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对艾叶及其炮制品中挥发油成分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采用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艾叶生品及生拌醋品挥发油得率为0.8%,其他炮制品为0.5%。生品中共检出42个成分,其中广藿香烷为首次检测到;醋炒品中检出42个成分;清炒品中检出44个;清炒拌醋品中检出37个;生拌醋品中检出36个。醋炒品、清炒拌醋品及生拌醋品中检出了生品中没有的新成分龙脑,醋炒品与清炒拌醋品中检出了新成分蓝桉醇,清炒品与生拌醋品中检出了新成分愈创木烯。结论:炮制对艾叶的挥发油成分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姗姗  孙立立  石典花  张敏  虞慧娟  孙付军 《中成药》2012,34(11):2178-2180
目的考察不同炮制方法对甘遂的急性毒性影响。方法采用测定小鼠半数致死量的方法对甘遂生品及其各炮制品急性毒性进行研究。结果石油醚部位是甘遂的毒性部位,生品的半数致死量为36.4 g/kg;醋炙品的半数致死量为65.3 g/kg;清炒品的半数致死量为53.9 g/kg;清炒拌醋品的半数致死量为59.8 g/kg;生拌醋品的半数致死量为43.8 g/kg。结论甘遂经醋炙后毒性显著降低,加热是使甘遂炮制减毒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主客观评价结合分析挥发性成分变化,筛选美洲大蠊去腥矫臭的炮制方法,研究去腥矫臭作用机制。方法分别制备美洲大蠊生品、醋炙品、酒炙品与麸炒品,采用志愿者感官评价法结合电子鼻系统评价美洲大蠊生品与炮制品的腥臭气味差异,筛选较优炮制品种类。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质谱联用(HS-SPME-GC-MS)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分析关键性腥臭气味成分,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析生品与炮制品挥发性成分差异,探究炮制去腥矫臭的作用机制。结果志愿者评分结果显示生品、醋炙品、酒炙品与麸炒品的平均评分分别为3.38、1.25、2.88与3.04。电子鼻结果显示,醋炙品、酒炙品、麸炒品与生品间的欧式距离分别为7.34、3.77、1.60,但醋炙品的散点分布方向与酒炙品、麸炒品方向相反,提示可能作用机制有异。整合分析主客观评价数据,确定醋炙为最优去腥矫臭炮制方法。ROAV法确认美洲大蠊关键性腥臭气味成分为3-甲基丁醛、己醛、壬醛、庚醛、癸醛、苯乙醛、(E,E)-2,4-壬二烯醛、2-戊基呋喃、(+)-柠檬烯、肉豆蔻醛。挥发性成分的PCA结果显示,4种炮制品可被明显区分开,挥发性成分及含量存在差异。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结果表明,生品与醋炙品中存在7个差异性成分,分别为己醛、棕榈酸、油酸、油酸乙酯、醋酸、棕榈酸乙酯、亚油酸乙酯,醋炙品含量较生品均有减少,其中关键性腥臭味成分己醛减少最为明显。结论醋炙为改善美洲大蠊腥臭气味的较优方法,其炮制机制是通过降低己醛等挥发性腥臭气味成分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甘遂不同炮制品中二萜类成分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征军  李媛  高兰  丁安伟  张丽 《中成药》2011,33(12):2122-2125
目的比较甘遂炮制前后各炮制品中二萜类成分甘遂萜酯B和甘遂萜酯A含有量的变化,以期揭示上述成分与甘遂醋炙减毒作用的关联性。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甘遂各炮制品中二萜类成分甘遂萜酯A、甘遂萜酯B,以X TerreRP C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为固定相;流动相为甲醇(A)-水(B)二元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35 nm,柱温38℃。结果假白榄烷型二萜类成分甘遂萜酯A和甘遂萜酯B经炮制后均有所降低,其质量分数高低顺序为生品>清炒品>醋润品>醋炙品。结论甘遂醋炙前后甘遂萜酯A与甘遂萜酯B的含有量变化与甘遂醋炙减毒有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柴胡不同炮制方法(净制、醋炙、酒炙、麸炒、鳖血炙)对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为阐明其炮制机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气-质联用色谱法比较分析柴胡不同炮制品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结果不同柴胡炮制品之间挥发性成分的数量和含量均有变化。结论柴胡的不同炮制方法对柴胡挥发性成分的数量和含量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不同炮制方法对白芍中芍药苷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考察不同炮制方法对白芍中芍药苷含量的影响。方法应用清炒、酒炙、醋炙3种炮制方法加工白芍饮片,采用HPLC法测定各种炮制品中的芍药苷含量。结果各炮制品中芍药苷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生白芍〉炒白芍〉酒白芍〉醋白芍。结论不同炮制方法对白芍中芍药苷含量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成药》2014,(7)
目的研究新疆阿魏炮制后挥发油成分的变化,探讨炮制对挥发油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通过GC-MS气质联用分析挥发油成分。结果从新疆阿魏原药材挥发油中鉴别出35种成分,从民间习用炮制品、清炒炮制品、醋炙炮制品、水煮炮制品分别鉴别出34种、34种、32种、35种成分,新疆阿魏经炮制后挥发油的得率显著降低,挥发油中1,2-二硫戊烷量明显增加,2-乙硫基丁烷量明显减少。结论炮制对新疆阿魏挥发油成分的组成和各成分的量都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首次探究白芍药汁炙黄药子的炮制减毒工艺,并进一步探索其减毒机制。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法制备白芍药汁炙黄药子炮制品9个,以高效液相测定黄药子炮制前后主要肝毒性成分黄独素B含量下降为依据进行减毒工艺的初步筛选,在此基础上,选取黄药子生品及代表性的炮制品以2 g·kg-1(相当于临床等效剂量)灌胃给予小鼠21 d,末次给药24 h后,取血清和肝组织,结合反映肝功能的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组织病理进一步筛选验证工艺,然后借助试剂盒法检测肝组织脂质过氧化及抗氧化指标,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小鼠肝脏醌氧化还原酶(NADPH quinone oxidoreductase 1,NQO1)和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glutamate-cysteine ligase, GCLM)蛋白表达进一步探究炮制减毒机制。结果表明白芍药汁炙黄药子各炮制品均能不同程度降低黄独素B的含量并改善黄药子诱导的肝损伤,其中A2B2C3炮制工艺能使黄药子生品诱导的过高的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 ALT)和谷草转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淫羊藿不同炮制品的细胞毒性,以及其毒性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磺酰罗丹明B(SRB)比色法考察淫羊藿不同炮制品对HaCaT细胞增殖的影响,并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建立HPLC指纹图谱-毒效数据谱效关系,确定其毒性成分及炮制方法。结果:淫羊藿不同炮制品的半抑制浓度(IC 50)值依次为醋炙>羊脂油炙>生...  相似文献   

10.
枳实作为我国传统中药,历代有多种炮制方法,通过查阅历代本草专著及近20年来枳实炮制相关研究文献,比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及各地饮片炮制规范,对枳实历代炮制方法沿革、现代炮制工艺及炮制过程中成分变化研究、炮制品质量控制和药理作用研究进行综述。历代枳实炮制方法包括净制、切制、清炒(炒黄、炒炭)、固体辅料炒(麸炒、土炒、面炒)、炙制(酒炙、醋炙、姜炙、蜜炙)、烧、蒸、焙、熬、泔浸制、醋制膏等20余种;现代药典和地方炮制规范基本沿用枳实的传统炮制方法,以净制、切制、麸炒为主。枳实炮制工艺研究主要集中于麸炒、软化切制、水炙,枳实经炮制后,挥发油含量下降,成分种类也发生变化,橙皮苷、柚皮苷、辛弗林等成分含量也有下降。枳实炮制品质量控制研究,现主要采用TLC、HPLC法对单个或多个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枳实炮制品药理作用研究主要集中于升高血压、对子宫和胃肠道平滑肌作用及黄酮类成分体内转运吸收等方面。今后需进一步阐明枳实炮制前后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规范其炮制方法,建立专属性质量标准,为后续枳实的炮制研究、资源开发及综合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该研究考察了不同炮制方法对雷公藤诱导的心毒性的减毒作用,并基于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通路初探炮制减毒机制。雷公藤生品及其各炮制品(清炒品、金钱草炒炙品、绿豆炒炙品、白芍炒炙品、甘草炒炙品、醋炙品)均以2 g·kg-1(以生药计)的剂量被灌胃给予小鼠连续28 d,末次给药后24 h,通过对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分析评价其减毒作用,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对心组织Nrf2/HO-1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以及试剂盒法对部分氧化/抗氧化相关指标的检测分析,初探其减毒机制。雷公藤生品给药诱导小鼠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心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的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以及心Nrf2、HO-1蛋白表达水平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还原型谷胱甘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而金钱草炒炙品、绿豆炒炙品、白芍炒炙品、甘草炒炙品、醋炙品给药后均在不同程度上逆转了雷公藤诱导的以上指标的异常(P<0.05,P<0.01),其中尤以金钱草炒炙品的逆转率为最高。综上,采用金钱草、绿豆、白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不同炮制方法对马兜铃中主要马兜铃酸类物质含量的影响.方法 借鉴传统中药炮制经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马兜铃及各个炮制品中马兜铃酸类物质的含量进行同时检测,以其含量变化的大小为评价指标对不同炮制方法的减毒潜力进行比较.结果 各炮制品中马兜铃酸类物质(AAs)含量下降比例按降序排列依次为:碱制-醋制、碱制、蜜炙、盐炙、姜炙、炒焦和醋制.结论 炮制后,几种主要的马兜铃酸类物质的含量均较生品有所降低,炮制能降低马兜铃的毒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清炒炮制对山药物性参数、主要成分及指标性成分动态变化的影响。方法以山药清炒炮制品为研究对象,测定物性参数,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及HPLC测定不同炮制品中淀粉、多糖及尿囊素含量,运用SPSS22.0软件对清炒工艺、物性参数及主要成分含量进行差异性及相关性分析。结果山药不同清炒炮制品物性参数有显著差异(P0.05),氧化值与总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吸水率与多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清炒炮制后山药总淀粉含量降低,多糖含量升高,尿囊素消失,有新物质产生。结论山药清炒炮制后物料性质、主要成分、指标性成分变化显著;清炒工艺、物性参数与主要成分间相互影响;指标性成分尿囊素与新物质、淀粉与多糖之间可能存在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北柴胡不同炮制品中柴胡皂苷a的含量和急性毒性大小进行比较研究,探讨炮制对北柴胡柴胡皂苷a含量与毒性的影响。 方法 :运用HPLC法、经典急性毒性实验法,进行北柴胡不同炮制品中柴胡皂苷a的含量测定及急性毒性比较研究。 结果 :北柴胡生品,清炒品,醋炙品,酒炙品和蜜炙品不同炮制品中柴胡皂苷a的百分含量依次为0.60%,0.23%,0.56%,0.39%,0.35%。北柴胡生品,清炒品,醋炙品,酒炙品和蜜炙品没有出现死亡,测得最大给药量(MLD)值按含生药量计算分别为26.4,31.2,27.6,28.8,32.4 g ·kg-1,分别相当于临床70 kg人每公斤体重日用量的205,242,214,224,252倍,连续观察14 d,小鼠一般状况良好,无一死亡。 结论 :北柴胡不同炮制品中柴胡皂苷a含量和毒性各不相同,且各样品均未出现死亡,其最大给药量显示北柴胡的各炮制品基本安全低毒,提示炮制对北柴胡药材柴胡皂苷a含量和安全剂量范围大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补骨脂是临床常用的补益类中药,具有补肾壮阳、补脾健胃的功能。补骨脂生品性燥,具有较强的肝毒性,因此临床使用上多以其炮制品为主。补骨脂炮制最初见于《雷公炮炙论》,后世医药学家在医疗实践中继承并发展了雷公炮制法。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2020年之前发表的与补骨脂相关的文献,通过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分析补骨脂"雷公炮制法"的减毒机制,发现雷公法炮制过程中补骨脂毒性成分(异)补骨脂苷转化为活性成分(异)补骨脂素,阐述了雷公炮制法减毒的科学内涵,为进一步优化补骨脂炮制工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川楝子不同炮制品体外对人正常肝细胞LO2的毒性作用,初步探讨川楝子炮制减毒的原理。方法:以人正常肝细胞LO2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MTT法检测川楝子不同炮制品对LO2细胞活性的影响,并测定线粒体复合酶Ⅰ、Ⅱ、Ⅲ、Ⅳ的活性。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生川楝子在125~2 000μg/mL能够显著抑制LO2细胞的增殖。与生川楝子相比,醋川楝子和盐川楝子在62.5~2 000μg/mL能显著降低对LO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而酒川楝子在62.5~500μg/mL却能显著增加对LO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川楝子各炮制品体外对LO2细胞的毒性作用顺序为:酒川楝子生川楝子焦川楝子盐川楝子醋川楝子。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川楝子生品对线粒体呼吸酶链复合物酶Ⅰ~Ⅳ活性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与生川楝子相比,醋炙品可显著降低对线粒体呼吸酶链复合体Ⅰ、Ⅲ的抑制作用;炒焦品可显著降低对线粒体呼吸酶链复合体Ⅰ的抑制作用;盐炙品可显著降低对线粒体呼吸酶链复合体Ⅰ的抑制作用。结论:不同川楝子的炮制品均在体外对LO2细胞具有毒性作用,炮制可降低川楝子的体外肝毒性作用,其炮制减毒机制可能与线粒体功能障碍减轻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中成药》2019,(4)
目的考察8种炮制方法对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et Zucc.脂溶性成分组成和含有量的影响。方法 8种方法分别炮制山萸肉,以乙醚为提取溶剂,采用索氏回流提取法得到山萸肉生品及其炮制品脂溶性成分,将脂溶性成分衍生化,GC-MS法进行定性鉴定和定量测定。结果 8种炮制方法均能提高山萸肉脂溶性成分提取率。与生品比较,各炮制品脂溶性成分数量除清炒、醋蒸和酒蒸外均降低,检出成分含有量均为100%,主要组成为游离脂肪酸;除麸炒品、醋蒸品和核外,各炮制品中不饱和脂肪酸含有量均低于生品,而饱和脂肪酸含有量高于生品。结论不同炮制方法对山萸肉脂溶性成分组成和含有量的影响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蔓荆子生品及炮制品中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探讨该药材的炮制机制。方法:以索氏提取器提取21批蔓荆子生品及炮制品中的挥发性成分,采用GC-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与鉴定,使用相似度评价软件分别对生品及炮制品组内相似度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相似度0.922的生品及其炮制品进行组间比较,通过主成分分析(PCA)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炮制对蔓荆子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并确定组间主要的差异化合物。结果:蔓荆子生品和炮制品中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基本一致,初步鉴定了60个化合物;基于所鉴定的成分,进行无监督的PCA,得分图显示生品、炮制品挥发性成分整体表达上具有一定差异;进一步通过有监督的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对二者进行建模区分,通过模型判别贡献值及t检验确定了12个炮制前后具有显著差异的化合物。结论:炮制会影响蔓荆子中挥发性成分的含量,但对成分的种类无影响,这将为蔓荆子饮片及其炮制工艺考察的质控指标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刺老苞不同炮制品对成肌细胞C2C12增殖活性的影响,利用UPLC-ESI-MS/MS方法探究不同炮制品存在药效差异的物质基础。方法:MTT法检测不同浓度(25、50、100、200μg/mL)刺老苞生品、清炒品、盐炙品对成肌细胞C2C12增殖的影响。采用UPLC-ESI-MS/MS方法分析3种刺老苞炮制品的化学成分,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初步推断不同刺老苞炮制品的成分差异。结果:MTT检测结果显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3种刺老苞炮制品均促进成肌细胞C2C12增殖,除了50μg/mL刺老苞生品和清炒品外,其余各浓度刺老苞生品、清炒品、盐炙品两两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多元统计分析显示,3种炮制品存在药效差异可能与酚酸类、萜类、生物碱、黄酮类等成分有关。结论:该研究从药物的药效差异出发,结合代谢组学,初步阐述了刺老苞不同炮制品存在药效差异的物质基础,为民族药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比较雷公藤生品及不同炮制品的半数致死量(LD50)和抗炎作用,观察不同炮制方法对雷公藤的急性毒性及药效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寇氏法测定雷公藤生品及不同炮制品的LD50。筛选出毒性较低的3种炮制品,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趾肿胀实验和大鼠棉球肉芽肿实验,观察并比较雷公藤生品及不同炮制品的抗炎作用。结果雷公藤生品LD50为111.45 g/kg,酒炙品LD50为112.32 g/kg,清炒品LD50为113.64 g/kg,醋炙品LD50为121.29 g/kg,蒸制品LD50为121.83 g/kg,甘草炮制品LD50为127.92 g/kg,莱菔子炮制品LD50为155.37 g/kg。通过LD50的测定结果筛选出毒性较低的雷公藤蒸制品、甘草炮制品、莱菔子炮制品进行抗炎实验,结果显示这3种炮制品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趾肿胀及大鼠棉球肉芽肿的生成均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或P0.05),其中莱菔子炮制品的抗炎作用优于雷公藤生品。结论雷公藤经过不同方法炮制后,具有减毒保效作用,其中尤以雷公藤莱菔子炮制品的毒性降低最为明显,且抗炎作用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