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酸甘化阴配伍法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张仲景芍药甘草汤为例,分析了酸甘化阴配伍法的含义,并举多位医家对酸甘化阴法的运用加以分析,总结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酸甘化阴法是中医学传统特色治则治法,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中酸甘化阴法理论的临床运用颇具特色,具有独特的代表性。吴氏创立三焦辨证,根据温病上、中、下三焦病邪初、中、后期阴伤程度不同,将顾护津液视为温病治疗第一要义,其使用贯穿温病治疗始终。吴氏以性味配伍理论为指导,选取生脉散、麦冬麻仁汤、人参乌梅汤等酸甘化阴分治上、中、下三焦病证,同时以灵活多样的酸甘化阴辛甘化阳、酸甘化阴酸苦泄热、酸甘化阴辛淡为阳等酸甘化阴复法,适应温病三焦实际存在的寒热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灵活展现了酸甘化阴法及其复法的临床运用,具有极大的临床指导意义,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酸甘化阴是补阴法中一种特殊的方式 ,以酸味和甘味药联合应用 ,从而产生相辅相承的综合作用。酸甘化阴法的代表方剂首见于《伤寒论》记载的芍药甘草汤 ,芍甘相伍 ,酸以收之 ,甘以缓之 ,酸甘相合 ,以补阴血。后世医学以此方为鉴 ,继承创新 ,对其内涵加以引申发展 ,把具有敛阴补阴、生津作用的酸味药 (乌梅、五味子、山萸肉、五倍子 )与具有滋阴、益精、补血功能的甘味药 (甘草、大枣、麦冬、地黄、枸杞子 )等配伍应用 ,以化生阴血、滋润脏腑、收敛浮阳、以缓急迫 ,产生酸甘化阴的临床作用 ,使酸甘化阴法在临床实践中得以升华 ,拓宽了补阴法的…  相似文献   

4.
酸甘化阴法生津止泻作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酸甘化阴法是中医学的重要治则治法,属中医"补法"中的养阴范畴,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古今医家对酸甘化阴法的生津止泻作用论述较少。本文从理论认识、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3个方面探讨在小儿腹泻病治疗中酸甘化阴法的生津止泻作用,初步阐明酸甘化阴法具有确切的生津止泻作用疗效。拓展了中医酸甘化阴法的应用范围,体现了小儿腹泻病的中医药治疗特色。酸甘化阴法亟待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以揭示其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5.
概述酸甘化阴法的定义、渊源及历代医家的发展,总结徐福松教授男科临床应用酸甘化阴法的经验,结合验案,提出四诊合参、重视典型的舌苔脉象,准确辨证,明辨阴阳,才能更好地应用酸甘化阴法。  相似文献   

6.
酸甘化阴法是药味合化反应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中医学重要的治则治法,该法不拘泥一病一证,因而临床应用广泛.本文从酸甘化阴法的源流、常用方药的临床应用分别阐述酸甘化阴法的作用以及在具体病证中的应用.总结出酸甘药物配伍在临床各科疾病中能发挥养阴生津、舒筋缓急止痛、收敛固摄、益精补血等作用,进而解决各种疾病,如肺系疾病之哮喘、肺炎缓解期,心系疾病之失眠、胸痹,脾胃系疾病之便秘、泄泻、胃痛等,为酸甘化阴法的临床及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徐克强 《广西中医药》1990,13(1):22-22,8
<正> 酸甘化阴法是养阴法的一种,它是应用酸涩与甘缓二类不同性味药物配伍以达到养阴生津之功的方法。此法最早当推仲景芍药甘草汤,尔后孙思邈之生脉散,钱仲阳之六味地黄丸,张景岳之左归丸均为酸甘化阴法的发展。至清代随着温病学派的形成,酸甘化阴法成为治疗温病的一个重要方法。它具有养阴不滋腻,生津而又不碍胃作用,因此,此法广泛应用于临床。令就酸甘化阴法在耳鼻喉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略抒管见。  相似文献   

8.
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使用半夏的方剂多达42首,通过对张仲景使用半夏方剂的分析,发现张仲景在治疗伤寒、寒热、痞满、肠鸣以及邪郁少阳、水饮不能外出而上蒸出汗等症时,常使用辛温之性的半夏,辛能宣散,温化寒邪,则伤寒得以宣通,宣散少阳之邪而止头汗,调畅气机则痞满消、肠鸣止;在治疗呕吐、胸胀、咳逆时,用半夏降逆止呕之功,降肺胃之逆气;在治疗头眩和咽喉不适之症时,用半夏燥湿化痰之效,涤痰开结则咽喉得利,风痰上扰之头眩症则消。《神农本草经》记载半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止汗",张仲景在半夏的运用上与《神农本草经》所载一致。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对酸甘化阴法应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酸甘化阴法为张仲景首创 ,代表方剂为芍药甘草汤。纵观《伤寒论》112方 ,芍药与甘草配伍者达二十五处 ,可见仲景对酸甘化阴法之重视。我科窦金发主任对此体会颇深 ,笔者结合其多年随诊所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学习体会。1 酸甘化阴 ,顾护津液太阳病发汗太过 ,营阴耗伤 ,然表证未解。仲景用新加桂枝汤为治 ,桂枝汤和解阴阳 ,同时大剂量芍药以其酸收之功敛营阴之汗液 ,若发汗太过 ,阳气随汗出 ,加附子温经复阳 ,固表止汗。然附子之大辛大热 ,易耗阴津 ,故此方中芍药、甘草有着双重作用 ,一制附子大热 ;二护阴津 ,使解表而不伤正 ,温阳而不耗阴…  相似文献   

10.
刘松林 《河南中医》2010,30(12):1145-1147
《伤寒杂病论》中方剂药物性味配伍的运用非常全面。在四气配伍方面有寒热(温)并用法和寒温(热)互投法;在五味配伍方面有辛甘化阳、辛开苦降、辛散酸收、酸甘化阴、酸苦涌泄、甘淡利湿、甘补苦泻等方法;另外还有四气配伍五味的辛温成寒反佐法。临床应充分掌握药物的性味,根据疾病证候特点,按性味特点配伍组方,才能充分发挥中药性味配伍的特点和优势。  相似文献   

11.
酸甘化阴法广泛运用于临床,其代表方为芍药甘草汤。该文基于“肝常有余”“肝主筋膜”理论,阐述小儿抽动障碍的病机,芍药甘草汤具有养血滋阴、敛肝柔肝、缓急舒筋之功,符合小儿抽动障碍病机。该文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探讨酸甘化阴法在小儿抽动障碍治疗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酸甘化阴法是养阴法中的一法。它运用酸敛与甘缓两类不同性味药物的配伍以达养阴生津之功效。此法最早当推仲景的芍药甘草汤,其后如孙思邈之生脉散、钱仲阳之六味丸,均为酸甘化阴的发展。至清代温病学说形成,酸甘化阴法成为治疗温病的一个重要的方法。由于它养阴而不滋腻,生津而不碍胃,因此在临床上不论外感内伤,只要辨证贴切,配伍恰当,都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酸甘化阴法的辨证运用王钧,杨春林(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人民医院246002)酸甘化阴法,是以酸味和甘味药组成的配方,有益阴敛阴之效。酸味药味酸性寒能敛能涩,有敛阴生津养精的功效。甘味药味甘性平,能益五脏之阴。酸甘配伍,一敛一滋,两济其阴,相互配伍应用,...  相似文献   

14.
酸甘化阴法在治疗小儿厌食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酸甘化阴是某些酸味药和甘味药配伍后产生临床效应的概括,此法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阴不足致小儿厌食症者当以养阴益胃为主。而酸甘化阴法时其具有独特的疗效。多住医者在养阴中重视“酸甘化阴”理论及其药物的运用,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酸甘化阴配伍是指导中医临床组方用药的重要依据。从"酸""甘""酸甘化阴"的概念及源流、药性内涵、常用药物及方剂分别阐述酸甘化阴配伍的临床应用规律。提出酸甘二味药配伍使用能甘补酸敛、甘缓酸补、五味合化,主要包括养阴生津、益精补血,固涩止汗、涩肠止泻、敛肺止咳、缩尿止带、收敛止血,缓急止痛,安神定志的功效。常用的酸味药物包括白芍、乌梅、山萸肉、五味子等,常用的甘味药物包括人参、麦冬、地黄、山药、天花粉等。  相似文献   

16.
前贤有“伤寒法在救阳,温病法在救阴”之说,不过揣摩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书中也不乏救阴的治法。笔者将《伤寒论》救阴法用于临床有较多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叶天士《未刻本叶氏医案》养阴十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工彧 《天津中医药》2004,21(6):488-490
《未刻本叶氏医案》养阴法别具特色,其中有润燥养阴法、行气益阴法、酸甘济阴法、益气存阴法、润肺养阴法、清胃培阴法、醒中清养法、柔肝敛阴法、滋阴养真法、固摄济阴法十法,叶天士养阴法立法全面,组方遣药别具特色,尤以原法原味,生鲜清灵见长,浑朴简约而生辉,其清新的思维在当今临床上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归纳分析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所有治疗咳嗽气喘的条文,总结仲景治疗咳喘的方药证治规律.结果 显示《伤寒论》中治疗咳喘的方剂有13首,《金匮要略》中有33首,去掉重复的4首,《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治疗咳喘的方剂总共有42首.根据治则治法对这42首方剂进行归纳分类,并对涉及的48味药进行频数统计和功效分类,总结出张仲景治疗咳喘首重协调肺的宣发与肃降功能,调节津液代谢,祛邪兼顾扶正,联合应用治肺八法.  相似文献   

19.
仲景应用白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芍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具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之功。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使用白芍多达54处,通过与不同药物的配伍,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笔者现对其应用白芍的经验探讨如下。1调和营卫,固表止汗白芍配伍桂枝,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如《伤寒论》第1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主要是论述伤于风寒邪气所致的外感疾病,故寒证居多,救阳法也就占主导地位.前贤有“伤寒法在救阳,温病法在救阴”之说,不过揣摩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书中也不乏救阴的治法.笔者就《伤寒论》救阴法临床应用点滴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