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不同操作者使用弯腰挺立手法治疗腰骶关节紊乱的差异性和相似度,总结该手法的运动学操作特征及要点。方法:随机将60例健康志愿者平均分到2名有弯腰挺立手法临床操作经验的中医师(记为A医师和B医师),通过在志愿者和操作者身上特定位置安置标记点进行标记,用运动捕捉系统对弯腰挺立法手法操作过程中操作者及志愿者的全身运动状态进行动态描记,获取该手法操作过程中操作者及志愿者的运动学参数。结果:弯腰挺立手法过程A和B组操作者、志愿者的前屈、后伸角度等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操作者总体前屈平均角度35.73°±4.62°,后伸平均角度28.54°±4.63°,髋部平均作用时间(495.08±118.38)ms,平均位移(291.20±62.03)mm;两组志愿者前屈平均角度89.54°±7.36°,后伸平均角度29.17°±5.05°,抛出平均高度(95.72±34.19)mm,平均水平位移(547.80±85.67)mm,抛出平均角度34.31°±10.87°。结论:不同操作者使用弯腰挺立手法治疗腰骶关节紊乱没有明显差异,弯腰挺立手法对于操作者和受试者的前屈、后伸角度等运动学参数都有一定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7—11月,采用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68例,男70例、女98例。年龄19~85岁,中位数51岁。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左侧72例、右侧96例。骨折类型,伸直型137例、屈曲型31例。受伤至治疗时间1~37 h,中位数6 h。随访观察患者骨折愈合及患肢功能恢复等情况。结果:168例患者中1例失访,其余均随访4个月。骨折复位情况良好,尺偏角治疗前为12.2°±4.5°,治疗后为21.2°±2.3°,末次复查为22.1°±2.5°;掌倾角治疗前为-1.7°±7.9°,治疗后为12.3°±2.7°,末次复查为12.6°±2.8°;桡骨短缩距离治疗前为(2.6±0.8)mm,治疗后为(0.7±0.3)mm,末次复查为(0.6±0.2)mm。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5~11周,中位数7周。采用Sarmiento改良的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价疗效,本组优98例、良59例、可8例、差2例。结论: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操作简单,骨折愈合好,腕关节功能恢复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拔戳揉捻手法治疗左右侧肘关节肱骨外上髁炎的相似度与差异性,量化该手法参数。方法:由一名有丰富拔戳揉捻手法操作经验的高年资医师对30名健康志愿者的左右侧肘关节分别进行拔戳揉捻手法操作,通过在志愿者身上放置Marker光反射球进行标记,使用动态捕捉系统测量拔戳揉捻手法操作中志愿者的运动学参数,将测量所得参数进行统计学描述及分析。结果:受试者左肘与右肘在进行拔戳揉捻手法操作时,受试者肘关节活动角度旋后角、屈曲角、旋前角、拔直角等运动学参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法参数量化结果:旋后角为50.56°±0.73°,屈曲角为79.57°±0.45°,旋前角为50.15°±0.12°,拔直角为89.84°±0.69°,单次手法操作时长为(12.78±0.45)s。结论:拔戳揉捻手法治疗不同侧肘关节肱骨外上髁炎时操作方式无明显差异,手法过程中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的肘关节活动角度与操作时长等运动学参数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松解术治疗肘关节僵硬的护理方法。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采用术前准备、心理护理以及术后常规护理、患肢护理、功能锻炼等措施,规范护理接受关节镜下松解术治疗的肘关节僵硬患者76例,男35例、女41例。年龄13~65岁,中位数45岁。所有患者均为行肘关节切开复位手术治疗后患者。病程6个月至5年,中位数2年。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2个月,中位数24个月。患侧肘关节最大屈曲角度由术前98.5°±15.4°改善至术后120.8°±13.1°,最大伸直角度由术前51.6°±10.2°改善至术后15.6°±6.7°,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由术前75.1°±11.2°改善至术后125.4°±9.1°;前臂最大旋前角度由术前61.5°±12.3°改善至术后65.8°±7.2°,最大旋后角度由术前70.8°±10.6°改善至术后76.1°±5.3°,前臂旋转活动范围由术前150.7°±8.4°改善至术后152.6°±8.2°。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70.5±16.9)分升至术后(92.6±8.3)分。结论:系统规范的护理措施,不仅有助于手术顺利完成,还可以改善肘关节活动度,促进肘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髋关节骨性强直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1年10月至2015年12月,采用THA治疗AS髋关节骨性强直患者21例(35髋),均为男性。年龄22~50岁,中位数24岁。左侧20髋,右侧15髋。血清人类白细胞抗原-B27检测均为阳性。发病年龄13~48岁,中位数18岁。所有患者髋关节总活动度为0°。13例患者存在髋关节屈曲畸形。病程2~18年,中位数9年。末次随访时,测量所有患者髋关节屈伸活动度,并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测量13例髋关节屈曲畸形患者畸形程度;采用12项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12-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12)和主观4级标准(非常满意、比较满意、比较不满意及非常不满意)评价患者满意度;记录引起患者不满意的原因。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44 min至5 h,中位数113 min。术中失血量100~3100 m L,中位数450 m L。术后住院时间5~30 d,中位数11 d。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个月至5年,中位数2年。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髋关节屈伸活动度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前增加[0.00°±0.00°,77.74°±8.25°,t=54.945,P=0.000;(43.29±10.01)分,(74.69±8.30)分,t=22.032,P=0.000];13例髋关节屈曲畸形患者畸形程度较术前降低(40.20°±30.87°,8.05°±2.30°,t=5.478,P=0.000);采用SF-12与主观4级标准评定患者满意度,非常满意14例、比较满意2例、比较不满意5例;引起患者不满意的主要原因包括疼痛(1例)、髋关节屈曲及旋转受限(2例)、双下肢不等长(1例)和跛行(1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切口感染、假体松动或移位、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结论:THA治疗AS髋关节骨性强直,可以增加髋关节屈伸活动度、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减轻髋关节屈曲畸形程度,且安全性和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Oxford活动型半月板单髁置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采用Oxford活动型半月板单髁置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患者21例,男7例、女14例。年龄60~75岁,中位数63岁。患者体质量55~65 kg,中位数57 kg;体质量指数18~26 kg·m-2,中位数23 kg·m-2。左侧12例,右侧9例。所有患者膝关节内侧均疼痛,站起和负重行走时加重,膝关节活动轻微受限;膝关节活动度90°~105°,中位数96°;内翻畸形5°~15°,中位数9°;均为伸直位内翻畸形,屈曲90°时内翻畸形消失;髌股关节研磨试验阳性2例,阴性19例。膝关节内侧关节间隙均变窄或消失。术后随访观察切口愈合、并发症发生、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切口均甲级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年,中位数2年。假体位置良好,均无假体脱位、假体周围感染、脂肪栓塞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94.38°±3.53°提高至术后1周121.29°±7.45°、术后1年128.43°±5.93°。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标准评价疗效,膝关节评分由术前(53.19±4.77)分提高至术后1周(86.14±3.75)分、术后1年(87.24±4.37)分,患者功能评分由术前(47.14±4.52)分提高至术后1周(85.52±3.94)分、术后1年(86.67±3.97)分。结论:采用Oxford活动型半月板单髁置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能够改善膝关节活动度,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皮钢针撬拨复位联合跟距反弹外固定治疗成人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采用经皮钢针撬拨复位联合跟距反弹外固定治疗跟骨骨折患者42例。男34例,女8例。年龄48~62岁,中位数53岁。左侧33例,右侧9例。均为SandersⅢ型闭合性骨折。受伤至治疗时间3~5 d,中位数3 d。记录手术前后B9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及宽度,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2个月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中位数15个月。术后即刻B9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均大于术前[10.26°±4.76°,31.78°±2.90°,t=-21.476,P=0.000;95.47°±3.78°,131.98°±3.21°,t=-44.327,P=0.000;(35.36±2.18)mm,(45.27±1.88)mm,t=-22.605,P=0.000],跟骨宽度小于术前[(43.88±3.12)mm,(35.79±1.22)mm,t=20.790,P=...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水针刀疗法联合通痹酊剂热敷治疗膝骨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6月至2017年2月,采用水针刀疗法联合通痹酊剂热敷治疗膝骨关节炎寒湿痹阻证患者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47~68岁,中位数56岁。按照Kellgren-Lawrence影像分级方法,Ⅰ级14例、Ⅱ级4例、Ⅲ级2例。水针刀每周治疗3次,4周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水针刀治疗3 d后,行通痹酊剂热敷治疗,隔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治疗后观察膝关节生物力学平衡恢复、炎症指标改善、膝关节疼痛缓解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膝骨关节炎的疗效评价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股骨角分别为81.55°±2.21°、79.79°±2.01°,胫骨角分别为92.44°±2.55°、92.35°±2.28°,关节间隙角分别为1.01°±0.31°、1.31°±0.38°,股胫角分别为174.76°±1.83°、173.57°±1.75°,股骨内侧髁高宽比分别为1.03±0.19、1.22±0.21,股骨外侧髁高宽比分别为0.93±0.11、1.09±0.15,血沉分别为(21.47±2.61)mm·h~(-1)、(16.36±2.11)mm·h~(-1),血清C反应蛋白分别为(22.52±3.11)μg·L~(-1)、(7.32±1.25)μg·L~(-1),血清白细胞介素-1分别为(9.20±1.02)μg·L~(-1)、(6.43±0.69)μg·L~(-1),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分别为(7.62±1.41)分、(2.32±0.75)分,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分别为(65.35±7.89)分、(90.35±8.89)分;治疗结束后,临床控制10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2例。结论:水针刀疗法联合通痹酊剂热敷治疗膝骨关节炎寒湿痹阻证,可有效减轻膝关节炎症,恢复膝关节生物力学平衡,缓解膝关节疼痛,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于计算机运动仿真技术对膝关节假体参数的优化。方法:纳入500例健康志愿者于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进行体检,不同膝关节屈曲健康志愿者体内内外侧髁前后移位距离与模型进行比较;不同步态周期时健康体检者下蹲和坐立运动时,胫股关节总体接触力测量值与模型预测值比较。结果:健康体检者在0°,30°,60°,90°膝关节屈曲时,体内内外侧髁前后移位距离与模型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下蹲、坐立两种运动方式下对模型进行验证后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同时维持着对膝关节假体接触力的高度预测,为后续个体化骨肌假体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论:以计算机运动仿真计数为基础,建立膝关节置换术后运动力学仿真模型,为膝关节假体数据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改良卧位拉伸运动及肩部肌力训练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采用温针灸联合改良卧位拉伸运动及肩部肌力训练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26例。男11例,女15例。年龄27~71岁,中位数49岁。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测量肩关节内旋和外旋活动度,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价肩部疼痛情况,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结果:治疗结束时,肩关节内旋活动度、肩关节外旋活动度、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均大于治疗前[47.42°±10.26°,67.53°±7.81°,t=9.424,P=0.000;62.80°±8.08°,75.34°±6.68°,t=10.835,P=0.000;(47.77±10.44)分,(67.54±7.81)分,t=12.994,P=0.000],肩部疼痛VAS评分小于治疗前[(5.89±1.28)分,(2.58±1.14)分,t=17.382,P=0.000]。结论:采用温针灸联合改良卧位拉伸运动及肩部肌力训练治疗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贴扎联合运动疗法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5—12月接受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符合要求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运动疗法组自术后第1天开始按照训练方案进行运动疗法治疗,连续训练7d;肌内效贴联合运动疗法组在运动疗法治疗基础上,自术后第1天开始肌内效贴贴扎,每2d更换1次,连续治疗7d。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价患者髋关节疼痛程度,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量表评分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记录髋关节屈曲、外展及外旋活动度。结果:①分组结果。共纳入91例患者,肌内效贴联合运动疗法组46例,运动疗法组45例。②髋关节疼痛VAS评分。治疗前,2组患者的髋关节疼痛VAS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7±0.76)分,(3.78±0.76)分,t=-0.529,P=0.598];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的髋关节疼痛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t=12.700,P=0.000;t=10.244,P=0.000),肌内效贴联合运动疗法组的髋关节疼痛VAS评分低于运动疗法组[(2.18±0.72)分,(2.33±0.79)分,t=-2.089,P=0.040]。③Harris髋关节评分。治疗前,2组患者的Harris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50±8.72)分,(35.58±7.58)分,t=1.688,P=0.095];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的Harri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t=-13.915,P=0.000;t=-15.356,P=0.000),肌内效贴联合运动疗法组的Harris评分高于运动疗法组[(57.91±7.29)分,(52.60±5.41)分,t=3.942,P=0.000]。④ADL评分。治疗前,2组患者的ADL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44±11.25)分,(32.00±3.44)分,t=1.961,P=0.053];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的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t=-13.866,P=0.000;t=-6.244,P=0.000),肌内效贴联合运动疗法组的ADL评分高于运动疗法组[(68.70±16.88)分,(59.00±12.59)分,t=3.110,P=0.003]。⑤髋关节活动度。治疗前,2组患者的髋关节屈曲、外展及外旋活动度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4.02°±14.36°,28.33°±14.06°,t=-1.447,P=0.115;3.04°±5.11°,3.98°±4.98°,t=-0.885,P=0.379;3.48°±5.76°,2.22°±4.71°,t=1.137,P=0.259);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的髋关节屈曲、外展及外旋活动度均大于治疗前(屈曲活动度:t=-7.647,P=0.000;t=-12.344,P=0.000;外展活动度:t=-11.709,P=0.000;t=-12.322,P=0.000;外旋活动度:t=-15.391,P=0.000;t=-13.259,P=0.000),肌内效贴联合运动疗法组的髋关节屈曲活动度大于运动疗法组(51.33°±11.31°,44.38°±6.91°,t=3.527,P=0.001),2组患者的髋关节外展、外旋活动度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9.02°±7.43°,16.78°±6.58°,t=1.524,P=0.131;20.54°±7.17°,18.78°±4.90°,t=1.369,P=0.175)。结论:采用肌内效贴贴扎联合运动疗法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能够缓解髋关节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髋关节活动度和生活活动能力,疗效优于单纯的运动疗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电磁导航系统在股骨干A型骨折闭合复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提取3例股骨干A型骨折患者(A1型、A2型、A3型各1例)的CT数据并进行三维重建,采用3D打印机打印股骨干骨折模型。每种骨折类型打印8个骨折模型。在电磁导航系统辅助下,术者以显示器上的三维动态影像为参考,采用正骨手法进行骨折闭合复位实验。复位固定后,记录骨折复位时间,测量复位固定后骨折端的侧方移位距离、轴向分离距离、内外翻角、前后成角、内外旋角。结果:24个股骨干A型骨折模型均顺利复位,复位时间(163.71±22.47)s,侧方移位距离(1.25±0.62)mm,轴向分离距离(0.26±0.20)mm,内外翻角1.53°±0.48°,前后成角2.85°±0.25°,内外旋角2.51°±0.97°。结论:采用电磁导航系统辅助股骨干A型骨折闭合复位,复位时间短,复位效果满意,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后路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后路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60例。男49例,女11例。年龄29~63岁,中位数48岁。骨折位于T1116例、T1218例、L117例、L28例、L31例。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D级20例、E级40例。胸腰椎损伤分类及严重程度评分4~7分,中位数6分。载荷分享评分3~8分,中位数6分。受伤至手术时间1~3d,中位数2d。测量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0~90min,中位数70min。术中出血量80~150mL,中位数100mL。住院时间10~20d,中位数14d。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36个月,中位数18个月。术中均未出现神经损伤;1例术后1个月复查发现1枚椎弓根螺钉钉帽脱落,术后3个月复查发现伤椎前缘高度丢失、Cobb角增大,患者因无明显腰痛症状而拒绝翻修治疗,继续佩戴胸腰支具3个月,术后12个月取出内固定物后遗留脊柱轻度后凸畸形;1例术后12个月取出内固定物前因腰痛检查发现1枚椎弓根螺钉钉体折断,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与术后相比无明显变化,常规取出内固定物,未进行其他特殊治疗。伤椎前缘高度,术前(20.3±1.9)mm,术后3d(33.5±2.1)mm、1个月(32.5±2.2)mm、3个月(32.2±1.3)mm、6个月(31.6±1.2)mm、12个月(31.3±0.7)mm、18个月(30.8±0.6)mm。伤椎Cobb角,术前20.6°±3.5°,术后3d 8.2°±2.3°、1个月9.8°±1.8°、3个月10.4°±2.3°、6个月10.6°±2.7°、12个月10.9°±2.5°、18个月11.2°±2.8°。结论:后路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以恢复伤椎高度、改善伤椎后凸畸形,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Bankart损伤修复术联合Remplissage术治疗合并Hill-Sachs损伤的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采用关节镜下Bankart损伤修复术联合Remplissage术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18~43岁,中位数31岁。均合并Hill-Sachs损伤,骨缺损体积均小于肱骨头体积的20%。合并肩胛骨关节盂骨缺损14例,骨缺损直径均小于关节盂直径的20%;合并肱二头肌肌腱炎4例、上盂唇损伤3例;均不合并盂肱韧带肱骨侧撕脱损伤、肱骨大小结节骨折及肩袖损伤。采用美国肩肘关节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评分标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Angeles,UCLA)肩关节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记录手术前后肩关节屈曲活动度、外旋活动度。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7个月,中位数15个月。ASES评分,术前(84.4±4.7)分,术后12个月(97.4±6.3)分;UCLA评分,术前(21.8±4.4)分,术后12个月(28.9±3.1)分;肩关节屈曲活动度,术前168.1°±2.7°,术后167.8°±2.9°;外旋活动度,术前71.0°±9.4°,术后72.7°±8.7°。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肩关节再脱位。结论:关节镜下Bankart损伤修复术联合Remplissage术治疗合并Hill-Sachs损伤的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有利于改善肩关节功能、维持肩关节正常活动,避免肩关节再脱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路病灶清除脊柱短缩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骨缺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12月至2016年4月,在规范应用抗结核药物的基础上,采用后路病灶清除脊柱短缩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骨缺损患者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20~72岁,中位数47岁。病变节段位于T_(11)2例、T_(12)3例、L_14例、L_22例、T_(11)~T_(12)3例、T_(12)~L_15例、L_1~L_25例。合并脊髓损伤8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分级B级3例、C级3例、D级2例。病程2~4年,中位数2.5年。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将去除的病灶组织送病理检查。术后定期进行X线检查,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分别在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时,检测血沉、C-反应蛋白,在X线片上测量病椎相邻椎体后缘高度、病椎后凸Cobb角,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脊柱功能。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24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80~240 min,中位数178 min;术中失血量980~1550 m L,中位数1050 m L。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与术前诊断一致。2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50个月,中位数39个月;植骨均达骨性融合,融合时间5~9个月,中位数6个月。血沉和C反应蛋白,术前(65.6±18.2)mm·h~(-1)、(24.6±5.4)g·L~(-1),术后3个月时(15.8±2.7)mm·h~(-1)、(4.1±1.2)g·L~(-1),术后12个月时(12.3±1.9)mm·h~(-1)、(3.6±1.1)g·L~(-1)。病椎相邻椎体后缘高度,术前(66.5±6.3)mm,术后3个月时(54.2±6.4)mm,术后12个月时(52.6±5.9)mm;病椎后凸Cobb角,术前43.5°±6.8°,术后3个月时4.1°±2.0°,术后12个月时3.6°±1.4°;ODI,术前(43.5±4.9)%,术后3个月时(16.5±4.9)%,术后12个月时(7.2±1.6)%。末次随访时,合并脊髓损伤的8例患者,ASIA分级B级3例恢复至D级,C级3例及D级2例均恢复至E级。均无神经、血管损伤及感染、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发生,均未发生结核复发、播散和肝肾功能损伤。结论:在规范应用抗结核药物的基础上,采用后路病灶清除脊柱短缩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骨缺损,植骨融合好,可恢复脊柱序列、矫正脊柱畸形,有利于脊柱脊髓功能的恢复和结核控制,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运动捕捉技术量化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操作,获取其运动学参数,总结手法操作的运动学特征,缩短坐位腰椎旋转手法的学习周期,为临床推广、教学培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运动捕捉技术对坐位腰椎旋转手法进行动态实测,获取该手法操作过程的运动轨迹及运动学参数。结果:获得了坐位腰椎旋转手法的运动学参数参考值:旋扳时最大角度为后伸21.82°±12.04°,侧屈68.62°±26.54°,旋转63.77°±23.39°,旋扳前后角度变化为后伸6.59°±3.26°,侧屈5.00°±2.49°,旋转5.84°±3.05°,旋扳时最大角速度值为(47.57°±21.25°)/s.操作者施行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时,左、右手的运动学参数(前屈运动、旋扳时最大角度、扳动角度及旋扳最大角速度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坐位腰椎旋转手法属于长杠杆的扳动类手法,其运动轨迹为"前屈-侧旋-后旋",整体操作具有运动幅度大的特点,而在进行旋扳发力操作时具有"高速低幅"的运动特点。左右侧坐位腰椎旋转手法的运动学特征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配合中药热敷治疗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肝肾不足、筋脉瘀滞证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TKA配合中药热敷治疗KOA肝肾不足、筋脉瘀滞证患者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40~75岁,中位数66岁。病程3~26年,中位数13年。TKA术后2周切口愈合后开始进行中药热敷,每次15~2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的含量;测定膝关节屈曲畸形角度及活动度;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患膝运动功能。结果:治疗结束后,患者血清IL-1、5-HT、PGE2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3. 18±0. 51) pg·m L~(-1),(6. 53±0. 75) pg·m L~(-1),t=26. 118,P=0. 000;(82. 63±8. 56) pg·m L~(-1),(228. 26±20. 21) pg·m L~(-1),t=46. 918,P=0. 000;(92. 61±9. 35) pg·m L~(-1),(306. 67±30. 15) pg·m L~(-1),t=47. 951,P=0. 000],膝关节屈曲畸形角度较治疗前减小(2. 65°±0. 59°,17. 12°±2. 36°,t=42. 061,P=0. 000),膝关节活动度较治疗前增加(95. 67°±9. 63°,50. 12°±5. 35°,t=29. 237,P=0. 000); HSS评分中的疼痛、功能、活动范围、肌力、固定畸形、不稳定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27. 58±8. 86)分,(1. 97±0. 73)分,t=20. 370,P=0. 000;(21. 38±6. 26)分,(1. 78±0. 67)分,t=22. 014,P=0. 000;(18. 36±6. 13)分,(3. 92±1. 19)分,t=16. 352,P=0. 000;(9. 25±3. 52)分,(2. 49±0. 98)分,t=13. 082,P=0. 000;(9. 51±3. 32)分,(3. 49±1. 31)分,t=11. 927,P=0. 000;(9. 23±3. 97)分,(2. 56±1. 07)分,t=11. 471,P=0. 000]。结论:TKA配合中药热敷治疗KOA肝肾不足、筋脉瘀滞证,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矫正膝关节屈曲畸形、增加膝关节活动度、促进膝关节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正骨手法结合中药外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12月,采用正骨手法结合中药外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2例,男48例,女54例。年龄18~68岁,中位数43岁。腰椎间盘向右侧突出41例、向左侧突出61例;突出节段位于L3~47例,L4~529例,L5S136例,L3~4、L4~58例,L4~5、L5S122例。所有患者临床均表现为腰腿痛,腰椎旋转活动特别是前屈活动受限明显,其中腰痛伴腰椎旁叩击痛和深压痛65例,单侧或双侧下肢感觉障碍80例,一侧背伸力减弱36例,一侧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32例,鞍区感觉减退10例,括约肌功能障碍10例,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65例,直腿抬高试验70°以下63例,单侧或双侧膝反射减弱或消失45例。病程2 d至30年,中位数21个月。治疗后观察患者直腿抬高、腰腿痛改善及腰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直腿抬高角度由治疗前44.47°±28.25°升至83.76°±11.13°,视觉模拟量表评分由治疗前(6.64±1.80)分降至(0.95±1.04)分,日本骨科学会腰痛疾患疗效评分由治疗前(24.59±3.57)分升至(33.16±2.23)分。参照腰痛疾患疗效评定标准评价疗效,痊愈54例、有效42例、好转5例、无效1例。结论:采用中医正骨手法结合中药外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利于腰椎功能的恢复,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联合微创植骨治疗挠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4年5月至2016年2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联合微创植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28例,男6例、女22例。年龄45~70岁,中位数55.5岁。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左侧10例、右侧18例。Colles骨折20例,Smith骨折8例。按照桡骨远端骨折的AO分型,B2型4例、B3型8例、C1型10例、C2型4例、C3型2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桡骨短缩。受伤至手术时间1~5d,中位数3d。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远端相对高度。分别于术后2周、4周、6周、12周及末次随访时,采用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综合疗效,包括残余畸形、主观评价、客观评价、关节炎改变、神经并发症(正中神经)及石膏管形导致的手指功能差共5个方面的评分。结果:植骨区切口长度2~4cm,中位数2.5cm。供骨区切口长度2.5~4 cm,中位数3.5 cm。手术时间30~55 min,中位数38 min。术中出血量20~50 mL,中位数35 mL。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6个月,中位数10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6~10周,中位数8周。2例出现针道感染,经换药及抗感染治疗后痊愈。均未出现克氏针松动、神经血管及肌腱损伤等并发症。Colles骨折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掌倾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0°±3.20°,9.80°±2.40°,9.60°±2.20°,F=3.264,P=0.001);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掌倾角均较术前增加(P=0.001;P=0.001);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的掌倾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7)。Smith骨折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掌倾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12°±1.46°,12.24°±1.20°,12.16°±1.32°,F=5.142,P=0.001);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掌倾角均较术前减小(P=0.000;P=0.000);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的掌倾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3)。所有患者的尺偏角和桡骨远端相对高度于不同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10°±3.40°,20.60°±3.20°,20.20°±2.80°,F=9.462,P=0.021;(8.20±4.00)mm,(15.80±3.20)mm,(15.20±2.10)mm,F=2.428,P=0.001];术后即刻的尺偏角和桡骨远端相对高度均较术前增加(P=0.012;P=0.001);末次随访时的尺偏角和桡骨远端相对高度均较术前增加(P=0.026;P=0.001);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的尺偏角和桡骨远端相对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2;P=0.206)。术后2周、4周、6周、12周及末次随访时,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中的残余畸形、主观评价、客观评价、关节炎改变及石膏管形导致的手指功能差5项评分均逐渐降低[(0.30±0.12)分,(0.22±0.11)分,(0.16±0.06)分,(0.11±0.04)分,(0.08±0.04)分;(2.02±0.32)分,(1.01±0.12)分,(0.68±0.24)分,(0.20±0.06)分,(0.08±0.02)分;(3.02±0.02)分,(1.22±0.12)分,(0.80±0.12)分,(0.20±0.08)分,(0.15±0.01)分;(2.80±0.21)分,(2.02±0.10)分,(1.04±0.02)分,(0.60±0.04)分,(0.20±0.01)分;(0.62±0.06)分,(0.40±0.02)分,(0.22±0.04)分,(0.04±0.06)分,(0.02±0.02)分],神经并发症(正中神经)评分均为0分。术后2周优6例、良6例、中10例、差6例,术后4周优10例、良8例、中6例、差4例,术后6周优14例、良8例、中4例、差2例,术后12周优18例、良7例、中2例、差1例,末次随访时优20例、良6例、中1例、差1例。结论: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联合微创植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可以有效恢复桡骨远端的解剖结构及腕关节功能,具有骨折愈合率高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胫骨结节远端单平面截骨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老年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采用胫骨结节远端单平面截骨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42例。男15例,女27例;年龄(67.17±5.11)岁;左膝24例,右膝18例;体质量指数(27.70±3.72)kg·m-2;病程(3.52±1.58)年。所有患者均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T值≤-2.5)和内侧单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均未见外侧间室半月板及软骨退变;膝关节屈曲均>105°,无或仅有轻度的屈曲挛缩畸形。分别于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在下肢全长正位X线片上测量患者的髋-膝-踝(hip-knee-ankle, HKA)角、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 MPTA),测量并计算患者的下肢负重力线比率(weight bearing line ratio, WBLR);在膝关节侧位X线片上测量患者的胫骨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 PTS),测量并计算患者的Caton-Deschamps指数、Black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