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天性尿道下裂是男童常见的外生殖器畸形。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先天性尿道下裂的发生率在各个国家均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其病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两大方面。本文根据目前关于尿道下裂的最新研究成果,围绕环境因素中的物理因素、生物因素以及化学因素三个方面,对先天性尿道下裂的病因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是普遍存在于环境中的一类外源性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可干扰体内天然激素的合成、释放、转运、与受体结合、代谢及清除等各个方面,干扰正常激素维持体内平衡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作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被证实是引起儿童性分化、性发育异常的重要致病因素.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可扰乱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干扰雄激素的生物合成、转运、...  相似文献   

3.
对35例尿道下裂小儿及20例正常儿作黄体素释放激素(LH-RH)兴奋试验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试验,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血清黄体素(LH)、卵泡刺激素(FSH)、及睾酮(T)浓度。检查结果发现,尿道下裂患儿LH-RH刺激后的血清LH、FSH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而注射HCG3天后的血清T浓度较正常对照组低下。并对以上内分泌异常及其可能在尿道下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尿道下裂病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尿道下裂是小儿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畸形之一,国内外学者对其治疗学的研究(几乎全为外科手术方法)远远多于病因学研究。尽管如此,尿道下裂总的手术效果仍不太令人满意[1],故研究尿道下裂的病因对其防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遗传学、内分泌、雄激素受体、表皮生长...  相似文献   

5.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EED)对性发育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 Kisspeptin系统是EED干扰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新靶点。 EED的雌激素特性使其能够对kisspeptin系统产生影响,从而导致一系列改变,如青春启动时间改变、生育障碍及代谢紊乱。目前主要对三种干扰kisspeptin信号传导途径的EED进行了研究,包括双酚A、多氯联苯和植物雌激素染料异黄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睾丸发育不全综合症(testicular dysgenesis syndrome,TDS)的幼年期发病(尿道下裂、隐睾)与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基因CAG重复长度多态性改变及相关围产因素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9年5月至2010年12月共60例尿道下裂、隐睾32例(单侧29例,双侧3例,其中尿道下裂合并单侧隐睾6例)及正常对照组70例,采血提取基因组DNA,检测AR基因CAG重复序列次数;收集围产资料,包括小儿出生时体重及胎龄、母亲分娩时年龄、母孕早期保胎史(黄体酮使用)、是否人工辅助生育、母亲职业、居住地、孕期患妊娠高血压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尿道下裂组和隐睾组CAG重复次数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分别为0.008和0.028);相关围产因素中,尿道下裂的发生与低出生体重(P=0.003)、母亲低分娩年龄(P=0.007)及孕早期黄体酮使用(P =0.000)有关.隐睾与母亲低分娩年龄(P=0.003)及从事农业生产(P=0.017)有关.结论 TDS 的发生与多因素相关,当AR基因CAG重复次数增加,合并其他相关危险因素,如低出生体重、年轻的母亲,尤其是孕期暴露于雌激素或抗雄激素物质,如黄体酮、杀虫剂等,可能使发生TDS的风险累加而致病.  相似文献   

7.
杨利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20):1551-1553
性早熟是临床常见的儿童内分泌疾病,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营养结构、遗传、地域及环境因素被认为与性早熟发病关系密切.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具有独特的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机体的生物特性,对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产生促进作用或延迟作用,表现为性发育提前或延迟,为性早熟发病的重要病因之一,了解及研究其与儿童性早熟的相关性,可为实施早期干预、预防性早熟的发生发展、降低中枢性性早熟发生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尿道下裂阴茎雄激素受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24例不同临床类型和不同阴茎发育状态的尿道下裂患儿的包皮、龟头及纤维索带组织上雄激素受体(AR)的研究发现:前两种组织上存在有相似数量的AR,说明尿道下裂临床表现上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受体质量或受体亚单位的异常所致,与受体总体数量关系不大。其进一步的研究可能不仅有助于尿道下裂病因的探讨而且还有助于临床内分泌治疗方案的选择。纤维索带组织中没有发现AR阳性的细胞,因此,它对雄激素无反应,是引起和加重阴茎下屈的重要原因,在重建尿道时必须彻底清除该组织。  相似文献   

9.
尿道下裂伴阴茎发育不良的内分泌改变及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8例合并有阴茎发育不良的尿道下裂患儿进行了生殖内分泌测定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治疗。结果发现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素(FSH)及睾酮(T)水平与一般尿道下裂患儿差异不大。给予HCG治疗后,血清T明确增加,随之阴茎增长、长粗,未发现明显副作用。治疗结果表明:①HCG能有效地刺激这类患儿的睾丸产生T;②阴茎仅对较高浓度的T有反应。提示这类患儿阴茎发育不良可能与阴茎对T的敏感性较低有关。HCG治疗不仅有助于改善小阴茎外观而且能为手术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
应重视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所致的儿童性发育异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德培 《临床儿科杂志》2008,26(12):1007-1009
当前的正常儿童已较普遍地暴露于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中,而EEDs与儿童性发育异常的发病有密切关系,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应引起足够重视。尽快完善相关产业及环保方面的政策法规,从源头上杜绝这些有害物质造成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应积极制定适合国情的有效防治方案,包括采用药物进行治疗干预。已证实恰当的中药治疗方案对EEDs的拟雌激素活性具有显著的拮抗作用。所用中药可通过对靶器官上雌激素受体、雌激素合成酶及生长因子的调节作用,发挥其对EEDs拟雌激素活性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尿道下裂是小儿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畸形之一,Ⅱ型5α-还原酶(SRD5A2)通过催化睾酮(T)彤成双氢墨酮(DHT)而在男性外生殖器正常分化中起关键作用。国内外学者对其研究多集中于家族性的尿道下裂或者伴有其他异常的尿道下裂。本研究在于探讨散发的单纯性尿道下裂患儿中SRD5A2基因的突变特点,进一步明确散发的单纯性尿道下裂的发生与雄激素代谢的关系,为尿道下裂的基础研究,疾病预防及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先天性尿道下裂(Hypospadias)是儿童常见的外生殖器畸形,其病因复杂,机制不明,与遗传、激素代谢及环境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目前,仅有不到5%的病例能明确病因,包括雄激素受体异常或基因缺失等~([1])。随着近50年来工农业高速发展以及大量化学合成物的诞生与广泛应用,全世界范围内雄性生殖系统先天畸形(如尿道下裂、隐睾、精子数量减少等)的发病率与日俱增,提示尿道下裂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尿道下裂的全球发病率约为千分之二, 是男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复杂先天性疾病之一。尿道下裂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遗传是尿道下裂的主要病因, 其遗传度约为57%~77%, 但仅约30%的患儿获得了明确的遗传分子诊断。目前, 已知数十个基因的遗传变异与尿道下裂风险相关, 同时针对部分候选基因进行了小鼠模型研究, 但尿道下裂的遗传病因仍不清楚。本研究就尿道下裂的遗传风险基因、动物模型、分子调控机制以及最新的技术进展进行总结和概述, 以加深对尿道下裂发病机制的认识, 从而为尿道下裂的预防和诊治提供新的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尿道下裂修补术后反复尿路感染的原因,以提高尿道下裂手术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至2014年实施尿道下裂手术或再手术后反复尿路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患儿年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影像学检查情况,寻找尿道下裂修补术后反复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449例患儿中,43例(占1.91%)诊断为尿道下裂术后反复尿路感染,患儿平均手术年龄14个月(6~24个月),平均随访6.5(0.5~10)年。其中一期 Snongrass 术和 Ducket 术分别占47%(20/43)和35%(15/43),再手术病例占18%(8/43)。最初病例包括全部 Ducket 术后和再手术患儿,Snon-grass 术仅1例。这些患儿术后进行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25例(58%,25/43),超声39例(90%,39/43),DMSA 二巯基丁二酸扫描检查8例(19%,8/43)。检查结果显示患儿存在不同尿道畸形,Ducket 修补术后患儿中47%(7/15)有尿道憩室,47%(7/15)有尿道瘘;而在 Snongrass 修补术后患儿,残尿量增多,膀胱输尿管反流十分常见,分别占40%(8/20)和50%(10/20)。结论尿道下裂术后反复尿路感染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与术式有一定关联。建议对尿道下裂术后反复尿路感染患儿检查术式相关尿道畸形,并及时矫治。  相似文献   

15.
周纬 《临床儿科杂志》2005,23(11):833-836
风湿性疾病(rheumatic diseases)泛指影响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如肌肉、肌腱、筋膜、滑囊的一组疾病,可以由感染、免疫、内分泌、代谢、遗传、肿瘤、退化及地理环境等因素所致。风湿性疾病可以是系统性,也可以为局限性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GF)及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尿道下裂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15例尿道下裂患儿包皮组织和尿道板中EGF、EGFR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15例尿道下裂患儿包皮组织中EGF、EGFR阳性细胞指数分别为195±4、153±8,均低于正常儿童为212±4,225±6(P<0.01),尿道板中EGF、EGFR阳性细胞指数分别为153±8、118±7,亦明显少于其包皮组织(P<0.01)。结论 EGF、EGFR在包皮组织中的不足表达和不均衡分布可能与尿道下裂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尝试用有机磷农药-敌敌畏建立尿道下裂大鼠模型,敌敌畏与尿道下裂发生的关系。方法40只孕鼠,分成3组:生理盐水对照组(CG)10只;敌敌畏高剂量组10只;敌敌畏低剂量组20只。在大鼠怀孕12~17d期间,每组每天分别给予管喂生理盐水1.5~2ml/d,敌敌畏20mg.kg-1.d-1,敌敌畏10mg.kg-1.d-1。待孕大鼠分娩完毕,即对新生大鼠点数并在普通放大镜及解剖显微镜下观察雄性新生鼠的阴茎包皮外观、尿道口位置、称体重和测量肛生殖距离(AGD)。结果敌敌畏高、低剂量组均诱导出了大鼠尿道下裂,两组间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大鼠的生殖器未见异常改变;各组新生大鼠的AGD、体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敌敌畏可使新生大鼠的AGD明显缩短,体重明显减轻,并显示与敌敌畏有剂量依赖关系。结论①用有机磷农药-敌敌畏成功建立的尿道下裂大鼠模型可为研究尿道下裂病因学和预防干预措施提供进一步研究的基础;②首次采用有机磷类农药诱导出大鼠尿道下裂畸形,同时有缩短AGD和减轻新生大鼠体重的作用,从实验动物学角度支持了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有机磷农药可能作为一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是尿道下裂发病率增加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肾脏及泌尿系统的发育受基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重因素(包括内因和外因)的影响,其中外因主要是指环境因素。该文针对与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相关的环境因素进行综述,得出的结论是: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的发生与低出生体重、母孕期疾病、胎盘功能不良、母孕期不良药物摄入、母孕期环境杀虫剂暴露、气候等因素相关,并可受到居住环境、家庭收入和教育程度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3年至2011年经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1例苗勒管永存综合征(Persistentmiillerianductsyndrome,PMDS)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我院数据库中腹腔镜手术的PMDS患儿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时年龄、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术中发现和处理等。结果2003年2月至2011年7月,共有11例患儿行腹腔镜苗勒管切除术。手术时平均年龄(49.82±41.20)个月(5—145个月)。除早期有1例因出血中转开放手术外,其余10例均为全程腹腔镜手术。11例中,5例以尿道下裂收入院,2例以隐睾收入院,5例以腹痛和附睾一睾丸炎入院;6例有隐睾,其中4例左侧(包括1例睾丸横过异位),2例双侧(包括1例右侧睾丸横过异位);6例有尿道下裂;4例同时有尿道下裂和隐睾;3例外阴完全正常而表现为腹痛伴附睾一睾丸炎(2例),腹部包块伴感染(1例)。6例因为输精管进入苗勒管囊肿中,而不得不将其切断。在最近3例患儿中,我们采用了腹腔镜结合膀胱尿道镜的方法,以确定苗氏管残余的边界和切除范围。结论苗勒管残余结构经常在手术探查时发现。对于有症状的病例,如反复感染、腹痛等,苗勒管结构切除是必需的。腹腔镜结合膀胱尿道镜的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切除彻底、安全系数高等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先天性尿道下裂与阴茎皮肤细胞雄激素受体(AR)、雌激素受体(ER)的表达及细胞核内的聚集的关系。方法:通过受体的放射配基结合分析,对28例不同程度的先天性尿道下裂患儿外生殖器皮肤细胞内的AR、ER的表达及细胞内的分布进行了测定。结果:实验显示尿道下裂患儿外生殖器皮肤细胞内及胞核内AR量较正常对照减少(P<0.01),尿道下裂的严重程度与细胞内及细胞核内的AR量无关(P>0.05)。细胞内总ER与正常无显著性差异(P>0.05),胞核内ER量较正常对照减少(P<0.05)。结论:AR异常是先天性尿道下裂的原因之一,先天性尿道下裂也属于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的范畴,而核内ER的减少可能为继发性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