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地塞米松复合罗哌卡因神经阻滞对罗哌卡因阻滞时效的影响。方法 60例内、外踝关节骨折拟行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三组。所有患者均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A组:0.4%罗哌卡因50ml;B组:0.4%罗哌卡因50ml加入地塞米松5mg;C组:0.4%罗哌卡因50ml加入地塞米松10mg。观察并记录腰丛、坐骨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术后24、48h镇痛泵的舒芬太尼用量、按压总次数和有效次数,记录三组患者术后12、24、36、48h的数字疼痛分级法(NRS)评分及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A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明显短于B、C组,且B组明显短于C组(P<0.01)。A组患者术后12、24h的NRS评分[(5.2±1.3)、(3.4±0.5)分]明显高于B组的[(1.1±0.3)、(1.6±0.6)]分和C组的[(0.4±0.1)、(1.0±0.2)]分(P<0.05)。A组患者按压总次数和有效次数、48h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多于B、C组(P<0.05)。结论 5和10mg地塞米松均能延长0.4%罗哌卡因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作用时间,且10mg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关节周围注射罗哌卡因混合液与单纯连续股神经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TKA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关节周围注射罗哌卡因混合液组(A组)和连续股神经阻滞组(B组)各30例,观察和比较两组术后静息及被动运动时视觉模拟评分(VAS)、肌力分级、患者镇痛满意度、补救镇痛情况、不良反应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A组术后8、12、24 h静息VAS评分分别为(1.33±0.49)、(1.40±0.51)、(1.13±0.64),术后4、8、12、24 h运动VAS评分分别为(1.73±0.46)、(1.67±0.48)、(1.93±0.46)、(1.53±0.64),均明显低于B组(P0.05或0.01)。两组肌力均良好,无统计学差异。A组镇痛满意度评分高于B组(P0.05),其中"非常好+很好"占66.7%,B组占4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补救镇痛和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关节周围注射罗哌卡因混合液法较单纯连续股神经阻滞可更加有效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疼痛评分,且病人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术期的镇痛效果.方法 将行TKA治疗的48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两组术前0.5 h均在超声引导下行FICB,观察组注入0.375%罗哌卡因30 ml+地塞米松10 mg,对照组注入0.375%罗哌...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盐酸罗哌卡因肌注于膝关节周围组织对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76例膝关节骨关节炎行TKA术后随机分为2组:注射组(A组),非注射组(B组)。A组缝合切口前给予0.375%盐酸罗哌卡因肌注,B组不注射盐酸罗哌卡因。观察患者术后第1、3、7、14天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结果术后第1天平均VAS评分A组4.50分,B组6.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VAS评分A组4.52分,B组6.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VAS评分A组3.84分,B组4.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平均VAS评分A组3.81分,B组3.8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7天A组术后疼痛明显轻于B组。结论盐酸罗哌卡因局部注射对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疼痛的减轻及术后行早期功能锻炼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不同浓度及容量罗哌卡因髋关节囊周围神经(PENG)阻滞用于髋部骨折老年患者体位变动时的镇痛效果。
方法 选择腰麻下行髋部骨折手术患者180例,男82例,女98例,年龄65~85岁,BMI 18~28 kg/m2,ASA 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六组:0.45%罗哌卡因20 ml组(A1组)、0.45%罗哌卡因10 ml组(B1组)、0.45%罗哌卡因5 ml组(C1组)、0.25%罗哌卡因20 ml组(A2组)、0.25%罗哌卡因10 ml组(B2组)和0.25%罗哌卡因5 ml组(C2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在腰麻前按照上述剂量行超声引导下术侧PENG阻滞。记录神经阻滞前、神经阻滞后5、10 min时静息和活动时NRS评分,记录腰麻摆体位时活动时NRS评分。记录术后当天及第1天股四头肌肌力分级和局麻药中毒、神经损伤、血肿形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 神经阻滞前六组静息和活动时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神经阻滞前比较,神经阻滞后5 min、10 min时A1组、B1组、C1组、A2组和B2组静息和活动时NR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神经阻滞后10 min C2组静息和活动时NR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神经阻滞后5 min比较,神经阻滞后10 min C2组静息时NR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神经阻滞后10 min比较,腰麻摆体位时C1组、C2组活动时NRS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C1组比较,神经阻滞后5 min、10 min、腰麻摆体位时A1组、B1组活动时NRS评分明显降低(P<0.05),神经阻滞后10 min,腰麻摆体位时C2组活动时NRS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C2组比较,神经阻滞后5 min、10 min、腰麻摆体时A2组、B2静息和活动时NR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当天B2组股四头肌肌力完5级例数明显多于A1组、A2组和B1组(P<0.05)。六组均无局麻药中毒、神经损伤、血肿形成等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 超声引导下PENG阻滞对髋部骨折患者麻醉前体位变动有良好的镇痛效果,0.25%罗哌卡因10 ml可提供良好镇痛的效果,对股四头肌肌力影响更小,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浓度罗哌卡因两种给药途径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后感觉与运动分离疗效差异,评价低浓度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在屈肌腱粘连松解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3月-2012年3月,对76例肌腱粘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6例低浓度(0.15%20 mL)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A组);40例低浓度(0.15%20 mL)罗哌卡因按传统方法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B组)。麻醉阻滞完成后采取VAS评分、Bromage改良法和肌力Lovett分级记录两组平均起效时间、感觉和运动阻滞情况,并在术中通过松解手指的主动活动来判断肌腱松解效果。结果 A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A组感觉神经阻滞时间长于B组(P0.05);两组注药后10min,30min,1h的VAS评分,A组明显低于B组(P0.05),运动神经阻滞A组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超声引导给药途径较传统给药途径麻醉后产生感觉与运动分离效果好,可有效地判断术中屈肌腱松解的效果,为手术医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复合罗哌卡因骶管阻滞在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疝手术中的作用. 方法采 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2例斜疝患儿分为两组(每组26例):A组,Dex 1 μg/kg复合0.25%罗哌卡因1 ml/kg骶管阻滞;B组,0.25%罗哌卡因骶管阻滞组.记录两组患儿麻醉前(T0)、骶管阻滞后5 min(T1)、切皮时(T2)、手术结束时(T3)、拔气管导管时(T4)、苏醒后10 min时(T5)的MAP和HR,观察术后苏醒时间、苏醒时躁动发生率、躁动评分、术后镇痛评分、术后追加镇痛药的发生率及副作用. 结果 A组HR在T4时显著低于B组[(106±12)次/min比(117±12)次/min] (P<0.05).与B组比较,A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3.8%比23.1%]、躁动评分[(1.9±0.6)分比(3.1±0.7)分]和术后4、8、12、16 h FLACC疼痛评分[(1.1±0.6)分比(2.2±0.7)分、(1.2±0.6)分比(3.8±0.9)分、(2.3±0.6)分比(4.2±0.7)分、(2.6±0.9)分比(3.8±0.8)分]均降低(P<0.05);两组苏醒时及术后2、24 h的FLACC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使用镇痛药曲马多为4例,A组无使用曲马多者(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的副作用. 结论 与单独使用罗哌卡因相比,Dex复合罗哌卡因骶管阻滞用于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疝手术能降低拔管时的应激反应,减少小儿苏醒期躁动,明显延长罗哌卡因骶管阻滞的术后镇痛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地塞米松复合罗哌卡因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围术期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3月至2021年12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8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n=20)、A组(n=20)、B组(n=20)及C组(n=20)。四组均采用FICB,对照组注射0.3%30 mL罗哌卡因;A组注射0.3%罗哌卡因30 m L+2.5 mg地塞米松;B组注射0.3%罗哌卡因30 m L+5 mg地塞米松;C组注射0.3%罗哌卡因30 mL+7.5 mg地塞米松。收集患者注药后3 h、6 h、8 h、12 h、24 h、36 h及48 h静息和运动时视觉模拟(VAS)评分;比较各组术后状况、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 注药后12 h、24 h、36 h,A、B、C组静息VAS评分和运动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B、C组低于A组(P<0.05),B、C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3、6、8、48 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B、C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复合罗哌卡因对上肢骨折患者臂丛神经阻滞后反跳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8月于徐州市肿瘤医院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单侧上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艾司氯胺酮组(RNK组, 75例)和罗哌卡因组(R组, 74例)。两组患者均实施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 RNK组使用药物为0.375%罗哌卡因+0.5 mg/kg艾司氯胺酮30 ml, R组使用药物为0.375%罗哌卡因30 ml, 术后均采用舒芬太尼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8 h内反跳痛的发生率;记录患者入室, 麻醉后5、10、20、30 min, 切皮及手术结束时的MAP和心率;记录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记录术前及术后8、12、24、48 h静息和运动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疼痛评分;记录术后24、48 h PCIA舒芬太尼用量、总按压次数及有效按压次数;记录其他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择期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应用0.333%罗哌卡因)和B组(应用0.25%罗哌卡因),各30例。记录2组麻醉不良反应及感觉、运动阻滞起效和阻滞消退时间。结果A组阻滞成功率(97%)高于B组(83%)。A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感觉阻滞消退时间均明显长于B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局麻药中毒例0例,B组2例。结论颈丛神经阻滞时,0.333%罗哌卡因30 mL较0.25%罗哌卡因40 mL麻醉阻滞成功率高且阻滞时间长,麻醉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切口局部罗哌卡因浸润配合帕瑞昔布钠或肺复张手法对术后切口疼痛和肩痛的影响。方法 90例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三组:A组诱导前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建立气腹前切口局部0.5%罗哌卡因浸润(20ml),术毕按传统手法放气腹;B组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切口局部0.5%罗哌卡因浸润(20ml),术毕放气腹前实施肺复张手法;C组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切口局部0.5%罗哌卡因浸润(20ml),术毕按传统手法放气腹。记录患者在恢复室内(术后0h)和术后2、4、8、12、24和48h的切口疼痛和肩痛的评分以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A和B组患者术后0h的切口静态和动态NRS评分明显低于C组,术后12hA组切口动态和静态明显低于C组(P0.05或P0.01);术后4、24hB组患者的切口动态和静态NR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或P0.01)。术后12hA组患者的双侧肩NRS评分明显低于C组,术后24h A和B组患者的左侧肩NRS评分低于C组(P0.05或P0.01)。结论与单独应用切口局部罗哌卡因浸润相比,联合应用帕瑞昔布钠或放气腹时应用肺复张手法这两种多模式镇痛策略均可显著降低腹腔镜术后的腹部切口疼痛和肩痛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伤口单次局部浸润罗哌卡因联合静脉自控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镇痛的效果及术后早期膝关节康复训练的影响。方法选择腰麻下行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50例,根据镇痛方式分为两组,罗哌卡因组(25例):术毕切口浸润0.25%罗哌卡因20 ml,术后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照组(25例):术毕切口浸润生理盐水20 ml,术后行PCIA。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不同时间点的镇痛效果,不同时间评定术后康复训练依从性、膝关节主动活动度(ROM)、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4、6、8、12 h VAS评分:罗哌卡因组分别为1.28分±1.03分、2.17分±1.67分、2.13分±1.76分、2.38分±0.34分,对照组分别为2.75分±1.09分、3.25分±1.29分、4.50分±1.51分、4.62分±1.6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4、48 h VAS评分:罗哌卡因组分别为3.20分±1.21分、3.17分±0.84分,对照组分别为3.28分±1.21分、3.56分±1.19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罗哌卡因组与对照组术后康复训练依从性、膝关节ROM及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罗哌卡因局部浸润联合PCIA用于TKA术后镇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有利于膝关节术后功能的恢复,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地塞米松给药方式对0.5%罗哌卡因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CLPSNB)作用时效的影响。方法60例神经刺激器定位CLPSNB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A组,0.5%罗哌卡因45ml加地塞米松10mg行神经阻滞,同时静脉注射生理盐水(NS);B组,0.5%罗哌卡因45ml加NS2ml行神经阻滞,同时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C组,0.5%罗哌卡因45ml加NS2ml神经阻滞,同时静脉注射NS2ml。结果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A组[(15.2±3.3)h、(12.6±2.8)h]显著长于B组[(10.1±2.1)h、(7.9±1.6)h]和C组[(10.4±2.5)h、(7.6±2.3)h](P0.05)。结论地塞米松可以通过局部作用机制延长0.5%罗哌卡因CLPSNB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与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或地佐辛连续股神经阻滞(FNB)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镇痛中的效果。方法择期行单侧TKA患者60例,采用统一麻醉和手术方案,术后FNB自控镇痛48h,持续剂量2ml/h,总量100ml。随机将患者均分为三组:罗哌卡因组(R组):0.225%罗哌卡因;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组(D组):0.15%罗哌卡因含地佐辛10 mg;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组(S组):0.15%罗哌卡因含舒芬太尼1μg/kg。记录三组患者术后1、3及7d静息状态下VAS(RVAS)评分、主动功能锻炼时VAS(AVAS)评分和被动功能锻炼时VAS(PVAS)评分;记录其他镇痛药物用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3、7d三组患者RVAS评分,术后1、7d的AVAS评分和术后1d的P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3d,S组与D组RVAS评分明显高于R组(P0.05)。三组术后恶心呕吐及谵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或地佐辛用于FNB,可提供良好的TKA术后镇痛效果,且不增加不良反应;但0.15%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或地佐辛不及0.225%罗哌卡因镇痛维持时间长,复合地佐辛这一现象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腘丛神经阻滞(PPB)联合收肌管阻滞(ACB)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初次进行全身麻醉下单侧TKA的患者60例,男15例,女45例,年龄50~80岁,BMI 18~30 kg/m2,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PPB联合ACB组(P组)和ACB组(A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前,P组采用0.5%罗哌卡因15 ml行ACB,后采用0.5%罗哌卡因20 ml行PPB,A组单纯采用0.5%罗哌卡因15 ml行ACB。记录术中瑞芬太尼总量和手术时间。记录术后4、8、24、48、72 h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术后1、2、3 d主动屈膝最大角度,术后4、8、24 h患肢运动阻滞情况。记录镇痛泵总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情况。记录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患者术后满意度评分以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A组比较,P组术后4、8、24、48、72 h静息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4、8 h时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1、2 d主动屈膝最大角...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高龄患者髋关节手术小剂量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的麻醉效果及对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ASA Ⅱ或Ⅲ级髋关节手术60例,男18例,女42例,年龄(85.5±10.5)岁,体重(65.35±13.91)kg,随机分为两组,各组30例.A组腰麻用轻比重0.2%罗哌卡因5~7 mg,硬膜外阻滞用0.2%罗哌卡因;B组腰麻用重比重0.5%布比卡因8~10 mg,硬膜外阻滞用0.375%布比卡因硬膜外阻滞.记录两组麻醉效果和术中BP、HR、SpO2变化.结果 A组麻醉平面T8~T10,单侧,术中各时点BP、HR、SpO2平稳,Bromage评分患肢1~2分,健肢0~1分;B组麻醉平面T6~T8,双侧,术中各时点BP明显下降,HR明显减慢(P<0.01),也低于A组(P<0.05),Bromage评分双下肢以3~4分为主.结论 轻比重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更适用于高龄髋关节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经Spinocath导管行连续腰麻(CSA)及术后自控镇痛(PCA)应用于下腹部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50例ASAⅠ-Ⅱ级拟行下腹部手术的患者,于L2~3间隙穿刺置入24GSpinocath连续腰麻导管,分次注入0.75%罗哌卡因2.5ml。术后PCA随机分为三组,A组(n=16):0.15%罗哌卡因;B组(n=16):0.125%罗哌卡因;C组(n=18):0.125%罗哌卡因 0.0002%芬太尼,容量均为60ml,三组背景输注速度1ml/h,PCA单次剂量0.5ml,时间锁定30min。观察术中HR、MAP、SpO2的变化,最高阻滞平面,运动阻滞程度(改良Bromage分级法),麻醉效果分级,PCA镇痛效果(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HR、MAP、SpO2均在正常范围内。最高阻滞平面为T7.2±0.9,改良Bromage评级均为Ⅲ级,麻醉效果满意率为96%。VAS评分A、C两组明显低于B组(P<0.01)。A组运动阻滞恢复时间较B、C两组明显延长(P<0.01)。结论下腹部手术中,采用罗哌卡因经Spinocath导管行连续腰麻及PCA,安全有效,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效果与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行择期剖宫产手术的产妇随机分为3组。A组:硬膜外单纯给予0.75%罗哌卡因;B组:硬膜外给予0.75%罗哌卡因+0.01mg芬太尼,C组:硬膜外给予0.75%罗哌卡因+0.02mg芬太尼。监测产妇血流动力学,测定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切皮及胎儿取出时产妇疼痛程度(VAS评分),产妇术后24小时内术后恶心呕吐(PONV)、瘙痒、寒战发生率,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结果 A组追加罗哌卡因产妇数量大于C组(P0.05),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长于B、C组(P0.05),而B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胎儿取出时VAS评分高于C组(P0.05),A组与B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各组产妇围术期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各组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硬膜外腔给予0.75%罗哌卡因+0.02mg芬太尼,可以缩短剖宫产术前等待时间,提高产妇术中舒适度,且安全性良好,可以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罗哌卡因用于可行走的硬膜外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观察罗哌卡因用于可行走的硬膜外术后镇痛的理想浓度和效果。方法:200例妇产料手术,随机分为两组:布比卡因组(B组)和罗哌卡因组(L组)。术后镇痛均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疯(PCEA),镇痛液为0.075%布比卡因和0.075%罗哌卡因分别复合芬太尼0.2mg、氟哌啶5mg。术后第4、8、12、24、36、48h记录镇痛评分(VAS)、运动神经阻滞评分、不良反应及生命体征。结果:两组生命体征均稳定,VAS评分无明显差异。运动功能评分,L组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0.075%罗哌卡因用于术后镇痛效果好,运动神经阻滞轻微,是可行走的硬膜外术后镇痛的理想浓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传统静脉自控镇痛(PCIA)、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联合PCIA、亚甲蓝复合溶液肋间神经阻滞联合PCIA 3组不同镇痛方法对自体肋软骨移植外耳再造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75例择期行自体肋软骨外耳再造患儿,随机分为PCIA组(A组)、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联合PCIA组(B组)和亚甲蓝复合溶液肋间神经阻滞联合PCIA组(C组),每组各25例,比较3组患儿术后6、24、48、96 h静息、咳嗽状态的疼痛数字评分(NRS评分)、口服止痛药的例数及次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静息、咳嗽两种状态下NRS评分:术后6 h,NRS评分C组B组A组(P0.05);术后24、48、96 h时NRS评分为C组A、B组(P0.05),A组与B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止痛药的人次数:术后6 h内A组B组C组(P0.05);术后24、48 h时C组B、A组(P0.05),A组与B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较T2口服止痛药的例数及次数明显减少。术后96 h,3组均未口服止痛药;恶心、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甲蓝复合溶液肋间神经阻滞联合PCIA,可以满足肋软骨移植外耳再造术后镇痛,且可以提供持续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