0.444;95%CI:0.256~0.770)、医疗费用支付方式(OR:0.386;95%CI:0.203~0.733)、、APACHEⅡ评分(OR:2.384;95%CI:1.420~4.002)、手术时间(OR:1.572;95%CI:1.149~2.151)、入住ICU时间(OR:4.168;95%CI:2.559~6.788)、吸痰治疗(OR:0.196;95%CI:0.040~0.954)是ICU综合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CU综合征发生率较高,受多种因素影响。患者的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APACHEII评分(疾病严重程度)、手术时间、入住ICU时间、是否曾吸痰是ICU综合征的主要影响因素。针对性地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并鼓励患者家属参与到心理护理中,有助于降低ICU综合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中老年患者脑出血后急性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病率,并探讨DVT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1年5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且发病24 h内住院的脑出血患者245例,在患者脑出血后10~14 d内进行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得出脑出血后急性期DVT发病率。通过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老年患者脑出血后并发DVT的影响因素。结果:245例中老年脑出血患者中79例患者发生DVT,发病率为32.24%,其中39例(49.37%)无DVT的临床症状。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OR=1.73,95%CI=1.12~2.98)、下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3分(OR=4.13,95%CI=2.15~8.97)、连续卧床时间≥3 d(OR=4.73,95%CI=2.25~9.78)、Wells评分≥2分(OR=3.54,95%CI=1.62~6.67)、入院时D-二聚体高(OR=3.06,95%CI=1.01~3.49)是脑出血后急性期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康复治疗是DVT发生的保护因素(OR=0.55,95%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