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芍药是一味古老的中医常用药.自梁代陶弘景始分赤芍、白芍,《中药学》教材谓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肝抑阳,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然《神农本草经》云:“芍药,味苦平,有小毒.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1]”《名医别录》谓其“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2].  相似文献   

2.
马民 《时珍国医国药》2005,16(4):291-292
芍药,汉代以前无赤、白之分,通称芍药。《神农本草经》称其能“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病瘾,止痛”。自梁代陶弘景将芍药分为赤芍、白芍以后,历代医家不断丰富赤、白芍各自的功用,并逐渐重视二者的区别。现代方书多记载白芍能养血柔肝,缓急止痛,敛阴止汗,常用治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等;赤芍具有行瘀、止痛、凉血、消肿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有关芍药的功能,自陶宏景始分赤、自后,说法日见其繁。目前一般认为: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肝抑阳。而桂枝汤中的芍药,诸多注家多以其能“敛汗”作注。因此,自芍具有“收  相似文献   

4.
《神农本草经》云:"芍药味苦,平。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芍药味苦入血分"。汉代以前无赤、白之分,通称芍药。至梁代陶弘景始将芍药分为赤芍、白芍。一般而言,白芍长于养血柔肝,敛阴止汗,平抑肝阳;赤芍长于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清泄肝火。在应用方面,白芍主  相似文献   

5.
当归、芍药、香附及其配伍对离体小鼠子宫痛经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当归、芍药与香附为中医治疗痛经最为常用的药物。当归具补血活血 ,调经止痛之功。而芍药又有白芍与赤芍之分 ,白芍平肝止痛 ,养血调经 ,敛阴止汗 ;赤芍清热凉血 ,散瘀止痛。香附具有理气解郁 ,调经止痛的作用 〔1〕。当归与芍药相伍用于治疗痛经源于汉代张仲景之《金匮要略》中的当归芍药散 ,后世医家对于痛经的治疗亦有不少方剂 ,出现了如少腹逐瘀汤、调肝汤、当归四逆汤等名方 ,此二药几为必用之药。香附被誉为妇科之圣药 ,亦常与上述二药相伍广泛用于痛经的治疗〔2〕。本实验试图从动物实验的角度 ,观察这些药物在配伍前后对缩宫素诱导…  相似文献   

6.
白芍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的根,栽培于浙江、安徽、四川等地,又名杭芍、亳芍、川芍等,是一种常用的传统中药。1白芍的性能白芍的性味归经在古书中记载很多,如《神农本草经》载:"味苦,平",《药类法象》载:"气微寒,味酸",《本草经疏》载:"手足太阴引经药,入肝、脾血分"等。白芍的功效较多,如《本草正义》云:"益阴养血",《药品化义》云:"补阴抑肝,能补能泻",《本草备要》云:"缓中止痛"等。现代教科书归纳白芍的性味苦、酸,微寒,归肝、脾经,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之功效。  相似文献   

7.
芍药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的根(白芍),或毛果赤芍(川赤芍)和卵叶芍药的根(赤芍)。芍药具有补血敛阴,清热凉血,散瘀通络,和利血脉,缓急止痛,利水气,消痈肿等作用。芍药分白芍和赤芍,白芍偏于补血,赤芍偏于泻热。研究与探索芍药药对既要深入剖析药对功效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又要研究药对用量  相似文献   

8.
芍药入药首载《五十二病方》。其详述药用功效当属《神农本草经》,谓“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归肝脾二经。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载方53个,见药63处,可谓应用广泛。其配成药对亦甚多见,兹抒己见如下。1 白芍配甘草:白芍合甘草,始见芍药甘草汤,用治“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诸症。白芍以其酸收苦泄微寒之本性以柔肝敛阴而泻肝阳横木之气,甘草则以甘缓平和之能以和逆冲之气而补脾健益中土。二药合用,具有酸甘化阴,调和肝脾,缓急止痛等诸多功能,临床不乏其…  相似文献   

9.
《内经》云:“肝欲散,……用……酸泻之”。《金匮》云:“夫肝之病,补用酸”。尤在泾亦云:“肝之病补用酸者,肝不足,则益之以其本味也,……补用酸者,所以益其体”。指出酸味药能敛肝阴而补肝体。夫肝以血为体,若肝血虚,则肝体失充,故肝木疏泄无权而生郁。笔者用酸敛补肝法治肝郁(以下简称敛肝理郁),即取酸甘化阴药,滋养肝之阴血,充体柔肝而敛肝气,以复其条达之性。若肝阴亏耗,恣其肝阳偏旺,其  相似文献   

10.
正壁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损伤亦或引起胸壁局部血不循经、血溢脉外,瘀血阻络,造成损伤处出现肿胀、瘀斑;再者,胸胁为肝经之道,胸胁损伤影响肝主疏泄,亦可导致气机不畅。针对上述病因病机,治疗当活血化瘀止痛兼以疏肝理气,自拟化瘀止痛汤治疗该病。该方由桃仁、红花、乳香、没药、赤芍、牡丹皮、天花粉、鸡血藤、当归、柴胡、郁金、延胡索、甘草组成。方中乳香、没药活血、消肿、止痛,《医学衷中参西录》云:“乳香、没药,二药并用,为宣统脏腑,流通经络之要药,故凡心胃胁腹肢体关节诸疼痛皆能治之”;桃仁、红花活血散瘀止痛;牡丹皮、赤芍凉血活血;天花粉既能入血分助诸药而消瘀散结,又可清热消肿,《本草纲  相似文献   

11.
【歌诀】缓急止痛芍药王,柔肝敛阴苦酸凉。肝郁阳亢胁腹胀,拘挛汗眩反藜汤。【释义】中药治疗肝郁胁痛首选白芍。白芍味酸,酸能走入肝经,入血分,能补养肝中之血,故能柔刚强之肝;味酸能敛,故其能敛肝之阴血;其性凉,还能清肝中之虚热,  相似文献   

12.
芍药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中品,云“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而未分赤、白。芍药有赤白之分,最早见于《本草经集注》。在古代,多以开白花者为白芍,开红花者为赤芍。而现代商品的白芍与赤芍则不是依据花的颜色作为区别的标准。商品白芍、赤芍的主要分界为家种与野生和是否经过去皮、水煮等加  相似文献   

13.
白芍味酸苦,性微寒,入肝脾二经,有养血敛阴,平抑肝阳、柔肝安脾止痛等功效。甘草味甘,性平,入心、肺、脾、胃经,能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及缓和药性。二药相配,名“芍药甘草汤”,为仲景所创之酸甘化阴法,功擅敛津液、养阴血、柔肝舒挛、缓急止痛。原治伤寒误表伤阴所致的烦躁、咽干、挛急等症。在《伤寒论》112方中,二药相配达25方之多。足见仲景对该法之重视。叶天士承先启后,师法仲景,范于法而不囿于法,采其方而不执其方,随证变化,斟酌加味,扩大了二药配伍的治疗范围。《临证指南医案》中运用此配伍,共达160余案,涉及  相似文献   

14.
白芍药对配伍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朝辉 《时珍国医国药》2001,12(12):1107-1108
白芍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的根 ,性微寒 ,味苦酸 ,有补血、敛阴、柔肝安脾、缓急止痛、平抑肝阳之功。其与它药配对 ,药少力专 ,在临床应用中疗效显著 ,笔者就白芍几组药对的配伍意义及临床应用谈体会如下。1 白芍与甘草二者相伍 ,出自《伤寒论》芍药甘草汤。白芍味酸养血敛阴 ,柔肝止痛 ;甘草味甘 ,甘缓性平 ,补脾益气 ,缓气止痛。二药配伍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现代药理证实白芍、甘草配对应用 ,对横纹肌、平滑肌的挛急有效 ,不仅表在的躯体及四肢的平滑肌、深在的平滑肌性的脏器如胃、子宫、膀胱、尿道等也能缓解挛急 ,制止其疼…  相似文献   

15.
崔玉衡老师,临症善治溃疡病,辨证精详,用药法度严慎,每多应手取效。就其自拟“溃疡合剂”,及随证选药配伍经验,略作介绍: 溃疡合剂的组成和方义南沙参、芍药、乌贼骨、大贝母,生甘草各15克~30克。本方5味,俱为主药。其中芍药味酸入肝,可敛肝以消生酸之源,並能养血柔肝,缓急止痛。若欲养血和营宜用白芍;若欲活血行淤当用赤芍,或者兼用,以发扬各自特长。生白芍养肝阴,炒白芍有温中  相似文献   

16.
白芍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的根。味苦、酸,微寒。归肝经。有平抑肝阳,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的作用。《本经》言其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大明本草》言其治:“女人一切病,胎前产后诸疾。”我院省级名老中医李春华主任医师对此药的配伍运用,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现择要介绍如下。1配桑叶桑叶苦、甘,寒,除具有疏风清热、清肝明目的功效外,时珍言:“桑叶乃手、足阳阴之药,汁煎代茗,能止消渴”,且能“止藿乱腹痛吐下。”丹溪言其“止盗汗”。《普济方》中用于治疗头发不长。《千金…  相似文献   

17.
《傅青主女科》白芍平肝法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是临床常用药物 ,考历代本草都未提及其有平肝的功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始有白芍“平肝止痛”的记载。《傅青主女科》一书 ,载经、带、胎、产诸疾共 78种 ,其中 34种应用了白芍 ,而以白芍为君药者计 12方 ,傅氏除了病在肝必用白芍外 ,还明确提出白芍为平肝的良药。本文就傅氏用白芍平肝的特点总结如下。1 籍酸收以柔肝肝藏血 ,主疏泄 ,二者之间相互为用。如藏血功能正常 ,则肝体条达 ,疏泄正常 ,人体则少有情志之害 ;反之 ,肝之阴血不足 ,肝失条达、柔顺之性 ,遇情志怫郁 ,则肝郁气滞。白芍味苦酸平 ,…  相似文献   

18.
真武汤用芍药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真武汤首见于《伤寒论》,为温阳利水之优秀代表方,方中何以用酸敛阴柔之白芍,其内涵何在,本文就此略述管见。 1 补肾助阳 中医学认为肝肾的关系极为密切,故有“肝肾同源”之说,肝藏血,肾藏精,精能生血,血能化精,故“精血同源”。白芍乃补血要药,补血即可  相似文献   

19.
芍药甘草汤出自汉·张仲景《伤寒论》:“若厥愈足温者,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医学心悟》曰:“芍药甘草汤止腹痛如神”。近代常用作缓急止痛之良方。本方药仅二味,方中白芍入肝经,平肝抑阳,养阴敛阴,柔肝止痛。《本草正义》曰:“补血养肝脾真阴,而收敛脾气之散乱,肝气之恣横,则白芍也”,甘草入十二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缓急止痛,《用  相似文献   

20.
毛峥嵘 《中医杂志》2007,48(11):1051-1052
清代以前医籍多认为乌梅有止痢、止泻、止嗽、止血等功能,惟陈修园从剖析乌梅性味入手,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乌梅能“和肝气,养肝血”(《神农本草经读.卷之三》)。突破了乌梅单纯酸收之能,而变为补肝敛肝之良药。刘鸿恩为清代医家,所著《医门八法》中称乌梅“最能补肝且能敛肝,用于阴分药中功效甚大,凡虚不受补之证用之尤宜”。并自号为“知梅学究”,可见对乌梅体会至深。《内经》有治肝三法:辛以散之,酸以敛之,甘以缓之,但刘氏不依样画葫芦,他对柴胡、香附、青皮之类的疏肝药几无使用。他撷取《内经》酸收、甘缓且补之旨,并采仲景对肝病“补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