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对肾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病理证实为肾母细胞瘤平扫加增强扫描的CT征象.结果肿瘤单侧多见,多发生于肾脏一极,常表现为强化不明显的实性肿块,瘤内常有坏死、囊变,少数有出血、钙化.本组术前发现病灶100%,诊断准确率94.8%.结论CT增强扫描能发现较小的肾母细胞瘤,很好地评价对侧肾脏的情况,并能明确肿瘤的范围以及转移的情况,对肿瘤的分期、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T对儿童肾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母细胞瘤平扫加增强扫描的CT表现。结果 肿瘤单侧多见 ,也可为双侧。上极多于下极 ,也可全肾受侵。常表现为强化不均匀的实质性肿块伴坏死、囊变 ,少数伴出血、钙化。典型表现为残存肾实质呈新月形或肾的正常结构消失。本组术前诊断准确率为 96 %。结论 CT检查可准确显示肾母细胞瘤侵犯范围以及转移情况 ,对肿瘤分期、制订治疗方案、估计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软骨母细胞瘤的CT与MRI诊断,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对22例经病理证实的软骨母细胞瘤CT及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CT上,软骨母细胞瘤呈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缘硬化,病灶内常见斑点状及片状钙化灶,部分有关节软组织肿胀及骨膜反应。在MRI上,其表现为在T1WI上呈等、稍低或低信号,在T2WI上呈低、中等或高混杂信号,病灶边缘可见低信号环,部分病灶形成穿破骨皮质向外突出的软组织肿块。结论CT与MRI对软骨母细胞瘤的正确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软骨母细胞瘤的CT与MRI诊断,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 对22例经病理证实的软骨母细胞瘤CT及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CT上,软骨母细胞瘤呈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缘硬化,病灶内常见斑点状及片状钙化灶,部分有关节软组织肿胀及骨膜反应.在MRI上,其表现为在T1WI上呈等、稍低或低信号,在T2WI上呈低、中等或高混杂信号,病灶边缘可见低信号环,部分病灶形成穿破骨皮质向外突出的软组织肿块.结论 CT与MRI对软骨母细胞瘤的正确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母细胞瘤的超声和CT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母细胞瘤患者的超声和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43例病例的B超显示均为单侧病灶,瘤体形态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病灶呈实性者25例,囊实性者12例,囊性者6例,其中4例病灶内可见斑点状钙化,1例边缘呈环形钙化。CT平扫呈混杂密度,强化后瘤体呈不均匀强化;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均见数量不等的血流信号显示。结论肾母细胞瘤的超声和CT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两者联合应用具有更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分析婴幼儿肝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探讨该病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总结15例临床影像资料完整、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肝母细胞瘤的临床CT表现。结果肿瘤主体位于肝右叶9例,左叶2例,同时累及左右叶4例。CT平扫肿瘤均呈低、等混杂密度,巨大肿瘤内可见多发裂隙状及不规则形更低密度区,7例可见肿瘤内斑片、点线状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不均匀性结节状或片状强化,密度高于肝组织,门脉期病灶呈低密度,坏死或液化区无明显强化。结论 CT扫描是婴幼儿肝母细胞瘤最有价值影像检查方法之一,CT平扫及增强对病灶定位定性较准确,能为临床提供诊断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婴幼儿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影像特征与灌注化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36眼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经导管眼动脉灌注化疗(TOAC)前、后的CT、B超的影像资料,并依据CT特征进行分组。每隔4~6周进行一次化疗,所有病例进行了2~4次化疗。利用B超测得化疗前和前两次化疗后的肿物平均厚度,并分别对每组病例的化疗前、后肿瘤缩小差值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相互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两次化疗后与化疗前对比肿物平均厚度缩小差值平均值为:Ⅰ组7.7 mm,Ⅱ组6.8 mm,Ⅲ组5 mm,Ⅳ组8.4 mm,Ⅴ组6.6 mm,Ⅵ组为0。对所有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的钙化量和非钙化程度的强化程度不一定会影响化疗效果,但灌注化疗的疗效是显著的。结论婴幼儿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影像特征与灌注化疗效果不一定存在相关性;经导管眼动脉灌注化疗的效果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肝脏肿瘤的CT、MRI诊断价值及临床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及穿刺病理证实的儿童肝脏肿瘤,男11例,女2例,年龄最小13个月,最大14岁,平均10.8岁。10例行CT扫描,6例行MRI扫描。结果:13例中,原发性肝癌7例(78%),肝母细胞瘤3例(23%),白血病肝脏侵润1例,肝血管瘤1例,肝间叶性错构瘤1例,不同病理类型肿瘤有其各自影像学特点。结论:CT与MRI检查可准确显示恶性肝肿瘤的部位、大小、侵润范围、影像特点及转移情况,为肿瘤的临床分期、制定治疗方案、估计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MRI影像学评价在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22例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患者于发病后2~14 d,分别行X线平片、CT、MRI检查.结果 22例患者X线检查结果显示,发病10 d内仅见软组织肿胀,14 d后2例可见于骺端骨质模糊、稀疏;CT检查结果显示,发病10d内仅见软组织肿胀,10d后可见骨髓密度降低,骨小梁模糊不清,肌间脂肪间隙变薄甚至消失;MRI结果显示,发病3d内仅见软组织界线不清、T2WI呈略高信号,3d后骨髓内可见异常信号,表现为T1WI信号稍减低、T2WI信号稍增高,在脂肪抑制序列上更清楚,且随病程延长逐渐明显.结论 MRI影像学评价优于其他检查方法,可用于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胃肠间质瘤( GIST)的多层螺旋CT和MRI表现,评价其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的螺旋CT和MRI资料,其中10例行CT及MRI检查,8例只行CT检查.结果 18例GIST发生于胃9例,小肠5例,结肠及直肠4例;邻近组织器官侵犯4例.肿瘤多呈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7例向腔内生长,11例腔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生长;平扫8例密度或信号均匀,10例不均匀,增强扫描7例均匀轻中度强化,11例不均匀明显延迟强化.10例行DWI检查,8例呈高信号,其中4例中心见低信号;2例呈等、低信号.结论 GIST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多层螺旋CT及MRI检查能准确诊断GIST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对设计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NB)远隔转移的cT及MRI表现特征。方法收集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或骨髓检测证实的神经母细胞瘤的CT、MRI影像资料,按年龄及受累器官分类,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转移性病灶的影像特点。结果42例神经母细胞瘤中32例为远隔转移,常发生于年龄小、高临床分化期、原发灶可以不明显的情况下。结论神经母细胞瘤多早期转移,患儿多以转移病灶症状就诊,转移器官症状及影像征象往往较明显而被早期发现。MRI对发现及判定转移病灶性质较cT具有较大优势,CT和MRI对检测原发病灶作用相当。CT、MRI联合同位素骨扫描可提高肿瘤分期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鳃裂囊肿的CT与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第二鳃裂囊肿,分析其CT和MRI表现并进行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为第二鳃裂囊肿,鳃裂囊肿常位于颈前三角区、胸锁乳突肌前内侧,CT表现为囊性肿块、边界清晰、密度均匀。MRI呈等或长T1、长T2信号,囊壁强化或不强化。结论 CT与MRI可以清楚显示鳃裂囊肿的发病部位、大小、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合临床特点易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脑或蛛网膜下腔囊性病变发生率相对较低 ,在MRI和CT上易于识别 ,但MRT较CT显示灵敏。起源于神经上皮的囊肿多见于脑实质蛛网膜下腔 ,脑室则为少见 ,病变的MRI特征则较少报道。现对过去 3年内在同济医院治疗的 5例胶质室管膜囊肿进行讨论。1 典型病例例 1,男 ,37岁 ,右手感觉异常并精细运动障碍 6月 ,后期出现右腿乏力。右利。头部CT显示左顶部一大片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影。 1 57单位的MRI扫描在T1加权像上显示左顶部一边界清楚的均匀有分隔的低强度脑实质内病灶 (图 1a和 1b) ,病变与脑实质系统或蛛网膜下腔不相通。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分析CT影像学特征在鉴别儿童腹膜后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GNB)与神经母细胞瘤(NB)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经病理检查确诊的47例GNB患儿和56例NB患儿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儿进行CT扫描鉴别,比较两组CT平扫及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结果 NB患儿肿瘤病灶最大直径高于GNB患儿(P <0.05)。NB患儿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跨越中线生长、周围血管包埋、瘤周和瘤内血管影像显示、淋巴结转移和浸润及脏器转移比例高于GNB患儿(P <0.05)。结论 CT影像学特征可较好地鉴别儿童腹膜后GNB和NB, GNB多呈现为边界清晰且形态规则,与周围血管关系以推移为主,很少发生远端转移,恶性程度较低,而NB则多表现为边界模糊、形态不规则肿块,跨越中线生长,特征为局部浸润、血管包埋、脏器和淋巴结转移,恶性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7.
MRI与CT在鼻咽癌诊断和治疗的应用价值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MRI与CT在揭示鼻咽癌(NPC)颅底骨破坏、椎前肌受累及咽后淋巴转移中的鉴别诊断和在放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首诊的180例NPC病人同期行MRI和CT检查,对比显示鼻咽周围结构受累和颅底骨破坏情况。结果MRI示颅底骨受累率、椎前肌受累率和咽后淋巴转移率分别为71.1%、33.3%和60.0%,而CT的相应值仅35.6%、7.8%和13.3%,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71,35.99,13.47,P〈0.01)。结论MRI诊断鼻咽癌颅底骨、椎前肌受累及咽后淋巴转移优于CT,既有利于鼻咽癌放疗中准确勾画靶区,又可避免“漏靶”;MRI对原发灶进行评估,有利于指导临床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DR、CT与MRI诊断隐匿性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69例外伤隐匿性骨折患者,所有患者行DR、CT与MRI检查,并比较三组诊断结果。结果本组69例外伤隐匿性骨折患者,DR检查显示阳性率是25.19%(16/69);CT检查显示阳性率是88.41%(61/69);MRI检查显示阳性率是97.10%(6T/69)。MRI检查〉CT检查〉DR检查,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R难以发现早期隐匿性骨折,CT可提供较多的诊断信息,MRI是早期诊断隐匿性骨折最准确、最敏感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分析婴幼儿肝母细胞瘤的CT、MRI表现及其鉴别诊断,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总结8例临床影像资料完整、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为肝母细胞瘤的CT及MRI表现。结果 CT表现:平扫肿瘤均呈低、等混杂密度,瘤内见多发裂隙状更低密度区,5例可见肿瘤内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呈轻到中度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低于周围正常肝组织,其内裂隙状更低密度区无强化,门脉期肿瘤呈低密度。MRI表现:边界清晰的类圆形肿块,T1WI呈低信号,其内可见裂隙状更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结论 CT及MRI是婴幼儿肝母细胞瘤最有价值影像检查方法,二者相结合,对肝内血管情况提供了较多的信息,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