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固有免疫细胞,在脑或脊髓创伤后的神经炎症反应中起关键作用。神经系统损伤后小胶质细胞可提供神经保护因子,清除细胞碎片并调控神经修补过程。而另一方面,小胶质细胞会产生高水平的促炎及细胞毒性介质从而阻碍CNS修复,促使神经元失能及细胞死亡。小胶质细胞的双重特性可能与其损伤后的表型及功能反应有关。本综述探讨近年来有关脑和脊髓损伤后小胶质细胞活化表型的研究,以及小胶质细胞在神经元、血管、少突胶质细胞生长及再生中的可能发挥的作用。并简述已知的调控表型转换的分子机制,着重探讨可以影响小胶质细胞活化状态的治疗途径。了解小胶质细胞表型调控机制有助于我们增加神经系统损伤恢复的知识,并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发生后,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G)激活后的2种极化表型-经典激活型小胶质细胞(M1型)与替代激活型小胶质细胞(M2型)分别起着促炎与抑炎的作用,如何将小胶质细胞从促炎的M1表型转化为抗炎的M2表型,逐渐成为CIS治疗的新途径。本文对小胶质细胞的特性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在CIS的双重作用进行综述。一.小胶质细胞的概述小胶质细胞胞体较小,呈分枝状,有伸向各个方向的突起,而在中枢神经系统受创伤、感染、发生免疫反应或其它疾病时会转变为圆形活化的小胶质细胞,迅速发生增值与活化,被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可呈现出多种形态,如纺锤形、阿米巴形等,进而移动到病变区域,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主要涉及Toll样受体、核转录因子等多条通路,其过程包括增殖、趋化、吞噬、分泌细胞因子等多个环节,并分泌大量的促炎因子、氧化应激相关因子及免疫分子等,既可以诱导炎性反应提高血-脑脊液屏障的通透性,又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在CIS后发挥神经修复作用[1]。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褪黑素在创伤性脑损伤(TBI)后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雄性印记控制区(ICR)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TBI组、TBI加盐水组(saline)和褪黑素处理组(Mel)(每组24只)。通过自由落体模型使小鼠致伤,于术后24 h分别检测小鼠脑组织含水量、伊文氏蓝含量的变化,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冰冻切片免疫荧光分别检测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α)和离子钙接头分子-1(IBA-1)的表达。结果 TBI后24 h小鼠脑组织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显著升高;挫伤灶周围皮层促炎细胞因子含量显著升高;挫伤灶周围皮层小胶质细胞活化明显增强;使用褪黑素后,小鼠脑组织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均显著减少,同时褪黑素能够减少TBI后的促炎细胞因子表达、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化。结论褪黑素可以缓解TBI后的炎症反应,可能与其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化相关。  相似文献   

4.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长度约为19-25个核苷酸稳定的内源性小分子非编码RNA,小胶质细胞是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常驻免疫细胞,miRNAs与小胶质细胞的极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综述近年来促炎型/抗炎型miRNAs调控小胶质细胞M1型/M2型极化及其在相关炎症介导的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充分阐明小胶质细胞极化过程中miRNAs调控机制,为寻找治疗与小胶质极化相关炎症介导的神经系统疾病的新靶点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炎症反应是缺血性卒中后病理生理的核心内容,其过程涉及免疫和炎症细胞,不同途径 和来源的被激活的炎症因子共同参与。早期小胶质细胞、中性粒细胞被激活,随之淋巴细胞的聚集 和浸润也增加了对脑细胞的损伤;但也有研究发现,在特定刺激下,中性粒细胞可以从促炎表型向 抗炎表型转变,进而保护脑细胞;淋巴细胞中部分T细胞亚型可以抑制促炎因子的表达、调节淋巴细 胞的活性,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另外,在缺血性卒中后,除脑内局部的炎症反应外,外周循环的炎 性反应和免疫抑制也参与其病理机制。免疫调节有望成为未来缺血性卒中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6.
癫痫是一组由于脑部神经元异常过度放电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免疫细胞对神经的发育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尽管研究报道,小胶质细胞可通过增加炎症介质等生物活性物质介导癫痫发作,但对于炎症介质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仍缺乏全面了解。此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小胶质细胞在神经元变性、神经发生及突触修剪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与癫痫的发生发展有关。因此,进一步研究小胶质细胞在癫痫发作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明确小胶质细胞在癫痫中的分子机制,可为临床治疗癫痫提供新的分子靶点。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6): 57-62]  相似文献   

7.
正癫痫是神经元突发、异常、过度、同步放电引发的一种发作性脑功能障碍。癫痫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研究发现神经炎症、氧化应激、免疫失调、神经元凋亡、自噬等因素,在癫痫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效应细胞,参与将神经炎症、氧化应激、神经元凋亡、免疫调节等。本文就小胶质细胞在癫痫中的作用进行综述。1小胶质细胞的概述1.1小胶质细胞的类型与功能小胶质细胞外形和蛋白表达存在差异,不同条件激活的类型和功能状态也有差异[1]。小胶质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体积较小,呈梭状,有树枝状分支;激活后,细胞体积变大,  相似文献   

8.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是一种衰老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已有研究表明小胶质细胞参与的神经炎症反应可能是PD发病的关键因素,但衰老小胶质细胞对PD发病及疾病进展的潜在影响尚未阐明。本文总结了衰老小胶质细胞在形态和功能方面的变化,并指出这些变化产生的促炎作用,分析了PD相关危险因素对小胶质细胞的衰老损害,初步探讨衰老小胶质细胞介导免疫失衡机制在PD的疾病过程中发挥的致病作用,并对靶向衰老小胶质细胞的潜在治疗手段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神经炎症反应在创伤性脑损伤(TBI)的继发性损伤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创伤后神经炎症反应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分子、细胞和组织器官等不同层次都有表现,TBI发生后,受损或死亡的细胞释放危险信号,诱导炎症因子分泌,激活免疫细胞和胶质细胞相关受体,诸多细胞和炎症介质相互影响,共同介导有害或有益的神经炎症反应。神经炎症引发的级联反应影响TBI的预后,在TBI的治疗中,针对性应用了许多抑制神经炎症反应的手段,但神经炎症反应在TBI中的二重性也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0.
出血性脑卒中(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ICH)是脑卒中致死率最高的类型,目前临床对其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小胶质细胞是ICH后第一个产生免疫应答的中枢神经系统细胞。ICH急性期脑损伤后,小胶质细胞可被诱导为经典的M1型(促炎作用)或补充替代的M2型(抗炎作用),其中,M1型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修复,M2型通过分泌抗炎因子和神经营养因子来促进组织的再生和修复。同时,小胶质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以及T淋巴细胞生理病理上具有紧密联系,其M1型和M2型极化与其他神经细胞产生不同的交互作用,这些均在ICH的病理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对ICH后小胶质细胞和其他神经细胞的相互作用的关键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是一种神经系统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明确。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免疫异常及神经炎症与ALS的发病密切相关,其中小胶质细胞的极化作为神经炎症研究重要组成部分,其与ALS发病及进展密切相关,深入研究小胶质细胞极化在ALS中的作用机制可能为ALS的临床诊断、靶向干预治疗提供线索和思路。现就小胶质细胞极化在ALS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甲异靛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抗炎症反应及调节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极化的作用。方法采用经颈内动脉线栓法造成大脑中动脉闭塞,闭塞60min后将栓线拔出以实现大脑中动脉血流再灌注,形成小鼠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阻塞(transi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tMCAO)模型,观察甲异靛对小鼠脑梗死范围、脑含水量、神经行为学的影响;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甲异靛对小鼠脑组织缺血区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缺血区大脑皮层炎症信号通路相关分子TLR-4、p65/NF-κB以及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的表达水平。结果甲异靛可以减少脑缺血再灌注48 h后的脑梗死体积(P0.01),改善神经功能评分(P0.05),减轻脑水肿(P0.01),降低TLR-4/NF-κB信号通路分子及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减少脑梗死区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M0向M1极化(P0.05),促进M0向M2极化(P0.001)。结论甲异靛可能通过改善脑水肿、调控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极化和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癫痫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补体系统在癫痫中发挥重要作用。补体可通过多种方式影响癫痫发生发展,如介导小胶质细胞对突触修剪的异常激活或缺失从而形成病理性神经环路,作为炎性反应因子形成攻膜复合物导致细胞溶解,对突触后海人酸型谷氨酸受体(kainate-type glutamate receptors,KARs)的影响等;同时,癫痫发生、发作也会导致补体异常,进一步增加癫痫的易感性。补体和癫痫之间的紧密联系提示补体靶向治疗可能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以炎症反应、脱髓鞘和轴突损伤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system,CNS)疾病,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是MS研究的动物模型。小胶质细胞(microglia)在MS/EAE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既可产生促炎产物发挥神经毒性作用,还可从产生抗炎产物、促进吞噬作用以及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和招募三方面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本文将对小胶质细胞在MS/EAE发病过程中的两面性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帕金森病(PD)是第二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临床症状为运动障碍,给患者带来极大困扰。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PD与外周和中枢炎症密切相关。PD患者首先出现便秘等运动前症状,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和肠道微生物失调加速肠神经胶质细胞激活、α-突触核蛋白聚集以及外周免疫细胞增殖,产生各种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大脑内,各种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s)和组织相关分子模式(DAMPs)激活小胶质细胞,主要通过TLRSNF-κB-NLRP3信号通路促进NLRP3炎性小体组装,促炎因子释放,最终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外周促炎因子使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外周免疫细胞进一步加剧中枢神经炎症。文中总结了外周炎症和中枢炎症在PD发病中的作用,为今后治疗PD提供可能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6.
炎症反应在脑缺血损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主要表现在免疫细胞的激活,其中最主要的是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受到严格控制。脑缺血后小胶质细胞被激活,活化后的小胶质细胞形态和功能发生改变。小胶质细胞在脑缺血中发挥脑保护和神经毒性双重作用。因此,抑制小胶质细胞过度活化,拮抗神经毒性因子、促进神经保护因子、阻断小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MG)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并观察上述作用是否通过髓样细胞触发受体2(TREM2)和Toll样受体4(TLR4)分子介导。方法建立LPS诱导BV-2小胶质细胞活化神经系统炎症模型,分为:对照组、LPS组、姜黄素处理组,姜黄素处理组按姜黄素不同浓度再分为3个姜黄素低剂量亚组(1、5和10μmol·L~(-1)亚组)和2个姜黄素高剂量亚组(20和40μmol·L~(-1)亚组)。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小胶质细胞形态变化,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活性,qRT-PCR法检测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6,抗炎因子IL-4和精氨酸酶1(Arg-1); Western blot检测TREM2和TLR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姜黄素低剂量亚组对小胶质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姜黄素高剂量亚组小胶质细胞活性显著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LPS组比较,姜黄素处理组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形态变化及促炎因子IL-1β和IL-6转录水平显著抑制(P 0. 05),抗炎因子IL-4和Arg-1转录水平显著增加; TLR4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 0. 05); TREM2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 0. 05)。结论姜黄素可调控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表型,可能通过TREM2-TLR4分子介导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AE)是由脓毒症引起的弥漫性脑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以意识改变及认知障碍为特征。小胶质细胞作为脑内主要的免疫细胞, 是影响SAE病程进展的重要因素, 例如小胶质细胞表面受体可通过影响小胶质细胞激活而在SAE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小胶质细胞激活可通过加重神经炎症、损伤血脑屏障及突触功能参与SAE的发生发展等。本文主要围绕小胶质细胞表面受体及小胶质细胞激活在SAE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以期为SAE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导致患者精神活动严重受损的重型精神障碍, 病因及病理机制仍待进一步阐明。不同脑区的炎症及损伤与精神分裂症的病理过程存在关性, 而小胶质细胞正是这些炎症损伤过程中的活跃参与者。本文就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发育和可塑性的影响, 以及异常激活状态下通过介导不同脑区损伤参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在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大鼠脑皮层中的转归,及NSCs移植对TBI引起的免疫反应的作用。方法将NSCs移植入TBI大鼠脑皮层,2周后评价NSCs的存活、迁移及分化,并检测脑皮层促炎症因子水平及脑组织炎症反应。结果移植后2周,NSCs在TBI脑皮层中存活,并向病变迁移,TBI组中的迁移细胞是脑组织(1246±92)个/mm2细胞,多数迁移细胞(51.3%±7.5%)具有神经元表型,NSCs移植明显提高TBI大鼠神经运动功能评分,降低急性期促炎症因子水平,并且降低CD3+T细胞及Mac3+细胞数目,从而减轻炎症反应。结论 TBI大鼠脑组织影响NSCs的存活、迁移及分化,NSCs移植的神经保护作用与减轻脑组织炎症反应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