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可穿戴式无线心电监测仪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可穿戴式无线心电监测仪是一种新型的心电监护设备,其中蕴涵了大量新颖的设计理念。它的出现体现了家庭社区医疗的快速发展。文章重点介绍了可穿戴式无线心电监测仪的构造及其几项关键技术,如可穿戴技术、无线传输技术(第一步:蓝牙传输;第二步:GPRS传输)、GPS定位技术,总结了当前的主要研究结果和产品应用,以及可穿戴式医疗仪器在军事和家庭社区保健两个领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的迅猛发展,动态心电监测近年来朝着可穿戴、智能化、便捷化的方向快速发展。穿戴式心电设备能够实现心电数据的个体化、实时、长程、连续监护,可为智慧医疗新模式提供重要载体和技术手段。回顾穿戴式心电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综述其信号感知和处理等方面的核心技术和当前代表性的穿戴式心电设备,并对穿戴式心电未来发展趋势和面临挑战进行剖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3.
可穿戴技术是一种低生理、心理负荷的监测技术,具有长时间连续监测的优点,代表了未来监护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本文以穿戴式生理参数监测技术为基础,结合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了基于物联网可穿戴技术的智能监护系统,包括可穿戴硬件、病区物联网平台、连续生理数据分析算法与软件三大部分。基于该系统,经过大量临床实践探索了连续生理数据的临床应用价值,给出了实时监护、病情评估、预测预警和康复训练四大价值方向;依托真实临床应用环境,探索了可穿戴技术在普通病房监护、心肺康复、院内-院外一体化监测等领域的应用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本监护系统能够有效用于院内患者监护、心肺功能评估与训练以及院外患者管理。  相似文献   

4.
心脏三维电生理标测是房颤消融手术开展的前提与基础,侵入式标测是临床现行方法,但存在创伤大、手术时程长、成功率低等诸多不足。体外标测技术因无创、易操作等特点与优势,近年来成为电生理标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新方向。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水平快速发展和临床数据库的增长,深度学习技术在心电数据方面的应用日趋广泛且取得了巨大进步,为体外心脏测量与智能标测房颤基质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本文综述了心电正问题、心电逆问题以及深度学习在房颤标测中的应用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探讨了体外智能标测房颤基质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途径,对体外心脏电生理标测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心电逆问题研究是心电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和实验价值。本文全面地讨论了当前国内外心电逆问题研究情况,首先介绍了心电逆问题的基本特性和研究方法。然后着重介绍了基于心外膜电位的逆问题研究方法,其中包括逆问题的数值解法、正则化技术以及心脏 ̄躯干模型、几何参数、电导参数及噪声对心电逆问题解的影响。最后介绍了逆问题研究成果、临床应用,并对逆问题研究存在的困难和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穿戴式心电信号质量的三分类评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一种穿戴式心电信号质量的三分类评估方法。心电信号质量三分类源于临床诊断需求,具体分为如下3类:一是临床有用,信号质量好;二是临床有用,信号质量差;三是临床无用。该方法首先提取心电信号时域、频域、非线性域中共计12个特征,然后构建特征矩阵,通过融合径向基核函数的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实现穿戴式心电信号质量的三分类。实际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在375例经临床专家标注的独立测试集上信号质量三分类F测度结果分别为0.909、0.827和0.973,整体分类准确度为92.3%,相比于基于CNN的模型和传统SVM模型,准确度分别升高2.2%和6.4%。研究证明,新的信号质量三分类模型在穿戴式动态心电信号质量分类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智能手机心电显示及与服务器通讯的程序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近年来,手机与服务器的通讯在医学领域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利用这种技术,医生可以通过手机上网读取医院服务器上的实时生理数据并给出正确的建议。方法:本文采用了智能手机客户端与服务器交互技术实现对数据远程访问,并在手机端实现了心电波形的动态实时显示。应用J2EE的Tomcat开发平台,建立心电数据库服务器,手机用户上网读取服务器上的心电数据。结合J2ME技术,通过软件编程使得手机用户能访问服务器并能调用数据库中的心电数据以动态心电图的形式显示在手机上。结果:成功建立了医院中心服务器,并在手机端实现了心电数据的读取和波形显示。结论:克服了传统ECG监测实时性差、效率低的缺点,对于预防和诊断心脏窦性疾病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基于J2ME的多参数智能手机监护界面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本文采用J2ME技术设计一种穿戴式多参数智能手机监护界面.方法:系统在Wireless Toolkit模拟环境下进行了仿真实验,并结合穿戴式检测技术和GPRS技术实现多生理参数的远程监护.结果:系统可以实时检测心电、心率、血压、体温以及血氧饱和度,具有数据分析、异常报警等功能.最后将参数传至智能手持设备,并能与医疗服务中心站建立远程通信.结论: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具有移植性强、简单易用、响应速度快等优点.本系统有望实现3G时代下的重大医疗应用并为远程医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
心房纤颤(AF)是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早期诊断及有效管理是降低其不良事件的关键。光电容积脉搏波(PPG)常辅助可穿戴设备进行持续的心电监测,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PPG技术的发展为AF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案。一系列旨在用移动健康技术提高AF筛查及优化整合管理的研究,已经对PPG在AF患者的筛查、诊断、早期预警、整合管理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索。本文总结了近年搭载PPG技术的人工智能及移动医疗在AF领域应用的最新进展,以及当前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的关注重点。  相似文献   

10.
基于GPRS的远程心电监护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电信号的远程监测在远程医疗中非常重要。文章使用GPRS技术,将采集到的心电数据通过GPRS网络传输到已接入Internet网的监护中心服务器上供医护人员分析,并将诊断结果反馈给用户。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实现心电信号的远程、动态监测,心电信号在远程传输过程中无失真。  相似文献   

11.
人口老龄化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的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新型非侵入式可穿戴传感系统不仅可以连续实时地监测人们的重要生理体征,评估个人健康状况,并且可以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反馈,从而减轻老年人慢性病带来的健康风险。本文围绕可穿戴生理信号及运动信号监测,开发了一套针对人体生理信号和行为信号检测的可穿戴系统,探索了柔性可穿戴传感技术的设计以及在传感系统中的应用。系统包含了智能帽、智能衣、智能手套和智能鞋垫,可实现对人体生理信号和运动信号的长程连续监测。文章对系统进行了性能验证,同时将新型传感系统和商用设备进行比较。评估结果表明,新型系统的性能与现有系统相当。总之,新型柔性传感系统为生理和运动信号监测提供了一种精准、可拆卸、可扩展、用户体验友好和舒适的解决方案,有望用于远程医疗监测,为医生/患者提供个性化信息监测、疾病预测和诊断。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住院患者连续生命体征监测,研制了随行生理参数监护系统SensEcho。该系统由随行生理参数监测终端、无线组网和数据传输单元、中央监护系统三部分组成。其中随行生理参数监测终端为一件柔性背心,内嵌有呼吸感应体积描记传感器和织物心电电极,实现心电、呼吸、体位和体动等基本生理参数的穿戴式低负荷监测;无线生理信号传输单元为基于WiFi技术的组网系统,能够实现病区内多个患者的移动监护,并设计有多重数据续传和数据完整性保障机制;中央监护系统实现所有随行生理参数监测终端数据的显示和患者集中管理,设计有后台数据服务器和算法服务器,支持医疗大数据深度挖掘分析应用。为验证系统性能,我们开展了生理参数检测算法有效性和受试者可靠性测试,以及无线组网和数据传输可靠性测试。测试结果显示,系统无论在基本生理参数监测还是无线数据传输方面都能达到可靠性要求。该系统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有望开启个体化连续生命体征监护医疗新模式,为疾病诊断提供基于连续动态生理数据分析的精准信息。  相似文献   

13.
可穿戴设备具有便携、实时、动态和连续等特点,在生理监测和疾病预防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可穿戴设备推广至高原人群可能对预防高原心脑疾病具有一定优势。本文从高原环境对不同人群和实验动物心脑系统的影响、不同种类可穿戴设备的特点及应用与可穿戴设备在高原环境中的局限与挑战三方面综合阐释智能可穿戴设备在高原心脑疾病的应用研究,突出其应用价值,为预防高原疾病,保证生命健康提供实用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4.
可穿戴技术在军事作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穿戴技术是一种对人体状态进行无创监测的新技术。该技术在军事作业领域中蕴藏着巨大的应用价值,特别在战地救护和分诊、军事训练监测、作业环境有害物质监测和士兵心理状态监测方面,可穿戴技术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美国在可穿戴技术的军事作业应用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多项成果。随着相关科学技术的进步,可穿戴技术将在军事作业的各个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信息化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移动网络和人工智能已渗透至医学领域,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移动通信、网络信息技术已应用于心电图检查及智能化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监测各个方面。文章阐述人工智能心电图应用(用于预测左心室功能障碍、识别心律失常)、心电图监测应用(监测急性心肌梗死、QT间期监测),也介绍了新型心电图监测设备,如实时智能手机监控系统、可穿戴心律失常事件监视器、心电图贴片监护仪等,并分析了心电信息系统应用特点、工作模式;实施心电信息系统可提高医院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16.
动态心电采集记录系统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态心电图(DCG)有助于及时发现一些导致心脏猝死(SCD)的危险因素,是检测及发现心律失常的最佳设备,而其采集记录系统是影响心电数据质量及佩戴舒适性的主要原因,因此本文通过归纳和分析国内外DCG监测技术的最新研究近展,阐明了在DCG监测领域中,新型心电电极、无导联线连接的动态监测等研究的重要性。最后对动态心电采集记录系统存在的问题作了总结与分类,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具有心电显示功能的临时心脏按需起搏器的开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一种具有心电显示功能的临时心脏按需起搏器。由双路低噪声心电前置放大器、限幅器、高通和低通滤波器、5 0 Hz陷波器、TTL 电平发生器以及刺激脉冲形成电路等组成硬件电路。计算机和软件部分采用双微控制器通信技术 ,并由软件分别控制按需起搏和心电显示。本研究首创在临时心脏起搏器安置和运行的同时 ,由液晶屏显示实时体表或心内电生理信号。经临床使用 ,效果良好 ,具有明显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电子皮肤由于其具有优异的传感特性、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近年来在健康监测、人机交互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从电子皮肤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出发,综述了当前电子皮肤在医疗装备领域的应用现状,特别是不同功能可穿戴传感器的发展现状和虚拟现实下电子皮肤在医疗场景的应用。最后本文对电子皮肤在可穿戴器件和医疗装备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展开讨论,旨在助力电子皮肤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心脑血管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日益严重,实时心率的检测与过快心率预警愈加重要。但现有的穿戴式心电研究及心率检测算法,主要应用于临床数据及静息状态数据,针对运动状态的相关研究并不全面。使用穿戴式心电衣与惯性导航仪器相结合的方式,选取5名志愿者进行实验,获取共433段实时数据,以手动标注结果为真值,对速度与心率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将实验数据以1.5 m/s为分界点分块,选取如下5种QRS检测算法,原始Pan & Tompkins算法、Hamilton & Tompkins算法、JQRS算法、Sixth-power算法、DOM算法,分别进行在低速与高速区间上的心率检测,对检测误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速度和心率存在正相关关系,5种算法中,DOM算法的心率检测准确率最高,适宜于穿戴式运动心电相关领域应用,Sixth-power算法检测结果最差。  相似文献   

20.
<正>"掌上心电"是将心电监测与移动互联网融合,直接为心电监测服务的可穿戴设备。通过与移动终端连接,在"掌上心电"APP中便可及时、准确地监测人体心脏的健康状况,再结合云端交互平台与大数据的管理分析,为院外患者提供健康追踪及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解决了精英高危人群及中老年人群自我健康监测,提供了医患双方远程互动平台,大幅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突发事件,也为慢性病患者掌握自身健康状况、控制疾病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